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然论文-叶瑶君

张悦然论文-叶瑶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悦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悦然,誓鸟,女性人物

张悦然论文文献综述

叶瑶君[1](2019)在《隐含的张悦然《誓鸟》女性人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了张悦然《誓鸟》中的两个女性人物春迟和淙淙。本文尝试通过她自己的口述经历去代入当时创作文本时的情感,对《誓鸟》中的人物春迟和淙淙进行新的解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胡松涛[2](2019)在《张悦然《茧》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茧》是新生代小说家张悦然力图转型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但试图大胆地去从"远离者"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同时,女主角李佳栖身上还带有她鲜明的个人标签——厄勒克特拉情结。本文将从李佳栖身上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入手,分析李佳栖的人物形象。(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6期)

周珊伊[3](2019)在《凝望历史的尝试与复杂亲缘关系的书写——评张悦然中篇小说《大乔小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短篇小说《家》到长篇小说《茧》,张悦然始终致力于完成的不仅是从青春文学向严肃文学的转向,也是"80后"对历史的回应与书写。《大乔小乔》由代际的独特历史记忆入手,完成了其对于历史凝望和追索的尝试,将深刻的伦理思考与社会反思寓于复杂的亲缘关系书写中,借助对宏大历史的独特书写踏出了"80后"历史书写的更进一步。(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08期)

沈梦云[4](2019)在《“80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叙事研究——以张悦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悦然是"80后"代表作家之一,其近年来创作的历史小说《茧》与《大乔小乔》成为她转型期的代表作品。"多声部"的叙事策略、历史与成长主题的融合是张悦然言说历史的手法,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同代人的精神关怀。(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金鑫[5](2019)在《青春成长中的感时忧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悦然作为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走出的青年作家已成为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她从早期的忧伤呓语走向了青年的成熟与沉稳,她脱离了自我的公主世界,走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和多变的时代。作品的主题也开始向文学场域内的公共话题迈进,用青年独特的视野回溯过去的往事。她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实生活的把控能力,向我们展现了当下青年的现实境遇与内心伤痛,呈现出当下青年真实的内心图景和命运变化。本论文从“感时忧史”的角度切入张悦然的小说创作,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论述,探寻她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生活的把控。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言部分对张悦然的个人创作之路进行简要梳理,并对当前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第一章通过对张悦然本体研究分析小说中的酷虐叙述,分析风格的成因与酷虐背后潜藏的内心世界;第二章通过文学史比较和叙述谱系研究来分析历史往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探究“文革”和“计划生育”对后代命运的影响与改变;第叁章从“新伤痕”出发,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张悦然敏感的内心中对都市生活的感知和体悟,展现青年的孤独与阶层分化后的堕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尹璐[6](2019)在《青春的蜕变—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试图从整体上论述青年作家张悦然在创作道路上的蜕变历程。通过分析张悦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写作特点,解读“叛逆”的张悦然、“蜕变”的张悦然和张悦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其在成长过程中写作思想和理念的逐步成熟,系统地阐释张悦然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型。年少成名的张悦然作为“80后”独生子女,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自由的思想意识,她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和《萌芽》杂志一夜成名,逐渐拥有了一批庞大的学生读者群体。张悦然处于“80后”作家的圈子里,一直致力于“纯文学”写作,她试图穿越一代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在心思散乱、愤世嫉俗的青年作家中有所担当、有所肯定,并发现问题,看清症状,在成长的迷茫中不断求证、思索和感悟,寻找在精神上重新出发的可能。张悦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新创作方式,开阔创作思路。经过不断磨练,如今的张悦然已经逐渐被主流文坛所接受。绪论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综述,对张悦然从少年到青年的创作轨迹进行系统梳理,概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背景与思路,以及学界对张悦然创作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介绍“叛逆”的张悦然。在“80后”作家群体产生初期,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爱、幻想、伤痛和思想的叛逆。笔者通过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分析以张悦然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青春文学中的“叛逆书写”和“叛逆表达”,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归纳。张悦然和大部分“80后”作家都出生并成长于都市,接受着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熏陶,思想的解放和青春期的萌动让青少年内心的反抗情绪悄然而生。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的心中充满着孤独感,这使他们急于寻找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因而出现了“80后”青春文学的叛逆表达。少年张悦然的创作虽然语言华丽,但内容只停留在精神表层的幻想,很少关注现实,笔触带着浓郁的“极端化”情绪,更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性”与“爱”。通过此章节的分析,展现张悦然在青春文学中的“叛逆”表现。第二章为“蜕变”的张悦然。近十年,“80后”作家已离开校园,逐步走入“成人世界”。经过多年的磨砺,张悦然作品的语言和叙事手法逐步成熟,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上,还是作品的底蕴上,都呈现出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张悦然创办的独立文学主题杂志《鲤》系列,集结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80后”作家,进行了反类型化和反模式化的写作,从不同表达、不同视角、不同精神进行主题书写,体现了张悦然多元化的主题创新和创作风格的转变。其次笔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论述张悦然已慢慢走出“愉悦又迷茫”的青春状态,选择摆脱“青春文学”中伤痛的自我沉溺,去思考和关心不同阶级的生存状态和困境。如今张悦然的文笔逐渐从单一价值观转向了对事物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思考,多了一种问题意识。本节通过与同时期作家比较,展现了她风格转变后的独特性和突破自我的具体变化。第叁章为张悦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本章主要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张悦然在不同的作品中,以不同的态度书写不同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家境优越的张悦然与家庭成员关系亲密,但她笔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大部分作家的创作相比大相径庭,她用极端温情或极端暴力将人物的关系瓦解后重新构建,如粗鄙庸俗性格缺陷的父亲、如同双生花一般关系亲密的姐妹、为了爱情不惜粉身碎骨的女人等。这些有悖于人性的故事情节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毛骨悚然。此章节通过分析和梳理张悦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体现张悦然创作思维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张琼方,罗关德[7](2019)在《“昙花一现”——再读张悦然短篇小说《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后经典叙事学重新观照张悦然短篇小说《家》,发现其向"青春写作"作了短暂的告别,不再过分关注"自我",而是将视域扩展至当下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尤其是女性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解放,而且还涉及了"进城"主题,这显然是作家文学征途中的一朵"昙花"。(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2期)

赵璐[8](2019)在《论张悦然小说的“自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青春文学到纯文学的写作,张悦然从未放弃对“自我”的书写。无论是早期对青春残酷、忧伤的记录,还是近年来将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议题纳入视野,张悦然关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隐藏在故事背后“自我”的内在纠葛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张悦然一贯以“80后”作为叙述对象,记录这代人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分裂和心理的变动,并对受困的“自我”进行残酷化和想像化的处理,折射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意味。张悦然的很多小说都在讲述“逃离”,他们或是反抗家庭的束缚,或是反抗学校单调枯燥的生活,或是反抗世俗化的文化理念。个体对于自我角色的定位都很模糊,存在世俗与理想分化的焦虑。对于主体精神的分裂与迷失的现象,张悦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展示:不单单烛照了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是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勾画出家庭教育、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面对文明的精神苦难和宏大的历史,这个“自我”呈现出一种萎缩之相,既无力与社会、历史相抗衡,也拒绝与群体沟通交流,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张悦然的文本实践里,作家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的叙事路径,从多元化的都市符码、叁种不同的叙述声音(“梦呓”的我、“复调”的我、“失语”的我)以及后现代的叙述策略叁个方面,开掘个体深层的意识,描写被传统伦理和现代机制所压抑、遮蔽的个人经验。小说中的酷虐叙述、从未放弃过的个人化表达以及梦幻书写,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残酷书写源于作家的补偿心理,通过对自我内心“阴影”的宣泄和转移,让缺失的体验在文学想象中得以实现。在文化工业的推波助澜下,张悦然在作品中积极表达自我,这种“个人化写作”遵循内心经验的驱动,超越了公众的群体需要,谋求的是一种人性的关怀。作品中关于梦境、幻想等“梦幻”特征,其实作家以焦虑的心理体验为基础,形成的对梦幻对象思虑的表征。张悦然的小说书写了时代变迁下被忽视和遮蔽的个体或痛苦、或失落、或孤独的心理体验,揭示了“80后”在时代大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创伤。面对受困的“自我”,张悦然为其找到了两条逃离的出口——艺术与宗教信仰。艺术为人物提供了精神支柱,宗教信仰则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这种书写的内在根源就在于对作家对自我存在及其困境的深切体验。无论是早期带着死亡气息的疼痛爱情的书写,还是转型后之于中年人的孤独倔强的思考,张悦然都鲜明地表达了“我是为自己”的一代人的声音。同时,张悦然的写作让人们看到,看似单薄的“自我”书写在拓展了艺术空间、情感空间和思考空间之后,同样能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4-01)

吴雅欣[9](2019)在《论张悦然《大乔小乔》的“镜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悦然中篇小说《大乔小乔》呈现出各组"镜像关系"。"大乔小乔"首先指向一组姐妹的镜像关系;其次,过去与现时镜像对照的叙事方式深入这组姐妹镜像,回溯姐妹关系的根源。再者,张悦然书写个体创伤折射历史创伤,构成一组个体与历史的双重镜像——"80后"的历史叙事问题与"小乔"们的自我身份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小乔"们的自我救赎也是张悦然的自我救赎。(本文来源于《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刘月悦[10](2019)在《“后80后”的破茧之途:张悦然写作道路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张悦然推出了长篇小说作品《茧》。小说先是在《收获》杂志(2016年第2期)重磅发表,进而在各地举行签售会,销售火爆,网络热议。一年后,她的两部中篇《大乔小乔》(《收获》2017年第2期)和《天鹅旅馆》(《收获》2017年第5期)在评论界引起关注,而《大乔小乔》的电影迅速进入筹拍当中。——既能够在传统的精英文学机制中如鱼得水,又能够在通俗文学(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张悦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茧》是新生代小说家张悦然力图转型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但试图大胆地去从"远离者"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同时,女主角李佳栖身上还带有她鲜明的个人标签——厄勒克特拉情结。本文将从李佳栖身上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入手,分析李佳栖的人物形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悦然论文参考文献

[1].叶瑶君.隐含的张悦然《誓鸟》女性人物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胡松涛.张悦然《茧》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分析[J].名作欣赏.2019

[3].周珊伊.凝望历史的尝试与复杂亲缘关系的书写——评张悦然中篇小说《大乔小乔》[J].参花(上).2019

[4].沈梦云.“80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叙事研究——以张悦然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5].金鑫.青春成长中的感时忧史[D].吉林大学.2019

[6].尹璐.青春的蜕变—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张琼方,罗关德.“昙花一现”——再读张悦然短篇小说《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8].赵璐.论张悦然小说的“自我”书写[D].安徽大学.2019

[9].吴雅欣.论张悦然《大乔小乔》的“镜像关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9

[10].刘月悦.“后80后”的破茧之途:张悦然写作道路的转变[J].小说评论.2019

标签:;  ;  ;  

张悦然论文-叶瑶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