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主义论文-张晓萌,马凤阳

非道德主义论文-张晓萌,马凤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道德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传记,正义,道德,非道德

非道德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萌,马凤阳[1](2018)在《非道德主义立场下的马克思哲学话语反思——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持久关注和争论。这部既充满"同情"又具有批判性的马克思传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异化、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道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方法五个主题切入,聚焦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关道德和正义的讨论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持久争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否基于某种正义原则?抑或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如何界定和区分道德善和非道德善,即如何诠释马克思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其中又不乏道德的话语运用?正如艾伦·伍德在《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一书中所言,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和建构路径可能通向各个方向,作为诸多向度中的一种可能,伍德富有争议的观点和由此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话语,为重新审视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结构性的新维度。(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8年04期)

魏传光[2](2017)在《从“理念式道德”到“实践式道德”——对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驳斥》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对道德的否定性论述和消极性评价,是部分西方学者判定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主要依据。但对于终身与"意识"做斗争的马克思来讲,他消极对待的或反对的只是具有规范的超验性和意识的终极确定性的"理念式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念式道德"折射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这种形态和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理解道德、志向于改变世界、重视革命意识、反对道德说教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池与分野。马克思主义"跳出道德同情的羁绊",建构了一种实践的、历史的观点理解道德的非模式化、非实体化的"实践式道德"。(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7年05期)

李建森[3](2017)在《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其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风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道德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就为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的流行提供了土壤。认清非道德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找到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路和对策,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非道德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事实和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否定道德认识和道德真理的可能性,否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和道德范畴能动性的伦理理论、思想、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其最基本的理论形态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等。其理论性质是唯心史观或“庸俗唯物主义”。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伦理转型问题的集中反映,也是历史上的非道德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风潮式回音。其道德价值取向是非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其思维方式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其理论品质是消极颓废主义。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影响是消极的、否定性的、破坏性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夸大了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强制性”、“前提性”的相对性特征,因此而陷入了非确定主义、非普遍主义和非整体主义及其必然导致的逻辑和价值论上的自我反对、自我消解的困境,也就是伦理主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困境。而实践唯物主义道德哲学是克服并超越这种困境的一条合理路径。实践唯物论和实践辩证法及其所凝结的辩证否定的实践理性,能够避免和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和价值论困境。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通过书籍、报刊、小说、电影戏剧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发挥作用,并对社会道德思想和行为造成危害。以大学生为例,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严重影响。只有在宏观上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精神,在中观上强化道德教育实践,在微观上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整合并优化各种道德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克服非道德主义的消极影响。论文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把发生于当代中国的非道德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社会思潮从相关社会思潮中剥离出来,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和道德教育论域,明确地提出“当代中国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这一问题和概念。一般认为,发生于当代中国的非道德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思潮,这是因为非道德主义思想的表达常常是依附于其他更大社会思潮的。而这正是以往相关研究所以歧义丛生、流于现象分析的原因所在。由于对象和论域是不确定性的,所以,相关研究难以对当代中国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内涵和外延、特质和表现、基础和根源、危害及克服理路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实证研究和形上分析。在现实中,道德思潮所指向的社会精神生活层面,往往被更大的政治生活层面、经济生活层面所遮蔽,这进一步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思潮独立性印象。笔者认为,有可能、有必要将非道德主义从其他社会思潮中抽取出来,并将它作为一股独立社会思潮加以研究。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论域,才可能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和语言,才可能克服研究中的盲目性、经验性、片面性,才可能做出更为深入、具体的科学研究。第二,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理论背景,以辩证否定的实践理性作为分析、超越和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基本方法和逻辑出路,初步建构了一个相对自洽的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就是道德事实的“感性世界”分析、道德认识的“反映/主体性”分析、道德价值的“实践智慧”分析和道德规范的“历史决定”分析等四重要素分析结构,即,辩证否定的实践理性分析框架。它突出“实践唯物论”和“实践辩证法”的统一。笔者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对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逻辑和价值论的双重超越。只有在实践唯物论和实践辩证法的分析框架下,才能深入揭示非道德主义的本体基础、认知结构和价值诉求;才能甄别各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学理病症;才能真正确立关照当代中国非道德主义思潮的概念体系、分析范式和论域边界;才能较好地克服非道德主义批判领域的道德机械论和经济决定论的弊端;才能辩证地看待和解决道德现象所包含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并避免非道德主义陷阱。这既是已有研究较少关注的,也是本文试图努力突破的。第叁,以大学生为例,系统考察了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消极影响,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提出克服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的应对之策。系统梳理非道德主义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主张以及它对“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先公后私”、“五爱”等德目进行攻击和怀疑的着力点及其论证。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提出,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形态要认清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的“非社会主义”性质,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纯度与力度,科学认识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个社会范围普遍提高人们的道德思维水平。从中观层面,各级学校要整合各种道德教育资源,进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设计思政课程链应对非道德主义消极影响的综合批判方案。提出德育系统在可靠性最佳运行模型基础上对非道德主义实现相互配合、多管齐下、综合应对的专题教学论和案例教学论对策。从微观层面,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的力度,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正确处理和借鉴人类一切道德修养文明成果,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思维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本文试图弥补已有成果只是对德目受质疑、遭否定等非道德现象进行宏观批判、分散研究的缺憾和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罗辛谷[4](2016)在《反基督教道德的“非道德主义”——论尼采“贵族激进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尼采的政治哲学通常可用勃兰兑斯等人的"贵族激进主义"一语加以概括。本文认为,"贵族激进主义"的基础、核心,是尼采"非道德主义"哲学主张对欧洲近世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特别是其道德谱系学上的母本基督教道德的拒斥。"非道德主义"在尼采这里由权力意志的"原初的善"、永恒轮回的"生成的世界",以及"重估一切价值"的"积极虚无主义"这叁重思考所支撑,并体现在他对历史上强悍、冷峻的政制与政治人物的颂扬上。(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6年02期)

樊竞[5](2016)在《韩非与尼采非道德主义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非子与尼采生活在异中有同的时代、国家、文化等背景之下,两人的思想中政治哲学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存在着具有研究价值的可比性。在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理论有着相似的以"非道德主义"为起点,以"反的风格与实践"为途径,以"‘力’与‘利’"为终点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的结构由丰富的、互相联结的观点支撑着,构建出了留下深刻影响的现实政治和文化政治。(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魏倩[6](2016)在《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韩非提出"务法不务德"的理论,被学界普遍认为是"非道德主义者",因而饱受争议。实际上,韩非仅仅是反对腐儒的德化,并非完全否定道德的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9期)

杨阳[7](2015)在《韩非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韩非与商鞅都是法家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但二者政治思想之间的差异往往被已往研究者所忽略。商鞅关注的是如何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制,实现所谓"抟力",韩非则侧重于国家内部权力配置,及君主如何运用权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鞅与韩非都是非道德主义者,但韩非是更彻底的非道德主义者。人性好利与"与时俱进"的历史现实主义是韩非彻底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韩非认为,凭借以君主为代表的国家垄断一切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制度设计优势,完全可以建立起能够确保以君主利益为目的的制度环境,而"法治"与"术治"的正确运用正是君主建立和维系这一制度环境的基本工具。韩非彻底的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实践的本质,但其强烈的反人道性却使其失去了进一步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机缘。(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逯笑丹[8](2013)在《略论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韩非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人们认为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是一种非道德主义的典型代表,非道德主义是一种摒弃道德规范,否认道德的存在及其社会作用的伦理学理论。韩非的学说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统治权利,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最终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认清非道德主义的本质,正确看待和运用。(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13年04期)

范志均[9](2012)在《非道德主义的美德共同体——马基雅维里式共和主义美德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金太尔基于对启蒙现代伦理的批判,揭示了现代人既缺失社群,也丧失美德的道德状况,他由此开出了向古典美德伦理传统回归的药方。但马基雅维里在现代开端复兴的古典共和主义德性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另一条可能路径。他确立了社群优先于个体、公善优先于私善的社群主义伦理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国家的公器性,彰显了个体通过美德对社群生活的主动参与。但古典共和主义的德性社群却是非道德主义的社群,在道德上是有亏欠的,它与人灵魂的完善无关,因此需要个体性道德约束它。(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胡汉青[10](2012)在《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虽然是分属东西两种文化的思想家,但是他们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却呈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纷争不断。在次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两人都积极的思考着如何让国家强大起来的对策,也不约而同的走上了非道德主义权力观之路。首先,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本着“是怎么样”而非“应该是”的态度,根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看法都走上了一条对当时来说惊世骇俗的道路,马基雅维利坚信“性恶说”,韩非子宣扬“性好利说”。对于人性的态度,也不约而同地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去审视,并都在人性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德性观与权力观。其次,两人从人性论出来,提醒君主,传统的道德美德对于治理国家是无效的。马基雅维利为君主引入了“公共德性观”,将公共道德和个人的道德分开,只要对国家的治理有效,即使在个人的道德评价是恶的,对于公共道德来说却是善德。同样,韩非轻视道德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作用,君主已很难依靠着传统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唯有依托“力”才能治理好国家,但韩非“轻德”却不“弃德”,这是两者非道德主义德性观的重要特点之一。最后,两人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沿着:人性是恶的--传统道德已难起作用--君主该如何做的路线,提出了各自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马基雅维利提醒君主要重视军队和人民要有狮子的力量和狐狸的狡猾,要避免受到轻视和憎恨,要亲贤臣而远小人等,只有靠“赤裸裸的权术”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同样,韩非也提出了君主应该依靠“势的专制,术的诡谲,法的冷峻”叁者相结合的权力观。(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非道德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对道德的否定性论述和消极性评价,是部分西方学者判定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主要依据。但对于终身与"意识"做斗争的马克思来讲,他消极对待的或反对的只是具有规范的超验性和意识的终极确定性的"理念式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念式道德"折射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这种形态和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理解道德、志向于改变世界、重视革命意识、反对道德说教的思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池与分野。马克思主义"跳出道德同情的羁绊",建构了一种实践的、历史的观点理解道德的非模式化、非实体化的"实践式道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道德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萌,马凤阳.非道德主义立场下的马克思哲学话语反思——评艾伦·伍德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思想传记》[J].理论视野.2018

[2].魏传光.从“理念式道德”到“实践式道德”——对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驳斥[J].道德与文明.2017

[3].李建森.非道德主义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7

[4].罗辛谷.反基督教道德的“非道德主义”——论尼采“贵族激进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J].基督教学术.2016

[5].樊竞.韩非与尼采非道德主义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魏倩.韩非并非“非道德主义者”辨析[J].文教资料.2016

[7].杨阳.韩非非道德主义政治思想述论[J].政治学研究.2015

[8].逯笑丹.略论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

[9].范志均.非道德主义的美德共同体——马基雅维里式共和主义美德伦理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0].胡汉青.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非道德主义权力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2

标签:;  ;  ;  ;  

非道德主义论文-张晓萌,马凤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