汉江中游论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通讯员,陈珺,实习生,张玥

汉江中游论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通讯员,陈珺,实习生,张玥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江中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大,铁水联运,高等级航道,“堡垒”,运输结构,港口吞吐能力,海事工作,港口集装箱,通航里程,航道里程

汉江中游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日报全媒,雷闯,通讯员,陈珺,实习生,张玥[1](2020)在《今年湖北水运攻坚叁大“堡垒”》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0日召开的全省港航海事工作会议透露,2019年湖北水运完成投资58.6亿元,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992公里,位居全国第叁,水运转型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省港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局将按照“南北贯通、水网连通”的要求,力争完成港航建设投资55亿(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20-01-15)

常向前,吕亮,余小清,黄求应,雷朝亮[2](2019)在《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黏虫成虫世代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汉江中游流域是湖北小麦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黏虫的常年发生地。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在汉江中游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宜城地区黏虫成虫可分为4代:越冬代及1代至3代。越冬代成虫峰期出现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其中最早始见期为2017年2月14日,最晚为2015年3月10日。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且1代为黏虫累积虫量最多的世代,7月至10月的2代、3代黏虫成虫数量稀少,没有明显的成虫峰期,但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出现较明显2代成虫峰期。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属于1代黏虫多发区;1月份温度不足以影响此地黏虫越冬,此地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在田间变温环境下,夏季高温对宜城黏虫成虫种群无显着抑制作用;黏虫在宜城越冬代及1代成虫量是全国黏虫发生量的重要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艳容,龙雪峰,方文宏[3](2018)在《汉江干流中游断面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汉江中游干流断面确定合适的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同步监测余家湖水文站断面的水质与流量,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5种方法计算断面污染物通量,并对比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8年06期)

向征平,霍少君,杜莹[4](2018)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汉江中游杜家滩滩段河道演变的影响及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江中游杜家滩滩段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碾盘山—兴隆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前后的河相系数变化,研究了汉江中游杜家滩滩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并为该滩段的治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航道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徐静文,肖飞,廖炜,王高杰,周亚东[5](2017)在《基于MODIS NDVI汉江中游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貌分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15年的时间序列MODIS NDVI数据,通过逐像元线性趋势回归和回归系数计算,分析汉江中游地区植被年均NDVI变化的时空规律;通过植被时空变化的地貌分异分析,评估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游地区近15 a来,植被年均NDVI值呈现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植被时空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地貌分异规律,平原、河漫滩、台地植被年均NDVI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丘陵、低山和中山植被年均NDVI增长趋势不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年均NDVI值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为:平原、台地、河漫滩、丘陵、低山、中山。人类活动是汉江中游平原区年均NDVI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1期)

常向前,吕亮,余小青,张舒[6](2017)在《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根据调查结果推测湖北省境内汉江中游流域均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虫均可越冬,为1代黏虫多发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出现峰值,4月为1代黏虫幼虫期,幼虫大量发生,主要为害小麦,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1代黏虫成虫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虫可能会有个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成虫峰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黎恒明,杨苗苗[7](2016)在《汉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空间变异特征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汉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征,利用网格法分3层在余姐河小流域采集土样,共采集207个样点。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Kriging插值法,结合坡向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丰缺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逐渐降低;经方差检验,仅0~1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林地0~10、20~4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地0~1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着负相关关系,10~20、20~40cm土层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该流域0~10cm土壤有效锌储量为45.42kg,土壤有效锌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农地、草地;根据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平均密度综合评价指数,该流域土壤有效锌处于丰富水平。(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飒,班璇,黄强,刘登峰[8](2016)在《基于变化范围法的汉江中游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水情对河流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以河流的变化范围法(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来分析建坝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这对保护河道生物群和河流生态的完整性十分必要。应用变化范围法评估汉江中游襄阳站和宜城站1952—2013年的水文情势变化,以突变年1974年为界分析水文指标变化偏差率和水文改变度,使用流量的等级、频率、历时、发生的时间分布和变化率这5组水文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量化了汉江中游水文变化的程度。研究表明,由于丹江口大坝蓄水,引起襄阳和宜城站点的水位普遍降低,襄阳站的水位整体为高变化度,宜城站的水位整体为中变化度。分析结果可为汉江下游水文情势评价提供参考,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林云发[9](2015)在《汉江中游近期冲刷状况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及时了解冲刷强度及冲刷范围,多年来对汉江中游河道进行多次观测,经资料整理及数据分析,总结出冲刷规律,以往分析至2005年。根据2005和2012年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断面测量资料,对丹江至碾盘山河河段冲刷规律进行浅析,得出坝下游河段冲刷强度随时间及距坝里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冲刷河段由丹江口至襄阳向下游发展,且近期重点冲刷段在崔家营至碾盘山河段。丹江口大坝加高调度方式发生变化后,建议加强对丹江口大坝下流河段冲刷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5年09期)

刘涛[10](2015)在《河流古洪水水文学重建的多种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洪水水文学通过对沿河谷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lackwater deposite, SWD)和水位指示物(Paleostage Indicators, PSIs)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水文信息,得到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和发生年代,再通过多种方法恢复其洪峰流量,并将此结果加入到实测洪水资料和调查所得的历史洪水资料中,从而有效地延长了特大洪水的考证期。这样,一改过去的频率曲线外延为内插,极大地提高了洪水序列的延展精度,使曲线稀遇部分的确定不再“天灯高挂”。而且,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所研究是自然界中实际发生过的特大洪水的地质学记录,证据确凿,十分可靠。另外,古洪水研究不仅仅为提供洪水事件本身的水文数据信息,同时结合全新世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注重探索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发生机制,对于认识河流洪水发生的规律具有更深刻的科学意义。本文以黄河晋陕峡谷大宁段、渭河宝鸡峡段、泾河中游彬县段、汉江上游郧县五峰段等4个研究地点为例,通过鉴定这些地点的古洪水SWD,并对其进行断代,确定了全新世时期四期特大古洪水事件,着重于使用多种方法对其洪峰水位和洪水流量进行恢复计算,对比在不同河流地貌、河槽形态下,以及洪水水位指示物不同特征的情况下,为选用不同方法重建古洪水水文信息提供参考。同时,根据对全新世河流古洪水发生的时间性规律,进一步解释了利用古洪水资料提高设计洪水计算精度的合法性。获得结论如下:(1)沉积学研究确认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渭河宝鸡峡段、泾河中游和汉江上游基岩峡谷段若干地点由古洪水SWD记录的全新世特大古洪水事件。这些地点包括黄河PDG地点、渭河宝鸡峡段GCZ地点、泾河中游CJC地点、汉江上游WFD地点等。在这些研究地点的8个剖面中均发现十分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它们是全新世特大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下的悬移质沉积物。其分别记录了全新世时期发生在黄河晋陕峡谷、渭河上游、泾河中游和汉江上游的特大古洪水事件。(2)年代学研究确定了这些特大古洪水事件的发生时间。根据每个地点的的实际情况,在系统地调查了研究地点的地层序列、文化层及其遗物,以及古洪水SWD沉积学特征的基础上,多种方法结合,彼此相互印证,确定了各期古洪水事件可靠的发生年代。与全球环境变迁研究成果对比,发现各期古洪水事件发生在全球性的气候突变、转折或恶化阶段,这些时段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造成特大洪水事件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这是黄河中游和汉江上游气候水文系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结果。(3)使用多种水文学恢复方法,计算出这些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结合研究地点实际,分别在8个研究剖面使用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顶面高程法、尖灭点高程法和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中两种或叁种,进行了古洪水水位恢复。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一种或几种洪峰流量计算方法,即比降—面积法、回水曲线法和临界水深法进行流量恢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科学可靠的古洪水洪峰流量值。(4)分析比较了多种古洪水水文学恢复的方法,为这些方法的合理选用提供了参考。比降—面积法、回水曲线法和临界水深法基于相似的水力学理论,但每种方法所需参数和解决途径不同,故在古洪水研究中角色各异。对于前两种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可以采用在野外实地考察中首先采用前者进行初步计算,然后,在全面完整地获取了研究地点河道几何形态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耦合HEC-RAS模型计算古洪水洪峰流量;临界水深法计算古洪水洪峰流量可以完全避免选取河槽糙率系数人为干扰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时,需要注意临界流断面的选择判断,并在选定的临界流断面附近,另选若干辅助断面,采用相同计算步骤推算流量,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5)将恢复的全新世古洪水洪峰流量加入到相应河段历史洪水和现代实测洪水数据序列,计算出了黄河吴堡水文站、渭河林家村水文站、泾河景村水文站、汉江白河水文站四个水文站万年尺度洪水洪峰流量—频率关系曲线和大洪水发生的重现期,使得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稀遇洪水部分有了点据控制,千年一遇的洪水频率由外延变为内插,提高了洪水频率分析的精度。对于黄河晋陕峡谷、渭河中游、泾河中游和汉江上游水利工程、防洪工程、交通工程和居民城镇建设的洪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6)介绍了由统计方法进行设计洪水计算的发展历史,充分肯定将古洪水资料加入到实测洪水和历史调查洪水系列进行洪水频率分析的方法;简述了有关水文频率分析法的争论,从洪水现象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角度,结合古洪水研究与全新世环境变迁理论的最新成果,即万年尺度河流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机制,为将古洪水资料应用于设计洪水计算的合法性提供新的解释;同时,为河流古洪水研究的发展的方向作了判断,加强古洪水事件的物理成因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从而真正认识(特)大洪水发生的规模、时空分布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规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汉江中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汉江中游流域是湖北小麦等作物的主产区,也是黏虫的常年发生地。2012年至2017年,连续6年在汉江中游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宜城地区黏虫成虫可分为4代:越冬代及1代至3代。越冬代成虫峰期出现在2月中下旬至3月底,其中最早始见期为2017年2月14日,最晚为2015年3月10日。1代成虫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且1代为黏虫累积虫量最多的世代,7月至10月的2代、3代黏虫成虫数量稀少,没有明显的成虫峰期,但2017年7月底至8月初出现较明显2代成虫峰期。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属于1代黏虫多发区;1月份温度不足以影响此地黏虫越冬,此地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在田间变温环境下,夏季高温对宜城黏虫成虫种群无显着抑制作用;黏虫在宜城越冬代及1代成虫量是全国黏虫发生量的重要预警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江中游论文参考文献

[1].湖北日报全媒,雷闯,通讯员,陈珺,实习生,张玥.今年湖北水运攻坚叁大“堡垒”[N].湖北日报.2020

[2].常向前,吕亮,余小清,黄求应,雷朝亮.汉江中游流域宜城地区黏虫成虫世代特点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9

[3].朱艳容,龙雪峰,方文宏.汉江干流中游断面污染物通量估算方法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8

[4].向征平,霍少君,杜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汉江中游杜家滩滩段河道演变的影响及治理研究[J].中国水运.航道科技.2018

[5].徐静文,肖飞,廖炜,王高杰,周亚东.基于MODISNDVI汉江中游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地貌分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6].常向前,吕亮,余小青,张舒.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

[7].黎恒明,杨苗苗.汉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空间变异特征及评价[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6

[8].张飒,班璇,黄强,刘登峰.基于变化范围法的汉江中游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16

[9].林云发.汉江中游近期冲刷状况浅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

[10].刘涛.河流古洪水水文学重建的多种方法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  ;  ;  ;  ;  ;  ;  

汉江中游论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闯,通讯员,陈珺,实习生,张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