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分解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09)在《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碳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凋落物特征研究,包括凋落量数量与组成、养分含量与养分归还动态、凋落物分解以及凋落物呼吸对土壤CO2的影响等,旨在揭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为维护地力和提高林分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了解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提供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马尾松林、相思林、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年凋落量分别为4583.76kg·hm~(-2)、4958.65kg·hm~(-2)、5567.44kg·hm~(-2)、8111.04kg·hm~(-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比例均超过55%,混交林的凋落量大于纯林的凋落量;4种林分各组分的比例,总体上,叶、枝、杂物凋落量最大,顺序为叶>枝>杂物,林分在一年内的月凋落变化模式、各组分的变化模式基本相同,都呈双峰型。2)4种林分中马尾松纯林凋落叶、枝、皮、杂物养分含量顺序为:C>Ca>N>K>Mg>P,繁殖器官为C>N>K>Ca>Mg>P;相思纯林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含量顺序基本为C>N>Ca>K>Mg>P;阳坡马尾松相思叶阳次生林混交林凋落物叶、枝养分含量顺序为C>N>Ca>K>Mg>P,皮与杂物为C>Ca>N>K>Mg>P,繁殖器官为C>N>K>Ca>Mg>P;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凋落物叶、枝、繁殖器官、杂物养分含量顺序为C>N>Ca>K>Mg>P,皮为C>Ca>N>K>Mg>P。3)首次提出运用BP神经网络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4种林分的月凋落量动态进行模拟,研究月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与凋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均能较好的模拟凋落量与月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BP神经网络平均模拟误差为8.32%、5.77%、4.92%、7.40%,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平均相对误差为分别为0.11%、0.09%、0.10%、0.12%,且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较BP神经网络法性能更优。4) 4种林分凋落物中养分元素年归还总量大小顺序为: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林,6种元素在各林分凋落物中的归还量大小顺序不尽相同,C年归还量顺序为: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马尾松林>相思林;N年归还量顺序为:相思林>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马尾松林;P、K为: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林;Ca、Mg为: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相思林>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马尾松林。5) 4种林分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大小马尾松林为:C>Ca>N>K>Mg>P,其它3种林分均为C>N>Ca>K>Mg>P,C年归还量变化在2454.55~4338.02 kg·hm~(-2)之间,N年归还量变化在29.47~115.92 kg·hm~(-2)之间,P为:1.06~2.58 kg·hm~(-2),K为16.58~39.47kg·hm~(-2),Ca为31.81~53.80 kg·hm~(-2),Mg为2.08~4.36 kg·hm~(-2)。4林分各组分的养分归还量顺序分别为:马尾松林:叶>枝>杂物>皮>繁殖器官,相思林:叶>枝>杂物>繁殖器官,阳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的与阴坡马尾松相思次生林混交林:叶>枝>杂物>繁殖器官>皮。6) 4种林分凋落物养分总归还量中6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在不同月份变化很大,月动态变化具有不同的规律,主要有二种模式:双峰型和叁峰型,总体来看,高峰值多出现在8月、9月与翌年5月、7月。4种林分凋落物各组分6种元素的养分归还量月动态变化具有不同的规律,主要有叁种模式:单峰型、双峰型和叁峰型,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随不同林分、不同组分而不同。7)分解实验结束时,6种凋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马尾松叶(52.07%)、相思叶(13.09%)、马尾松相思混合叶(25%)、马尾松枝(74.9%)、相思枝(54.2%)、马尾松相思混合枝(69.89%), 6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相思叶>马尾松相思混合叶>马尾松叶>相思枝>马尾松相思混合枝>马尾松枝。相思叶分解50%和95%时所需时间都是最短的,分别为0.4041 a和1.7463a,而马尾松枝的均为最长,分别为2.6517 a和11.4603a。8)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浓度变化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有机C含量随分解时间的推移,出现波动,但总体呈缓慢减少趋势;落叶、落枝中N、P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K元素,在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均表现为释放状态;Ca,Mg两元素含量变化不很稳定。各凋落物元素残留率的变化也较为复杂,规律性不很明显,各种元素在释放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9) 6种凋落物覆盖下土壤呼吸速率在整个测定期间变化范围依次为马尾松叶2.72~12.18μmol·m~(-2)·s~(-1),相思叶2.9~10.52μmol·m~(-2)·s~(-1),马尾松相思混合叶1.97~8.81μmol·m~(-2)·s~(-1),马尾松枝2.51~8.11μmol·m~(-2)·s~(-1),相思枝2.14~7.58μmol·m~(-2)·s~(-1),马尾松相思混合枝2.95~12.09μmol·m~(-2)·s~(-1),无凋落物下(空白对照)土壤呼吸的速率为1.83~6.93μmol·m~(-2)·s~(-1),各种凋落物下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最大值出现在8或9月份,最小值出现在冬季。10)凋落物覆盖下平均呼吸速率要明显高于无凋落物覆盖的的土壤呼吸速率。不同处理下呼吸速率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相思混合枝>马尾松叶>相思叶>马尾松枝>马尾松相思混合叶>相思枝>空白对照;各凋落物呼吸速率排序为:马尾松相思混合枝>马尾松叶>相思叶>马尾松枝>马尾松相思混合叶>相思枝,各凋落物对土壤呼吸贡献率为14.57~47.45 %;凋落物层呼吸速率总体表现为夏秋季节较高,冬季较低。(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邓慧华[2](2008)在《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会所在地福州市东郊,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位于福州市西郊。处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都是在自然林过度砍伐几十年后经一定程度的封育而得到恢复的林分,具有一定的植被代表性。本研究以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生态学特征研究,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群落的叶特征分析、群落的结构动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群落的稳定性评价、群落的种-面积曲线拟合与评价、群落取样技术。在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设置样地,每个群落的样地调查面积均为3600 m~2,采用森林群落的调查方法,调查记录各样地的立地因子及群落植物的物种名、个体数、胸径、树高和草本层的盖度等。根据调查的资料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数有39科、77种;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数有29科、54种。共有24个科相同,另有20个科不同。两个群落的垂直结构都十分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基本上都是由树形高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相思(Acacia confusa)组成,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和菝葜(Smilax china);层间植物主要有流苏子(Coptosapelta diffusa)、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薯蓣(Dioscoreaopposit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等。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灌木层的优势种有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Hemsl.var.oblongifolia)和(?)木(Loropetalum chinense)等;层间植物只有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inn.subsp.obovata)一种;草本植物主要是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地理成分复杂,有12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区类型,都是以热带成分中的泛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反映了其种子植物都是以热带起源为主。(2)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植物进行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落中的植物以中型叶植物最多,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2%和50.9%,小型叶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全缘叶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4.5%和62.3%:叶型以单叶为主,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6.6%和75.5%;叶质以纸质叶植物为主,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5%和50.6%,革质叶植物次之。(3)采用群落径级、高度级的个体数、物种数和分享度及群落失稳率来描述和分析群落结构动态。结果表明两个群落中径级结构的个体数变化与高度级结构的个体数变化是一致的,随着高度级的增加个体数先呈上升趋势,当至最高点后又随着高度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后降至极小值。径级、高度级物种数的变化,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物种数的最高值径级集中于第一级,高度级集中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物种数的最高值径级集中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高度级集中于第二级。群落高度级、径级分享度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群落高度级的增加逐渐降低。两个群落各自的优势种群失稳率均为负值,群落失稳率均为负值,群落稳定率均较高,两个群落都处于稳定的动态发展中。(4)采用重要值、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比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更丰富。总体上灌木层的物种数大于乔木层;乔木层的物种数大于藤本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乔木层。马尾松、相思在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中均占据了重要要地位。(5)采用对数分布模型来拟合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种一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度分布都符合对数级数分布模型,说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均为发育成成熟的群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6)采用郑元润改进的森林群落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进行稳定性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一种新改进的稳定性测定模型对两个群落的稳定性进行模拟,提高了模拟精度,其模拟效果较郑元润改进的森林群落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更好,这不仅丰富了群落稳定性研究理论,同时也为群落的生态保护提高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均处于一定的不稳定状态,需要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两个群落均受人为干扰较严重,是造成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需要避免人为的严重干扰,为其创造能稳定发展的外界环境。(7)选择10条曲线作为种.面积曲线的拟合模型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拟合和评价,来考察这些曲线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对两个群落总体而言,模型(30)(S=αA~b)和模型(27)(S=[b+αlog(A)]~c)拟合的结果最理想;模型(28)(S=αlog(A+1))对两个群落的拟合结果最差。群落种-面积曲线拟和与评价的研究为群落物种数的估计和确定群落临界抽样面积奠定了基础。(8)根据已拟合的10条种-面积曲线及有关参数的估计值,采用种-面积曲线外推的方法估计群落的总物种数目,再采用5种计算群落临界抽样面积或最小面积的方法,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临界抽样面积和最小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确定的群落临界抽样面积和最小面积是不同的。方法1与群落的抽样精度有关,效果较好、较直观可靠,其他几种方法相对较差。采用方法1,在比例因子p等于0.95时,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计算的临界抽样面积分别为:3023 m~2、3416m~2。(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张尚炬[3](2008)在《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贮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同样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中,尤其表现在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大小及其与大气CO_2交换通量的估计上。因此准确估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大小及其相关碳库之间的交换通量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重点在对该生态系统中林分的直径结构规律、生物量估算、林分乔木层各器官含碳率和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以及土壤含碳率的测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储碳密度、碳储量估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来估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合适方法,期待能够为沿海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功能和碳循环研究提供部分基础研究数据,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沿海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对策以及为中国政府参与世界“碳汇贸易”谈判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得出如下结论:(1)林分直径结构规律本文通过对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乔木树种的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很好的说明了β分布密度函数科学地拟合沿海马尾松相思树次生林主要乔木树种的直径分布。孟宪宇等前人的研究说明,不论近似正态的直径分布、或左偏、右偏乃至反J型的递减直径分布,使用β分布密度函数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拟合结果,且这个分布密度函数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适应性。(2)生物量估算及其分布规律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中马尾松的乔木层生物量为55.5103 t·hm~(-2),其次为台湾相思乔木层的生物量为46.544 t·hm~(-2),而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的生物量比例很小,凋落物的生物量也不多,只有1.829 t·hm~(-2)。利用10种数学模型拟合了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林中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均具有显着水平。其中以幂回归、直线回归、二次方程式、叁次方程式四类模型拟合的结果较为理想。从整体分析看以Power模型拟合的效果最佳,该模型对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适用性强,与前人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又由于在Power模型中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拟合效果不如以胸径一树高(D~2H)为自变量的拟合效果来得好。因此前人及本文所采用的方程均以胸径一树高(D~2H)为自变量,其模型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尤其是林分总生物量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以上,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中,马尾松的生物量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径级为14cm-20cm之间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的马尾松生物量的54.497%。而台湾相思的生物量同样也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其中径级为12cm-20cm之间的立木生物量占总的台湾相思生物量的65.481%。其中生物量最大的是径级为12cm的台湾相思立木,为9.11 t·hm~(-2),占该次生林中台湾相思总生物量的19.591%。其他径级的台湾相思生物量则以该径级的生物量为中心,逐渐向两边递减。总体来说,在马尾松与台湾相思混交次生林中,马尾松与台湾相思在生物量方面都是随着径级的增长而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正态分布格局。在马尾松和台湾相思次生林中,各径级单株平均生物量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胸径的变化呈现不同趋势。马尾松和台湾相思在生物量各器官的分配中,都是以树干的生物量为最大。枝、叶、根的生物量相对较少。马尾松和台湾相思树的树根的生物量虽然也随着胸径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非常小,基本保持不变,其占林木总生物量的比率都在20.000%左右。(3)含碳率研究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中台湾相思含碳率的置信区间为[0.4578,0.4733],而0.45不在此区间内,而马尾松的置信区间为[0.4888,0.5136],0.5在此区间内。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研究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的碳储量时,应根据其实际测得的结果来计算,或者是用区间的平均数0.4656作为转换系数来估算台湾相思的碳储量,而以区间的平均数0.5012作为转换系数来估算马尾松的碳储量,减少误差。(4)碳储量研究在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树次生林中,马尾松和台湾相思的碳储量基本上也呈正态分布。由于受生物量的影响,该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的碳储量分布规律和生物量分布规律基本相似。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中乔木层的碳储量为60.071 t·hm~(-2),灌木层碳储量为0.547t·hm~(-2),草本层碳储量为0.113 t·hm~(-2)。利用10种数学模型拟合了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的单木碳储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均具有显着水平。其中以Quadratic,Cubic,Power,S-curve四类模型拟合的结果较为理想,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9。在10种模型中,虽然各个模型对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中乔木层林木碳储量的拟合效果都还好,但是其中以Power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且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比较简便易懂,因此我们采用以Power模型来作为估计林分乔木层碳储量的回归方程,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土壤碳贮量和土壤含碳率一样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碳贮量土要集中于土壤表层。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0-100cm土壤碳贮量为104.094 t·hm~(-2),其0-20cm土壤碳贮量为44.689 t·hm~(-2),占总碳贮量的42.931%,20-40cm土层碳贮量占总碳贮量的30.996%,40-60cm土壤层碳贮量占总碳贮量的19.027%,60-100cm土壤层碳贮量占总碳贮量的7.046%,其中0-40cm土壤碳贮量占总碳贮量的73.927%,因此,土壤表层(0-40cm)的碳贮量贡献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的储碳密度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相比基本接近。由此可见,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的森林植被储碳密度处于我国的平均水平,森林植被相对较好。这也说明我国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的开发潜力比较大,也为开发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的资源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指导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的经营管理,使其能更好的发挥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林存炎[4](2008)在《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数量统计学方法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两个地点的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进行优势种群生态学特征分析讨论,旨在了解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为沿海防护林的合理经营及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空间序列代时间变化”的方法,选用胸径作为个体大小的指标研究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大小结构。结果表明,鼓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种群呈属中衰型,相思种群大小结构呈金字塔型,呈增长型;后山马尾松种群与相思种群大小结构也呈金字塔型,均属增长型。从鼓山与后山马尾松大小级径级分布对比来看,后山马尾松径级分布只有7级,而鼓山马尾松径级分布达10级,且后山马尾松种群属增长型,可以预见后山马尾松种群将向高径级分布发展,马尾松将继续在该群落中占主导地位。(2)采用聚集度指标、lwao回归法及Taylor法则研究了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动态,并分析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两地的马尾松种群、相思种群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但种群不同立木级分布格局有所不同,马尾松与相思种群有共同的趋势,即其种群在幼树、中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大树阶段则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大体上呈现随机分布。(3)以大小级为基础编制的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显示,马尾松种群在前期总体变化较为平缓,鼓山马尾松种群死亡率高峰出现在Ⅴ、Ⅷ、Ⅸ龄级的年龄阶段,后山马尾松种群死亡率高峰出现在Ⅳ、Ⅵ龄级的年龄阶段;两地的相思种群在第Ⅲ、Ⅴ龄级有较高的死亡率。本研究中的马尾松、相思种群的存活曲线应属于Deevy存活曲线Ⅱ和Ⅲ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鼓山、后山马尾松种群分别在Ⅴ、Ⅵ龄级有个波动峰值,表明马尾松种群从中树到大树生长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相思种群在Ⅲ龄级有个波动高峰;谱分析结果表明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相思均是存在周期性的,这种周期的波动可能与林分更新过程中种内竞争及种间竞争有关。(4)以胸高断面积代替种群生物量,采用刘金福等提出的改进Logistic模型对马尾松、相思种群基面积增长规律进行研究,运用改进单纯行法优化参数,拟合结果表明回归效果较理想,鼓山与后山的马尾松种群最大增长速度均出现在第3龄级和第4龄级之间,即胸径为16~20cm时期;相思种群最大增长速度均出现在第2龄级和第3龄级之间,即胸径为12~16cm时期。(5)以样地为一维资源状态,以重要值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主要种群进行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鼓山与后山的马尾松、相思种群均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较为充分,是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而其它各优势树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环境适应的相似性和生态位重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趋势,从而为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的保护、利用、群落结构与动态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6)本研究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的共优种群(马尾松、相思)的竞争关系。用相对优势度求取种间竞争系数,以优势种群在正常成熟林中的优势度为其容纳量,结果表明,鼓山和后山的马尾松与相思种群的优势度之和分别为185523cm~2·hm~(-2)、196112cm~2·hm~(-2),均大于任一K_i,与理论相符,说明由马尾松及相思组成的群落,由于生态位的迭加而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这对沿海防护林的配置和组建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7)在前人对植物种群密度效应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密度效应模型N=exp(aln~2S+blnS+c),考虑林分生长立地条件的变化推导出模型N=exp(a_1H~(b1)ln~2S+a_2H~(b2)lnS+a_3H~(b3)),考虑相思对马尾松的种间关系的影响推导出N=exp(a_1H~(b1)ln~2S+a_2H~(b2)lnS+a_3H~(b3))+exp(a_4ln~2S′+a_5lnS′+a_6)模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密度变化机制既受其自疏作用的影响,也受其共优树种相思树种他疏作用的制约,通过对比发现,鼓山群落中相思种群对马尾松种群密度的影响相比后山群落更为激烈。(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会所在地福州市东郊,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位于福州市西郊。处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都是在自然林过度砍伐几十年后经一定程度的封育而得到恢复的林分,具有一定的植被代表性。本研究以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进行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生态学特征研究,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群落的叶特征分析、群落的结构动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群落的稳定性评价、群落的种-面积曲线拟合与评价、群落取样技术。在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设置样地,每个群落的样地调查面积均为3600 m~2,采用森林群落的调查方法,调查记录各样地的立地因子及群落植物的物种名、个体数、胸径、树高和草本层的盖度等。根据调查的资料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数有39科、77种;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数有29科、54种。共有24个科相同,另有20个科不同。两个群落的垂直结构都十分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基本上都是由树形高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相思(Acacia confusa)组成,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和菝葜(Smilax china);层间植物主要有流苏子(Coptosapelta diffusa)、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薯蓣(Dioscoreaopposita)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等。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灌木层的优势种有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Hemsl.var.oblongifolia)和(?)木(Loropetalum chinense)等;层间植物只有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inn.subsp.obovata)一种;草本植物主要是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地理成分复杂,有12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区类型,都是以热带成分中的泛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反映了其种子植物都是以热带起源为主。(2)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植物进行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落中的植物以中型叶植物最多,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4.2%和50.9%,小型叶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全缘叶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4.5%和62.3%:叶型以单叶为主,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6.6%和75.5%;叶质以纸质叶植物为主,在两个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5%和50.6%,革质叶植物次之。(3)采用群落径级、高度级的个体数、物种数和分享度及群落失稳率来描述和分析群落结构动态。结果表明两个群落中径级结构的个体数变化与高度级结构的个体数变化是一致的,随着高度级的增加个体数先呈上升趋势,当至最高点后又随着高度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后降至极小值。径级、高度级物种数的变化,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物种数的最高值径级集中于第一级,高度级集中于第一级和第二级;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中物种数的最高值径级集中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高度级集中于第二级。群落高度级、径级分享度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群落高度级的增加逐渐降低。两个群落各自的优势种群失稳率均为负值,群落失稳率均为负值,群落稳定率均较高,两个群落都处于稳定的动态发展中。(4)采用重要值、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比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更丰富。总体上灌木层的物种数大于乔木层;乔木层的物种数大于藤本层;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乔木层。马尾松、相思在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物种组成中均占据了重要要地位。(5)采用对数分布模型来拟合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种一多度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度分布都符合对数级数分布模型,说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均为发育成成熟的群落,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6)采用郑元润改进的森林群落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进行稳定性测定,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一种新改进的稳定性测定模型对两个群落的稳定性进行模拟,提高了模拟精度,其模拟效果较郑元润改进的森林群落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更好,这不仅丰富了群落稳定性研究理论,同时也为群落的生态保护提高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均处于一定的不稳定状态,需要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两个群落均受人为干扰较严重,是造成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需要避免人为的严重干扰,为其创造能稳定发展的外界环境。(7)选择10条曲线作为种.面积曲线的拟合模型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拟合和评价,来考察这些曲线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对两个群落总体而言,模型(30)(S=αA~b)和模型(27)(S=[b+αlog(A)]~c)拟合的结果最理想;模型(28)(S=αlog(A+1))对两个群落的拟合结果最差。群落种-面积曲线拟和与评价的研究为群落物种数的估计和确定群落临界抽样面积奠定了基础。(8)根据已拟合的10条种-面积曲线及有关参数的估计值,采用种-面积曲线外推的方法估计群落的总物种数目,再采用5种计算群落临界抽样面积或最小面积的方法,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的临界抽样面积和最小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确定的群落临界抽样面积和最小面积是不同的。方法1与群落的抽样精度有关,效果较好、较直观可靠,其他几种方法相对较差。采用方法1,在比例因子p等于0.95时,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北区后山的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计算的临界抽样面积分别为:3023 m~2、3416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坤.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碳通量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9
[2].邓慧华.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3].张尚炬.沿海马尾松台湾相思次生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贮量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4].林存炎.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优势种群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 凋落物; 养分; 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