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拥挤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承载力,拥挤规范,游客等待时间,武夷山国家公园
拥挤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郭进辉,林开淼,彭夏岁,王淋辉,陈秋华[1](2019)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区游客拥挤感知规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和视觉评价方法研究游客等待检票、景区观光车、九曲溪竹筏3个主要旅游拥挤节点的排队拥挤感知状况,分析游客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等待时间的游客拥挤规范。结果表明:年龄、职业、来访次数、组织方式、停留时间与天气感知的游客显着影响拥挤感知程度;基于等待时间与可接受度的曲线拟合确定了检票口、观光车和竹筏的拥挤感知规范的等待时间标准分别为10.9 min、15.6 min和47.6 min。等待时间-拥挤可接受曲线可作为拥挤感知规范标准为游客排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4期)
李惠[2](2019)在《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拥挤感知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由于游客的出行时间比较集中造成很多景区的游客数量突飞猛涨,拥挤问题给景区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困扰。目前学术界对景区游客拥挤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景区承载量的研究,对拥挤感知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拥挤感知的因素具有一定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游客个人因素、其他游客因素和景区因素叁个方面归纳出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地方依赖、地方认同、相遇者不良行为、景区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与拥挤感知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然后运用SPSS 20.0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因素方面:(1)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中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职业和月收入对拥挤感知影响不明显,男性比女性的拥挤感知更强烈,长期居住在其他地方比长期居住在长沙市区的游客拥挤感知更强烈,文化程度和拥挤感知呈现负相关;(2)人格特点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3)旅游特征中游客的旅游预期和旅游经验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出游方式、交通方式、旅游动机和游览次数对拥挤感知的影响不明显,在天际岭游玩时遇到的拥挤情况次数越多,游客的拥挤感知越强,游客预期的拥挤程度越低,其拥挤感知越高;(4)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对游拥挤感知都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地方依赖对拥挤感知的影响程度较低,即地方依恋对游客的拥挤感知具有缓解作用。其他游客因素方面:相遇者不良行为对游拥挤感知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相遇者不良行为对拥挤感知的影响程度较高,即游客更容易受相遇者不良行为影响者,其拥挤感知越强烈。景区因素方面:景区的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对拥挤感知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即设施数量越少,容易引起游客更高的拥挤感知,景区的服务质量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的拥挤感知。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为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者缓解游客的拥挤压力和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田滨[3](2019)在《消费者通过小屏幕终端抱怨更激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费者进行抱怨时对抱怨渠道选择的决定因素。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选择不同抱怨渠道/终端设备可能会产生的行为性后果。通过本文现有研究提供的证据,研究表明,当处于在线抱怨的环境中时,消费抱怨的强度可以被抱怨设备屏幕的不同大小来影响和作用。此外,本文基于空间拥挤感知的理论,证实了空间拥挤感知是抱怨设备屏幕大小和抱怨强度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具体而言,该研究首先从二手数据(研究1)得出的结果证实,当通过小屏幕设备(移动电话)向企业进行抱怨时,消费者的抱怨强度要强于大屏幕设备(计算机)进行抱怨时的抱怨强度。然后该研究进行了叁个基于情景的行为实验,证实了空间拥挤感知会让向消费者通过小屏幕移动设备(相比于大屏幕计算机设备,研究2a/2b)进行抱怨时会产生更激烈(相对较弱)的抱怨行为。同时通过操纵手机界面的设计因素(文本输入框样式vs选择标签大小)来影响界面空间拥挤,进而影响抱怨行为(研究3)。该研究通过确定空间拥挤感知在消费者使用抱怨设备屏幕大小和抱怨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丰富了在线抱怨行为的理论研究。同时,该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减少移动界面空间的拥挤效应,进而让企业服务人员更好地处理消费者的抱怨,丰富企业抱怨管理策略的实践。(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马益鹏,丛丽,钱皓月[4](2019)在《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面临着栖息地割裂下的野生动物保护和国内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等多重挑战。基于大数据网络文本,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分析旅游者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已开展游憩活动且富有代表性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碧峰峡和王朗自然保护区3处采集网络评论文本数据,文本时间跨度为2011—2018年,共包含1 711条评论,共计132 354个字,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计算机分析软件和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质性主题分析法,对拥挤度感知相关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者个体及出游特征、情景特征和人口密度是影响旅游者拥挤感知的3个重要因素,调适响应作为对拥挤状况的反馈行为,是特殊的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也是评论文本的重要内容。最后,基于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的深入分析,针对国家公园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拥挤问题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家公园更好地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目的地游憩管理的双重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黄璇璇,林德荣[5](2019)在《游客密度、拥挤感与满意度——展览馆情境下游客拥挤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游客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使拥挤成为制约展览馆等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环境-行为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展览馆情境下游客拥挤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厘清密度、拥挤感知和满意度叁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378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室内空间形态对游客拥挤感知有显着的影响,在折线、矩形、圆形和自由形4种不同空间内,游客的拥挤感知程度依次增强;个人社会经济背景特征方面,客源地和出游方式对拥挤感知有直接影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团体游客拥挤敏感度最高;密度是影响拥挤感知的最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拥挤感知对满意度没有直接的负向作用,但在高密度情境下,该负向作用显着且得到强化。(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刘丽芳,田婉婷,赵鹏宇[6](2018)在《五台山风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五台山风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游客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叁方面:个人因素,包括游客教育程度、游客客源地等;他人因素,包括其他游客不当行为和友善行为等;景区因素,包括景区线路指示标识、景区休息使用设施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景区线路指示标识、完善景区休息使用设施以及提高游客自身旅游素质等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韩艳,杨光,武鑫森,张思涵,李婉莹[7](2018)在《考虑游客拥挤感知的旅游线路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景区的服务水平,探讨景点拥挤状态下游客的拥挤感知及其调适行为,分析游客拥挤-调适行为对游线设计的影响及其机理.引入热门链路概念,依据热门链路的热度、位置排序分析旅游线路的多样性.以景点满意度最大、景点间走行时间最短、景点拥挤度最低为优化目标,考虑游客参观景点个数、游览时间等约束条件,建立多目标景区线路优化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线路优度评价.最后,分析景点拥挤度权重系数对线路优化的影响,以颐和园景区为例,开展拥挤景区内游客游线及其行为调查与分析,进行游线优化.结果显示:游客感知拥挤时,为提高旅游体验会采取认知调适、行为调适和不再调适等调适策略;颐和园浅度游和深度游链路式优化游线中可分别包含1~2和2~3个热门链路.深度游优化游线(No. 75)的优度值为57. 39,高于颐和园推荐游线,表明优化模型精度较高.线路中包含的热门链路数量、热度、位置排序和拥挤值影响游线优度值,随着拥挤度权重系数的提高,部分游线的优度值增加,可改变游线的推荐排序.(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朱朴义[8](2018)在《工作场所拥挤感知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由此,组织创新问题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科技创新对组织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获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其创新行为、提升创新绩效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文献分析可知,以往个体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中,大都聚焦在个体特征、社会情境因素等方面,较少从自然环境(本文来源于《人才资源开发》期刊2018年11期)
张圆刚,余向洋,Wong,IpKin,Anthony,程静静,尹寿兵[9](2018)在《古村落景区游客拥挤感知维度与游憩情绪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拥挤感知被认为是影响游客的游憩体验和满意度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拥挤感知的多维度变化来探讨游客情绪的变化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仍不成熟。本文以西递、宏村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空间拥挤、人潮拥挤和体验拥挤维度对游客游憩过程的影响模型,探讨了游客拥挤叁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潮拥挤对情感依附型游客积极情绪呈正向影响;(2)空间拥挤增加消极情绪,与游客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3)体验拥挤对游客积极情绪呈显着负向影响;(4)人潮拥挤—积极情绪—满意度(0.359)之间的相互关系强于人潮拥挤—消极情绪—满意度(0.128);空间拥挤—积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241)的关联度强于空间拥挤—消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142);体验拥挤—积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167)之间的影响关系弱于体验拥挤—消极情绪—游客满意度(-0.213);(5)人口特征对拥挤感知的影响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潘燕[10](2018)在《杭州西湖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及应对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拥挤感知不仅是游客对景区拥挤情境的一种消极评价,也是衡量一个景区游客心理容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旅游目的地环境质量下降、拥挤等问题。目前国内多数景区存在不同程度超载现象,然而,景区管理者多从环境容量饱和方向进行调控,采取“过境分流”、“梳理景区内部道路”等对游客容量进行限流和分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景区拥挤,但控制状况不佳,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游客的拥挤感知,导致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了解游客对景区整体拥挤感知评价,对游客在不同使用密度下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拥挤感知为评估指标测算游客心理容量;在景区拥挤情形下对游客采取的应对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游客应对行为等级秩序以及各应对行为在拥挤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最后,从影响因素、心理容量、应对行为中介效应等叁个方面考虑,为景区缓解游客拥挤和提升游客满意度提出借鉴依据,从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深入理解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拥挤感知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以杭州西湖景区为案例地,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及访谈获得相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西湖景区旺季和平季游客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其次,利用视觉评估的方法,通过曲线回归模型和拥挤规范模型两种方法测算西湖景区旺季和平季游客心理容量;再次,针对游客缓解拥挤压力时采取的应对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和等级秩序研究,并尝试性的探讨各应对行为在拥挤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最后,对杭州西湖景区缓解旅游拥挤现存问题等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借鉴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可知:(1)西湖景区旺季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同行人员类型、出游次数、游客预期以及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生态环境;西湖景区平季影响游客拥挤感知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出游次数、游客预期、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由于旺季景区游客密度大,旺季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比平季复杂。(2)以游客遇见人数为自变量,以游客拥挤感知程度得分为因变量,通过曲线回归模型测得西湖景区旺季和平季游客心理容量分别为每800平方米步道448人、414人,旺季游客心理容量大于平季游客心理容量。以拥挤感知为心理容量测量指标,通过拥挤规范测得旺季和平季游客可以接受的心理容量区间为301~600人,448人和441人在301~600区间内,验证研究结果可行性。(3)通过因子分析,将游客采取的应对行为分为时间转移、空间转移、直接应对、合理化和绝对替代5类;通过均值比较结合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确定5类应对行为的等级秩序;并进一步探讨应对行为在拥挤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心理容量及应对行为叁个方面为景区提出不同使用密度下的缓解游客拥挤感知借鉴依据,提升游客满意度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拥挤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民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由于游客的出行时间比较集中造成很多景区的游客数量突飞猛涨,拥挤问题给景区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困扰。目前学术界对景区游客拥挤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景区承载量的研究,对拥挤感知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拥挤感知的因素具有一定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游客个人因素、其他游客因素和景区因素叁个方面归纳出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地方依赖、地方认同、相遇者不良行为、景区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与拥挤感知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然后运用SPSS 20.0和AMOS 21.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因素方面:(1)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中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职业和月收入对拥挤感知影响不明显,男性比女性的拥挤感知更强烈,长期居住在其他地方比长期居住在长沙市区的游客拥挤感知更强烈,文化程度和拥挤感知呈现负相关;(2)人格特点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3)旅游特征中游客的旅游预期和旅游经验对拥挤感知具有显着影响,出游方式、交通方式、旅游动机和游览次数对拥挤感知的影响不明显,在天际岭游玩时遇到的拥挤情况次数越多,游客的拥挤感知越强,游客预期的拥挤程度越低,其拥挤感知越高;(4)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对游拥挤感知都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地方依赖对拥挤感知的影响程度较低,即地方依恋对游客的拥挤感知具有缓解作用。其他游客因素方面:相遇者不良行为对游拥挤感知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相遇者不良行为对拥挤感知的影响程度较高,即游客更容易受相遇者不良行为影响者,其拥挤感知越强烈。景区因素方面:景区的设施数量和服务质量对拥挤感知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即设施数量越少,容易引起游客更高的拥挤感知,景区的服务质量越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游客的拥挤感知。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为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者缓解游客的拥挤压力和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拥挤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郭进辉,林开淼,彭夏岁,王淋辉,陈秋华.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利用区游客拥挤感知规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9
[2].李惠.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拥挤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田滨.消费者通过小屏幕终端抱怨更激烈[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马益鹏,丛丽,钱皓月.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挤度感知影响因素及调适行为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黄璇璇,林德荣.游客密度、拥挤感与满意度——展览馆情境下游客拥挤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19
[6].刘丽芳,田婉婷,赵鹏宇.五台山风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7].韩艳,杨光,武鑫森,张思涵,李婉莹.考虑游客拥挤感知的旅游线路优化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
[8].朱朴义.工作场所拥挤感知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8
[9].张圆刚,余向洋,Wong,IpKin,Anthony,程静静,尹寿兵.古村落景区游客拥挤感知维度与游憩情绪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8
[10].潘燕.杭州西湖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及应对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