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种质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
小麦种质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瑕,张超,张明,徐林涛,王洪刚[1](2015)在《小麦种质系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小麦种质系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特点,利用山农10103与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辉县红高度感染白粉病,山农10103和山农10103×辉县红F1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F2群体抗感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证明山农10103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10103;在2 606对SSR、ETS-SSR和STS引物中,筛选得到7个与白粉病基因PML10103连锁的标记Xcinau188、XCAU127、CFE164、CWM109、SWES231、Xcnl113和SWES1015,它们与抗白粉病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0.4,0.7,4.8,3.0,4.9,3.3,0.9 c M;根据已发表的分子标记图谱,将PML10103定位在6B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赵虎[2](2013)在《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是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氮肥施用量的增大,白粉病对小麦生产所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由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毒力变异快,导致许多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丧失,小麦白粉病在世界主要麦区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发掘新的抗病基因、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研究对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山农3895是组培后代中筛选出来的抗白粉病突变体,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多年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利用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与山农3895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的分析结果表明,山农3895和山农3895/辉县红F1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苗期F2群体的196个单株和成株期F2群体的539个单株抗感分离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结果证明,山农3895是一个全生育期高抗白粉病的种质系,其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3895。2.利用2750对SSR、ETS-SSR和STS引物对两亲本进行筛选,有489对引物在山农3895和辉县红中扩增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优选小群体对在亲本中得到的多态性引物进行筛选,其中CWM109、Xcnl113和SWE231等3个EST-SSR标记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利用这3个标记在苗期和成株期F2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证明它们均与抗病基因PML3895紧密连锁,它们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2.6cM和2.8cM。根据已发表的分子标记图谱及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分析结果,将PML3895定位在6B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8)
余利[3](2011)在《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气传真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的加大以及主栽品种的抗源单一化,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白粉病不仅经济有效、增产增收,而且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进标记定位,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可以提高抗病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在对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特性和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麦基因组引物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遗传作图,寻找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进一步研究和标记辅助选择。1.种质系山农030-1为一个新型的1BL·1RS易位系,对目前我国主要的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表现出良好的抗病稳定性,不同于含有Pm8抗性基因的Kavkaz和含有Pm17抗性基因的Amigo。以抗病亲本山农030-1分别与感病亲本烟农15、Kavkaz、辉县红和Chancellor杂交,杂种F1的抗病性与抗病亲本相同;山农030-1/烟农15、山农030-1/Kavkaz、山农030-1/辉县红和山农030-1/Chancellor 4个F2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E09小种的条件下,F2群体中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例3:1,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受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被定名为Pm030-1。2.利用1RS特异标记对山农030-1/烟农15、山农030-1/Kavkaz、山农030-1/辉县红和山农030-1/Chancellor 4个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经卡方检验,有特异带的单株数与无特异带的单株数的比例均不符合理论比例3:1,且基因型(扩增特异带型)和表现型(抗病性)不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RS特异性标记与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的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没有呈现显着性。结果说明,在接种E09小种的条件下,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与黑麦1RS染色体无关。3.在山农030-1/烟农15的F2分离群体中,采用PSG法,从2492对引物中筛选获得5对多态性引物(CFE27、Xcfd81、Xcfd266、Xcfd18和Xcfd25)与Pm030-1连锁,它们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4.5 cM、1.3 cM、8.6 cM、32.9 cM和32.9 cM。用于分子标记验证的3个F2群体中,标记CFE27和Xcfd81在山农030-1/Kavkaz F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3.7 cM和0.9 cM;标记CFE27、Xcfd81和Xcfd266在山农030-1/辉县红F_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2.2 cM、3.4 cM和16.0 cM;标记CFE27和Xcfd81在山农030-1/Chancellor F_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14.3 cM和3.0 cM。标记CFE27和Xcfd81与Pm030-1紧密连锁。4.根据连锁分子标记的定位结果,将Pm030-1定位于5D染色体上,推测是Pm_2基因或Pm_2的等位基因。所筛选的与Pm030-1紧密连锁的SSR和EST-SSR标记有利于小麦抗白粉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累加。(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宗浩[4](2009)在《小麦种质系山农495的鉴定及其矮秆基因的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矮秆和半矮秆小麦、水稻品种的育成推广,引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绿色革命”,矮化育种已经成为高产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已确定的小麦矮秆基因有25个,但在育种中被广泛利用的则较少,并且小麦矮化育种中所利用的矮秆基因比较单一,仅集中在少数基因上。不断创造和发现新的矮源,丰富矮秆基因的多样性,对于促进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不同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被建立,为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矮秆目标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可靠和有效的方法。本实验室在利用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Am6(硬粒小麦DR147/粗山羊草Ae39)与济南17杂交和回交过程中,从BC_2F_4代中选育出矮秆种质材料山农495,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矮秆基因进行了标记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矮秆种质系山农495为材料,利用形态学和细胞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种质系山农495株高仅60 cm左右,细胞学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后期不早衰,是良好的矮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利用矮秆种质系山农495与高秆种质系山农289杂交,获得杂种F1, F1平均株高与山农289相近。同时,构建山农495/山农289 F_2分离群体和山农495/山农289//山农495回交群体,对山农495所含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山农495中的矮秆基因作用表现为隐性;F2群体株高分离为高秆和矮秆两种类型,其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群体株高同样分离为高秆和矮秆两种类型,其分离比例符合1:1。对山农495进行GA3鉴定结果证明其所含的矮秆基因为赤霉酸不敏感型。综上所述,山农495的矮秆性状受一对赤霉酸不敏感的隐性主效基因控制。3、利用1589对SSR、EST-SSR引物,采用PSG(优选小群体)法,对亲本、162株回交群体单株及304株F_2分离群体单株进行SSR分析,筛选出与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2个SSR标记Gwm113、Wmc511和1个EST-SSR标记Dupw23,并将山农495中矮秆基因定位于4B染色体短臂上。在回交群体中,Gwm113_(196)、Wmc511_(191)和Dupw23210与矮秆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9cM、5.2cM、21.6cM;在F_2群体中,Gwm113_(196)、Wmc511_(191)和Dupw23_(210)与矮秆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4.1cM、5.0cM、19.8cM,与回交群体计算结果基本一致,3个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0)
王黎明,李萍,王合坚,王洪刚[5](2007)在《早熟型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的细胞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偃麦草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种后代(BC3F6)中选育的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57平均株高61cm,平均穗长6.7cm,挑旗期、抽穗期分别比亲本烟农15早4d,是一个具有早熟特点的种质系;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0Ⅱ+2Ⅰ。山农0057可能是一个具有早熟特点的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10期)
张庆勤,董超华[6](2002)在《小麦种质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DS -PAGE技术和A -PAGE技术对 8个小麦种质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S)和醇溶蛋白亚基进行分析发现 ,有 3个种质系中含有被公认的优质亚基 5 + 10亚基 ,同时 7+ 8亚基、1、2 等强弹亚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这些种质系的醇溶蛋白与作为对照的普通小麦相比在谱带的数量和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醇溶蛋白带型丰富 ,一共分离出 35种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 ,而作为对照的 7个普通小麦品种一共分离出 16条谱带。在ω -快带区和γ -慢带区有较对照品种丰富的谱带出现。同时还发现其种质系缺少GLd1B3位点。研究认为 ,这 8个种质系是新型的育种材料。具有丰富的优质亚基和兼抗多种病害的优良抗性 ,宜发展为核心种质进行保存、传播和利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姜丽君,王洪刚,孔令让,张德水[7](1995)在《12个优良小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和性状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从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12个小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12个种质系中,有7个是在小麦中附加了一对堰麦草染色体的双体异附加系,5个为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相同的遗传重组体,它们具有抗病、优质、大穗、大粒、矮杆等优良特点,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王洪刚,赵吉平,姜丽君,孔令让[8](1989)在《人工合成的十个优良小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和性状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对从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遍小麦的杂种后代中选出的10个优良小麦种质系,进行了细胞学和田间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在这10个小麦种质系中,其中有2个品系为单体异附加系,1个品系为双单体异附加系,2个品系为双体异附加系。有5个品系染色体数目与普通小麦相同,但具有偃麦草的某些特点,细胞学上具有异常行为,它们可能为新的次生六倍体小麦。这些小麦种质系中,有的综合性状较好,具有较好的丰产性能,有希望在生产上直接加以利用;有的虽然综合表现欠佳,但具有突出特点,可作为种质材料在育种上利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2期)
小麦种质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是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氮肥施用量的增大,白粉病对小麦生产所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由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多,毒力变异快,导致许多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丧失,小麦白粉病在世界主要麦区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发掘新的抗病基因、选育新的抗病品种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研究对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山农3895是组培后代中筛选出来的抗白粉病突变体,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多年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对白粉病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利用高度感染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辉县红与山农3895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的分析结果表明,山农3895和山农3895/辉县红F1苗期和成株期对白粉病均表现为免疫,苗期F2群体的196个单株和成株期F2群体的539个单株抗感分离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结果证明,山农3895是一个全生育期高抗白粉病的种质系,其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L3895。2.利用2750对SSR、ETS-SSR和STS引物对两亲本进行筛选,有489对引物在山农3895和辉县红中扩增出多态性差异;进一步利用优选小群体对在亲本中得到的多态性引物进行筛选,其中CWM109、Xcnl113和SWE231等3个EST-SSR标记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利用这3个标记在苗期和成株期F2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证明它们均与抗病基因PML3895紧密连锁,它们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2.6cM和2.8cM。根据已发表的分子标记图谱及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分析结果,将PML3895定位在6B染色体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种质系论文参考文献
[1].吴瑕,张超,张明,徐林涛,王洪刚.小麦种质系山农1010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J].华北农学报.2015
[2].赵虎.小麦种质系山农3895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余利.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
[4].宗浩.小麦种质系山农495的鉴定及其矮秆基因的SSR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9
[5].王黎明,李萍,王合坚,王洪刚.早熟型小麦种质系山农0057的细胞学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07
[6].张庆勤,董超华.小麦种质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
[7].姜丽君,王洪刚,孔令让,张德水.12个优良小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和性状特点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
[8].王洪刚,赵吉平,姜丽君,孔令让.人工合成的十个优良小麦种质系的细胞学和性状特点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