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源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相四线制,低电压穿越,最大限制电流,零序电流特性
电流源逆变器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郑昕,朱小红,胡昀,代海建[1](2019)在《叁相四线制系统中计及零序电流特性的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有功和无功功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电源逆变器广泛应用于叁相四线制系统,在发生接地故障时,逆变器应该实现低电压穿越的要求,另外,四线制系统下的故障零序特性不能忽略。提出一种能够同时实现以上两个目标的控制策略。基于对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控制和并网系统的故障零序电流特性分析,将逆变器的故障电流控制在最大限值内,并通过注入正负序电流消除对零序电流特性曲线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通过实际工程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22期)
赵清林,宋文璐,袁精,田奕,杨秋霞[2](2019)在《弱电网中基于电流误差信号补偿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弱电网中的叁相LCL型并网逆变器作为研究对象,在基于传统的并网电流反馈结合公共连接点(PCC)电压比例前馈的控制方式上建立系统闭环控制模型,明晰系统的谐振机理,并提出采用基于电流误差信号补偿的控制策略,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改善。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丁娱乐,赵树权,李金航,刘向辰[3](2019)在《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 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电感参数发生变化时,L型逆变器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存在dq轴电流耦合问题。本文将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用于L型逆变器流环控制,该控制方案可以有效抑制电感参数变化引起的dq轴电流耦合现象;为了提高控制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对逆变器电流环控制中的PI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既不仅可以有效抑制dq轴间的电流耦合,又保证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10期)
禹健,刘靖亮,马宇辉[4](2019)在《新型单相半桥光伏逆变器漏电流及直流分量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相非隔离逆变器由于成本低、体积小、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低功率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中。该文提出了新型非隔离单相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在传统ANPC叁电平半桥拓扑的基础上引入2个电容和4个二极管,实现了直流侧2个分压电容的均压。该逆变器不产生共模电流,对电网不产生直流分量;相同条件下,开关器件应力小,损耗分布均匀。构建仿真试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逆变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19年10期)
符晓巍,徐双[5](2019)在《抑制电网扰动的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LCL滤波器谐振峰的抑制和电网电压扰动的抑制是LCL并网逆变器的研究重点。建立了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LCL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在电流环中,采用比例谐振(PR)控制器达到无静差的跟踪正弦入网电流给定值。采用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虚拟阻抗法来抑制LCL滤波器的谐振峰,相比于传统无源控制方法,大大减小了系统的损耗。同时为抑制电网电压的扰动,采用电网电压全前馈(GVFF)控制方法,大幅度减小了入网电流的谐波含量。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康雪峰,李景媛[6](2019)在《基于预测控制的叁相逆变器负载电流控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预测电流控制方法及其在电压源型逆变器中的应用,该方法利用系统的离散时间模型来预测逆变器产生的所有可能电压矢量的未来负载电流值,建立并选择了具有最小代价函数的电压矢量。本文使用的代价函数在下一个采样周期评估当前的误差;将所提出的预测控制方法与滞环控制进行了比较。基于Simulink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预测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控制负载电流,且与传统控制相比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变频器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成庶,赵俊栋,李凯迪,于天剑,伍珣[7](2019)在《一种基于相电流轨迹的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非侵入式的针对逆变器功率器件开路故障的诊断方法。针对开路故障前后的相电流轨迹进行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根据相电流轨迹的分析数据进行故障特征的提取并结合积分算法对故障进行定位;基于dSPACE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本文所提故障定位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进行实验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很好的应用于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郭磊磊,晋玉祥,罗魁[8](2019)在《改进的低损耗并网逆变器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单矢量模型预测控制负载电流谐波含量大和多矢量模型预测控制开关频率高、功率损耗大的问题,在给出传统双矢量并网逆变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低损耗并网逆变器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该方法结合无差拍控制思想计算目标参考电压矢量,以电压矢量为目标函数,并通过优化电压矢量选择,减少了控制算法计算量,降低了负载电流谐波含量、逆变器开关频率和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并网逆变器的运行效率。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研究了传统单矢量法、传统双矢量法和所提方法的控制效果,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10期)
赵振民,李粤[9](2019)在《非线性负载下级联逆变器输入电流不对称的抑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非线性负载下级联逆变器直流侧输入电流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控制策略。采用小信号建模法建立电压单环和电流峰值双闭环控制策略下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绘制两种控制策略下数学模型的波特图,分析两种控制策略下的频域特性。结果表明:改进控制策略使系统的相位裕度增加了2倍,避免传统控制方式下谐振峰值的出现,使非线性负载下直流侧输入电流峰值减小了50%,抑制了输入电流不对称。该研究验证了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征,黄旭,杨明,高龙将,李斌[10](2019)在《弱电网下逆变侧电流反馈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侧电流反馈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间接进网电流控制方法,其相较于直接进网电流控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并网逆变器常工作在弱电网条件下,因此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会大幅降低。以叁相LCL逆变侧电流反馈并网逆变器为例,通过频域分析法研究系统稳定性下降的机理,提出在并网电压比例前馈环节串联二阶广义积分(Second 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 SOGI)的控制方案。该方案可以削弱并网电压比例前馈引入的与线路阻抗相关的额外正反馈,从而提升弱电网下系统稳定性。最后,搭建了叁相并网逆变器仿真模型、实物模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19期)
电流源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弱电网中的叁相LCL型并网逆变器作为研究对象,在基于传统的并网电流反馈结合公共连接点(PCC)电压比例前馈的控制方式上建立系统闭环控制模型,明晰系统的谐振机理,并提出采用基于电流误差信号补偿的控制策略,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改善。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源逆变器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丽,郑昕,朱小红,胡昀,代海建.叁相四线制系统中计及零序电流特性的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有功和无功功率控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
[2].赵清林,宋文璐,袁精,田奕,杨秋霞.弱电网中基于电流误差信号补偿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3].丁娱乐,赵树权,李金航,刘向辰.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J].微电机.2019
[4].禹健,刘靖亮,马宇辉.新型单相半桥光伏逆变器漏电流及直流分量抑制[J].自动化与仪表.2019
[5].符晓巍,徐双.抑制电网扰动的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J].电力电子技术.2019
[6].康雪峰,李景媛.基于预测控制的叁相逆变器负载电流控制性能的研究[J].变频器世界.2019
[7].成庶,赵俊栋,李凯迪,于天剑,伍珣.一种基于相电流轨迹的逆变器开路故障诊断方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8].郭磊磊,晋玉祥,罗魁.改进的低损耗并网逆变器双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9].赵振民,李粤.非线性负载下级联逆变器输入电流不对称的抑制策略[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9
[10].郑征,黄旭,杨明,高龙将,李斌.弱电网下逆变侧电流反馈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及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