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卫聚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卫聚贤,栖霞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卫聚贤论文文献综述
刘长秀[1](2019)在《卫聚贤:开疆拓土的史学怪杰》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人物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卫大法师,山西万荣人,考古学家、史学家。他早年经历坎坷但矢志求学,曾受业于清华大学国学院,后在考古学、史学、银行界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20世纪30年代,有位曾这样描述他:"着作等身,外貌却像商人;山西人,却创办了‘吴越史地研究会’;研究国故,思想却开放;外貌粗鲁,却写得一手精细文章;古史专家,却是商科学校出身;头衔是学者,却在银行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国档案》期刊2019年02期)
彭冰[2](2018)在《不同时代收藏和展览的意义——以重庆中国叁峡博物馆馆藏卫聚贤捐献年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卫聚贤其人重庆中国叁峡博物馆收藏有约两千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木版年画,均由着名学者卫聚贤(1899—1989)捐献。卫聚贤,字怀彬,号介山,又号卫大法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图1)。他生于甘肃,长于山西,幼年家境贫寒,但是天资聪颖。初习商,由于酷爱历史,青年时求学于水平一流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修中国上古史。当时研究院(本文来源于《年画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董大中[3](2018)在《卫聚贤:用统计法做古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助臣、耀德、卫大法师等,曾化名鲁智深、韦痴子等,山西运城万泉(今万荣县)人。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得王国维等人亲炙。人们颁给卫聚贤的头衔有许多,诸如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外交流史家、钱币学家、古器物学家、博物学家等,足以说明他涉猎范围之广。已知卫聚贤写有各种着作一百种左右,共计一千几百万字。(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1期)
吴鹏程[4](2017)在《卫聚贤与万泉县西杜村汉代遗址之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卫聚贤是民国时期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山西籍考古第一人。本文旨在还原卫聚贤当年发掘西杜村的缘由及过程,简述卫聚贤的学术观点并对此进行相关思考,兼以怀念这位对中国考古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7年04期)
吴鹏程[5](2017)在《记卫聚贤在山西万泉西杜村汉代遗址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古大家卫聚贤(1899-1989)先生是山西省万泉县(1954年万泉县与其东面的荣河县合并为万荣县)北吴村人,卫氏于1930年冬在家乡山西万荣县西杜村阎子疙瘩以及1931年荆村瓦渣斜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成就,使他不仅成为我国现代考古学(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7-09-22)
龚义龙[6](2016)在《卫聚贤的学术考古成就与馆藏年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馆藏木版年画捐赠者卫聚贤先生在经学类、古史类、考古类、经济类、报刊杂志类、社会类、小说考证类、人类学类等方面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卫聚贤先生主持过多次考古发掘,多年来广泛收集文物,20世纪50年代初期将其收藏的18000余件文物捐赠给政府,这批文物包括馆藏木版年画。馆藏木版年画品类繁多,来源地广泛,雕板时间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江文明》期刊2016年03期)
杨永康[7](2016)在《抗战时期卫聚贤与郭沫若的学术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卫聚贤是民国时期着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学术生涯常与国民党元老为伍;郭沫若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领袖,这两位政治立场不同的学者在抗战时期有过一段学术交往,成就了民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相同的考古兴趣、共同的学生金祖同,让卫聚贤与郭沫若相识相交,不同的政治立场最终让二人分道扬镳。(本文来源于《史志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刘斌,张婷[8](2016)在《卫聚贤、张希鲁与云南首次考古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起步很早。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卫聚贤在数十年后就相继出版了《中国考古小史》[1](1933年)和《中国考古学史》[2](1937年)这两本书。但此后因为战争的原因,以及五十年代初对考古学中资产阶级思想的全面批判,考古学史的研究一度归于沉寂。八十年代学术环境回归正常后,考古学史的研究又逐渐增多,经过这二、叁十年的研究,中国考古学史,特别是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史,(本文来源于《江汉考古》期刊2016年01期)
李玉芳[9](2015)在《卫聚贤与《说文月刊》》一文中研究指出卫聚贤是民国时期的着名学者,中国近现代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抗战时期,他克服种种困难,编辑出版了当时唯一的国学刊物——《说文月刊》。该刊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学术成就,对研究学术、发扬国学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5年06期)
刘斌,张婷[10](2015)在《把名字写在水上:卫聚贤》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是中国早期田野考古的开拓者,他是学界名流,他是公众考古的先行者,他是继李济后最早在大学教授考古的学者之一。而为授课所写的讲义,不意间成了中国第一部考古学史专着。有位哲人说过:"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卫聚贤先生的学术人生。生平卫聚贤1899年3月出生于甘肃庆阳西峰镇,3岁时父亲病故,又因北方旱灾,家庭陷于绝境,两位叔父自杀,母亲被迫带着他改嫁到山西万泉(今万荣)。因为家境苦寒,卫(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5年05期)
卫聚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卫聚贤其人重庆中国叁峡博物馆收藏有约两千件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木版年画,均由着名学者卫聚贤(1899—1989)捐献。卫聚贤,字怀彬,号介山,又号卫大法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图1)。他生于甘肃,长于山西,幼年家境贫寒,但是天资聪颖。初习商,由于酷爱历史,青年时求学于水平一流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修中国上古史。当时研究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卫聚贤论文参考文献
[1].刘长秀.卫聚贤:开疆拓土的史学怪杰[J].中国档案.2019
[2].彭冰.不同时代收藏和展览的意义——以重庆中国叁峡博物馆馆藏卫聚贤捐献年画为例[J].年画研究.2018
[3].董大中.卫聚贤:用统计法做古史研究[J].名作欣赏.2018
[4].吴鹏程.卫聚贤与万泉县西杜村汉代遗址之发掘[J].华夏考古.2017
[5].吴鹏程.记卫聚贤在山西万泉西杜村汉代遗址的发掘[N].中国文物报.2017
[6].龚义龙.卫聚贤的学术考古成就与馆藏年画[J].长江文明.2016
[7].杨永康.抗战时期卫聚贤与郭沫若的学术交往[J].史志学刊.2016
[8].刘斌,张婷.卫聚贤、张希鲁与云南首次考古发掘[J].江汉考古.2016
[9].李玉芳.卫聚贤与《说文月刊》[J].社科纵横.2015
[10].刘斌,张婷.把名字写在水上:卫聚贤[J].大众考古.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