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短篇小说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篇小说,改编,主题
短篇小说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高羽[1](2019)在《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主题改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改编电影中由小说改编的数量极为丰富,其中短篇小说由于其篇幅短、人物简洁、情节戏剧化的特点,是改编电影的优质选择。本篇论文以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案例论述在这种改编形式中主题的改编是如何进行的,主题的变化又如何体现。(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2期)
杨莉[2](2019)在《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流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对流亡有着切身的体验,从俄罗斯到西欧,再从西欧到美国,直至晚年时重回欧洲,这种体验几乎伴随纳博科夫一生。同时,流亡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素材,尤其在他的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流亡经验。本论文拟对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进行整体性研究,密切关注其不同篇目就“流亡”这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貌。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对纳博科夫的生平及创作进行了概述,并对纳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其短篇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由于他的短篇小说全集中译本在国内的长期缺席,导致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有限。研究背景里说明了选取流亡主题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在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包括《木精灵》《娜塔莎》《词语》在内的12则短篇小说,它们共同显示了流亡者面临的诸种困境。流亡者被驱逐后处在了俄罗斯之外,也因流亡地延续的政治压迫,使得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权利,处在了生活之外;同时,漂泊动荡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的亲密关系难以维系,陷入了孤独的境地。在第二章中,重点论述包括《这里说俄语》《复活节之雨》等短篇小说,它们共同展现了俄国流亡者们在异国重现故国的种种途径,一是用语言、文学和传统的在场弥补“俄罗斯”的缺席;二是在记忆的维度里重现他们共同的恋人——俄罗斯。第叁章主要探讨《柏林向导》《风流成性》《完美》等短篇小说所展示的流亡者如何积极寻找出口。流亡者们以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用好奇与温柔对待他者,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困境中突围,奋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纵观纳博科夫的诸多短篇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对流亡的书写,不仅仅是对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的洞见,他笔下的流亡之路是个体从被压迫走向反抗、走向自由,从失去所有到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显现在流亡主题背后的,是纳博科夫对人的存在这一终极问题的探寻。(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陈文娇[3](2019)在《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是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主题,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通过将生活细节夸张化处理,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在异化社会和个人物质欲望驱动下的异化人物。文章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出发,探索其笔下荒诞的俄国现实社会,重点分析其小说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者和女性与男性这叁类异化关系。对契诃夫短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理解其幽默小说和讽刺小说背后的思想内涵。(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夏烨[4](2019)在《存在主义视角下福斯特短篇小说的生存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着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受到学术界的极高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后于1947年合订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十二篇短篇小说。尽管这些短篇小说均写于一战前,但福斯特具有十分强的前瞻意识,存在主义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有着深刻的体现。福斯特怀着一颗强烈的悲悯之心,一直致力于关注处于弱势的个体和特殊群体的生存问题,希望给予弱者心灵的慰藉,向处于困境中的读者阐释该如何生存。本文从生存背景,生存联结,生存真谛叁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福斯特短篇小说中存在主义的体现。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对福斯特的生平,福斯特短篇小说和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主义理论要点进行介绍。第二章以存在主义中“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理论论述了福斯特短篇小说中主人公们荒诞痛苦的生存背景。前命运的偶然,后命运的荒诞;不被理解之痛,人生追求之痛,是福斯特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共同面对的难题。第叁章以存在主义中“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福斯特短篇小说中人与人间联结的正确示范和错误示范。跨越不同阶层的友谊,对不同思想的包容;不同阶层间的冲突,对不同思想的无情分别展现了小说人物间正确的生存联结和错误的生存联结。第四章以存在主义中“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两个理论点论述了短篇小说中人物们意识的觉醒和做出自由选择的过程,展现了福斯特鼓励读者们追求生存真谛的意图。福斯特短篇小说中一些人物感受到永恒的无意义后发生了意识的觉醒,另一些人则在感受到自身与众不同的灵魂本质后发生了意识的觉醒。意识觉醒后,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开始定义自己,创造自己,或为了人生意义,或为了精神自由做出选择,并为自身的选择负责。第五章结论部分对上文进行总结的同时点出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福斯特短篇小说生存主题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福斯特的长篇小说极为关注,对其短篇小说的系统研究却明显少于前者。希望本文能为福斯特短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孙立阳[5](2019)在《城乡文明碰撞中的温情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与乡村,一直都是文学表现的两大空间领域,成为众多作家关注的焦点。有着特殊城乡经历的苏州作家范小青,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只是范小青作品中的城乡书写,因一直隐藏在“小巷文学”“文化小说”的光环之下,所以直到近期才被发掘而大放异彩。事实上,范小青的城乡书写,自八十年初期进入文坛以来,一直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初期创作中,对城市知青们在回城与留乡间的眷恋不舍、乡下人在城市短暂停留时美好想象的发现;还是近期作品里,城市对乡村的冷漠疏远、乡下人在城市尴尬境遇的揭示,都是范小青扎根于城乡之间,超出知青主潮、越过群体化创作热浪,对二元分割状态城乡问题的独特发现和个性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范小青不仅发现了城市物质丰盈背后的精神困境、农村在城市追逐中对乡土记忆遗弃的文化焦虑,还发现了城乡之间在日常生活、精神深处交融与互动可能的、脆弱的存在。由此,以“温情主义”作为自己写作追求的范小青,不仅对其笔下的城乡世界、城乡人、城乡事的窘境给予了温暖的关怀抚慰,同时也对他们的迷茫困惑做出了劝慰和告诫,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在文明碰撞中对城市和乡村的温情讽诫。温情的关照不是范小青城乡世界所独有,而是每个创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城乡关系的美好期待和温情规划,然而,温情固然能够带来暖意,却也不免忽略诗意背后残酷的现实。因此,范小青温情关照下,所隐藏在诗意背后遮蔽和局限,也就成了整个文学世界中作家如何把握温情尺度、如何表现城乡关系、甚至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症候性表现。(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明莺,李正财[6](2019)在《为现代人的存在运思——坡短篇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埃加德·爱伦·坡关注的不只是文学作品"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问题,还有文学作品如何承载、道说人类存在和经验的作用。本文将坡的短篇小说放置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中考察,分析其对社会、人性、人之存在状态的思考,指出贯穿其短篇小说的核心主题是描绘和探索现代人的存在模式:道说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探寻造成现代人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为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指出可能的出路。(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张春莹[7](2019)在《方老师的生活主题(短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桥之后,从商业街穿出去,骑上宽敞的新城大道,不紧不慢骑到路尽头,就转进了两扇美丽而富有气势的大铁门。一分为二的干净水泥道朝方老师敞开着,车轮子轧在中缝线上,直溜溜往前面的教学楼驶去。上课铃猝然响起,方老师微微捏刹车,左脚下地,右腿抬起划过车子,下了自行车。铃声似乎很漫长,使他方才还漫无边际的心思不自觉感到紧张,然而只有半秒,那半秒里,仿佛自己还在做学生,听到铃声(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0期)
宋文坛,孙立阳[8](2019)在《温暖的讽诫——解读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城乡文化困境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范小青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关注城乡两类人群的文化困境,对他们在城乡文化的隔膜和冲突中所呈现出的心灵分裂、身份迷失、生存焦虑等文化困境做了深入的审视,表现出了范小青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富于温情的情感特色。范小青的创作,试图对城乡文化之间的沟通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追问,其温情的特点既是作家自我的个性所在,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无力之感。(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卞晓妍[9](2019)在《利金短篇小说的道德主题与艺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金是俄罗斯苏维埃文学中着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苏联作家协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利金是一位多产且高寿的文学家,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七百多篇短篇小说。利金最擅长的是长短篇题材,被誉为"有独特风格的短片小说大师"。利金的众多短篇小说中,其故事情节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道德观念贯穿小说的整个过程,深深的打动读者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兴趣。(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洪洁[10](2018)在《刍议英文短篇小说对主题的观照与把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英文短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题的性质、地位(对其它因素的统摄)、特征、在小说叙事上的作用、意义等,并探讨如何探寻主题及如何实现对主题权力的把握与限定。(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短篇小说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博科夫对流亡有着切身的体验,从俄罗斯到西欧,再从西欧到美国,直至晚年时重回欧洲,这种体验几乎伴随纳博科夫一生。同时,流亡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素材,尤其在他的短篇小说这一文体中,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流亡经验。本论文拟对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进行整体性研究,密切关注其不同篇目就“流亡”这一主题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貌。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对纳博科夫的生平及创作进行了概述,并对纳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其短篇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由于他的短篇小说全集中译本在国内的长期缺席,导致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有限。研究背景里说明了选取流亡主题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在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包括《木精灵》《娜塔莎》《词语》在内的12则短篇小说,它们共同显示了流亡者面临的诸种困境。流亡者被驱逐后处在了俄罗斯之外,也因流亡地延续的政治压迫,使得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权利,处在了生活之外;同时,漂泊动荡的生存方式,让他们的亲密关系难以维系,陷入了孤独的境地。在第二章中,重点论述包括《这里说俄语》《复活节之雨》等短篇小说,它们共同展现了俄国流亡者们在异国重现故国的种种途径,一是用语言、文学和传统的在场弥补“俄罗斯”的缺席;二是在记忆的维度里重现他们共同的恋人——俄罗斯。第叁章主要探讨《柏林向导》《风流成性》《完美》等短篇小说所展示的流亡者如何积极寻找出口。流亡者们以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用好奇与温柔对待他者,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困境中突围,奋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纵观纳博科夫的诸多短篇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对流亡的书写,不仅仅是对这种特殊的生存方式的洞见,他笔下的流亡之路是个体从被压迫走向反抗、走向自由,从失去所有到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显现在流亡主题背后的,是纳博科夫对人的存在这一终极问题的探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篇小说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高羽.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主题改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
[2].杨莉.论纳博科夫短篇小说中的流亡主题[D].西北大学.2019
[3].陈文娇.论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夏烨.存在主义视角下福斯特短篇小说的生存主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孙立阳.城乡文明碰撞中的温情书写[D].渤海大学.2019
[6].徐明莺,李正财.为现代人的存在运思——坡短篇小说主题研究[J].语言教育.2019
[7].张春莹.方老师的生活主题(短篇小说)[J].长江丛刊.2019
[8].宋文坛,孙立阳.温暖的讽诫——解读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城乡文化困境主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卞晓妍.利金短篇小说的道德主题与艺术性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10].洪洁.刍议英文短篇小说对主题的观照与把控[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