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钼钒杂多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钼杂多化合物,有机配体,烯烃,催化
磷钼钒杂多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静[1](2016)在《有机配体功能化多孔材料负载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烯烃催化环氧化反应是工业上生产环氧化合物的主要途径。设计和开发低成本、高收率的烯烃环氧化工艺一直是催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已有多种氧化剂被用于烯烃环氧化过程,包括有机过氧酸、无机酸盐、烷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和分子氧等。其中,氧气和过氧化氢(H_2O_2)因具有价廉易得、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氧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类型杂多化合物(POM)催化剂对以H_2O_2或氧气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这类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通常以均相的形式存在,不利于与产物进行分离、回收和循环利用。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期望能够通过将POM负载到固体载体材料上,制备出含有POM的多相催化剂体系。基于这一思想,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已取得了一些显着进展,获得了一些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负载型POM催化剂体系。然而,负载型POM催化剂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稳定性和循环性相对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体系中,易于发生活性组份流失的现象。当前,针对以氧气(空气)或H_2O_2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设计制备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更高、且稳定性更好的多相POM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围绕以氧气和H_2O_2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开展了系列负载型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选用一些结构和组成较为新颖的有机配体功能化的多孔材料为载体,并结合不同的制备方法和策略,获得了几类性能较为优异的负载型杂多化合物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杂多化合物-多孔材料载体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探讨了多孔载体中有机配体对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特别是稳定性)的影响及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一.NH_2功能化SBA-15负载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PMA)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研究以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功能化的SBA-15为载体,制备出磷钼酸(PMo_(12))及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PMo_(11)M,M=Fe,Co,Cu)负载型催化剂,分别记为PMo_(12)/SBA和PMo_(11)M/SBA。各种表征结果证实有机氨的存在能够使杂多化合物均匀的分散在载体的表面和孔道中。通过以O_2为氧化剂、异丁醛(IBA)为共还原剂的烯烃选择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PMo_(11)Co/SBA和PMo_(11)Cu/SBA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能在较低的温度下(40?C)实现对氧气的活化,并使烯烃转化为环氧产物。在多数情况下,PMo_(11)Co/SBA会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而PMo_(11)Fe/SBA及未取代的PMo_(12)/SBA的催化活性则较差。在反应过程中,IBA会首先被氧气氧化为过氧异丁酸,之后过氧异丁酸会被活化生成酰基过氧自由基,并将氧原子传递给烯烃,形成环氧化产物。不同类型PMo_(11)M/SBA催化剂在性能上的差异应主要归因于取代的过渡金属离子种类的不同。相比之下,Co取代的多酸应该更适合分解活化过氧异丁酸,从而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此外,PMo_(11)Co/SBA在乙腈中比在氯仿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可能是由于乙腈能够与PMo_(11)Co物种形成相对较强的配位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异丁酸对活性物种的降解作用,避免了活性组分的流失。另外,还考察了H_2O_2为氧化剂、乙腈作反应溶剂时PMo_(11)M/SBA催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PMo_(11)Fe/SBA具有相对较高的催化活性,性能明显优于其他过渡金属取代的催化剂。然而,在测试的实验条件下,PMo_(11)Fe/SBA催化剂的稳定性还不十分理想,反应过程中活性组分有一定程度的流失。这表明在极性较强的H_2O_2/CH_3CN体系中,有机氨功能化的SBA-15载体与PMo_(11)M间存在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还不能使催化剂保持足够高的稳定性。二.叁苯基磷功能化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的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以叁苯基膦(PPh_3)功能化的多孔有机聚合物KAP为载体,制备了磷钼酸(PMA)负载型催化剂,记为PMA/KAP。各种表征结果证实PMA能够高分散在KAP载体表面和孔道中,并且PMA的基本结构特征在负载前后保持不变。催化反应评价结果表明,PMA/KAP催化剂对以H_2O_2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且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循环性)受溶剂的影响很大。在H_2O_2/AN(乙腈)体系中,PMA/KAP催化剂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且循环性很差;而在H_2O_2/EAC(乙酸乙酯)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相对较高,并且可循环使用多次,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活性组分明显流失的现象。进一步的表征结果证实,EAC作溶剂可以显着抑制催化剂表面的PMA与H_2O_2发生氧化降解的过程,从而避免了活性组分的流失。而当以AN作溶剂时,PMA易于同H_2O_2发生氧化降解作用,生成可溶解在反应体系中的(PO4[Mo O(O_2)2]4)3-物种,继而导致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物种迅速流失。KAP载体具有的叁维孔道结构及存在于表面/孔道中的大量的膦配体可以构成具有多重供电子能力的3D大配体。这种具有立体结构的大配体能够与引入的PMA簇产生多重弱配位相互作用(类似于多重的空间立体的电子效应),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MA/KAP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叁.叁苯胺功能化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的磷钼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通过FeCl_3引发的Friedel-Crafts反应,以FDA作为偶联剂将叁苯胺(TPA)交联聚合得到两种多孔有机聚合物POP-I(未引入其它linker)和POP-II(引入额外的苯作为linker)。分别以POP-I和POP-II作为载体制备出几种负载型杂多化合物催化剂,记为:HPMA/POP-I、Co PMA/POP-I、HPMA/POP-II和Co PMA/POP-II。各种表征结果表明两种POPs材料均具有微孔-介孔特征和较大的比表面积,POP-II的平均孔径相对较大;PMA盐高分散在POPs载体上且负载前后基本结构保持不变。通过以H_2O_2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几种负载型PMA催化剂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相比之下,以POP-II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中Co PMA/POP-II的稳定性最好,经多次循环使用后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这可能是由于引入额外的苯(Ph)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载体材料的孔道大小及TPA中N原子的电子态,使POP-II更适合分散和稳定引入的PMA盐。POP-II材料具有较大的3D孔道结构使分散在骨架中的多个TPA配体构成具有立体空间结构的多齿配体,从而能够与引入的Co PMA簇建立多重相互作用。此外,与HPMA中的H+相比,Co PMA中Co~(2+)具有较多的空轨道,可以接受更多的来源于TPA配体的孤对电子,进一步加强了Co PMA与POP-II载体之间的配位相互作用,继而使Co PMA/POP-II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另外,还制备了Fe PMA/POP-II、Mn PMA/POP-II和Cu PMA/POP-II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H_2O_2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中。Fe PMA/POP-II和Mn PMA/POP-II的催化性能与Co PMA/POP-II基本相当。Cu PMA/POP-II的催化性能受溶剂类型影响很大。在AN和DMF(二甲基甲酰胺)中,Cu PMA/POP-II的催化活性很差;在1,4-二氧六环、乙醇、丙酮和二甲基亚砜等含氧溶剂中则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此外,与相应的均相催化剂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TPA能够与Cu PMA配位,并能显着提高催化剂对H_2O_2的活化能力。这可能是由于TPA配体具有较为独特的电子传输能力,这种特性在形成POPs材料后依然能够保持,从而有利于氧化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和传递,使催化剂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3-01)
王静[2](2014)在《咪唑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固载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及电子工业等领域。烯烃催化环氧化反应是合成环氧化合物的主要途径,相关领域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作为一类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体系,多金属氧酸盐(也称多酸或多金属氧簇,简称POMs)包含多个具有高氧化态的配位金属原子,可以作为优良的多电子受体,且具备良好的电子和质子的传输能力,因此对多种类型烯烃(包括空间位阻较大的缺电子烯烃)环氧化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传统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大多数是均相的,虽然其催化活性好、效率高,但这类催化剂具有回收困难、成本高等缺点,从而成为阻碍其发展和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多相催化剂体系在回收、分离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更加环境友好,是目前研究和开发的重点。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多金属氧酸盐基多相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显着进展。主要的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POMs固载到合适的载体上制备出负载型多相催化剂;二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将POMs引入到氧化硅/金属氧化物的骨架中;叁是将POMs包裹到金属有机骨架(MOF)中;再就是直接利用多酸与合适的有机组分构筑出具有特定空间(孔)结构的超分子组装体。一般来说,高效、稳定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多相催化剂体系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多金属氧酸盐与载体(有机组分)之间存在适当的相互作用(如:共价键、静电力、氢键等);其次就是载体材料应该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容、孔径以及合适的表面性质(极性和酸碱性)。由此可见,载体(有机组分)的选择会极大影响负载型POM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以不同方法制备的各种咪唑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载体,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不同种类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引入到载体的孔道及表面上,构筑出一系列负载型POMs催化剂体系。考察了这些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合各种表征手段和反应结果,研究了载体的结构、表面性质(酸碱性和极性)、多酸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酸的种类对催化剂环氧化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性能优异的多相催化剂体系考察了烯烃种类、氧化剂类型、溶剂等因素对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催化活性中心性质及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概述如下:一.咪唑功能化介孔材料固载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及环氧化性能研究采用离子交换法,将磷钼酸(PMA)锚定到咪唑类离子液体(IL)功能化的介孔材料上,制备了一系列磷钼酸基杂化材料。介孔载体材料包括纯硅分子筛(SBA-15)、介孔磷酸铝材料(AlPxO, x=0.9,1.0,1.1)和介孔炭(NC-2)。所制备的杂化催化剂在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源的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和对主产物接近100%的选择性。其中,以介孔磷酸铝(AlP1.0O和AlP1.1O)为载体制备出的催化剂PMA@IL/AlP1.0O和PMA@IL/AlP1.1O的催化活性、稳定性明显优于其它催化剂。各种表征结果证实,相较于AlP0.9O,AlP1.0O和AlP1.1O具有相对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径和孔容、表面存在大量的P–OH,这些因素有利于提高多酸活性组分的固载量、稳定性以及在表面的分散度。此外,这类AlPxO载体骨架中存在的P、Al物种,在稳定活性中心以及辅助活化氧化剂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还考察了这类催化剂在烯醇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PMA@IL/NC-2能够有效地催化以TBHP为氧源、甲醇为溶剂的几种烯醇(3-甲基-2-丁烯-1-醇、反式-2-己烯-1-醇、香叶醇)的环氧化反应。在极性质子溶剂(甲醇)中,炭载体表面丰富存在的含氧基团,有助于烯醇和催化活性中心有效地接触,同时也有利于环氧化产物从催化剂的表面脱附,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二.咪唑基介孔有机硅固载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以含有不同量咪唑阳离子(10%和15%)的介孔有机硅(PMO-ILs,分别为a和b)为载体,制备了一类固载化磷钼酸(PMA)多相催化材料(PMA@PMO-ILs,2a和2b)。采用一系列表征技术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磷钼酸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被成功固载到PMO-ILs载体的表面和孔道中,且在制备过程中磷钼酸及载体的基本结构均未发生变化。这类PMA@PMO-ILs材料在以TBHP为氧化剂的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很高的选择性。中断实验结果显示,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中心在反应过程中未发生明显流失,且催化剂经多次循环使用后活性及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通过与磷钼酸功能化的SBA-15材料(2c)的催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认为PMO-ILs载体上大量存在的咪唑阳离子能有效稳定磷钼酸阴离子,使该类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进一步对PMO-IL(a)载体的表面进行了后修饰,即先采用后嫁接法使氨丙基硅烷偶联剂与PMO-IL材料中表面存在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之后再引入磷钼酸物种制备出表面氨功能化的催化剂(2d)。研究结果表明,氨丙基的引入导致载体的比表面、孔径及孔容均有所降低,并且氨丙基柔性链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磷钼酸活性组分与载体表面咪唑阳离子的接触,从而导致2d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存在合适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具有适当的结构是影响负载型POMs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叁.咪唑基介孔有机硅固载第四周期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以咪唑基介孔有机硅PMO-IL(a)为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力引入几种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制备了PCoMo11@PMO-IL (3a)、PMnMo11@PMO-IL(4a)、PNiMo11@PMO-IL(5a)和PCuMo11@PMO-IL(6a)等负载型催化剂。ICP-AES、N2吸附-脱附、XRD、FT-IR、UV-Vis及XPS等表征结果证实了杂多阴离子被成功固载到PMO-IL载体上,且在制备过程中杂多阴离子及载体的结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这些固载化催化材料对多种烯烃(环辛烯、1-辛烯、苯乙烯、环己烯)的环氧化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其中,催化剂3a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以及循环性。此外,针对3a在不同的催化反应条件下,包括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不同的异丁醛和烯烃摩尔比以及不同氧化剂体系(分子氧和叔丁基过氧化氢)中表现出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差异,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出这类负载型催化剂在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的条件下,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机理。首先,异丁醛在催化剂中过渡金属物种的引发下转化为酰基自由基;然后,酰基自由基与分子氧结合生成酰基过氧自由基,该酰基过氧自由基会按照不同的历程完成烯烃的选择性氧化。由此可见,这类负载型催化剂结构中含有的过渡金属的种类、价态会直接影响自由基的生成,进而影响烯烃的反应速率以及产物分布。3a结构中存在具有相对较高正电性的CoⅡ,应该是该催化剂表现出相对高活性和高环氧化物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孟素芹,兰梅英,李超,陈建新,张治纯[3](2014)在《磷钼杂多化合物[H_3PMo_(12)O_(40)]·2(4,4'-bipy)·1.75H_2O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有机-无机杂化的Keggin型磷钼杂多化合物[H3PMo12O40]·2(4,4'-bipy)·1.75H2O(简称化合物1 bipy=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146 6(3)nm,b=2.122 7(6)nm,c=2.146 1(7)nm,β=98.082(12)°,V=5.171 0(3)nm3,C20H19Mo12N4O41.75P,Mr=2 165.64,Z=4,Dc=2.782 Mg·m-3,μ(MoKα)=2.946 mm-1,F(000)=4 080,R=0.062 2和wR=0.182 2.该化合物由一个Keggin型结构的多阴离子[PMo12O40]3-、两个2,2'-联吡啶和1.75个晶格水分子组成.杂多阴离子中的端氧原子、联吡啶分子中的氮原子以及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而使晶体稳定存在.通过循环伏安法详细研究了该化合物的微粒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郑拴辰[4](2012)在《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萃取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燃油的使用效率,世界各国对燃料油中的硫含量制定了严格的规格限制,要求生产和使用环境友好型超低硫汽油和柴油。面对低硫含量燃料油标准,传统的加氢脱硫技术所需费用剧增,而且不能达到深度脱硫的目的,尤其对于汽油中的噻吩类硫化物,加氢脱硫几乎无法脱除,因此众多发达国家相继研发出一系列新的脱硫工艺,其中催化氧化脱硫法便是目前的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就催化氧化萃取法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进行了如下研究:1)首次合成了五种磷钼酸季钱盐催化剂,并对中间产物离子液体和季铵盐催化剂结构表征,确定其结构。2)真实汽油其成分复杂,因此首先选择了模拟汽油(苯并噻吩的正辛烷溶液、硫含量1000ug/g)作为脱硫研究的对象,在实验中,考察五种季铵盐催化剂的活性及脱硫的各种影响因素,由实验得出:催化剂[HMIM]3PMo12040[1-己基-3-甲基咪唑磷钼酸铵盐]在催化氧化萃取脱硫体系下脱硫率最高,在工艺条件T(反应温度)=60℃,t(反应时间)=75min,(n(催化剂)/n(硫S)=0.04,n(双氧水H202)/n(硫S)=4,萃取剂量V=4mL,搅拌转速R=1000rpm下,脱硫率为75.3%;另外在催化氧化体系下,芳烃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不显着,高的烯烃含量对脱硫率的影响显着;对苯并噻吩的氧化产物苯并噻吩砜熔点测定,检测出晶体熔点范围为138.5-141.5℃。3)在模拟汽油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FCC汽油脱硫实验,实验得出:催化剂[HMIM]3PMo12040仍然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真实汽油和模拟汽油的单因素脱硫趋势基本相同,表明模拟汽油模拟程度较高,由实验得出在工艺条件t(反应时间)=90min,T(反应温度)=60℃,(n(催化剂)/n(硫S)=0.04,n(双氧水H202)/n(硫S)=5,V(乙腈萃取剂量)=4mL,搅拌转速R=1100rpm下,FCC汽油脱硫率可达75.8%。4)考察催化剂[HMIM]3PMo12040的循环使用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催化剂[HMIM]3PMo12040具有很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前四次的回收平均脱硫率高达74.9%;第五次以后脱硫活性降低,所以此催化剂可以回收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景丽[5](2012)在《修饰型钼钒磷杂多酸催化剂上芳香族化合物催化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是一种芳香族化合物官能团化的重要方法,通过氧化反应可以由芳香族化合物得到酚、醛、酮、醌和羧酸等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芳香族化合物的选择性氧化一直是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H2O2作为一种清洁的氧化剂,由于其价格低廉、获得容易、处理方便且反应后的唯一副产物是可直接排放的水,因而以H2O2为氧化剂的液相氧化过程被认为是对环境无害的绿色工艺,受到广泛关注。以含钒杂多酸(HPAs)作为芳香族化合物选择性氧化的催化剂已有诸多报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HPAs在使用反应过程易溶于反应体系,很难回收重复使用;而传统负载型HPAs催化剂制备步骤往往冗长、繁琐,虽如此,制备的负载型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活性物种不可避免的发生溶脱,导致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降低。因此,真正实现基于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的芳香族化合物与双氧水多相催化氧化仍存在着艰巨挑战。基于此,本硕士论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制备了以无机铯离子和一系列有机分子共同(双)修饰的钼钒磷杂多酸催化剂,通过FT-IR、13C NMR、XRD、SEM、ESR及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苯与H202羟基化制苯酚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及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以无机铯离子与包含磺酸基团的N-(3-磺酸基)丙基-咪唑盐(MIMPS)双修饰的杂多酸(Cs2.5(MIMPS)1.5PMo11VO40)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苯酚作为唯一产物其收率可达15.5%。通过引入铯离子,可溶的HPA转变成不溶于反应介质的杂多酸无机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的MIMPS有机分子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弥补了无机铯离子取代HPA中质子酸时引起的酸量降低,另一方面有机分子烷基链易捕获较强疏水性的底物分子苯至催化活性中心,而亲水性较强的产物分子苯酚易从烷基链上脱附,避免产物的进一步氧化,从而提高目标产物的活性及选择性。而且,作为多相催化剂,Cs2.5(MIMPS)i.5PMo11V040回收容易,重复使用4次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但相对而言,单一无机铯离子修饰的杂多酸催化剂Cs2.5H1.5PMo11VO40的活性降低非常明显。这可能是由于Cs2.5H1.5PMo11VO40中存在部分可溶的H4PMo11VO40,在反应过程中流失之故。而Cs2.5(MIMPS)1.5PMo11V040中,这部分可溶的H4PMo11VO40已转变成杂多酸盐,很难发生溶脱,因而双修饰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2)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碳链长度的表面活性剂修饰的钼钒磷HPAs两亲(既亲油又亲水)催化剂,通过FT-IR, TG,1HNMR、XRD、SEM、TEM及元素分析对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在苯甲醇与H2O2无有机溶剂的选择性氧化制苯甲醛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性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亲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明显高于纯HPA。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H2O2作用下,双亲催化剂与反应介质形成一种乳浊液体系,反应结束后催化剂可通过离心反乳化进行回收重复使用,且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活性没有降低,表征结果也证实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组成及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6)
吕数子[6](2011)在《Keggin型磷钼、砷钼杂多阴离子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温水热法合成六个Keggin型磷钼、砷钼杂多阴离子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通过X-单晶衍射得到他们的单晶结构;并利用红外,差热-热重分析等对它们进行表征。利用Keggin型磷钼杂多阴离子为主体,4-氨基吡啶和3-氨基吡啶为配体合成两个新型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1和化合物2,磷钼杂多阴离子与4-氨基吡啶的配合物(4-C_5H_7N_2)_3(PMo_(12)O_(40))·(4-C_5H_6N_2)·H_2O(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7094(4)(A|°),α=90°,b=25.7946(9)(A|°),β=97.2050°,c=16.6748(6)(A|°),γ=90°,V= 4996.7(3)(A|°)~3,Z=4,R_(gt)(F)= 0.0456,ωR_(ref)(F~2)=0.1419;磷钼杂多阴离子与3-氨基配合物(3-C_5H_7N_2)_3(PMo_(12)O_(40))·2(3-C_5H_6N_2)2·6(H_2O) (2),属于四方晶系,P4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2864(2)(A|°),α=90°,b=14.2864(2)(A|°),β=90°,c=29.0414(8)(A|°),γ=90°,V=5927.4(2)(A|°)~3,Z=4,R_(gt)(F)= 0.0575,ωR_(ref)(F~2)=0.1633;配合物1和配合物2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形成叁维空间网状超分子结构。利用Keggin型磷钼杂多阴离子为主体,4-甲基吡啶和3-甲基吡啶为配体合成两个新型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3和化合物4,磷钼杂多阴离子与4-甲基吡啶的配合物(4-C_6H_8N)_3(PMo_(12)O_(40)) (3),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9.7004(3)(A|°),α= 90°,b = 14.0785(2)(A|°),β= 91.3590(10)°,c = 33.0209(5)(A|°),γ= 90°,V= 9155.8(2)(A|°)~3,Z=8,R_(gt)(F)=0.0350,ωR_(ref)(F~2)= 0.0730;磷钼杂多阴离子与3-甲基吡啶的配合物(3-C_6H_8N)_4(PMo_(12)O_(40))·H_2O(4),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9.4997(4)(A|°),α= 90°,b = 12.5836(3)(A|°),β= 109.5730(10)°,c =22.5405(5)(A|°),γ= 90°,V= 5211.3(2)(A|°)~3,Z=4,R_(gt)(F)= 0.0698,ωR_(ref)(F~2)=0.1849;配合物3和配合物4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形成一维无限链状超分子结构。利用Keggin型磷钼、砷钼杂多阴离子为主体,苯并咪唑为配体合成两个新型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5和化合物6,磷钼杂多阴离子与苯并咪唑的配合物(C_7H_7N_2)_4(PMo_(12)O_(40))·2(H_2O) (5),属于叁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8405(7)(A|°),α=70.494(5)°,b=11.3588(7)(A|°),β=82.285(5)°,c=13.8561(10)(A|°),γ=71.161(6)°,V=1381.08(16)(A|°)~3,Z=1,R_(gt)(F)=0.0631,ωR_(ref)(F~2)=0.1392;砷钼杂多阴离子与苯并咪唑超分子配合物(C_7H_7N_2)_3(AsMo_(12)O_(40))·2C_7H_6N_2·3(H_2O) (6),属于叁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 = 12.3353(4)(A|°),α= 95.6630(10)°,b = 13.2649(4)(A|°),β= 100.1720(10)°,c = 20.2878(6)(A|°),γ= 99.3940(10)°,V= 3195.72(17)(A|°)~3,Z=2,R_(gt)(F)= 0.0329,ωR_(ref)(F~2)= 0.1080。配合物5和配合物6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和弱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无限链状超分子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都含有Keggin结构杂多酸阴离子,部分有机分子配体以质子化的形式作为抗衡阳离子存在于配合物当中,部分配合物还含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有机分子和结晶水。本论文还以催化降减丙酮为探针,对它们的催化性能进行探索研究,阶段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3和配合物5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28)
董芳芳[7](2011)在《过渡金属和有机胺修饰的磷钨及磷钼类杂多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水热合成方法,以[α-PMo12O40]3-和[PW9O34]9-多阴离子为基本建筑块,通过有机配体和过渡金属修饰,得到了3例新颖的多酸衍生物。同时,我们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并且探讨了它们的合成条件和合成规律。我们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IR、TG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表征,并且详细的讨论了化合物1的磁性。1.合成并表征了2个夹心型的钨酸盐: [Ni_3(en)_6(H_2O)_2(P_2W_(18)Ni_(O_(70))][Ni(en)_2]_2·16H_2O 1 {Ni_2(en)_4(H_2O)_2[P_2W_(18)Ni_4(en)_2O_(68)]}[Ni(en)_2(H_2O)_2][Ni(en)_2]·14H_2O 2在水热条件下,我们采用原位合成法,得到了2个新颖的夹心型多金属氧酸盐。虽然合成化合物1和2的初始原料相同,合成方法类似,可是化合物1和2的结构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化合物1是一个中间夹了一个[Ni4O16]簇的夹心型多酸。它通过2个邻近的多阴离子[Ni_3(en)_6(H_2O)_2(P_2W_(18)Ni_4O_(70))]~(4-)表面的端氧原子连接一个相同的镍原子形成了一个1D的波浪状的有机-无机杂化链。然而,化合物2却是一个0D结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化合物1的磁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铁磁性。2.水热条件下,以[α-PMo12O40]3-多阴离子为基本建筑单元,以dafo为有机配体,合成了1种新型超分子化合物: [Cu(dafo)_3]_2[Cu(dafo)_2(H_2O)_2][α-PMo_(12)O_(40)]2·4H)2O 3在化合物3中,有机配体dafo中的氮原子、[α-PMo_(12)O_(40)]~(3-)多阴离子的表面氧原子、配位水分子以及客体水分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氢键作用,使离散型的分子形成了3D超分子网络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于克生,冯豫川,刘承秀[8](2011)在《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催化H_2O_2氧化醇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以环戊醇为反应底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30%H2O2用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结果表明,杂多酸催化H2O2氧化环戊醇合成环戊酮的较佳条件为:H8[P2Mo16V2O62]:环戊醇:H2O2物质的量比为1:3826:8956、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80℃,环戊酮产率为85.75%,催化剂循环使用7次,环戊酮的产率在82%以上.在此条件下,催化氧化了苯甲醇、正丁醇、环己醇、异丙醇和仲丁醇合成苯甲醛、正丁醛、环己酮、丙酮和2-丁酮,其产率分别为87.62%、35.64%、70.24%、76.34%和80.41%。(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邱江华[9](2010)在《磷钼杂多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燃油中硫含量的控制指标不断提高。实际上,燃油中硫的零排放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寻求的最终目标。当前,传统的加氢脱硫工艺(HDS)对噻吩硫的脱除率低已成为燃油深度脱硫的瓶颈,而氧化脱硫方法(ODS)以其反应条件温和、脱硫效率高和容易脱去HDS难脱除的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复分解方法制备了八种磷钼杂多化合物,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图谱(XRD)、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DSC)和扫描电镜分析(SEM)等手段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这些磷钼杂多化合物作催化剂,研究了模型油(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和柴油的氧化脱硫,并对柴油氧化后的分离方法和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柴油氧化脱硫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由磷钼酸分别与氯化镧、氯化铈、氯化氧化钒、氯化铬经复分解反应制得四种磷钼酸金属盐。FT-IR图谱表明,磷钼酸掺杂金属盐后其Keggin结构未受破坏;XRD图谱显示,镧、铈、钒、铬等金属离子的添加对磷钼酸盐的结构形成和完善有利;UV-vis图谱显示,磷钼酸掺杂金属盐后金属元素进入抗衡位,其特征吸收峰位置发生少许红移,使得Ob,Oc→Mo的跃迁能降低;TG-DSC图谱表明,镧、铈、钒、铬等金属盐掺入后,磷钼杂多化合物的表面和杂多阴离子的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考察了分别以磷钼酸、磷钼酸镧盐、磷钼酸铈盐、磷钼酸钒盐与磷钼酸铬盐作催化剂时模型油和柴油的氧化脱硫。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H2O2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氧化脱硫均有影响,且二苯并噻吩(DBT)和苯并噻吩(BT)的氧化反应都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微波辐射加热时DBT、BT的脱除率相比较于普通加热都得到了显着提高;使用磷钼酸镧盐作催化剂时,脱硫效果较好,当用V(DMF)/V(diesel)为1/4的DMF萃取一次,直馏柴油的脱硫率达到72.2 %,回收率为97.6 %,柴油硫含量从994 g/g降至276 g/g,达到欧洲柴油质量Ⅲ号标准。由磷钼酸分别与四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叁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叁甲基氯化铵、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经复分解反应制得四种磷钼酸季铵盐。FT-IR图谱表明,磷钼酸掺杂季铵盐后其Keggin结构未受破坏;XRD结果显示,磷钼酸掺杂季铵盐后活性中心得到了分散,并且分散程度随着季铵盐中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提高;UV-vis图谱显示,磷钼酸掺入季铵盐后,Mo=O键、组内Mo—Ob—Mo桥氧键和组间Mo—Oc—Mo桥氧键的强度都得到了明显降低,供氧能力增强;TG-DSC图谱表明,磷钼酸掺入季铵盐后,磷钼杂多化合物的表面和杂多阴离子的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磷钼杂多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降低;SEM图谱显示,磷钼酸掺入季铵盐后,形成了类似于分子筛式的蓬松结构,催化活性中心得到高度分散,有利于提高催化效率。考察了分别以磷钼酸四甲基铵、磷钼酸十二烷基叁甲基铵、磷钼酸十六烷基叁甲基铵和磷钼酸十八烷基叁甲基铵作催化剂时模型油和柴油的氧化脱硫。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H2O2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模型油和柴油的氧化脱硫均有影响,并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DBT比BT更容易被氧化;动力学研究表明,DBT和BT的氧化都符合表观一级反应,磷钼酸十二烷基叁甲基铵、磷钼酸十六烷基叁甲基铵和磷钼酸十八烷基叁甲基铵催化DBT氧化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1.4 kJ/mol、26.8 kJ/mol和22.5 kJ/mol,而BT催化氧化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5.7 kJ/mol、54.5 kJ/mol和62.4 kJ/mol;磷钼酸四甲基铵中的碳链太短,不能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因而催化活性较低;十八烷基的长链能够将DBT环抱到催化反应中心并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因而磷钼酸十八烷基叁甲基铵对DBT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十二烷基的长链对BT分子具有较好的环抱能力和具有较低的位阻效应,因而磷钼酸十二烷基叁甲基铵对BT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以磷钼酸十八烷基叁甲基铵作催化剂,在m(催化剂) / m(柴油) = 1. 8 %、V ( H2O2 ) / V (柴油) = 2.5 %、反应温度为70℃的条件下反应3 h,柴油的脱硫率达88. 7 %,回收率不低于99 %。探讨了柴油氧化后萃取剂种类、萃取剂用量和萃取次数等分离条件对柴油的脱硫率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选择DMF作萃取剂时,柴油同时具有较高的脱硫率和回收率;减少单次萃取剂的用量并增加萃取的次数,既可以减少萃取剂的总用量,又可以同时提高柴油的脱硫率和回收率;增加萃取次数,脱硫率提高了,但柴油的回收率却明显下降。因此,柴油的高脱硫率和高回收率是一对矛盾。运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手段追踪了DBT和BT的氧化产物,并推测了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柴油氧化脱硫的反应机理。首先,过氧化氢亲核进攻催化剂的MoVI活性中心,形成活性的氢过氧化MoVI,然后含硫化合物中的硫原子亲核进攻氢过氧化MoVI同时释放出一个水分子后形成MoVI过氧自由基,紧接着MoVI过氧自由基进攻硫原子,形成亚砜和释放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MoVI。接下来,亚砜经过与上述相似的催化氧化过程进一步氧化成砜,释放出的催化剂活性中心MoVI进入新的催化氧化循环。由于杂多化合物催化柴油氧化脱硫为多相反应,而磷钼酸季铵盐和柴油能够形成稳定的催化乳化体系,因此磷钼酸季铵盐的催化活性大大高于磷钼酸金属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0-04-29)
李贵贤,余华,马重华,滕志君,宋维维[10](2010)在《Keggin型磷钼钒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乙苯制苯乙酮》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具有Keggin结构的P-Mo-V杂多化合物(Cpyr)3+xPMo12-xVxO40.nH2O(其中Cpyr=(C16H32C5H4N)+,x=0、1、2、3),并表征了其结构。以磷钼钒杂多化合物为相转移催化剂,用w(H2O2)=50%的双氧水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溶剂的类型和反应条件对乙苯氧化反应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乙苯25 mmol、催化剂0.2 mmol、w(H2O2)=50%的H2O20.1 mol、在70℃反应8 h、溶剂乙酸25 mL,乙苯的转化率达到80.75%、苯乙酮的选择性达到81.46%。(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0年01期)
磷钼钒杂多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和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及电子工业等领域。烯烃催化环氧化反应是合成环氧化合物的主要途径,相关领域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作为一类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体系,多金属氧酸盐(也称多酸或多金属氧簇,简称POMs)包含多个具有高氧化态的配位金属原子,可以作为优良的多电子受体,且具备良好的电子和质子的传输能力,因此对多种类型烯烃(包括空间位阻较大的缺电子烯烃)环氧化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传统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大多数是均相的,虽然其催化活性好、效率高,但这类催化剂具有回收困难、成本高等缺点,从而成为阻碍其发展和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多相催化剂体系在回收、分离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更加环境友好,是目前研究和开发的重点。近年来,科研工作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多金属氧酸盐基多相催化剂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显着进展。主要的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POMs固载到合适的载体上制备出负载型多相催化剂;二是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将POMs引入到氧化硅/金属氧化物的骨架中;叁是将POMs包裹到金属有机骨架(MOF)中;再就是直接利用多酸与合适的有机组分构筑出具有特定空间(孔)结构的超分子组装体。一般来说,高效、稳定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多相催化剂体系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多金属氧酸盐与载体(有机组分)之间存在适当的相互作用(如:共价键、静电力、氢键等);其次就是载体材料应该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容、孔径以及合适的表面性质(极性和酸碱性)。由此可见,载体(有机组分)的选择会极大影响负载型POM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以不同方法制备的各种咪唑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为载体,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不同种类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引入到载体的孔道及表面上,构筑出一系列负载型POMs催化剂体系。考察了这些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合各种表征手段和反应结果,研究了载体的结构、表面性质(酸碱性和极性)、多酸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酸的种类对催化剂环氧化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性能优异的多相催化剂体系考察了烯烃种类、氧化剂类型、溶剂等因素对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探讨了催化活性中心性质及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概述如下:一.咪唑功能化介孔材料固载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及环氧化性能研究采用离子交换法,将磷钼酸(PMA)锚定到咪唑类离子液体(IL)功能化的介孔材料上,制备了一系列磷钼酸基杂化材料。介孔载体材料包括纯硅分子筛(SBA-15)、介孔磷酸铝材料(AlPxO, x=0.9,1.0,1.1)和介孔炭(NC-2)。所制备的杂化催化剂在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源的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和对主产物接近100%的选择性。其中,以介孔磷酸铝(AlP1.0O和AlP1.1O)为载体制备出的催化剂PMA@IL/AlP1.0O和PMA@IL/AlP1.1O的催化活性、稳定性明显优于其它催化剂。各种表征结果证实,相较于AlP0.9O,AlP1.0O和AlP1.1O具有相对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径和孔容、表面存在大量的P–OH,这些因素有利于提高多酸活性组分的固载量、稳定性以及在表面的分散度。此外,这类AlPxO载体骨架中存在的P、Al物种,在稳定活性中心以及辅助活化氧化剂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还考察了这类催化剂在烯醇环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PMA@IL/NC-2能够有效地催化以TBHP为氧源、甲醇为溶剂的几种烯醇(3-甲基-2-丁烯-1-醇、反式-2-己烯-1-醇、香叶醇)的环氧化反应。在极性质子溶剂(甲醇)中,炭载体表面丰富存在的含氧基团,有助于烯醇和催化活性中心有效地接触,同时也有利于环氧化产物从催化剂的表面脱附,从而使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二.咪唑基介孔有机硅固载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以含有不同量咪唑阳离子(10%和15%)的介孔有机硅(PMO-ILs,分别为a和b)为载体,制备了一类固载化磷钼酸(PMA)多相催化材料(PMA@PMO-ILs,2a和2b)。采用一系列表征技术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磷钼酸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被成功固载到PMO-ILs载体的表面和孔道中,且在制备过程中磷钼酸及载体的基本结构均未发生变化。这类PMA@PMO-ILs材料在以TBHP为氧化剂的环辛烯环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很高的选择性。中断实验结果显示,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中心在反应过程中未发生明显流失,且催化剂经多次循环使用后活性及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通过与磷钼酸功能化的SBA-15材料(2c)的催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认为PMO-ILs载体上大量存在的咪唑阳离子能有效稳定磷钼酸阴离子,使该类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另外,进一步对PMO-IL(a)载体的表面进行了后修饰,即先采用后嫁接法使氨丙基硅烷偶联剂与PMO-IL材料中表面存在的硅羟基发生缩合反应,之后再引入磷钼酸物种制备出表面氨功能化的催化剂(2d)。研究结果表明,氨丙基的引入导致载体的比表面、孔径及孔容均有所降低,并且氨丙基柔性链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磷钼酸活性组分与载体表面咪唑阳离子的接触,从而导致2d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所降低。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活性组分和载体之间存在合适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具有适当的结构是影响负载型POMs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叁.咪唑基介孔有机硅固载第四周期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以咪唑基介孔有机硅PMO-IL(a)为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力引入几种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杂多化合物,制备了PCoMo11@PMO-IL (3a)、PMnMo11@PMO-IL(4a)、PNiMo11@PMO-IL(5a)和PCuMo11@PMO-IL(6a)等负载型催化剂。ICP-AES、N2吸附-脱附、XRD、FT-IR、UV-Vis及XPS等表征结果证实了杂多阴离子被成功固载到PMO-IL载体上,且在制备过程中杂多阴离子及载体的结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这些固载化催化材料对多种烯烃(环辛烯、1-辛烯、苯乙烯、环己烯)的环氧化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其中,催化剂3a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环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以及循环性。此外,针对3a在不同的催化反应条件下,包括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不同的异丁醛和烯烃摩尔比以及不同氧化剂体系(分子氧和叔丁基过氧化氢)中表现出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差异,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出这类负载型催化剂在分子氧为氧化剂、异丁醛为共还原剂的条件下,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机理。首先,异丁醛在催化剂中过渡金属物种的引发下转化为酰基自由基;然后,酰基自由基与分子氧结合生成酰基过氧自由基,该酰基过氧自由基会按照不同的历程完成烯烃的选择性氧化。由此可见,这类负载型催化剂结构中含有的过渡金属的种类、价态会直接影响自由基的生成,进而影响烯烃的反应速率以及产物分布。3a结构中存在具有相对较高正电性的CoⅡ,应该是该催化剂表现出相对高活性和高环氧化物选择性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钼钒杂多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宋晓静.有机配体功能化多孔材料负载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D].吉林大学.2016
[2].王静.咪唑功能化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固载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烯烃环氧化性能[D].吉林大学.2014
[3].孟素芹,兰梅英,李超,陈建新,张治纯.磷钼杂多化合物[H_3PMo_(12)O_(40)]·2(4,4'-bipy)·1.75H_2O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郑拴辰.磷钼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萃取脱除燃料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景丽.修饰型钼钒磷杂多酸催化剂上芳香族化合物催化氧化[D].浙江师范大学.2012
[6].吕数子.Keggin型磷钼、砷钼杂多阴离子无机—有机混配超分子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及性质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7].董芳芳.过渡金属和有机胺修饰的磷钨及磷钼类杂多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8].于克生,冯豫川,刘承秀.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催化H_2O_2氧化醇类化合物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邱江华.磷钼杂多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
[10].李贵贤,余华,马重华,滕志君,宋维维.Keggin型磷钼钒杂多化合物催化氧化乙苯制苯乙酮[J].现代化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