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

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

万永娟

摘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预习;复习;观察;思考;课堂学习;自我评价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我们常说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习惯就像是生命之树在沃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系,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不断汲取水分、营养,最终成为栋梁。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思想家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优异成绩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预习,好比外出旅游之前,先看一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预习是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找疑点,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通过教师的讲述完全弄通弄懂。

预习的作用在于,调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熟悉一下教师要讲的内容,找出疑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听课更具针对性。开展预习活动,为中学生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机会。坚持不懈地对主要学科进行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迅速提高。

鉴于目前中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已经很重,预习不必强调面面俱到,不必形式主义的每门功课上课前都搞预习,预习的重点应放在疑点多、难度大,教学进度快的课程上;理科各学科的预习比文科更重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需要搞好预习,学习差的学生更需要重视预习。

复习,好比吃饭要消化一样,是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是由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短、内容多,需要及时不断地复习巩固,否则,便会一边学,一边忘。复习可以把听课时理解不清的内容弄明白,使已经听懂的知识加深印象,搞清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以便融会贯通,把学过的知识真正变成头脑中的财富。

及时复习是在学习新知识后立即复习,比如上午学习的内容,下午自习课或晚上抽时间复习。延迟复习则是在学习新知识一段时间后才复习,例如到教师要进行阶段测验或期末考试时再复习。两种复习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及时复习,“趁热打铁”,有助于理解,又能有效地防止遗忘。而延迟复习,往往是新知识在头脑中忘得差不多时才复习,无疑于重新记忆,效果自然差。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复习的内容,分散在几个间隔不太长的时间里进行复习;集中复习则是把复习内容,集中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地复习。从效果看,分散复习优越于集中复习。所以,要注重课后复习、课题复习和单元复习,把复习的内容分散开来,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不要在临考试前集中时间去叫临时抱佛脚。

穿插复习与单一复习。穿插复习是把几门课程的知识交叉起来复习;单一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内单一地复习一种功课。穿插复习由于是把不同性质的内容,交叉开来复习,大脑可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兴奋状态,而单一复习,由于内容的类似,刺激物过于单调,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复习效果。期末复习尤其需要根据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况,统筹安排复习时间,运用穿插复习的方法,千万不要“单打一”。

二、观察和思考的学习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是思维的素养”都说明积极动脑思考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因此,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于相反观点或立场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与做法,应该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心专才能事成。”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是不可能学到知识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从而把良好的习惯带到课堂来。平时还要开展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养成全神贯注地学习的习惯。

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教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另外,教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获得学生长期信任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威信永存,才能赢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给学生亲切感,让学生能摔开思想包袱,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学生就会没有顾虑地参与一些课堂问题的回答,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这样我们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四、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教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标签:;  ;  ;  

浅谈初中生的学习习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