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颈骨折,水泥型,非水泥型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论文文献综述
陈瀛,杨雨润,刘守尧,孙伟,杨欢[1](2018)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两种假体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差别。方法回顾了本机构近3年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的病例共221例,按应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进行分组。随访时间为1、3、6、12个月。比较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地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及下地时间存在差异,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分无差异。结论两种假体都能很好的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需注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虞惊涛,茹选良[2](2016)在《非骨水泥型和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中短期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非骨水泥型和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为针对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股骨头置换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通过双能X线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并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柄假体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非骨水泥组38例,骨水泥组患者27例。从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以及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种不同类型股骨柄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疗效差异。结果: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非骨水泥组(P<0.05)。两组患者在置换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中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优良率结果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临床中短期临床效果相似,两种假体均适宜;但针对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因其较短手术时间可作为优先选择。(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石峰,李澎,Madeven,Periacarpen,郑连杰,杨梁[3](2016)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成熟的重建髋关节的功能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然而针对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使用骨水泥型还是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临床上尚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采用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置换前均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根据股骨柄假体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患者56例,非骨水泥组患者49例。从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假体下沉、骨溶解、重度应力遮挡、异位骨化)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采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差异。结果与结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骨水泥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置换后第1,3,6,12个月随访中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优良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临床修复效果相近,两种假体均可选用;但针对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较短的手术时间可作为优先考虑的一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13期)
石峰[4](2016)在《对比研究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髋关节功能方法,具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重建迅速、患者能早期下床等优点,适用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然而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股骨质量差,股骨假体植入后缺乏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假体容易在早期产生微动,诱发大腿处的疼痛并增加术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早期临床医师倾向应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着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出现,及其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尤其是采用了假体表面多孔处理技术及表面涂层技术等先进制备工艺,并完善假体形态学设计,同时开发了先进的假体材料,这都改善了假体的组织相容性,提高了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使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采用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的临床观察,作者对比了两种假体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手术中假体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回顾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其中,105例患者均为单侧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均诊断为合并骨质疏松症。按术中使用股骨柄假体的不同将105例患者分为骨水泥假体组和非骨水泥假体组。其中,骨水泥假体组患者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60-79岁,平均为70.05±4.91岁;骨密度平均为0.762±0.107 g/cm2;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为59.21±6.76分;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1例。非骨水泥假体组患者49例:男20例,女29例;年龄58-82岁,平均为69.53±5.66岁;骨密度平均为0.773±0.076 g/cm2;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为56.69±7.32分;股骨颈骨折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1例。105例患者均由后外侧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置换术后切口的引流量,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13.6±1.4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将两组患者各自的术前与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比较,评价两种股骨柄假体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对比两组采用不同股骨柄假体进行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差异。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进行影像学评估(假体下沉、骨溶解、重度应力遮挡、异位骨化),进一步比较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疗效。结果:1.骨水泥假体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骨水泥假体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置换术后引流量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骨水泥假体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Harris评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骨水泥假体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Harris评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4.骨水泥假体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患者的术后影像学评估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使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均能显着改善髋关节功能,且临床疗效相近。采用不同的股骨假体术后引流量没有显着差异,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差别不大。所以,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不应仅局限于骨水泥型假体的应用,选择合适类型的非骨水泥型假体同样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术较短的手术时间与对骨水泥毒性反应的规避,可作为非骨水泥型假体优先使用的参考因素。(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6-02-01)
黄彦,廖壮文,黄文铎,武兆忠[5](2010)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全身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改良双能X线吸收法对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的全身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的定量测定与分析,探讨假体周围和全身BMD变化的规律以及假体松动、不稳的相关因素。方法于术后1w、1、2、3、6、9个月、1、2、3年通过改良双能X线吸收法对37例年龄在65~80岁、因新鲜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全身BMD与股骨假体周围BMD变化进行3年的连续动态测量,其中股骨柄假体周围BMD按Gruen法分为7个兴趣区(R1-7)进行测量。然后将测得的各时相BMD值与术后1w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内股骨假体周围BMD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较术后1w下降6.63%(P<0.05),而1~3年则下降速度减缓,但股骨假体周围BMD变化与全身BMD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术后1年内股骨假体周围BMD变化主要在Gruen1、7区最明显,其中术后9月内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主要集中在术后1~6个月内,Gruen1区术后3月与6月分别较术后1w下降18.88%和21.02%,Gruen7区术后3月与6月BMD分别较术后1w下降22.79%和25.29%。而Gruen4区BMD术后3个月BMD回升,1年后恢复正常(P>0.05)。结论 DEXA仍是目前监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简单有效的方法。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质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3~6个月内,且以Gruen1、7区最明显,其变化规律不但提示了术后早期负重功能锻炼以及早期防治股骨近端骨丢失、骨溶解的重要性,而且为术后早期假体松动或不稳定的评估、预测及进一步临床预防性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0年16期)
李铭,欧阳国新,王东学[6](2008)在《骨水泥型长柄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7月~2007年9月,我院采用骨水泥型长柄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9例,男9例,女11例,年龄70~89岁。均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左侧13例,右侧6例。按Ev(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张秉文,中安秀,杨建业[7](2002)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告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131例患者(新鲜骨折101例,陈旧性骨折30例按Garden分型:Ⅱ型23例,Ⅲ型62例,Ⅳ型46例),取后外侧切口安置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术后药物预防静脉血栓。结果随访0.5~8年,优良率96.4%。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非骨水泥型和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中短期临床疗效,为针对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股骨头置换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通过双能X线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并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柄假体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非骨水泥组38例,骨水泥组患者27例。从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以及术后随访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种不同类型股骨柄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疗效差异。结果: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非骨水泥组(P<0.05)。两组患者在置换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中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优良率结果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临床中短期临床效果相似,两种假体均适宜;但针对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因其较短手术时间可作为优先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论文参考文献
[1].陈瀛,杨雨润,刘守尧,孙伟,杨欢.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的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
[2].虞惊涛,茹选良.非骨水泥型和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中短期疗效对比[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3].石峰,李澎,Madeven,Periacarpen,郑连杰,杨梁.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石峰.对比研究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6
[5].黄彦,廖壮文,黄文铎,武兆忠.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全身与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6].李铭,欧阳国新,王东学.骨水泥型长柄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8
[7].张秉文,中安秀,杨建业.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假体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