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输出论文-张雪,申静敏,陈国梁

物质输出论文-张雪,申静敏,陈国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质输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物质输出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申静敏,陈国梁[1](2019)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分析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重视科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9期)

王洁[2](2019)在《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迷思概念的成因及转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它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科学概念和迷思概念两类。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头脑中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它们会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阻碍。因此,探查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成为生物概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中的相关概念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从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学概念的特点以及“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迷思概念的匮乏性叁个方面阐述了选题缘由。之后,概述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迷思概念的特点、研究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探查学生“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迷思概念的方式是四阶段式测量问卷。首先根据命题陈述表、概念图编制半开放式问卷,回收后收集理由选项,接着编制初步的四阶段式测量问卷并进行试测,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符合标准。最终生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四阶段式测量问卷。问卷的施测对象为石河子市Z中学高一年级的叁个实验班和叁个平行班,通过对问卷中13道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的信心指数均值都在3分以上,平行班信心指数均值大多不足3分。并且,实验班的正确答案与正确理由的匹配度较高,其中有9道题实验班的正确率约为平行班的2倍,说明平行班的学生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另外,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平行班学生,在“跨膜运输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以及“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五大主题存在的迷思概念均有分布且类型极为相似。同时还确定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迷思概念的成因主要有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未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不重视概念教学以及课外参考资料使用不恰当五个方面。最后,提出迷思概念的五大转化策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充分重视概念的讲授、模型的构建、概念图策略和支架式教学策略。最后,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内容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实证研究,在教学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和后测,检验出支架式教学比传统式教学更能降低迷思概念发生的概率。(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金艳[3](2018)在《“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考点分类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撷"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高考真题二叁例,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整合能力.(本文来源于《理科考试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段会晓[4](2018)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基础知识(一)渗透作用与质壁分离现象1.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关系。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肠衣等),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其分子的大小。而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所以形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8年22期)

宋浦,肖川,杨磊,葛忠学[5](2018)在《高能物质的高功率密度能量输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新发现的典型高能物质特点进行了分类和性能总结,通过炸药类高能物质的能量特征研究了高功率密度能量的输出特性,得到了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的输出差异;从作用时间及空间特征尺寸角度重新认识了常规高能物质的高功率密度特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结果表明,高能物质能量的高功率密度输出能够达到其他常规材料所无法比拟的量级差距,优化高能物质的装填结构和能量激发序列设计能够使相同质量炸药的爆炸输出功率差别达到1~4个数量级,能量密度差别达到1~2个数量级,能流密度差别达到1~6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火炸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会国[6](2018)在《普通高中生物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变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科知识主要由生物科学概念构成,因此,在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中应该重视概念教学。研究表明,在接受新概念之前,学生对一些现象已持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学者将学生拥有的那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称为“迷思概念”。通过调查发现,“迷思概念”的大量存在,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少进行概念转变教学,所以,开展普通高中生物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变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主要通过二段式诊断测验的方法来探查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并针对性地选用恰当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帮助学生解除迷思,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迷思概念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本文主体可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了解国内外有关迷思概念的研究进展及方法,然后对迷思概念的理论部分进行综述,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进而开展概念转变教学实践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第一部分,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国内外有关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确定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法,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迷思概念的内涵、知识及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第叁部分,通过半开放式和二段式诊断两种问卷调查法,对任教学校的部分高一年级学生展开调查,来探查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并依据调查结果将其成因归纳为叁个方面:个人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师与教材因素等;第四部分,依据迷思概念的特点和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创设认知冲突、比较、概念图、教学过程科学化、“沟通-了解-解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有效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并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来检验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第五部分,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迷思概念转变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案例和实践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魏炫坤[7](2018)在《新型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气化装置结构及锅炉输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型供热或供蒸汽用的生物质锅炉系统需要将生物质成型燃料先进行气化,转变为可燃气后再进行燃烧,因此对与锅炉匹配的热解气化装置的结构、气化性能及锅炉燃烧的烟气处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供蒸汽量为8t/h的锅炉系统匹配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气化装置为研究对象,该装置将进料、热解气化、产出的可燃气与二次风混合区域设置在叁个独立区域,避免了传统固定床气化装置气化室内出现局部高温的现象,并且实现了自动进料及排灰。对该装置的最大及最小进料量工况的输出功率进行测试,得出该热解气化装置中对燃料所含热值的利用率为90%左右,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碳转化率达到88%左右。对热解气化产出的可燃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得出热解气化过程以空气-水蒸气为气化剂,使热解气化产出的可燃气中氢气含量达到15.27%~17.43%。气化室下部的料排采用独特的具有圆弧状气流流道结构的设计,使气流流经时产生左、中、右叁向的出风方式,对燃料颗粒造成扰动,避免了燃料在料排上的堆积,有利于生物质燃料气化反应的进行。对气化剂在该区域的流动进行仿真,得出气化剂以叁向出风方式进入气化区域时,相比传统垂直出风进入气化区域时速度更高且分布更均匀。随后对燃料的热解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不同气化参数条件下的可燃气组分、热值及碳转化率,得出在该气化装置内空气当量比为0.25,水蒸气与生物质质量比为0.2时的气化效果较为理想。对实际运行工况下锅炉内的燃烧进行仿真,并分析了在气化装置出口部分,即锅炉燃烧器部位加装旋流片对炉内燃烧反应的影响,得出旋流片具有促进可燃气在炉膛内燃烧的效果。最后对该锅炉系统的烟气,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方法进行氮氧化物脱除,并经过实验测试对不同质量浓度、不同还原剂喷入点温度与氨氮比的条件下的脱硝效率进行了对比,得出在脱硝过程中,质量浓度为15%的尿素溶液在氨氮比为2左右,喷入炉内温度900℃左右的条件下,脱硝效率达到84%左右,可满足锅炉烟气排放国家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5)

杨刚,温晓荣,白银萍,芦静,刘银占[8](2018)在《酚类物质对退化泥炭地碳输出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炭地有着丰富的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泥炭地急剧退化并加速了碳输出过程。酚类物质作为抑制剂,可调控泥炭地碳输出过程。然而,在泥炭地退化过程中,环境因子的改变对酚类物质的累积效应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探明影响泥炭地碳输出的关键酚类物质及其调控因子,是揭示退化泥炭地碳输出机理的关键。论文综述了酚类物质在泥炭地中的累积效应及其对碳输出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泥炭地碳输出概况;2)酚类物质在泥炭地碳输出中的作用;3)泥炭地退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累积效应在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存在较大分歧。文献综述分析了泥炭地退化过程中环境因子通过影响酚类物质,调控土壤生物学过程来驱动退化泥炭地碳输出的作用机理,为退化泥炭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谭家学[9](2017)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知识精讲(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渗透作用原理(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2)构成条件:(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1)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2)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2)引起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外界溶(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7年24期)

李文兵[10](2017)在《核桃林草复合模式下牧草的物质与养分输出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等多项政策的落实,我国各地的造林面积日益扩大,但也存在一些低效林分,需要进行改造增强其功能和效益。为此,川中丘陵区对柏木低效林进行树种替换改造,发展了不少的核桃(JuglansregiaL.)经济林产业,而在种植核桃的初期,林间空地裸露面积大,导致造林初期的土地利用率低下,易使土壤水分蒸发严重,雨季水土流失严重,滋生杂草影响核桃的生长发育且除杂草的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些列问题,需要在核桃幼林林地上引入一定的植物,而牧草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刈割收获后可再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德阳旌阳区的核桃幼林下分别间作菊苣、紫花苜蓿等8种牧草,对不同牧草在该区核桃幼林下的适应性进行观测和比较,探讨牧草产量、矿质养分、营养成分动态,并进行综合评价,以选出核桃幼林下适宜的搭配草种,为林下经济发展、林草模式草种选择和田间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在越冬期间,该区低温和干旱严重,红叁叶和沙打旺无法越冬被淘汰;翌年5月至6月,水热条件较好但土壤板结,黑麦草和披碱草生长势衰弱;7月至9月,降雨多易积水,导致黄花草木犀根系腐烂死亡。因此,根据牧草对该区气候环境的适应特性,初步淘汰以上搭配草种。根据越冬前后植株的根系及地上部分的对比,菊苣等牧草根系发达,有助于耐寒抗旱;黄花草木犀可作为短期搭配草种。(2)由于根系的生长,牧草第一年刈割4次,第二年5次;鲜草年产量菊苣>紫花苜蓿>鸭茅,差异显着,紫花苜蓿和菊苣的干草年产量显着高于鸭茅;紫花苜蓿和菊苣的鲜干草产量在5~7月时段较高,鸭茅在该时段的产量增幅较小;牧草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动态规律并不一致。(3)幼林下牧草的矿质养分含量动态表现为:鸭茅和菊苣的全N含量先降后升,随后趋于稳定,且各时段紫花苜蓿均显着高于鸭茅和菊苣;鸭茅和菊苣的全P含量呈现双峰双谷的走势;紫花苜蓿全K动态规律不明显,且低于菊苣和鸭茅的含量,紫花苜蓿在积累单位质量干物质过程中需要的钾元素较少。养分输出量动态表现为:除全Ca以外,其他养分元素年输出规律与干草产量规律相同;牧草大量养分输出集中在生长季;但各种养分的输出量动态差异较大。(4)幼林下牧草营养成分含量规律:紫花苜蓿、鸭茅、菊苣的第2年供能品质较好;第一次刈割时粗蛋白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即第一茬牧草粗蛋白最高且适口性好;紫花苜蓿各时段的粗蛋白含量高,菊苣各时段的粗纤维含量较低,而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动态规律不明显。输出量规律:各指标动态规律差异较大,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输出对气候因子有一定的响应;根据年输出量可知,紫花苜蓿是良好的蛋白质饲草,菊苣是良好的供能饲草。(5)经过适应性筛选和综合评价,8种供试草种中,仅3种牧草适合在核桃幼林下种植,其综合生产性能评价结果为菊苣>紫花苜蓿>鸭茅,即该区核桃幼林下最佳搭配草种是菊苣,其次是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品质较优的紫花苜蓿。(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物质输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念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它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科学概念和迷思概念两类。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头脑中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它们会对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阻碍。因此,探查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成为生物概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中的相关概念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从核心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学概念的特点以及“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迷思概念的匮乏性叁个方面阐述了选题缘由。之后,概述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迷思概念的特点、研究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探查学生“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迷思概念的方式是四阶段式测量问卷。首先根据命题陈述表、概念图编制半开放式问卷,回收后收集理由选项,接着编制初步的四阶段式测量问卷并进行试测,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符合标准。最终生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四阶段式测量问卷。问卷的施测对象为石河子市Z中学高一年级的叁个实验班和叁个平行班,通过对问卷中13道题目的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的信心指数均值都在3分以上,平行班信心指数均值大多不足3分。并且,实验班的正确答案与正确理由的匹配度较高,其中有9道题实验班的正确率约为平行班的2倍,说明平行班的学生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另外,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平行班学生,在“跨膜运输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以及“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五大主题存在的迷思概念均有分布且类型极为相似。同时还确定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迷思概念的成因主要有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未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不重视概念教学以及课外参考资料使用不恰当五个方面。最后,提出迷思概念的五大转化策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充分重视概念的讲授、模型的构建、概念图策略和支架式教学策略。最后,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内容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实证研究,在教学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和后测,检验出支架式教学比传统式教学更能降低迷思概念发生的概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质输出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申静敏,陈国梁.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

[2].王洁.高中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迷思概念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石河子大学.2019

[3].刘金艳.“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考点分类例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8

[4].段会晓.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J].试题与研究.2018

[5].宋浦,肖川,杨磊,葛忠学.高能物质的高功率密度能量输出特性[J].火炸药学报.2018

[6].张会国.普通高中生物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变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7].魏炫坤.新型生物质成型燃料热解气化装置结构及锅炉输出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杨刚,温晓荣,白银萍,芦静,刘银占.酚类物质对退化泥炭地碳输出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

[9].谭家学.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J].试题与研究.2017

[10].李文兵.核桃林草复合模式下牧草的物质与养分输出和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物质输出论文-张雪,申静敏,陈国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