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钾素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都平原,土地利用方式,钾素,土壤剖面
钾素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董琴,李启权,王昌全,李冰,徐强[1](2019)在《成都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钾素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剖面钾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稻-麦、稻-蔬、稻-油和园林),基于187个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速效钾、缓效钾、矿物钾和全钾4种不同形态钾的含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表层土壤来看,相较传统轮作(稻-麦、稻-油)而言,土地利用方式显着影响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稻-蔬轮作提高了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园林用地则加剧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消耗.对于较为稳定的土壤矿物钾和全钾而言,其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着差异.从深层土壤来看,稻-蔬轮作方式下速效钾含量随土层加深下降最为明显,传统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园林用地,缓效钾变化趋势与速效钾相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较小.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稻-蔬轮作方式下表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占全钾比例相对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较高,20~4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速效钾占全钾比例均显着下降,缓效钾随土层向下比例变化与速效钾变化趋势恰好相反.矿物钾占全钾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无显着差异.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成都平原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在剖面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姚任科[2](2016)在《不同灌溉方式下施钾方式对设施土壤钾素分布和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番茄为供试作物,以作物钾素-土壤钾素为研究对象,对设施生产过程中沟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条件下施钾方式(不施钾、钾肥随水施、钾肥穴施)下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钾素、水分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探讨设施生产条件下土壤水肥的调控机制,优化设施内灌水施肥技术,为设施内蔬菜高产优质栽培和水肥合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一次灌水后5天内,滴灌和沟灌施钾处理0-1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钾肥随水施处理土壤速效钾在灌水后第1天出现最大值,而钾肥穴施在灌水后第3天出现最大值。滴灌处理土壤速效钾纵向和径向运移距离均小于沟灌处理。各处理耕层(0-20cm)和犁底层(20-40cm)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变化趋势大体上一致。滴灌条件下,叁种施钾方式下各处理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均呈递减的趋势;沟灌条件下,叁种施钾方式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变化趋势均为高-低-高。沟灌和滴灌方式下的全钾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滴灌处理0-20cm土层全钾的下降幅度大于沟灌处理,而沟灌处理20-40cm土层全钾下降幅度大于沟灌(从开花期到拉秧期)。植株钾素与土壤速效钾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钾素与根际土壤速效钾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851”。滴灌灌水1天后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cm深处,沟灌灌水1天后0-40cm各土层间土壤水分含量相差较小,均接近于饱和状态。在同一灌溉方式下,钾肥随水施处理的番茄产量比钾肥穴施高出6.02%-9.03%;同一施钾方式下,滴灌处理番茄的产量比沟灌处理高出4.94%-5.81%。施钾方式能显着提高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番茄果实的酸度和硝酸盐含量,提高番茄果实的糖酸比。但灌溉方式对番茄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综上考虑,滴灌条件下钾肥随水施用处理更适宜番茄生长发育,能显着改善番茄品质、提高番茄钾素吸收,从而提高光合性能和产量。(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熊文晴,王昕,兰杰,卢志伟,王海军[3](2016)在《隆回植烟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隆回植烟土壤全钾含量偏高以及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偏低的现象,并探索其影响因子,笔者采用传统统计法以及地统计学方法对隆回植烟土壤2012年各乡镇488份土样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隆回植烟土壤全钾平均含量为27.0 g/kg,处于"高"水平,速效钾与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91.8、254.8 mg/kg,均处于"低"水平;(2)除中部广泛分布着"适宜"含量的缓效钾,其余大部分植烟乡镇处于偏低水平;(3)速效钾与缓效钾在不同质地土壤与不同类型土壤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且速效钾与有机质和p H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速效钾=0.788X有机质+65.51,R2=0.9918**,Y速效钾=6.04Xp H+55.40,R2=0.9798**;(4)中粘土、中壤土、石灰土、红壤与水稻土钾肥肥力效果较好,且在适宜范围应尽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 H。(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07期)
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4](2016)在《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不大。粮田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非交换性钾、全钾相关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相关性不显着;葡萄园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和非交换性钾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但与矿物钾、全钾相关性不显着。【结论】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钾之间的显着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粮田和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及全钾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杨守军,张忠兰,杜振宇[5](2015)在《冬枣果园土壤钾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叁角洲冬枣园土壤钾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冬枣主产区滨州和东营区域土壤钾素的分布特性,以利于钾肥的合理施用和提高钾素的增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均以滨州城区最高,分别为44.78mg/kg、1728.57mg/kg,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与滨州城区相比,土壤交换性钾、速效钾以及钾饱和度则以东营区为最高,分别是滨州城区的2.42、2.13和2.13倍。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叁角洲冬枣主产区土壤钾素的有效性呈现北低南高、西低东高趋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5年24期)
岳龙凯,蔡泽江,徐明岗,王伯仁,黄庆海[6](2015)在《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全钾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祁阳和进贤试验点均选择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NP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NPK)及NPK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Stokes定律计算各粒级复合体沉降速率,采用虹吸管法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浸提土壤交换性钾,1.0 mol/L沸硝酸浸提土壤非交换性钾,氢氧化钠710℃提取土壤全钾钾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两试验点土壤96.4%~98.9%的交换性钾、87.9%~96.7%的非交换性钾和95.1%~96.7%的全钾存在0~50μm粒级复合体中,尤其<2μm粒级复合体是叁种形态钾素的主要贮存库76.3%~92.3%的交换性钾、45.8%~73.7%的非交换性钾和49.4%~70.6%的全钾集中在该粒级。两试验点NP处理与CK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5.4~8.3 mg/kg.降低幅度为8.2%~16.3%。施钾肥主要改变<2 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进贤NPK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6.7和9.5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64.5%和15.7%;而NPKM处理则较NP处理分别增加147.4和91.2 mg/kg增幅分别为258.9%和151.1%。祁阳NPK与NP处理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52.9和20.3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104.9%和47.6%;NPKM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19.5和41.3 mg/kg增幅分别为435.9%和96.9%。长期施肥对两试验点各粒级复合体中全钾含量的影响不大。<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叁种形态钾素含量较高,是供给植物生长的主要钾源,其中<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μm粒级复合体是土壤钾素的主要贮存库。在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施钾有利于该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积累。旱地红壤<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钾素含量高且与产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是植物钾素主要供源。(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黄婷,周冀衡,唐弢,李强,王育军[7](2015)在《土壤类型对土壤钾素与烤烟烟叶钾素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曲靖烟区5种不同土壤类型土样及其对应的烟样为材料,分析了土壤钾素和烤烟烟叶钾素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钾素含量与烤烟烟叶钾素含量在5种土壤类型中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土壤类型中平均全钾含量高低顺序为紫色土>黄壤>水稻土>新积土>红壤;速效钾含量高低顺序为:黄壤>新积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平均烤烟钾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高低顺序为:黄壤>新积土>红壤>水稻土>紫色土。(2)烟叶钾素仅在红壤类型上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仅在红壤、新积土和紫色土类型上与土壤速效钾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其他土壤类型下烟叶钾素与土壤钾素相关性不明显。在将土壤钾素含量分组后,在红壤中,烟叶钾含量随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而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黄壤和水稻土中,烟叶钾含量在不同土壤钾素分组间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新积土和水稻土中,烟叶钾含量在土壤全钾含量分组中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分组中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晓艳,孙立,吴良欢[8](2014)在《不同吸硅型植物各器官硅素及氮、磷、钾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浙江省不同生态地区玉米、黄瓜、冬瓜和番茄植株,研究不同吸硅型植物各器官硅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的关系。结果表明,喜硅植物玉米和不喜硅植物黄瓜、冬瓜不同器官硅含量均分别满足"末端分布规律",即从根到茎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喜硅植物根、茎、叶中硅含量显着大于不喜硅植物,且各器官之间差异显着。喜硅植物叶片硅含量最高,种子中硅含量最低,表明大量硅可能以沉淀硅形态积累在茎叶中,导致其向生殖器官的转移受到抑制。不同吸硅型植物氮、磷含量在果实、茎叶中的累积较根中显着提高。喜硅植物各器官氮、钾含量与其硅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其含量变化呈现叶>茎>根的趋势。且喜硅植物不同器官硅含量受生长环境、土壤有效硅含量影响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贾立凤,刘祥,高立祯,胡博,闫洪奎[9](2012)在《耐低钾玉米苗期O_2~含量、POD活性及其与钾素分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低钾玉米自交系和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比较低钾胁迫条件下两个玉米自交系苗期各个部位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钾素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钾胁迫下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上部叶片的O2产生速率较低,叶片及根系的POD活性较稳定,能将较多的钾素转移到上部叶片;钾离子在植株体中的分布与O2数量、POD活性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张亦驰[10](2012)在《耕作方式和轮作对黑土钾素形态及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钾素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及与不同土壤形态钾的关系,目的在于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下黑土土壤钾素的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变化的影响。为农业土壤培肥和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轮作对黑土不同形态钾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在耕层(0~20cm)土壤中,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全钾含量变幅为20.4~22.0g/kg,变化较小;不同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免耕>秋翻,在20~40cm土壤中,土壤全钾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矿物钾含量变化规律与全钾相同,也是免耕>秋翻;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缓效钾含量变幅为438.9~496.4g/kg,不同处理间表现为免耕>秋翻;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幅为168.7g/kg~185.9g/kg,不同处理间表现为秋翻>免耕。在犁底层(20~40cm)土壤中,土壤速效钾含量与耕层土壤表现出不一样的规律,即免耕>秋翻。耕作方式对黑土不同形态钾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的影响不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全钾没有变化,土壤矿物钾含量在不同剖面中分布变化不大,差异不显着,土壤缓效钾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也不相同,免耕处理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大,尽管从数值上看,有一定的变化,但二者间差异不显着;秋翻处理不同层次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差异显着;随土层的加深,免耕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趋于增加,而秋翻处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趋于减少。以上说明免耕措施有助于土壤速效钾向下层土壤分布,而秋翻措施有助于土壤速效钾分布在土壤上层。轮作对土壤钾素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在表层土(0~20cm)中,玉米连作方式下土壤全钾含量(24.33g/kg)较大豆-玉米轮作含量(24.07g/kg)高,二者相差0.26g/kg;在20~40cm土层中,玉米连作方式下土壤全钾含量(24.47g/kg)仍然较大豆-玉米轮作方式下土壤全钾含量(24.17g/kg)高,二者相差0.3g/kg。不同层次土壤中轮作处理(玉米—大豆)下土壤全钾含量均小于玉米连作处理土壤的全钾量。玉米连作土壤缓效钾含量比轮作土壤缓效钾含量高。不同层次土壤中均表现为轮作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连作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轮作处理壤中全钾含量趋于增加,土壤矿物钾含量也趋于增加,土壤缓效钾的含量有所下降。轮作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底层土壤略高于上层土壤,变化幅130.1mg/kg~140.2mg/kg,二者相差了10.1mg/kg,相关分析表明,二者间差异不显着。轮作处理可以使表层土壤速效钾耗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由一定的影响。玉米-大豆轮作下,两个土层的各个粒级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占总团聚体的比例均以>0.25mm的含量最大,均在70%以上,最高达到了93.29%。在玉米-大豆轮作下两个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含量,除3-2mmm,2~1mm,1~0.25mm外,均表现为NT>MP。在玉米连作下两个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含量,除2~1mm,1~0.25mm外,均表现为NT>MP。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在玉米-大豆轮作下,两个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在叁种耕作方式的>0.25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差异均显着,且NT>MP。在玉米连作下的两个土层中,MP和NT处理下>0.25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均差异显着,且NT>MP。不同处理间比较免耕和秋翻有利于土壤缓效钾向小粒径团聚体中分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黑土土壤含钾粘土矿物组成没有影响,不同处理土壤及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含钾粘土矿物有伊利石、白云母、蛭石、蒙脱石和蒙伊混层矿物。在玉米-大豆轮作和玉米连作下的两个土层的叁种耕作方式下,粘粒矿物的组成均以伊利石、蒙伊混层矿物、蛭石为主,且表现为蒙伊混层矿物>伊利石>蛭石,其次为高岭石和蒙脱石,绿泥石的含量最少;比较叁种耕作方式,蛭石、高岭石、蒙脱石和绿泥石的含量并无明显差别。土壤伊利石含量与土壤全钾(r=0.116,n=6,r0.05=0.707)、矿物钾(r=0.086,n=6,r0.05=0.707)、缓效钾(r=0.449,n=6,r0.05=0.707)和速效钾(r=0.207,n=6,r0.05=0.707)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土壤粘土矿物是土壤钾素的主要来源。不同含钾粘土矿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钾素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番茄为供试作物,以作物钾素-土壤钾素为研究对象,对设施生产过程中沟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条件下施钾方式(不施钾、钾肥随水施、钾肥穴施)下番茄生长发育和土壤钾素、水分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探讨设施生产条件下土壤水肥的调控机制,优化设施内灌水施肥技术,为设施内蔬菜高产优质栽培和水肥合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一次灌水后5天内,滴灌和沟灌施钾处理0-1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钾肥随水施处理土壤速效钾在灌水后第1天出现最大值,而钾肥穴施在灌水后第3天出现最大值。滴灌处理土壤速效钾纵向和径向运移距离均小于沟灌处理。各处理耕层(0-20cm)和犁底层(20-40cm)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变化趋势大体上一致。滴灌条件下,叁种施钾方式下各处理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均呈递减的趋势;沟灌条件下,叁种施钾方式土壤速效钾随番茄生育时期的延长变化趋势均为高-低-高。沟灌和滴灌方式下的全钾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滴灌处理0-20cm土层全钾的下降幅度大于沟灌处理,而沟灌处理20-40cm土层全钾下降幅度大于沟灌(从开花期到拉秧期)。植株钾素与土壤速效钾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钾素与根际土壤速效钾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851”。滴灌灌水1天后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cm深处,沟灌灌水1天后0-40cm各土层间土壤水分含量相差较小,均接近于饱和状态。在同一灌溉方式下,钾肥随水施处理的番茄产量比钾肥穴施高出6.02%-9.03%;同一施钾方式下,滴灌处理番茄的产量比沟灌处理高出4.94%-5.81%。施钾方式能显着提高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番茄果实的酸度和硝酸盐含量,提高番茄果实的糖酸比。但灌溉方式对番茄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综上考虑,滴灌条件下钾肥随水施用处理更适宜番茄生长发育,能显着改善番茄品质、提高番茄钾素吸收,从而提高光合性能和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钾素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董琴,李启权,王昌全,李冰,徐强.成都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钾素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姚任科.不同灌溉方式下施钾方式对设施土壤钾素分布和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
[3].熊文晴,王昕,兰杰,卢志伟,王海军.隆回植烟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4].李秀双,师江澜,王淑娟,田霄鸿.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杨守军,张忠兰,杜振宇.冬枣果园土壤钾素分布特征[J].现代园艺.2015
[6].岳龙凯,蔡泽江,徐明岗,王伯仁,黄庆海.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
[7].黄婷,周冀衡,唐弢,李强,王育军.土壤类型对土壤钾素与烤烟烟叶钾素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5
[8].李晓艳,孙立,吴良欢.不同吸硅型植物各器官硅素及氮、磷、钾素分布特征[J].土壤通报.2014
[9].贾立凤,刘祥,高立祯,胡博,闫洪奎.耐低钾玉米苗期O_2~含量、POD活性及其与钾素分布的关系[J].玉米科学.2012
[10].张亦驰.耕作方式和轮作对黑土钾素形态及分布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