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莱西市苏州路小学266600
一、课前预习指导,养成自学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前预习,可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提出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精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对于未知的知识常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应巧妙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布置预习作业,引起他们对课内知识的自学兴趣。
二、课内方法指导,提升自学能力
1.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自学。语文学习中字词的学习是一个重点。而学会查字典则是小学生语文自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学手段。学会使用字典来解决生字词,不仅仅解决了句子篇章学习的障碍,而且培养了学生随时查字典学习的自学习惯,也是他们提高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纸质词典决不能用电子词典替代,因为纸质词典独具的例词例句、单词用法示例是现在的电子词典所不具备的功能。查字典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学会单词在句子中的使用。对于自学的学生来讲,这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会学生思考提问自学。很多教育家都认为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那么在这其中,大胆假设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先学会理性思考,进而才能大胆假设提出问题,最后通过小心求证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真知。我们的学生太习惯于接受知识,长此以往他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会提出问题,那么这样的学生是缺乏自学能力的,因为不善于发现问题也就不存在解决问题的必要。高年级的孩子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思考去学习,老师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只有当他们满脑子都是“为什么”时,他们的求知欲才会被有效激发,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学的目的。也只有先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课外兴趣拓展,增强自学效益
教学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将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符合课标精神,符合时代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使用语文的机会,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但巩固了学习内容,更增强了自学的持续性。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低年级要以拼音识字为主的插图材料为主;高年级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选择故事、笑话等有趣味性的材料,但取材仍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同时,我鼓励孩子寻找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并积累到笔记本上。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必不可少。在阅读趣味性小故事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如何通过扫读来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演示给学生如何跳读,即带着问题在文中的句子和段落中寻找特定的信息;对有些提问细节的题目,教会学生们细读,在纷繁的信息中迅速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答案。
四、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自学的活力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只有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学得热心,学得开心,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