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留日女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日女学生,清末,近代中国,日本
留日女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菲[1](2016)在《清末留日女学生群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败,留学救亡思潮兴起,掀起留日热潮。在留日大军中,留日女学生引人注目。清末留日女学生特征显着: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奉天、江浙、湖广、广东地区;从留学途径来看,由早期随父兄和丈夫伴读向结伴同行和单身留学转变,由早期的自费留学向官费、自费并举转变;从学习内容来看,留日女生多习师范、家政、工艺等专业;从社会活动来看,留日女生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参加反帝救亡运动,社会活动活跃。留日女子是女子近代化的先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肖骏毅[2](2015)在《20世纪初年留日女学生对妇女问题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末民初妇女问题探索的主体,以秋瑾、陈撷芬、胡彬夏等为代表的留日女学生们,组团体,创报刊,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理论武器,对传统的男性本位的性别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相应提出构建旨在恢复女性各项自然权利的近代新型性别文化,这些同近代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权利意识的凸显和高度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艳霞,肖骏毅,陈文联[3](2014)在《20世纪初留日女学生对妇女问题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清末民初妇女问题探索的主体,以秋瑾、陈撷芬、胡彬夏等为代表的留日女学生们,组团体,创报刊,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理论武器,对传统的男性本位的性别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相应提出构建旨在恢复女性各项自然权利的近代新型性别文化,这些同近代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权利意识的凸显和高度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秦亚男,王君峰[4](2013)在《留日女学生对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国内民主革命的高涨,近代意义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从宣传"不缠足""、兴女学",到鼓吹妇女出国留洋、投身革命,再到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步入高潮。民国元年的妇女参政运动从领导者到组织者再到参与者,都是作为解放主体的妇女,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步入高潮。留日女学生在此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留日女学生充当了此次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与组织者;其次,留日女学生运动期间创办了大量的宣传女子参政思想的报纸,为参政运动奠定了舆论基础;再次,留日女学生借助报刊宣传男女平权等思想,促进了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为参政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留日女学生回国担任教师,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大批"新女性",为参政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13年03期)
王彦,马玉林[5](2011)在《试析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人数之多引人瞩目,其出现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出洋日本的中国女性还踊跃积极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组织社团和创办报刊。清末女子留学不仅是向国外寻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运动,还是中国妇女从封建牢笼中挣脱出来走向解放的标志。(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周萍萍[6](2008)在《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史上,清末的留日女学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受到千百余年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到了近代,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来到东瀛,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积极参加当时的各种社会活动,在自身得到提高的同时,倾力于中国女性的解放和教育事业。她们组织女性社团、创办女子报刊杂志、开办女子学堂或作为教师执教于学堂,对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留学经验和业绩可以说是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主要把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而事实上留日女学生在提倡女性解放的同时,也倾注于女子的教育事业,并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一点我们也不应忽视。因此,本稿以史料为参考,借鉴普通历史学、比较史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通过考察清末留日女学生的社会活动,从叁个部分对清末留日女学生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回顾清末女子求学东瀛的历史,概述清末女子留日的发端和叁次高潮,分析叁次高潮的人数和构成以及起因,介绍清末的留日女学生在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第二部分阐述清末留日女学生的女子教育观及其传播。首先对早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反封建女子教育、爱国主义女子教育、“自立、合群”的教育观、“求平等、求女权”的教育观四个方面论述了留日女学生们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女子教育观,最后对她们的教育观的传播途径进行介绍。即通过组织女性团体,创办女性报刊杂志等社会活动来宣传她们的“兴女学”教育思想。第叁部分主要考察清末留日女学生归国后在近代女子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亲任教职;二是自筹办学。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介绍了一些清末留日女学生担任教职和创办女学的具体实践活动,从而揭示了清末留日女学生在近代女子学校教育上的作用和地位。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和概括,并阐明了清末留日女学生在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以及通过对留日女学生的研究,挖掘其本质价值,为现阶段女子留学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11-01)
李四明[7](2001)在《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先进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呼号奔走,留学救国思潮兴起。潮起潮落,巾帼不让须眉。其中留日知识女性更是创办报刊、组织女子社团、传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宣扬女权。与此遥相呼应,国内终于在辛亥革命前后形成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高潮,中国革命也因之有了新起色。清末留日女学生功不可没。(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朱晓鸿,徐虹[8](2001)在《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留日女学生领风气之先 ,在日本组织社团 ,创办报刊 ,并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 ,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她们的所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施宣圆[9](1997)在《留日女学生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872年8月,中国政府派出3o名幼童作为第一批留学生抵达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后,又陆续派遣几批留学生赴美、德、法等国。中国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是在1896年。据统计,自1896年至1911年,留日的官费和自费生总数已不下2万人。di封建社会的中国,历(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史学》期刊1997年04期)
孙越[10](1995)在《留日女学生的抗战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七·七”事变前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抗日的活动。事变后,她们愤然退学归国,共赴国难。在宣传、募捐、医疗卫生、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战时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3期)
留日女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清末民初妇女问题探索的主体,以秋瑾、陈撷芬、胡彬夏等为代表的留日女学生们,组团体,创报刊,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理论武器,对传统的男性本位的性别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相应提出构建旨在恢复女性各项自然权利的近代新型性别文化,这些同近代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权利意识的凸显和高度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留日女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菲.清末留日女学生群体特征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
[2].肖骏毅.20世纪初年留日女学生对妇女问题的探索[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
[3].张艳霞,肖骏毅,陈文联.20世纪初留日女学生对妇女问题的探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
[4].秦亚男,王君峰.留日女学生对民国元年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J].沧桑.2013
[5].王彦,马玉林.试析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
[7].李四明.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
[8].朱晓鸿,徐虹.清末留日女学生与妇女解放运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9].施宣圆.留日女学生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J].档案与史学.1997
[10].孙越.留日女学生的抗战活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