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层组织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官员避责,基层治理,组织行为学,基层官员
基层组织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盛明科,陈廷栋[1](2019)在《基层官员避责行为:逻辑·危害·治理——一种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官员避责是懈政怠政的集中表现,是基于官员"心理—个体—组织—环境"互动模式的不良产物,构成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制约要件。立足组织行为学视域,透析基层官员避责的生成逻辑,即行为判断价值化、行为结构逐利化和行为结果纵容化,分析其危害机理,即陷入基层治理主观价值窠臼、衍生多元主体利益分化偏离、置换行为结构的目标策略、背离行为结果的宗旨使命,为思考官员避责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依据,同时,在重塑行为心理机制、健全行为运作机制、强化行为沟通机制、筑牢行为保障机制上着力而妥善应对和治理基层官员避责问题,为新时代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强[2](2019)在《基层公务员政治技能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公务员是政府开展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九大以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成为各级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各项素质变得更为关键和紧迫。以广西百色市基层公务员为例,通过问卷发放收集数据,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基层公务员的政治技能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以下几点关系:1.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政治技能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即基层公务员政治技能越高其具有的组织公民行为越明显,反之,政治技能越低,其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会越弱。2.政治技能的叁个二级变量和组织公民行为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即人际与机敏能力、权术运用和能力型社交和组织公民行为呈现正向相关,同增同减;研究还发现政治技能的人际与机敏能力与因变量爱岗与积极主动、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均呈正向相关;权术运用与作为因变量的爱岗与积极主动呈正向相关,不支持与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之间的正向相关;能力型社交与整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呈正向相关,但不支持与二级变量爱岗与积极主动、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的正向相关性。3.个人属性变量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层次和所在部门对于政治技能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是否为党员对两个一级变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琦[3](2019)在《基层公共部门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形成受到行政组织文化的影响。文章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甘肃省J县县、乡两级323名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行政文化对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行政组织文化为自变量,包括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沉默倾向叁个维度、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为因变量、公共服务动机为中介变量,责任意识为调节变量构建假设模型。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验证假设。结果表明: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显着;组织公民行为与集体主义成正相关关系,组织公民行为与权力距离成正相关关系;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共服务动机有显着影响;公共服务动机与集体主义成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动机与权力距离成正相关关系;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动机部分中介了基层公共部门行政组织文化与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公共服务动机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所占比例为41.7%;此外,公共服务动机与沉默倾向的负相关关系没有通过验证;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与沉默倾向的负相关关系没有通过验证;责任意识在公共服务动机和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没有通过验证。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从变量角度提出四点实践建议:首先,营造和谐的组织文化氛围,鼓励公务人员积极检验献策,并支持上下级人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尤其鼓励上级领导主动找下级人员诚恳沟通,努力缩短权力距离带来的生疏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其次,提高公务人员共服务动机意识,需要从各个维度出发,将公共服务动机考核纳入公务人员考核评价和培训体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服务动机意识;再次,公共部门领导要以身作则,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刺激公务人员的组织公民行为;最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需要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公务员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方式,鼓励基层公务员敢于担当、敢于负责,领导人员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包容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璟,刘春潮[4](2019)在《我国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探究——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层公务员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最坚实的根基力量,其积极性不仅关系着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效,也决定着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以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为支撑,分析了我国基层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社会期望、工作压力,薪酬奖惩机制、晋升机制、不同的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的现状以及这些因素对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的影响,最后为了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基层单位工作效率,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出改进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12期)
于贵平[5](2019)在《组织行为学原理对民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党章为依据,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思考了民营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问题,初步认为《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与组织行为学理论存在相关性,分别对应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培育组织文化、优化党员素质,培养组织人格、提升党员(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19年02期)
张群[6](2018)在《组织公民行为视角下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1993年实施公务员制度以来,公务员制度日臻完善,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许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士都将公务员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位,踏上了国考的道路。与此同时,公务员的选拔也越来越激烈,许多地区的公务员职位是“万里挑一”。录取前多轮次的择优,公务员队伍本该是一支综合素质高、执行力强、工作效率高的队伍。但是,由于基层工作任务繁重,晋升希望渺茫,使得基层公务员群体存在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中疲于应付的现象。加之公务员退出机制宽松、公务员职业风险低,因此职业懈怠的情况非常普遍,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我国行政效率的提高。针对公务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他们工作效率的适用手段。在国家没有明确公务员绩效考评体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教育引导和激励约束策略,正面激发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热情和潜能,进一步实现自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服务质量的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一组织公民行为的视角出发,之所以选用这个研究视角,是因为目前的基层公务员激励制度存在明显的失灵现象,而根据公务员的职业特性,组织公民行为对其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内容以玉林市玉州区基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和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文献资料,结合座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了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并从组织公民行为的角度提出改善目前基层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对策,弥补了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制度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12-01)
孟铮[7](2018)在《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管理的气压计、晴雨表。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在测量评定、理论溯源、维度构建等诸方面已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其理论体系日益成熟。但其基本是围绕企业员工展开,研究主体较为单一,这严重限制了它的成长、发展、完善。实际上,从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基层公安民警。如何增强基层公安民警的服务意识、改进其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促进角色内行为和角色外行为相得益彰,更好的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职责使命,是新时代赋予公安工作的崭新试题。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公安民警要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着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本文以我国基层公安民警为主体,对组织公民行为做进一步研究,以期对公安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首先,论文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理论阐述。在对相关概念界定清晰后,论文提出了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特征,即帮助行为、逆境管理、组织维护、创新发展、组织参与、公民美德。同时概括了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影响因素。其次,归纳了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行为不彰显、逆境管理能力不足、组织维护意识不强、创新发展能力较弱、组织参与行为有待强化、公民美德展现不足。再次,对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乏力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促成路径,即提升观念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绩效管理、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8-06-15)
郭晶婧[8](2018)在《组织支持感知对制造业基层组织员工前瞻性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组织—制造业组织面临着改革的新局面。如何保持组织的长久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是每个组织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组织中,当员工施展才华,为组织的发展和绩效而努力时,组织才可以拥有长久屹立的资本。而员工以未来为导向、自主自发的进行变革行为以寻求自身、组织改变和发展的行为是每个组织都希望且要求的行为,这就是员工的前瞻性性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有效引导员工在工作中的前瞻性行为是提高组织绩效和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保证,而如何提高员工的前瞻性行为是保持组织活力、激发组织动力的重要研究内容。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其所拥有的基层组织员工是制造业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成长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基层组织员工更多的是传统思维模式和情理思想,但其所展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结果却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同时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基层组织员工基数庞大,对其正确积极地引导是推进我国传统组织改革的必经阶段。因此在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并合理引导,达到有效管理制造业基层一线员工的目标,是有效提升其前瞻性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仅靠口号或者是员工自身主动性,达不到预期的前瞻性行为效果,还需要组织提供可以满足员工发展的内在感知。组织支持就是组织所提供的关于实物性或虚拟性的支持和肯定,让员工产生满足感,而只有当组织支持与员工内心相匹配时才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但在已有的组织支持感知测量工具中,测量方式较为宽泛,不利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文章将通过以往对组织支持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证分析,对现有组织支持感知量表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与制造业基层员工需求相匹配的组织支持感知量表。同时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会促进和提升员工前瞻性行为,而良好的组织沟通氛围,可以让员工及时了解组织动态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有目的性的提升自身行为。所以研究建立起包含组织支持感知、心理预期、员工前瞻性行为、组织沟通氛围等变量的实证检验模型,来检验心理预期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沟通氛围的调节效应。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发现,在本次研究中,首先通过调查400位制造业基层组织员工,重新调整和优化了组织支持感知量表,得出了针对制造业基层组织员工的组织支持感知量表。之后通过对一家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制造性企业的317名员工进行调查,运用SPSS,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模型检验,最终结论如下:(1)组织支持感知对员工个体绩效的前瞻性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知对员工团队绩效的前瞻性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知对员工组织绩效的前瞻性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2)组织支持感知对印象管理预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印象管理预期在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个体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印象管理预期在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团队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印象管理预期在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组织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组织沟通氛围正向调节组织支持感知和印象管理预期之间的关系。(5)组织沟通氛围正向调节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个体绩效的前瞻性行为的关系;组织沟通氛围正向调节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团队绩效的前瞻性行为的关系;组织沟通氛围正向调节组织支持感知和员工组织绩效的前瞻性行为的关系。(6)组织沟通氛围正向的调节组织支持感知与员工个体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组织沟通氛围正向的调节组织支持感知与员工团队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组织沟通氛围对组织支持感知与员工组织绩效的前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无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胡珂[9](2018)在《组织公平、工作满意度和基层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型政府自提出发展至今,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地方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强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途径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实践活动的实际执行人员,在公共服务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中组织公平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基层公务员的角色内行为,作为工作角色外的组织公民行为也会受到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可以看作提升工作激励的润滑剂,有必要探讨组织公平是如何影响基层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以需求层次、社会交换为基础,利用重点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济南、青岛等5座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事基层工作的公职人员进行问卷访问,得到问卷数据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基层公务员组织公平、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叁者之间进行关系研究。在进行基层公务员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时,将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此次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此次研究进行假设,检验,并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通过调查的来的数据,并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逐步分析工作满意度在组织公平和基层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意在通过对此叁者之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的讨论,为服务型政府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策略和启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道建,叶涛,李宏刚[10](2017)在《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探赜——以基层团支部建设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基础支撑,其建设的效能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将是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保障和支撑。活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是评价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成效的基本维度,而活力是组织发展的根本。本文借鉴组织行为学理论,探析加强团支部的整体配合能力,提升团支部的运行活力;加强团支部的组织控制效能,提升团支部的创新活力;加强团支部的物质条件保障,提升团支部的可持续发展活力;强化学生团员的归属心理,提升团支部的参与活力。(本文来源于《高等理科教育》期刊2017年06期)
基层组织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层公务员是政府开展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九大以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成为各级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各项素质变得更为关键和紧迫。以广西百色市基层公务员为例,通过问卷发放收集数据,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基层公务员的政治技能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以下几点关系:1.基层公务员队伍中政治技能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即基层公务员政治技能越高其具有的组织公民行为越明显,反之,政治技能越低,其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会越弱。2.政治技能的叁个二级变量和组织公民行为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即人际与机敏能力、权术运用和能力型社交和组织公民行为呈现正向相关,同增同减;研究还发现政治技能的人际与机敏能力与因变量爱岗与积极主动、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均呈正向相关;权术运用与作为因变量的爱岗与积极主动呈正向相关,不支持与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之间的正向相关;能力型社交与整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呈正向相关,但不支持与二级变量爱岗与积极主动、公私分明和服务奉献的正向相关性。3.个人属性变量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层次和所在部门对于政治技能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是否为党员对两个一级变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层组织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盛明科,陈廷栋.基层官员避责行为:逻辑·危害·治理——一种组织行为学的观点[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杨强.基层公务员政治技能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3].李琦.基层公共部门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4].朱璟,刘春潮.我国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探究——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J].现代商贸工业.2019
[5].于贵平.组织行为学原理对民营企业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J].发展.2019
[6].张群.组织公民行为视角下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8
[7].孟铮.基层公安民警组织公民行为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
[8].郭晶婧.组织支持感知对制造业基层组织员工前瞻性行为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8
[9].胡珂.组织公平、工作满意度和基层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10].杨道建,叶涛,李宏刚.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探赜——以基层团支部建设为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