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障碍论文-赵刚,张丹昱,乔德才,刘晓莉

遗传障碍论文-赵刚,张丹昱,乔德才,刘晓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光遗传,D2-Cre转基因小鼠,纹状体D2-MSNs

遗传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赵刚,张丹昱,乔德才,刘晓莉[1](2019)在《基于光遗传技术揭示D2-MSNs在运动改善PD小鼠行为障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纹状体(striatum,Str)是接受运动皮质信息传入,参与基底神经节直接/间接通路运动调节的重要核团。该核团约95%的投射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根据其细胞膜上表达不同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亚型分为多巴胺I型受体(D1DR)的MSNs(D1-MSNs)和多巴胺II型受体(D2DR)的MSNs(D2-MSNs)。近年来,有研究采用光遗传学技术(optogenetics),成功诱导并缓解了震颤等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症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证实,运动具有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障碍的效果,并推测其可能机制与运动重塑纹状体MSNs的可塑性有关,主要作用靶点是D2-MSNs。为此,本研究拟采用光遗传学技术靶向操控纹状体D2-MSNs,观察P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行为的变化,为进一步揭示D2-MSNs在改善PD动物行为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雄性D2-Cre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6-OHDA安静组(PD)、6-OHDA运动组(PD+Ex)、6-OHDA光刺激组(PD+Laser)。采用右侧纹状体两点注射6-OHDA药物建立偏侧PD小鼠模型,Control组和PD+Laser组于相同位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包装抑制性光敏感蛋白病毒(r AAV-Ef1α-DIOe Np HR3.0-EYFP-WPRE-pA);黄光刺激为波长589nm、10m W,30s光照、30s关闭、30s间隔的循环,重复7组,共10min。跑台运动干预方案为18m/min,40min/d,5d/w,4w。采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试验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评价PD模型可靠性;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纹状体D2-MSNs对注入电流的反应;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病毒转染情况;旷场实验评价小鼠自主活动能力。研究结果:PD组小鼠旋转行为试验结果为196.25±30.26r/30min,净转数大于120r/30min;Control组均无异常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ontrol组双侧纹状体TH阳性纤维表达均匀、对称,注射6-OHDA小鼠损毁侧(右侧)纹状体DA合成限速酶TH阳性纤维出现大量丢失,呈现明显不对称性,表明纹状体DA投射大量减少,PD小鼠模型复制成功。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光刺激前后D2-Cre转基因小鼠D2-MSNs对注入电流的反应,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绿色激发光下观察到光敏蛋白e Np HR3.0在D2-MSNs表达,表明病毒转染成功,为下一步激光精准操控纹状体D2-MSNs奠定了基础。10min旷场实验统计结果表明,PD组小鼠自主活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较Control组小鼠显着减少(P<0.05);PD+Ex组小鼠自主活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均较PD组小鼠显着增加,但仍低于Control组小鼠(P<0.05)。与Control组相比,PD组小鼠静止状态占比显着增加(P<0.05),慢速和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减少(P<0.05);PD+Ex组小鼠静止状态占比显着增加(P<0.05),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减少(P<0.05),慢速移动无显着变化(P>0.05);与PD组小鼠相比,PD+Ex组小鼠静止状态占比显着减少(P<0.05),慢速和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增加(P<0.05C)。给予PD小鼠589nm黄光刺激后,在旷场中活动总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较PD组显着增加(P<0.05);静止状态占比较PD组显着降低(P<0.05),慢速和快速移动占比较PD组显着增加(P<0.05)。与光刺激前相比,给予30s黄光刺激PD小鼠活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均显着增加(P<0.05),且快速移动占比显着增加(P<0.05),静止状态占比显着减少(P<0.05)。将PD+Ex组和PD+Laser组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变化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活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及活动模式占比等参数方面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论:PD小鼠出现明显自主活动障碍可能与纹状体DA投射减少有关。4周跑台运动干预有效改善了PD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并通过光遗传技术精准操控纹状体D2-MSNs,抑制间接通路活性,证实D2-MSNs在改善PD小鼠行为障碍中的作用。后续研究工作拟采用光遗传与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精准识别并操控纹状体D2-MSNs胞体,观察运动干预是否能够抑制PD小鼠D2-MSNs的兴奋性,进一步揭示纹状体D2-MSNs在运动改善PD小鼠行为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证实我们研究假设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苏文君,王继军[2](2019)在《CACNA1C基因在精神障碍中的遗传影像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等精神障碍具有高度遗传性特征[1-3]。电压门控Ca2+通道α-1C亚通道(calc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subunit alpha1 C,CACNA1C)基因作为精神障碍的风险基因,其全基因组显着性已经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得到反复证实[1-3]。遗传影像学技术结合多模态影像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并量化遗传背景下的脑影像特征将分子细胞水平发现与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邓晶鑫,李慧萍,徐秀[3](2019)在《遗传因素相关免疫改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缺陷、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ASD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且发病率高,美国最新监测的8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达1/59[1],全世界范围的ASD患病率约为1%[2],同时仍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明确ASD的病因,探究其干预治疗方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科学问题。ASD临床表现异质性高,病因复杂。遗传物质变异占ASD病因的64%~91%[3]。然而(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来[4](2019)在《以临床为平台探讨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发病、中医临床疗效、疗程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具有遗传因素的抽动障碍是否较为难治。方法:1本研究分为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两个部分。2回顾性研究:病例选取2008.11-2016.12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的、经中药(即静心止动方)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后停药的、留存有病历的TD患儿,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TD的诊断标准纳入3-18岁的患儿。采用拨打电话方式调查患儿的神经精神疾病家族患病情况,记录在《抽动障碍遗传学调查问卷》上,并依据调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家族史阳性组)和对照组(家族史阴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就诊年龄、初诊时YGTSS评分及抽动严重程度、初诊时TD类型、口服中药治疗的疗程、服药后其他症状改善情况、停药后抽动症状复发情况、既往抗TD西药治疗情况以及口服中药的安全性情况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研究遗传因素对TD发病、疗程及预后的影响。3前瞻性研究:病例选取2017.01-2018.07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的TD患儿,依据DSM-V中TD的诊断标准纳入3-18岁的患儿。在门诊调查初诊患儿的神经精神疾病家族患病情况,记录在《抽动障碍遗传学调查问卷》上,并依据调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家族史阳性组)和对照组(家族史阴性组),两组患儿均予中药静心止动方治疗,在治疗第3个月时复评YGTSS量表并复查肝肾功能。观察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就诊年龄、初诊时YGTSS评分及抽动严重程度、初诊时TD类型、口服中药的临床疗效、服药后其他症状改善情况、既往抗TD西药治疗情况以及口服中药的安全性情况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研究遗传因素对TD发病、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4综合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结果探讨具有遗传因素的TD是否较为难治。结果:1回顾性研究1.1有效回访TD患儿135例,TD患儿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率为28.15%,TD家族史阳性率为19.26%,纳入观察组(家族史阳性)患儿36例,对照组(家族史阴性)患儿87例。1.2观察组、对照组TD患儿在性别、发病年龄、就诊年龄、TD类型、抽动严重程度、治疗前YGTSS评分、其他症状、既往抗TD西药治疗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在(2.27-4.12):1;发病年龄在4-9岁的最多(85.37%);就诊年龄在6-11岁的最多(78.05%);TD亚型以TS和CTD最多[(75-100)%];抽动严重程度以中度、重度最多[(79.31-83.33)%]。观察组仅TD家族史阳性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抽动严重程度、治疗前YGTSS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观察组患儿平均疗程为(2.94±1.33)年,疗程在2-4年的患儿最多(72.22%);对照组患儿的平均疗程为(2.21±1.11)年,疗程在1-3年的患儿最多(85.06%);两组患儿的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TD家族史阳性患儿平均疗程为(2.88±1.42)年,与对照组患儿的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其他症状:脾气急、胆小、汗多、睡眠问题、鼻塞、纳少、大便干、口唇干、口腔溃疡疗前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抽动症状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抽动症状复发率为46.34%,84.21%的抽动症状复发患儿症状持续时间≤1周、自行缓解,影响抽动症状复发的因素为电子产品、精神刺激、零食、学习压力大等。1.6所有TD患儿经静心止动方治疗期间及停药后未诉不适,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未诉其他不良反应事件。2前瞻性研究2.1共调查了TD患儿701例,TD患儿的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率为20.39%,TD家族史阳性率为15.69%,按纳入标准及随机数表纳入观察组(家族史阳性)患儿40例,对照组(家族史阴性)患儿80例。2.2观察组、对照组TD患儿在性别、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抽动障碍类型、抽动严重程度、其他症状、既往抗TD药物治疗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在(2.33-3.71):1;发病年龄在4-9岁的最多(83.33%);就诊年龄在6-11岁最多(70.00%);TD亚型以TS和CTD最多[(75.00-90.00)%];抽动严重程度以中度、重度最多[(79.31-83.33)%]。观察组仅抽动家族史阳性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抽动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观察组患儿治疗前YGTSS评分为(46.00±11.22)分,对照组患儿治疗前YGTSS评分为(41.76±9.31)分,两组患儿治疗前YGT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TD家族史阳性患儿治疗前YGTSS评分为(45.96±11.22)分,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YGTS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观察组、对照组TD患儿治疗前和经中药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后的YGTS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7.50%,不同抽动严重程度患儿的总有效率:轻度<中度<重度。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3%,不同抽动严重程度患儿的总有效率:轻度<中度<重度。2.5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其他症状:脾气急、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汗多、睡眠问题、鼻塞、纳少、腹痛、口唇干、口腔溃疡疗前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所有患儿经静心止动方治疗3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及尿常规,均无药物因素引起的肝肾功能及尿常规结果异常。所有患儿治疗期间未诉不适。结论:1 TD患儿多起病于4-9岁,男孩多于女孩;就诊TD患儿多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抽动类型以CTD和TS为主,抽动严重程度以中度、重度多见。2临床(20.39-28.15)%的TD患儿具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15.69-19.26)%的TD患儿具有TD家族史,推测遗传因素不是影响TD发病的主要因素。3较非遗传TD患儿,有遗传因素的TD患儿疗程更长,较为难治。4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抽动症状的改善疗效显着,尤其对中度、重度TD患儿的有效率更高,能明显改善TD患儿的其他兼证,安全性高,预后好。5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抽动症状及其他临床兼证的改善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遗传因素TD患儿与非遗传TD患儿的情志异常均较明显,推测心神失调是TD的病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徐刚,陆伦根[5](2019)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表观遗传诱导的分泌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缓慢进展的肝脏疾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通过选择性破坏中小胆管,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和肝损伤。PBC最常见于中年妇女,男/女比例约1∶1.6~10。PB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在过去数十年里,学者认为,环境因素与PBC的免疫耐受缺失及病理发病机制有关。微生物、真菌及病毒的感染,微生物群,污染及辐射等因素被认为是可能的疾病诱发因素。目前认为PBC受多因素、多基因(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03期)

沈茹,任保艳,蒋鸿超,王晓岩[6](2019)在《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遗传相关性智力障碍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症,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ID病因十分复杂,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又有内在的遗传因素。近年来,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从一种新兴技术变成了主流检测技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其通量高、快速、高效等优势为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研究带来重大变革。本文将从智力障碍概述、病因分析、遗传性检测技术以及NGS在遗传性智力障碍诊断中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性智力障碍病人的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任爽,李晨阳,乔宠,李静[7](2019)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常规开展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十分复杂。部分遗传代谢病(又称先天性代谢异常, IEM)患儿,同时伴有ASD或孤独样症状,对IEM的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ASD,因此IEM很可能是ASD的病因之一。本文就此讨论是否应该在ASD患儿中常规开展IEM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郑海红,孙竹筠,丛雁方,张可煜,高飞[8](2019)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M蛋白/N蛋白间与N蛋白/3'UTR引入重复序列的反向遗传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一种经全长cDNA突变体拯救出的、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而最终致死的突变病毒,以嵌合感染性克隆p7AX12为骨架,分别在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M蛋白与N蛋白间或(和)N蛋白/3'UTR之间插入32 nt,依次构建4个嵌合突变体pBJ327、pBJ732、pBJD32和pBJD32R,经DNA转染Marc-145细胞后4个嵌合突变体均能拯救出病毒,且拯救病毒中的突变或插入的碱基具有遗传稳定性。突变病毒传代5次,没有最终致死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获得的4个突变病毒也为研制PRRSV基因标识疫苗及PRRSV复制转录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3期)

周浩,龙莎莎,李春培,王天祺,吴冰冰[9](2019)在《幼儿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3例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幼儿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临床、遗传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3例幼儿DRD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儿2例,分别为1岁8个月、2岁,4岁女性患儿1例,出生或1岁后发病,均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遗传学检测,例1 TH基因突变,c.G943A(p.G315S)来自于母亲(PMID20056467),c.G 739 A(p.G 247 S)来自于父亲(PMID 18554280,24753243);例2 GCH-1基因杂合突变,c. 454-2 A>G来自于父亲(PMID 10732814);例3 TH1基因突变,c.580+2T>C来自于母亲(首次报道),c.698G>A(p.R233H)来自于父亲(PMID9703425)。其中例1母亲已再次怀孕,产前检查发现胎儿仅携带来自于母亲的杂合突变位点c.G 943 A(p.G 315 S)。3例患儿确诊后予小剂量多巴丝肼治疗,逐渐加量至获得最佳疗效,随访6个月,例1、例2基本恢复正常,例3肌张力障碍明显改善,但遗留足部畸形。结论 DRD于婴幼儿期起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遗传学检测可明确诊断,具有先证者家庭应予产前检查。(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史艳莉,何艳红,Battistella,G,Fuertinger,S,Fleysher,L[10](2019)在《基于皮质感觉运动区的改变识别痉挛性发声障碍的不同临床表型和遗传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或喉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任务特异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主要影响说话期间喉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对唱歌、笑、咳嗽、哭泣及喉的其他功能不产生影响。SD的临床症状虽然已经十分明确,但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清楚。现有文献报道多个脑区参与感觉运动整合环路,包括:初级感觉皮质、次级感觉皮质、初级(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遗传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等精神障碍具有高度遗传性特征[1-3]。电压门控Ca2+通道α-1C亚通道(calc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subunit alpha1 C,CACNA1C)基因作为精神障碍的风险基因,其全基因组显着性已经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得到反复证实[1-3]。遗传影像学技术结合多模态影像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并量化遗传背景下的脑影像特征将分子细胞水平发现与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张丹昱,乔德才,刘晓莉.基于光遗传技术揭示D2-MSNs在运动改善PD小鼠行为障碍中的作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苏文君,王继军.CACNA1C基因在精神障碍中的遗传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3].邓晶鑫,李慧萍,徐秀.遗传因素相关免疫改变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9

[4].刘来.以临床为平台探讨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徐刚,陆伦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表观遗传诱导的分泌障碍[J].肝脏.2019

[6].沈茹,任保艳,蒋鸿超,王晓岩.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遗传相关性智力障碍诊断中的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7].任爽,李晨阳,乔宠,李静.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常规开展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必要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8].郑海红,孙竹筠,丛雁方,张可煜,高飞.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M蛋白/N蛋白间与N蛋白/3'UTR引入重复序列的反向遗传操作[J].湖北畜牧兽医.2019

[9].周浩,龙莎莎,李春培,王天祺,吴冰冰.幼儿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3例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

[10].史艳莉,何艳红,Battistella,G,Fuertinger,S,Fleysher,L.基于皮质感觉运动区的改变识别痉挛性发声障碍的不同临床表型和遗传分型[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标签:;  ;  ;  ;  

遗传障碍论文-赵刚,张丹昱,乔德才,刘晓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