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岩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俄日水电站,隧洞,围岩,问题
围岩分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杜治洲,张着彬[1](2019)在《俄日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工程地质问题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俄日水电站引水线路布置在右岸,隧洞工程地质条件整体较差。文章根据《中小型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 5410—2009)中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标准对隧洞围岩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类别围岩自稳能力和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施工过程中复杂地质洞段发生的塌方、强渗水等情况,对开挖支护以及衬砌方案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期刊2019年11期)
张玉峰[2](2019)在《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在巷道围岩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声波法测试巷道围岩松动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的巷道围岩分类方法,并利用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在煤矿井下实测了巷道不同位置的松动圈大小,综合得出该巷道的松动圈范围平均为1.7 m。(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9年07期)
张必勇,徐俊,沈金刚,曹道宁[3](2019)在《巴顿Q系统围岩分类在软弱岩体隧洞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顿Q系统围岩分类法适应性广,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以巴基斯坦某水电站导流隧洞工程为例,探索了该方法在软弱沉积岩岩体中的应用;结合工程施工实际,将其评价结果与相关规范中推荐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成熟可靠、适用性较好,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燕云[4](2018)在《Q系统在那苏瓦水电站围岩分类及支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水电项目地下隧洞及洞室围岩支护设计多采用Q系统,其围岩分类方法及支护参数不同于国内勘察规范、水工隧洞设计规范和锚喷支护设计规范所述。为应对海外工程项目技术需求,在对最新版的Q系统支护图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的基础上,对Q值与围岩分类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应用Q系统进行围岩支护参数确定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成功应用于尼泊尔那苏瓦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和支护设计,设计成果获得国外咨询方的认可,可为海外项目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崔怀树[5](2018)在《双护盾TBM施工中围岩分类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护盾TBM施工为例,将施工中能获取的相关参数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比较,从中筛选出与双护盾TBM高度相关的参数信息,为构建围岩分类体系模型的参数选取奠定了基础,力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TBM施工工程地质围岩分类基本模型。(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23期)
郑继东,陈水龙,李东艳,卓越,种凯琳[6](2019)在《基于地震探测的围岩分类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掘进面大量涌水。为有效预防突水事故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基于TSP地震探测系统对掘进面前方围岩富水段和节理裂隙发育段等地质异常段进行探测。通过信息提取,研究地震信息与围岩稳定性的响应关系,建立地质异常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地震波空间分布特征、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富水区与节理裂隙等地质异常体之间的相关性,将研究区围岩进行富水性和稳定性分级,并应用于PDZK225+999掘进面前方120 m范围内地质异常体预测。结果显示:掘进面前方50 m内围岩富水性较强,围岩类别为W2和S3,掘进面前方50~90 m内围岩节理裂隙异常发育但富水性不强,围岩类别为W3和S3,W4和S2,W4和S4。经超前水平钻探和实际隧道施工揭露验证,基于地震探测的围岩分级方法可行,分类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预测预报结果准确、可靠,有效提高了地震探测成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温廷新,于凤娥,邵良杉,田煜晨[7](2018)在《基于GA-SVM的隧道围岩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工程围岩的类别是评价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的一个综合性量化指标,是进行隧道工程建设的基础。为快速、有效地判别围岩类型,提出了将因子分析(FA)与改进的支持向量机(GA-SVM)相结合的隧洞围岩分类模型。首先,根据岩体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特性,选取岩石质量指标、完整性系数、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纵波波速、弹性抗力系数和结构面摩擦系数6个指标作为隧洞围岩分类的初始判别指标。其次,采用因子分析理论对原始指标变量进行属性约简,提取了公共因子,减少了判别指标之间信息冗余。最后,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σ,并将提取出的公共因子作为GA-SVM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了基于因子分析的GA-SVM隧洞围岩分类模型。将现场勘测的29组围岩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另用7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同时将该模型分类结果与SVM、BPNN、FDA模型分类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取围岩分类指标,降低指标间信息重复度;利用GA优化参数可以提高SVM模型的精度与泛化能力;用该模型预测隧洞围岩的类别与实际分类相吻合,其错误预测率为0,研究成果可为隧洞围岩快速分类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李奋勇,郭生[8](2018)在《北岭煤矿4号煤层围岩松动圈测量及围岩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波测试方法对北岭煤矿4号煤层主运大巷、回风大巷和405工作面两巷围岩松动圈进行了测量,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基于松动圈理论对北岭煤矿4号煤层围岩进行分类,通过对比巷道支护围岩松动圈分类表,从而得出4号煤层所测试巷道围岩分类中,巷道两帮属于Ⅲ类围岩(一般中等稳定围岩),巷顶围岩松动圈介于中松动圈与大松动圈之间,考虑安全因素取大松动圈,在松动圈分类法中,顶属于Ⅳ类围岩(不稳定围岩)。(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8年08期)
钱翰飞[9](2018)在《基于聚类—回归分析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是对煤巷围岩稳定性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在有限数据的条件下对煤巷围岩的稳定性做一个大致的预测和评估,为煤巷的布置、开掘、支护等提供科学的指导。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和分类方法是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的两大核心内容。但现有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的研究还存在缺陷,概括为对构建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不足和对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法对比分析研究不足。本文针对此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1)依据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基于初始-优化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聚类、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指标筛选方法。并在总结现有煤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41条分布于全国各矿区的典型巷道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提出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最终筛选出影响煤巷围岩稳定的9个重要指标,分别为顶板强度、煤层强度、直接底强度、埋深、岩体完整性、涌水量、巷宽、顶采比和护巷煤柱宽度。根据指标筛选合理性检验可知聚类、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指标筛选方法是可行的,不仅大幅简化了初始的指标体系,筛除了重复和次要信息,还避免了指标体系重要信息的缺失。(2)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法确定新建立的煤巷围岩稳定性指标权重,选择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客观权重,再通过评价检验的方法确定最优比例因子进行组合,并借助收集到的样本数据确定新建立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3)分析了模糊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神经网络法4种常用的分类方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其在不同分类条件及目标下的适用性,并分别运用这4种综合分类方法结合新建立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体系对上榆泉煤矿I031001工作面回采巷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得到4种分类方法都可以对分类对象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的是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相对简单,但需要先验知识的支持,模糊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不需要先验知识,仅依靠样本数据,但计算复杂,且对样本数据的质和量要求较高。对比声波法和窥视观测围岩松动圈结果,可知模糊综合评判法结果最准确,模糊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准确性次之,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结果准确性相对较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完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为后续的指标体系的优化发展提供方法。应用结果可为当前工业背景下的煤巷的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雷顺[10](2018)在《破碎煤体抗压强度测试方法及在围岩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单轴抗压强度是围岩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的煤单轴抗压强度测试结果是进行煤体分类、强度分级,进而分析评价煤巷稳定性的必要基础。目前关于煤体强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完整煤样测试,破碎煤层抗压强度测试方法研究较少。本文为获得破碎煤体抗压强度,采用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与概率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预测破碎煤体单轴抗压强度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汇总847组单轴抗压强度数据,分析其分布规律特征与煤体强度分级,针对具体煤巷提出单轴抗压强度值在煤岩体分类中所占权值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实验室相似模拟低强度煤体单轴抗压强度与临界载荷的拟合结果与之前10MPa以上测试结果的有显着差异,故对于低强度煤体两者的对应关系不能直接沿用之前的关系式。采用现场实测对直径为6 mm,8 mm,10 mm的探针进行破碎煤体适用性分析,随着探针直径的增大,数据离散性越来越小,确定10 mm探针测试有效率为79%,解决了之前在破碎煤体强度测试中跃进不明显的问题。通过改进动力源类型,进一步提高钻孔触探法在破碎煤体原位强度测试过程中的可靠性。(2)基于回归分析钻孔触探法临界载荷(P_c)与点载荷强度指数(I_(s50))关系,提出破碎煤体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方法:(1)通过钻孔触探法原位强度测试过程及油压监测曲线,确定破碎煤体跃进点处临界载荷,采用点载荷仪对不规则的破碎煤块进行实验室点载荷强度测试,建立点载荷强度指数与临界载荷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显着性检验,确定回归预测模型表达式为:y=0.066 x-0.002。(2)基于上述模型,参考合适的UCS与I_(s50)关系式,再根据破碎煤体的点载荷强度指数分布范围为0.03~0.92 MPa,进一步选取与I_(s50)分布范围接近的公式,确定破碎煤体单轴抗压强度预测公式为:UCS=0.807 P_c+1.726。(3)通过对新元矿现场测试获得巷帮破碎区煤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处于2.97~4.53 MPa,为现场煤矿巷道围岩支护提供可靠依据。(3)采用SPSS对破碎和标准试样煤的单轴抗压强度数据统计分析,获得其分布规律,847组单轴抗压强度值呈正态分布。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5.48 MPa,极小值为1.37 MPa,极大值为55.48 MPa,标准差为8.93 MPa。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判断出聚类效果显着的5个类别中心,确定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分级,将煤体强度分为五级:Ⅰ(1~10 MPa)、Ⅱ(10~15 MPa)、Ⅲ(15~25MPa)、Ⅳ(25~40 MPa)、Ⅴ(40~60 MPa)。钻孔触探法相比单轴压缩试验能实现不同完整程度的煤体强度测试,相比点载荷试验,此方法无需试样属于原位测试,且结果符合实际工程状态。通过对阳泉矿区具体煤巷原位强度测试,得出破碎区煤层单轴抗压强度所占分值为:6~15分,同时为UCS在煤岩体分类中所占权值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05-15)
围岩分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声波法测试巷道围岩松动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的巷道围岩分类方法,并利用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在煤矿井下实测了巷道不同位置的松动圈大小,综合得出该巷道的松动圈范围平均为1.7 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岩分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锐,杜治洲,张着彬.俄日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工程地质问题处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
[2].张玉峰.超声波围岩裂隙探测仪在巷道围岩分类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9
[3].张必勇,徐俊,沈金刚,曹道宁.巴顿Q系统围岩分类在软弱岩体隧洞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19
[4].何燕云.Q系统在那苏瓦水电站围岩分类及支护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5].崔怀树.双护盾TBM施工中围岩分类模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6].郑继东,陈水龙,李东艳,卓越,种凯琳.基于地震探测的围岩分类及其应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温廷新,于凤娥,邵良杉,田煜晨.基于GA-SVM的隧道围岩分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8
[8].李奋勇,郭生.北岭煤矿4号煤层围岩松动圈测量及围岩分类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8
[9].钱翰飞.基于聚类—回归分析的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10].雷顺.破碎煤体抗压强度测试方法及在围岩分类中的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