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生植物,微生物,日本沼虾,池塘
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瞿建宏,王小娟,许骄阳,钱志林[1](2011)在《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池塘水体中栽种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主的水生植物,并添加活菌含量>108 g-1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构建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研究该系统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40 d时,所添加的1.0 mg.L-1活性微生物可充分依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巨大表面积而形成固定化的生物膜,使得植物区及相邻水体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提高25%~69%,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可通过相互的协同作用,提高对氮、磷和有机物等的利用能力,在促进自身生长的同时,可大幅降低水体中NH4+-N、NO2--N、NO3--N、TP、PO43--P含量,抑制TN、高锰酸盐指数的快速升高,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竞争藻类生长的资源,使得水体中藻类的丰度有所下降,pH也趋于稳定。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系统,当水体中添加的微生物质量浓度为1.0 mg.L-1时,适宜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为40%。(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唐静杰,成小英,张光生[2](2009)在《不同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水体氮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有效利用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特别是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总氮(总磷一定)浓度下香根草、水葫芦、水芹等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培养水质、根际细菌总数及植物体氮、磷含量进行监测,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根际细菌总数及水生植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根际微生物系统对净化水质的作用。试验分析得出:3种水生植物去除营养盐氮、磷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所设置的3个总氮(TN)浓度下,各有一种植物能够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且能较好地促进根际细菌的生长。比较而言,水芹系统对高浓度氮的吸收能力强,水葫芦系统对高浓度磷的吸收能力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22期)
唐静杰[3](2009)在《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的效应和机理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湖泊水体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水域环境富营养化呈现加剧恶化的趋势。据报导,我国富营养和超富营养化湖泊占我国湖泊总量的66%和22%。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水域已占太湖总面积的83.5%以上。2007年5月29日发生在无锡市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在国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如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恢复水体综合功能,己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有些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本实验通过构建植物-微生物系统,对水质净化能力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第一阶段室内实验以水芹为试材,通过总磷(TP)或总氮(TN)一个恒定,设计另一指标的浓度梯度,每个梯度设5个浓度,研究水体氮磷浓度和根际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总氮浓度对根际细菌数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即当在营养液氮盐充足情况下,当营养液氮盐浓度增高时,水芹菜根际细菌生长加快。总体上,在第14d时,根际细菌数较多,活性较大。在水芹-微生物系统去除营养盐氮、磷过程中,对氮的去除是以细菌为主;而对磷的去除则以植物吸收为主,根际磷细菌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河流或浅水湖泊可以适当配置水芹进行生态修复。(2)第二阶段室内实验以香根草、水葫芦、水芹为试材,设计总磷梯度恒定,改变总氮浓度,研究水体氮磷浓度、植物量和细菌数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叁种水生植物去除营养盐氮、磷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所设置的叁个TN浓度下,各有一种植物能够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且能较好地促进根际细菌的生长。比较而言,水芹系统对高浓度氮的吸收能力强,水葫芦系统对高浓度磷的吸收能力强。而且香根草、水芹耐寒,水葫芦耐高温,适于在一些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的河段和湿地处理时的交替使用,不仅可以用于水面绿化,而且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研究香根草、水芹、水葫芦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3)太湖十八湾野外示范工程实验结果表明,削浪工程能显着削弱波浪的能量,削减波高,波高削减系数达到75%左右。当波浪继续通过第二层生态削浪带后,波高更低,不到1cm。物理削浪带和生态削浪带有效削减了风浪。且示范实验区内挺水植物香根草生长繁茂,漂浮植物水葫芦与空心菜生长良好,没有发生逃逸现象,沉水植物菹草生长尚可。(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9-06-01)
李先会[4](2008)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湖泊水体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大型湖泊,如太湖杭州西湖等,都已经处于富营养或重富营养状态。因此如何治理富营养化的水体,减少其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己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有些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水体的氮磷能力是很强的,因此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对水质的净化效应。实验分为叁个主体部分,即室内实验、渤公岛及绍兴汤浦水库生物浮岛监测,研究内容如下:(1)室内实验以浮叶植物荇菜为试材,设计总磷(TP)和总氮(TN)两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各设5个浓度,研究水体氮磷营养物质浓度和细菌数量的变化。浮游细菌和根际细菌总数的变化以及它们与TN、TP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在总磷或总氮浓度梯度中,浮游细菌、根际细菌总数的增量基本都与TN去除率呈正相关性,而与TP去除率的相关性不大明显,浮游细菌的总数是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在荇菜-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过程中,对氮的去除以细菌为主,包括浮游细菌和根际细菌;对磷的去除则以植物吸收为主,根际磷细菌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富营养化水体,尤其是氮浓度较高的富营养化水体,荇菜是一种较好的水体净化植物。(2)生态浮岛所种植叁种水生植物美人蕉、菖蒲、再力花对微生物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浮岛内部水质好于外部,说明挺水植物-微生物系统对水质去除有一定的效果。水生植物菖蒲、美人蕉、再力花的根区微生物数量浮动变化较大,但是,在叁种挺水植物之中,菖蒲的根区微生物数量较为稳定,而且数量基本上是叁者之中较多的,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菖蒲是水质净化效果较好的高等水生植物。浮岛内外浮游微生物数量和营养盐指标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温度是浮岛水质各指标的控制因子。(3)渤公岛监测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控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有较好的去除氮、磷营养盐能力,能促进细菌的生长。而且荇菜适应能力极强,也极易管理,所以荇菜在一些富营养化较高的河段和浅水湖泊里可以适当种植。菹草为多年生沉水植物,在大面积生长时对水域中氮、磷营养盐的吸收效果比较好,是冬季至初夏期间净化水质的主要水生植物。着生藻在生长时同样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李先会,张光生,成小英[5](2008)在《渤公岛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水质净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由氮、磷等营养盐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渤公岛某河段水质和细菌总数的监测,以及对其水生植物荇菜、菹草、着生藻的盖度的统计,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细菌总数、水生植物盖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实验分析得出:总磷(TP)是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水生植物荇菜吸收氨氮(NH4+-N)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促进了细菌的生长;菹草生长时对水体中TP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同时,大量收割衰老菹草也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荇菜、菹草对水体污染的改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而着生藻在生长时可以大量吸收氮、磷等营养盐,但也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利于营养盐的分解,抑制了其它水生植物的吸收。因而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郭万喜[6](2006)在《水生植物净化系统中磷分配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由湖泊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暴发是当今社会频繁发生的环境灾害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磷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磷在水体系统中的循环,特别是沉积物(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中的释放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富营养化的进程,对水体磷含量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动态,以浮萍科植物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植物、上覆水不同磷营养水平、上覆水氨氮浓度、上覆水不同pH值、沉积物中微生物、温度六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系统中磷的再分配、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及磷细菌数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培养前上覆水中的磷浓度为0.02mg/L的情况下磷的迁移主要以沉积物向上覆水迁移为主。不同的植物吸收的磷的来源不同;通常青萍吸收的磷随着培养前上覆水中磷浓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上覆水和沉积物之间的磷的再分配主要与磷的浓度或含量的差有关系;氨氮抑制磷向青萍中的分配而使上覆水中的磷浓度、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在上覆水的pH为5-7的范围内,促进磷向青萍中分配,使上覆水中的磷浓度和沉积物中的磷含量轻微的降低;沉积物灭菌后,磷分配到青萍中的量减少,再分配到沉积物中的量增加。低温抑制磷向青萍中的分配而使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再分配的增加。 不同的水生植物对系统中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及磷细菌的数量有不同的影响;随着上覆水中磷浓度的升高,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及磷细菌的数目减少的越明显;随着上覆水中氨氮浓度的升高,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降低的越多且沉积物中磷细菌的数目减少的越明显;在上覆水pH为5-7的范围内,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较大且(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6-06-08)
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中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有效利用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氮、磷(特别是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总氮(总磷一定)浓度下香根草、水葫芦、水芹等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培养水质、根际细菌总数及植物体氮、磷含量进行监测,来分析其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水质参数、根际细菌总数及水生植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根际微生物系统对净化水质的作用。试验分析得出:3种水生植物去除营养盐氮、磷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所设置的3个总氮(TN)浓度下,各有一种植物能够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且能较好地促进根际细菌的生长。比较而言,水芹系统对高浓度氮的吸收能力强,水葫芦系统对高浓度磷的吸收能力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伟,瞿建宏,王小娟,许骄阳,钱志林.水生植物微生物强化系统对日本沼虾养殖水体的生物净化[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
[2].唐静杰,成小英,张光生.不同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去除水体氮磷能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
[3].唐静杰.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的效应和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4].李先会.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净化水质效应研究[D].江南大学.2008
[5].李先会,张光生,成小英.渤公岛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水质净化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
[6].郭万喜.水生植物净化系统中磷分配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