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小说论文-杨一梦

朱文小说论文-杨一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朱文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文颖,江南文化,苏州书写

朱文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一梦[1](2019)在《迷离与日常——论朱文颖小说创作与江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于上海、久居苏州,朱文颖的许多小说中都体现了江南文化特别是苏州文化的地域色彩。而对于她的"无底之底"的苏州,朱文颖则进行了诗意阴柔而不失诡谲的书写。她的这些以苏州为背景的作品中多弥漫着氤氲的"阴性意象",如飘忽莫测的水、雾和狐狸,并善于发掘古典传奇素材、建构神秘寓言。而在恍惚离奇的另一面,朱文颖的小说还展现了市民阶层妥帖务实的文化性格,以及其精细考究的日常生活。(本文来源于《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诗铭[2](2019)在《无聊意识在朱文小说中的显现——以《去赵国的邯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朱文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以一种反叛性的姿态登上文坛。当时,弥漫在人们心中无聊的情绪成为其作品中的主要关注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似乎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断裂",现实生活中与日俱增的欲望与精神生活里渴望的升华无法调和,进而迸发了一种集体性的"无聊"。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去赵国的邯郸》中的无聊意识进行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朱文在该小说中蕴含的理念性思索。(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孙晨晨[3](2018)在《朱文颖小说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文颖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日益崛起的"70后"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细腻而有激情,苦涩而又温润,弥漫着古典江南的韵致。其创作的审美特性与艺术特色受到学术界瞩目,学术界对朱文颖的小说研究基本是与其小说创作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成果从主题研究到叙事研究,从地域研究到作家群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局面,但也存在一些研究薄弱点需要时间来丰满。(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4期)

翟玉婷,程叁娟[4](2018)在《让苗族文化传承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宁市,有位叫朱文光的苗族文化传承人,今年75岁,他在安宁市民宗局从事了20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退休后,用18年的时间写出了逾百万字的苗族长篇小说《百年探路曲》,牵头开发了苗文字库,为苗族同胞制作影碟,打造苗族合唱团等,2009年被安宁市政府授予“(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8-08-09)

胡姝[5](2018)在《“出走者”与“留守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文颖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之一,在近儿年的文坛上发展势头迅猛,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在当代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2011年,《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问世以后,朱文颖更是在评论界收获了“江南那古老绚烂精致纤细的文化气脉在她身上获得了新的延展”①的美誉。在朱文颖的小说中,丰富的人物群像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框架,成为推动小说叙事演进的内在动力。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裹挟中艰难前行,成为这个时代的零余者,朱文颖正是通过对这类人物的塑造,传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以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将小说人物分成两类进行研究,探索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创作缘由,分析朱文颖小说存在的社会意义与文学意义。全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语叁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朱文颖及其代表作品,通过分析近几年学术界对朱文颖作品的研究成果,探讨朱文颖作品的研究现状及选题目的和意义。对于朱文颖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虽然学术界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研究数量少,研究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从“人物形象”入手探索其小说的魅力,可谓是填补了朱文颖小说研究的空白。论文主体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立足朱文颖的小说作品,通过小说人物人生选择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两类研究:出走者与留守者。第一类人物以出走来反抗命运的绝望,他们在追赶时代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力气,从而采取了一种消极的方式对抗历史与现实的虚无。第二类人物选择在日常性中坚守生命的本真,以坚韧的姿态面对无法进入庞大历史的尴尬。第二章,探讨朱文颖人物书写的深层缘由。社会因素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摧毁了一部分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导致他们社会身份的缺失;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个体精神与理想的摧残使他们产生孤独心理,这种心理逐渐扩大化成为集体性的社会精神病症;物质水平的提高极大的刺激了当代人对金钱的渴望,上海、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纷纷成为了实现他们淘金梦的欲望之都。个人因素方面,作为“70后”女性作家,朱文颖擅长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历史语境中的尴尬处境和生存图景;对人物心理,特别是对女性面对情感、生活难题时所表现出的脆弱心理有着精准的把控。同时,常年的苏州生活经历使她对苏州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苏州文化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内化成了其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第叁章,从审美内蕴和地域文学角度,分析朱文颖及其小说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朱文颖的小说是对“出走”模式的改变与创新;小说继承了我国女性文学对女性主体的关注,实现了对“身体写作”的突围;同时其小说对苏州文学及南方文学的丰富和充盈也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当代地域文学的发展。论文的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出朱文颖写作的努力与成就,“在南方,颠覆南方”,对这位风格鲜明的作家及其作品予以肯定。(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璐[6](2015)在《论朱文颖小说中的上海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朱文颖的小说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上海与苏州这两个空间意象,这与她生于上海长于苏州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两座城市在她的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朱文颖作为城市的"出走者",用向内的目光审视着上海:无论是旧上海的繁华,商品化大潮带给上海的冲击,还是当代上海白领的生活新常态,都带着作者对社会复杂性的包容与对人的关怀。(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班易文[7](2015)在《另类补偿仪式 朱文小说再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爱美元》到《云的南方》在朱文的诗歌中,"父亲"是一个反复被提及的词汇,题目中出现"父亲"的就有《父亲》、《十二只小兽的父亲》、《我感觉到父亲六十年代触摸到的那份无聊》、《父母在,不远游》等。在诗歌主体部分,"父亲"的出现就更加频繁了,例如《如歌的行板》、《扫雪的日子》、《一九八七,泉州》、《她们不是我的孩子》、《2月16,越狱》、《1970年的一家》。在这些(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5年09期)

孙涵[8](2015)在《朱文颖小说的时空体形式与反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为视角,以赵毅衡“反讽是一种超越修辞的修辞格”的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江苏“70后”女作家朱文颖的创作。在其作品中,各种物理空间的切换构筑起的文化时空体,以及女性内心体验的冲突构筑起的心理时空体,是其遭遇反讽中进行意义寻找的重要表达形式,也是深入解读其小说内部结构与语义秩序的基本方式之一。自早期小说《俞芝与萧梁的平安夜》中的燕城与上海始,朱文颖小说通过《高跟鞋》《水姻缘》《戴女士与蓝》《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一系列作品,在骤急骤缓的时间中展现空间的频繁变动,并通过《浮生》《万历年间的无梁殿》《虹》等作品对双城结构进行变形,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形成朱小说特有的遭遇反讽的时空体形式。这种时空体以文化制度禁锢生命,以新兴中产阶级的生命虚无覆盖了全人类的生命虚无。《广场》《金丝雀》《禁欲时代》等作品进一步由现代性的差异进入心理时空形式的差异,借由祖孙叁代女性逐步退化的生命历程,折射人类堕落的曲线,生命伦理瓦解于日渐扩大的空间范围。在行动元“逃离——被迫回归”的叙事模式中,隐喻出不同时空中人们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无奈的现实宿命,在自然的关照下遭遇反讽。论文分五部分。绪论部分从作家创作背景与作家笔下的人物双重意义上归纳其共同的遭遇反讽的处境。与笔下的所有于封闭空间中渴求生命价值的存在一样,朱文颖的个体写作批判、排斥一切文化制度,但又永不可抵生命伦理的自然状态,只能于细腻琐碎的文字中寻求自我救赎。正文第一章分析朱小说从双城结构的跳转到各种文化空间的切换。朱小说延续了狄更斯和张爱玲双城结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现代性的差异,及各种文化空间切换中现代性的覆盖。在紧张错动的时间中,空间封闭不变,将时间隔绝在外。这种封闭的时空体将生命扼杀于文化制度中,于个体对一切文化制度的心理疏离中体现了生命的虚无。第二章分析女性的心理时空形式的差异与内心体验的冲突。祖孙叁代女性活动的空间范围虽渐次扩大,但心理空间愈加闭锁,情感空间也越来越贫瘠干涸。这种心理时空体导致逃离、弑子、个体生命被阉割,父子冲突、母女冲突、夫妻敌对等“房间里的”伦理冲突愈发严重。第叁章通过行动元“逃离——被迫回归”的叙事模式,分析“旗袍”、外公和“亭”的原始文化意味。从“高跟鞋”到“旗袍”,展现了传统女性文化身份的时空形式。通过外公自由不羁的生命传奇,分析孙一辈被阉割、父一辈在体制内纵欲、祖一辈自由不羁的生命诗学。以“亭”为意象,表现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资本社会中遭遇反讽,沦于商业的窘境。最后的结语部分认为物理时空体和心理时空体是朱文颖小说反讽写作的基本结构,借助这样的文体形式,她的小说转喻出对所有文化制度的心理疏离,既接续了张爱玲的无奈反讽、沈从文的总体象征,又展现了新兴中产阶级精神的颓丧、价值观的虚无和生命伦理的瓦解。(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5)

周蕾[9](2014)在《旧梦、心事与“细小南方”——朱文颖小说中的“苏州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书写苏州的文学群落里,穿着旗袍旖旎走来的朱文颖,已然显现出了某些独特而成熟的气质。相较于陆文夫雅致的奇人轶事,范小青亲切的市井琐事,苏童笔下城北少年的热血往事,朱文颖,更热衷于书写这座古老的"庭院之城"幽暗迷离的旧梦和心事。"旧梦"源于个人的古典情结。可以想象,生活在一座有着绵长的文化渊源和掌故记忆的古城,浮华的前尘,绮丽的往事,总容易让人心生思慕追怀不已,用作家的话说,古典或旧(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4年11期)

李全泽[10](2014)在《诡异的寓言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朱文颖是当代作家里面极富个性的一位,也是江南水乡里孕育出的文学剪影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世界,这是关于一些人挣扎着生活的轨迹,作品透过生活的不确定性,深刻传达了作家对于人性归宿问题的思考,充满着寓言的意味。本文通过小说阅读,在把握基本脉络的情况下,通过回答作品“写了什么”以及“怎样写的”两个基本问题,形成对于作品风格的浓缩,继而揭示出朱文颖小说诡异迷乱的创作特点,并结合创作背景挖掘作家形成这一特点的创作原因。力图在朦胧虚幻的文本里收集一块块拼图,呈现出一个独具个性的美学世界。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叁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作家创作的相关背景及研究方向做的简要陈述,并借此提出研究的意义。正文部分通过文本内容和叙述两大方向具体阐述朱文颖小说的特点,然后结合作家的成长背景和文学审美趣味,探究作家特色形成的原因。结论部分是对朱文颖小说特点的价值定位以及对作品局限性的分析。最后形成鲜活的,较有说服力的特点呈现。(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24)

朱文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90年代,朱文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以一种反叛性的姿态登上文坛。当时,弥漫在人们心中无聊的情绪成为其作品中的主要关注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似乎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断裂",现实生活中与日俱增的欲望与精神生活里渴望的升华无法调和,进而迸发了一种集体性的"无聊"。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去赵国的邯郸》中的无聊意识进行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朱文在该小说中蕴含的理念性思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朱文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一梦.迷离与日常——论朱文颖小说创作与江南文化[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任诗铭.无聊意识在朱文小说中的显现——以《去赵国的邯郸》为例[J].北方文学.2019

[3].孙晨晨.朱文颖小说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8

[4].翟玉婷,程叁娟.让苗族文化传承发展[N].云南日报.2018

[5].胡姝.“出走者”与“留守者”[D].安徽大学.2018

[6].张璐.论朱文颖小说中的上海书写[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7].班易文.另类补偿仪式朱文小说再发现[J].上海文化.2015

[8].孙涵.朱文颖小说的时空体形式与反讽叙事[D].沈阳师范大学.2015

[9].周蕾.旧梦、心事与“细小南方”——朱文颖小说中的“苏州想象”[J].长城.2014

[10].李全泽.诡异的寓言世界[D].南昌大学.2014

标签:;  ;  ;  

朱文小说论文-杨一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