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源型节水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蒙古河套灌区,资源型节水潜力,作物需水量,地下水利用
资源型节水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正全,冯绍元,王娟,徐英,仇锦先[1](2016)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估算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作物需水量为基础,考虑有效降水补给、农业灌溉水在输水过程和田间中的损失等因素,建立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估算公式。根据目前河套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和所实施的节水灌溉技术,分别估算得到2020年和2030年作物灌溉需水量和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值。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王艳芳,杜鹏[2](2011)在《青铜峡灌区“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估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灌区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灌区"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估算方法,分析计算了青铜峡灌区综合节水措施作用下的取水节水量和资源型真实节水量.计算得出,青铜峡灌区取水节水量为13.23亿m3,"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为6.54亿m3,相当于灌区取水节水量的49.43%.结果表明:在节水条件下,衡量青铜峡灌区的节水效果宜采用"资源型"真实节水量,因为只有"资源型"真实节水量才是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陈伟,李春秀,贾新丽[3](2009)在《河北省灌溉措施实际节水量与土壤水资源利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河北省土壤水资源评价课题中有关灌溉措施节水效率和节水数量计算与评价问题,从水资源角度探讨了灌溉措施实际节水量及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量,得出:河北省现状灌溉措施实际节水量为农业用水量的14%,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管灌、喷灌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38~83m~3/亩、85~119m~3/亩,ΔWUE数量比采取措施前平均增长41%、45%;玉米低压管灌、坐水种措施利用的土壤水资源量为76~195m~3/亩,ΔWUE数量比采取措施前平均增长30%、163%。(本文来源于《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2-05)
[4](2003)在《资源基础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基础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项目是吉林省"95"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自中标以来,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经潜心研究全面完成了合同指标要求,于2003年9月9日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致认为:本项研究根据吉林省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提出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和制度,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03年12期)
资源型节水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灌区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灌区"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估算方法,分析计算了青铜峡灌区综合节水措施作用下的取水节水量和资源型真实节水量.计算得出,青铜峡灌区取水节水量为13.23亿m3,"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为6.54亿m3,相当于灌区取水节水量的49.43%.结果表明:在节水条件下,衡量青铜峡灌区的节水效果宜采用"资源型"真实节水量,因为只有"资源型"真实节水量才是有意义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资源型节水量论文参考文献
[1].朱正全,冯绍元,王娟,徐英,仇锦先.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灌溉资源型节水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2].王艳芳,杜鹏.青铜峡灌区“资源型”真实节水量估算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1
[3].陈伟,李春秀,贾新丽.河北省灌溉措施实际节水量与土壤水资源利用分析[C].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资源基础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J].吉林水利.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