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心理论文-蔡红

社会公平心理论文-蔡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公平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公平,公平感知,心理疏导,高校学生

社会公平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蔡红[1](2017)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公平感知测度与心理疏导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从群体差异等方面建立高校学生对社会、教育等公平性感知的理论框架,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获取高校学生对社会公平性的感知测度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提出心理疏导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3期)

方翰青,谭明[2](2016)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现状,探讨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蒋庆刚编制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和许慧、贾黎斋等人编制的"心理和谐问卷"对江苏省常州市1000名城市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效问卷为646份,有效回收率为64.6%。结果表明:1.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感都较高,高于其中位数;2.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来到城市的时间部分维度表现有显着差异,在薪酬和城市居住地则表现为无差异;3.城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感,在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来到城市的时间、薪酬和城市居住部分维度表现有显着差异;4.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存在显着的正相关;5.社会公平感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职教论坛》期刊2016年36期)

胡月[3](2015)在《主观阶层对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是社会发展追求的核心目标,公平感是对这个目标的感受及体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更能体现出“公平”的优势,但近年来愈加明显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却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结果,一方面使得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多的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对于这个问题,分别以社会支配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结论不一致,需要进一步验证和考察。其次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自尊可以影响阶层与公平感的关系,同时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自我概念,影响机制可能存在差异。鉴于以上考虑,我们通过叁个研究层层深入进行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向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得到有效样本133名。对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得到,控制性别、年龄和客观阶层后,主观阶层可以显着正向的预测个体的社会公平感,主观阶层越高,越倾向认为社会是公平的。研究二采用问卷法,考察外显自尊在主观阶层影响社会公平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以47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和客观阶层后,外显自尊可以部分中介主观阶层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主观阶层越高,个体自我评价越积极,越倾向做出公平的判断。在研究叁中,研究以141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内隐自尊可以调节主观阶层对社会公平感的直接作用。总的来说,主观阶层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感,也可以通过提高外显自尊作用公平感;内隐自尊只能调节主观阶层对公平感的直接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智涵,虞涛[4](2012)在《政府信任感对民众社会公平感与生活满意感及心理和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分层随机取样抽取重庆市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信任感在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之间起调节作用;地方政府信任感在社会公平感与生活满意感、心理和谐之间起调节作用;中央政府信任感和地方政府信任感同时在社会公平感与生活满意感、心理和谐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潘文敏,潘孝富,张永红[5](2011)在《论心理和谐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基于重庆民众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和谐量表与自编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重庆市13个区县的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四个因子(财富分配公平感、地位公平感、机会公平感、权利公平感)与心理和谐四个因子(自我状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民众社会公平感中的财富分配公平感、机会公平感、地位公平感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吕晓俊[6](2010)在《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是社会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公平感是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判断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认知和情绪因素都对公平判断的形成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对公平感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都存在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之争,前者强调人类认知在公平判断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更重视情绪、动机等热认知机制对公平判断的影响。在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中,内隐情绪、文化情境差异都将进入关注的视野。(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常文慧[7](2008)在《媒体如何通过社会问题报道调节社会公平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加速转型时期,原有的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被打破,旧的社会整合机制严重失灵,新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机制尚在构建与磨合之中。由于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失调,社会运行中的某些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现象,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而社会公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同时也成为社会顺利发展应及时解决的难点问题。要切实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就必须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国家、政府实施具体措施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整合。但是,根据公平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还应该从思想观念的引导上入手,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来调节公众的社会公平心理,努力使新闻媒体成为其它调节措施的有利补充。本文将运用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衡论、议程设置理论、“两面理”等理论,结合社会问题报道的实践,分析社会问题报道对调节社会公平心理的作用,探寻社会问题报道调节社会公平心理的方法与策略,以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和谐社会环境的建构。本文的主要结构为:第一部分,加速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突显。主要是对“社会问题”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第二部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概况。对“社会公平”的定义进行界定,客观分析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现状以及政府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态度。第叁部分,我国公众的社会公平心理现状。论述形成社会公平心理原因,分析我国社会公平心理现状,指出新闻媒体在调节社会公平心理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实现调节功能的依据。第四部分,社会问题报道调节社公平心理的策略。主要探讨社会问题报道应坚持的原则、在报道实践中应采用的方法以及应运用的一些心理上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8-03-31)

孔陆泉[8](2005)在《按要素分配中的社会公平正义观及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必然占有他人剩余劳动,这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这个困惑不解决,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理平衡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历史上的剥削是特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经济行为,不能用抽象的公平正义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仍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把它限制在现阶段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范围之内;必须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端正人们对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认识,矫正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赵琼[9](2005)在《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因为它直接触及到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公平既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公平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由个人对社会公平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所决定的,即是由客观社会因素(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5-05-10)

社会公平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现状,探讨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蒋庆刚编制的"社会公平感问卷"和许慧、贾黎斋等人编制的"心理和谐问卷"对江苏省常州市1000名城市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有效问卷为646份,有效回收率为64.6%。结果表明:1.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感都较高,高于其中位数;2.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在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来到城市的时间部分维度表现有显着差异,在薪酬和城市居住地则表现为无差异;3.城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感,在受教育程度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在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来到城市的时间、薪酬和城市居住部分维度表现有显着差异;4.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和心理和谐存在显着的正相关;5.社会公平感对心理和谐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公平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蔡红.高校学生的社会公平感知测度与心理疏导策略[J].长江丛刊.2017

[2].方翰青,谭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公平感与心理和谐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6

[3].胡月.主观阶层对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杨智涵,虞涛.政府信任感对民众社会公平感与生活满意感及心理和谐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潘文敏,潘孝富,张永红.论心理和谐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基于重庆民众的调查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

[6].吕晓俊.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7].常文慧.媒体如何通过社会问题报道调节社会公平心理[D].天津师范大学.2008

[8].孔陆泉.按要素分配中的社会公平正义观及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赵琼.影响社会公平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N].光明日报.2005

标签:;  ;  ;  ;  

社会公平心理论文-蔡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