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传输链路论文-邓沌华,张谱,李蔚

光纤传输链路论文-邓沌华,张谱,李蔚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纤传输链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长跨距光链路,光时域反射仪,数字线性调频,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光纤传输链路论文文献综述

邓沌华,张谱,李蔚[1](2019)在《一种超长跨距光纤传输链路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超长跨距光纤传输的损耗测量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基于数字线性调频-光时域反射(DLFM-OTDR)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能解决最大测量距离和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矛盾。DLFM-OTDR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采用直接调制和直接检测,结构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光学器件,并且引入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STFr FT)进行信号处理和噪声滤波。使用DLFM-OTDR开发板在实际光纤传输链路中进行了实验测试,以光纤链路长度为2×150 km的测量结果为例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LFM-OTDR特别适合在单跨段很长的情况下,实现超长光纤链路的监测。(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赛丽[2](2016)在《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载无线(ROF)技术具有光纤通信带宽大、损耗低和无线通信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接入网及物联网等场景中。随着网络的智能化发展,系统架构日益复杂,因此对ROF系统远端天线单元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但对系统远端进行监测和控制会带来信号的混合传输问题。而副载波复用技术具有兼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优势。本文创新的将低复杂度的副载波复用技术应用于ROF系统,搭建了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该链路的具体方案和性能如下:针对智能ROF系统中射频信号与数控信号的混合传输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根据副载波复用原理,来处理链路中的混合信号。首先,链路通过网络监测模块对远端天线单元的光模块进行实时地监测。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频移键控转换成433MHz的模拟信号。其次,转换后的信号与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并通过光纤传回中心端。然后,中心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路等处理,将信号分别送入相应的设备,并通过传回的监测信息判断远端光模块的工作状态。若远端光模块工作异常,中心端将会向远端发送控制指令来调节对应数字衰减器的大小,从而控制远端光模块的光功率等使远端光模块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木文通过设计数控和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解决了 ROF系统增加远端网络监测模块带来的信号混合传输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分析,定量的给出了链路的各项性能指标。数控通道在115.2kbps传输速率下,系统的误符率优于10 5,接收灵敏度达到-121dBm;模拟通道的动态范围为105.02dB·Hz2/3,增益达到-3.1dB。实现了不影响射频信号传输的情况下,链路中心端既可以正确接收远端监测到的光模块的光功率等信息,又可以根据监测信息判断并实时地调节远端光模块的工作状态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01-20)

冯晓晖,徐贝贝,谢恩[3](2014)在《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电缆传输和光缆传输,但电缆传输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利用光缆传输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先介绍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然后探讨光纤传输链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4年01期)

江树臻,冯克正,刘东文,王会义[4](2013)在《光纤链路色散对光纤传输网络设计的影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链路色使得DWDM系统从10Gb/s升级到40Gb/s后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在DWDM系统或UDWDM系统中,光纤链路的色散对于传输系统的调制技术和色散补偿技术等的选择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光纤链路积累的残余色散大小进行对比,并结合现运行的40Gb/s DWDM系统技术要求,分析了不同调制技术下光纤链路色散对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得出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色散补偿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3年07期)

余翔[5](2012)在《基于塑料光纤传输链路物理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 POF)是一种新型的光纤传输介质,因芯径大、柔韧性强和安装简单,如今已成为短距离、中小容量通信系统的潜力传输介质。然而,与石英光纤(Glass Optical Fiber,GOF)相比,POF存在衰减大、传输带宽有限的不足,难以满足长距离、高容量通信的要求。伴随着“光进铜退”和“叁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如何减少POF传输链路的损耗和增大POF传输系统的容量,以满足人们对宽带业务不断的需求,已经成为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热点研究内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种适合塑料光纤传输链路的吉比特以太网物理层(Physical layer, PHY),在改进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 PCS)线性编码方式的同时,也将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码集成到PCS中,为系统提供纠错能力。论文第一章首先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其次介绍了塑料光纤通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第二章给出了通信系统和塑料光纤的概述,并介绍了吉比特以太网物理层的基础知识和本文关键技术的概述。论文第叁章研究和设计了POF传输链路PCS子层的编码方式,提出采用64B/67B编码技术,并嵌入加扰功能,不仅减小了PCS子层的输出线路速率,也实现了较高的传输密度和直流平衡。论文第四章提出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 LDPC)作为PCS子层的FEC码。利用SCG算法构造无四环的校验矩阵,有利于接收端的译码,并采用LU分解算法设计LDPC编码器,实现了线性编码,也减小了硬件资源的消耗。接收端采用门限比特翻转译码算法设计LDPC译码器,仿真验证了一次迭代译码多个比特。最后设计了LDPC码字的同步,并给出了仿真结果。论文最后一章总结了目前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并给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以及未来POF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28)

肖伟华[6](2012)在《塑料光纤传输链路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塑料光纤由于其芯径大、抗弯曲、易安装、成本低等特点,非常适合短距离通信,是光纤到家(Fiber To The Home, FTTH)的理想传输媒质,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塑料光纤通信链路的研究成为通信领域的一个热点。塑料光纤带宽较窄的缺点限制了其高速率、远距离的应用。因此,如何提升塑料光纤通信系统的带宽,实现更远距离、更高速率数据传输,是影响塑料光纤在通信领域应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塑料光纤通信链路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传输技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带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对塑料光纤的研究情况,并引入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工作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塑料光纤的分类及特点,并研究了塑料光纤的传输特性、弯曲特性和可靠性等基本特性,对塑料光纤的传输性能进行了分析。第叁章详细研究了塑料光纤通信链路的实现,以高速率、远距离数据传输为目标,设计并实现了塑料光纤通信链路的发送模块以及接收模块。第四章针对塑料光纤带宽较窄的问题,根据前期设计的发送和接收模块的整体频率特性,设计并实现了发送端均衡器,以有效提升系统整体带宽。第五章对完成的塑料光纤链路及发送端均衡进行了系统实验,测试了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实验中的50m SI-POF通信链路能实现有效的千兆速率传输,且系统具有较大的系统余量。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28)

朱军浩,熊兵,孙长征,罗毅[7](2012)在《基于高速EAM集成光源的微波光纤传输链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lGaInAs多量子阱高速电吸收调制器(EAM)集成光源,构建了微波光纤传输链路,并研究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对其链路特性的影响,实现了40GHz频段97.4dB.Hz2/3的无失真动态范围。(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2年05期)

邬娜飞,李斌,范庆元[8](2010)在《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的上海65 m射电望远镜计划进行L到Q等8个波段的观测,其中K波段(18~26.5GHz)观测带宽达8.5 GHz,为了实现宽带微波信号从天线接收机到终端控制室近500 m距离的高质量传输,采用1~12 GHz的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在介绍光纤传输链路的构成和总体性能参数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光纤的衰减和色散特性,阐述了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方案,并与电缆传输链路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光纤传输链路的优势和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期刊2010年00期)

光纤传输链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载无线(ROF)技术具有光纤通信带宽大、损耗低和无线通信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接入网及物联网等场景中。随着网络的智能化发展,系统架构日益复杂,因此对ROF系统远端天线单元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但对系统远端进行监测和控制会带来信号的混合传输问题。而副载波复用技术具有兼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优势。本文创新的将低复杂度的副载波复用技术应用于ROF系统,搭建了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该链路的具体方案和性能如下:针对智能ROF系统中射频信号与数控信号的混合传输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根据副载波复用原理,来处理链路中的混合信号。首先,链路通过网络监测模块对远端天线单元的光模块进行实时地监测。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频移键控转换成433MHz的模拟信号。其次,转换后的信号与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并通过光纤传回中心端。然后,中心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路等处理,将信号分别送入相应的设备,并通过传回的监测信息判断远端光模块的工作状态。若远端光模块工作异常,中心端将会向远端发送控制指令来调节对应数字衰减器的大小,从而控制远端光模块的光功率等使远端光模块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木文通过设计数控和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解决了 ROF系统增加远端网络监测模块带来的信号混合传输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分析,定量的给出了链路的各项性能指标。数控通道在115.2kbps传输速率下,系统的误符率优于10 5,接收灵敏度达到-121dBm;模拟通道的动态范围为105.02dB·Hz2/3,增益达到-3.1dB。实现了不影响射频信号传输的情况下,链路中心端既可以正确接收远端监测到的光模块的光功率等信息,又可以根据监测信息判断并实时地调节远端光模块的工作状态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纤传输链路论文参考文献

[1].邓沌华,张谱,李蔚.一种超长跨距光纤传输链路监测方法[J].光通信技术.2019

[2].王赛丽.数控与射频信号混合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6

[3].冯晓晖,徐贝贝,谢恩.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J].电子制作.2014

[4].江树臻,冯克正,刘东文,王会义.光纤链路色散对光纤传输网络设计的影响讨论[J].中国新通信.2013

[5].余翔.基于塑料光纤传输链路物理层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6].肖伟华.塑料光纤传输链路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2

[7].朱军浩,熊兵,孙长征,罗毅.基于高速EAM集成光源的微波光纤传输链路[J].半导体光电.2012

[8].邬娜飞,李斌,范庆元.宽带微波信号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10

标签:;  ;  ;  ;  

光纤传输链路论文-邓沌华,张谱,李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