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论文-邓斌,刘温华,宋银枝,褚庆民

心与小肠论文-邓斌,刘温华,宋银枝,褚庆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与小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岭南地区,热毒血瘀,急性心肌梗死,心移热于小肠

心与小肠论文文献综述

邓斌,刘温华,宋银枝,褚庆民[1](2019)在《岭南地区热毒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移热于小肠”病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多伴随有烦热、失眠、口干、口苦、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口臭、尿黄、尿道涩痛、便秘等热毒症状,从中可发现"心移热于小肠"的病机。本文从岭南地域特点、热毒血瘀理论及临床辨证论治等多角度全新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移热于小肠"病机。(本文来源于《医学争鸣》期刊2019年05期)

苟小江,王培利,王承龙[2](2019)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丰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的认识,为未来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转化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徐天成,裴丽霞,陈璐,易越,谢天琪[3](2019)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微生态学基础——兼论IBS的发病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理论对神智与胃肠道联系的高度概括,小肠主水液吸收,心主神明,心与小肠联系的内容与中医的脑、肾等概念密切相关,而又与HPA轴、脑-肠轴等现代医学理论契合。结合肠道菌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实例,重新梳理相关中医概念并指出其微生态学基础,并分析情志改变的宿主-菌群相互作用对个体化诊疗的意义,指出"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念对理解脑-肠轴功能的价值在于系统整合多方研究成果并指导临床,如心理肠胃学的未来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艳,项丽玲,郭晖,苗明叁[4](2019)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06期)

曲华,姜众会,杨巧宁,张暄尧,谭颖子[5](2018)在《基于“心合小肠”论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微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通过对小肠生理病理的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肠道微环境研究进展,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肠功能、肠道微环境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认为肠道微环境的稳态是小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小肠"泌别清浊""受盛化物"功能异常和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调密切相关。运用"心合小肠"理论从肠道微环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刘言薇,刘中勇[6](2018)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即小肠为心之离腑,一脏一腑,一上一下,转利枢机合为表里,强调心可病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不同产物参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免疫代谢,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被逐渐发现,这使"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在该思想下指导中医药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1期)

吕晓明,宋囡,贾连群,杨关林[7](2018)在《基于《内经》“心合小肠”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合小肠"理论出自《灵枢·本输》,意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文章试从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和经络上相互关系叁个方面来阐述"心合小肠"的理论含义,并从中医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从小肠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7期)

王世荣,岳寿松[8](2018)在《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任泓宇,康鸿鑫,李娟,朱侣,陈欢[9](2018)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研究导赤散保护SAP合并心脏损伤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急性心脏损害常与急性胃肠道损伤(AGI)并存,是国际共识评价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决定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从中医理论"心与小肠相表里"出发,研究中医药防治AGI以减轻AHI的疗效机理和靶点,是降低AP早期病死率的重点和急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导赤散是清心利水的代表方,从腑治脏,降低肠道和心脏炎症水平,但在减轻AP合并心功能损伤方面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仍有待明确。目的:基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导赤散改善AP并发心功能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从导赤散保护AP并发心功能损伤的效应反证"心与小肠相表里"。方法:将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越导赤散治疗组(8只每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采用3.5%牛磺胆酸钠(1 mL/kg.BW)逆行胰胆管注射法(6 mL/h)造模。治疗组于造模后12 h用导赤散灌胃,生药浓度为0.12 g/mL,给药灌胃剂量为1 mL/100g大鼠体重(BW);假手术组、模型组予以相应生理盐水。灌胃24 h后麻醉采集标本:①心血,用于检测血清淀粉酶(AMY)、血清炎症因子及心肌标记物[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K-MB、cTnl];②心、小肠新鲜组织,用于检测MDA、MPO;③胰腺、小肠、心脏组织,用于病理染色评分;④心、小肠新鲜组织,采用RT-PCR检测Ghrelin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hrel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AMY水平高于假手术组(2289.70±347.75 vs 1851.74±361.52,p<0.05);导赤散组血清AMY低于模型组(1 799.45±407.63 vs 2289.70±347.75,p<0.05),证明模型建立成功,导赤散治疗有效;(2)模型组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假手术组(66.73±10.46 vs 35.97±5.08,P<0.05);87.49±6.45 vs77.99±4.56,P<0.05),导赤散组血清IL-6、TNF-α低于模型组模型组(32.58±1.34 vs 66.73±10.46,P<0.05;79.94±5.71 vs 87.49±6.45,P<0.05);血清IL-10与假手术组IL-10含量差异不明显,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赤散治疗组的IL-10水平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模型组血清CK-M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1039.25±353.86vs 640.00-±308.43,p<0.05),导赤散组血清CK-MB低于模型组(549.25±182.09 vs 1039.25±353.86,p<0.05);(4)模型组血清cTnl水平高于假手术组(2.83±1.12vs 1.43±1.21,p<0.05),导赤散组血清cTnl低于模型组(1.40±0.99 vs 2.83±1.12,p<0.05):(5)模型组小肠组织MDA含量高于假手术组(0.68±0.34vs 1.18±0.51,P=0.034),导赤散组小肠组织MDA含量低于模型组(1.18±0.51vs0.78±0.61,P=0.049):(6)模型组心脏组织MDA含量高于假手术组(2.38±0.44vs 3.30±0.18,P=0.000),导赤散组心脏组织MDA含量低于模型组(3.30±±0.18vs2.60±0.44,P=0.001):(7)模型组心脏组织中MP0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变化(1.50±0.32vs 1.44±0.19,P=0.660),导赤散组心脏组织中忡0含量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1.44±0.19vs1.42±0.28,P=0.887);(8)模型组小肠组织中MPO含量高于假手术组(1.24±0.27vs1.61±0.33,P=0.046),导赤散组小肠组织中MPO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1.69±0.26vs1.42±0.30,P=0.008)(9)模型组胰腺、小肠、心脏组织病理评分高于假手术组(15.13±7.43vs 5.63±3.66,P=0.006:18.75±6.25vs 9.00±9.21,P=0.027;5.37±2.45 vs 1.50±1.41,P=0.001);导赤散组的小肠及心脏组织病理评分低于模型组(6.63±9.52 vs18.75±6.25,P=0.009;1.88±2.17 vs5.37±2.45,P=0.009);(10)模型组大鼠心脏组织中的Ghrelin灰度值低于假手术组(0.34±0.07 vs 0.61±0.13,P=0.035),导赤散组心脏组织中Ghrelin的蛋白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0.41±0.1 1 vs 0.34±0.07,P>0.05);(1 1)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中的Ghrelin灰度值高于假手术组(2.80±±0.25 vs1.82±0.51,P=0.041),导赤散组Ghrelin的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1.95±0.38 vs0.34±0.15,P=0.002);(12)各组间大鼠小肠组织Ghrelin mRNA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一次给药导赤散对AP合并心功能损伤小肠组织Ghrelin无明显影响。(13)各组间大鼠心脏组织Ghrelin mRN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3.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可成功建立AP合并心功能损伤大鼠模型;(2)导赤散可能通过调节肠道Ghrelin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降低AP大鼠的炎症水平以有效保护AP大鼠心脏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13)

杨柳,严世芸[10](2018)在《北宋时期心与小肠病证证治特点与传世名方钩玄》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心与小肠藏象辨证论治理论进一步完善,临床经验得到发展与总结。北宋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心与小肠病证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心与小肠病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取得了承上启下的进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则与治法。同时,临床上治疗心与小肠病证的方药不断推陈出新,该时期创制的许多名方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本文对北宋时期心与小肠病证证治特点与传世名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现代疾病的治疗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心与小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丰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的认识,为未来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转化提供新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与小肠论文参考文献

[1].邓斌,刘温华,宋银枝,褚庆民.岭南地区热毒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移热于小肠”病机探析[J].医学争鸣.2019

[2].苟小江,王培利,王承龙.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3].徐天成,裴丽霞,陈璐,易越,谢天琪.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微生态学基础——兼论IBS的发病要素[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4].李艳,项丽玲,郭晖,苗明叁.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干预[J].中草药.2019

[5].曲华,姜众会,杨巧宁,张暄尧,谭颖子.基于“心合小肠”论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微环境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8

[6].刘言薇,刘中勇.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8

[7].吕晓明,宋囡,贾连群,杨关林.基于《内经》“心合小肠”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8

[8].王世荣,岳寿松.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论[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

[9].任泓宇,康鸿鑫,李娟,朱侣,陈欢.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研究导赤散保护SAP合并心脏损伤的机理[C].第叁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10].杨柳,严世芸.北宋时期心与小肠病证证治特点与传世名方钩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标签:;  ;  ;  ;  

心与小肠论文-邓斌,刘温华,宋银枝,褚庆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