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的翻译策略

礼貌的翻译策略

一、从礼貌看翻译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盛蕾[1](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贾茹[2](2021)在《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话隐涵指在特定语境里言者通过发出违背某些会话准则的话语而传达的没有明说的意思,或听者根据语境推导出的言者话语里没有明说的意思。莎士比亚戏剧中带会话隐涵的表达式比比皆是,然而现有中文译本中,译者要么采用直译加注释的办法,令观众无法推导出这些表达式的会话隐涵;要么将会话隐涵明说出来,牺牲这些表达式体现的文化特定隐喻,令剧本的美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译法忽视了语气辞在传达会话隐涵中的作用。剧本主要是为演出创作的,戏剧翻译应设法让观众通过译本瞬间推导出原剧本里的会话隐涵。本文发现莎剧《驯悍记》中具有会话隐涵的话语主要实现为赘言、谎言顺应、隐喻、谚语和反讽。其中赘言、谎言顺应和非文化特定隐喻,直译即可传达其会话隐涵;文化特定隐喻、谚语和反讽产生的会话隐涵,需要译者设法保留原文中言者违反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的各种情况,才能传达出来。可采用的汉译策略包括:(1)翻译文化特定隐喻,如译文里有对应喻体,但译文喻体不具备原文喻体的某一常规联想属性,而该联想属性恰是原文的会话隐涵,译者可直译该喻体并挑明其联想属性,如将joint-stool译为“小冷板凳”;如译文里没有对应的喻体,则可将原文喻体替换为译文里有相似内涵的喻体,如将crab(指海棠果,比喻性情乖戾的人)译为“刺球”。(2)翻译谚语,译者可适当增译原文里省略的信息,如将keep you warm增译为“你还知道天冷要加衣服啊”。(3)翻译反讽,可在译文里选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对应词或在句尾增添语气辞,如将Here’s no knavery译为“这个计策可没坏水儿哦”,提醒观众领悟剧中人物这句话的真实涵义。最后,出于对译文形式和音韵的考虑,译者可以对原文表达式做一定的变通,例如将That teacheth tricks eleven-and-twenty long译为“他教你二十条妙计、十一条秘诀”。

马丽[3](2020)在《韩国语委婉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委婉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考虑到文化、礼仪、宗教、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人们往往避免使用令人不悦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闪烁其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的说法,即委婉语。委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既有研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韩国语委婉语这一神秘宝藏,还有很多领域有待探寻,相关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对委婉语定义和范畴的界定不够统一和明确;概括分析居多,系统研究成果较少;宏观研究较多,个案分析不足;没有统一的语料来源,等等。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韩国语委婉语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从形式、语义、功能三个方面系统梳理韩国语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语义变化与社会功能,并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尝试建立韩国语委婉语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本文在分析既有定义不足的基础上,将委婉语重新定义为:在具体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内容,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间接表述,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在此基础上,指出委婉语的范畴包括词汇委婉语、句式委婉语、语篇委婉语三部分。词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吉、不洁、不礼、不适的词汇或短语,使用其他词汇、短语间接表述敬畏对象、死亡、疾病、性、生理现象、身体条件缺憾、社会生活缺憾、政治与经济的消极方面等内容,从而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词汇委婉语的对象和范围是相对固定、有限的。句式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使人感到不礼和有负担的言语行为,使用句类转换、句式转换、句子成分添加等语法手段和迂回表达、省略、提示等语用手段,间接表述请求、命令、提问、劝说、指责、拒绝等意图,从而避免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句式委婉语多属于语用学范畴,其使用范围极其广泛,难以囊括所有种类。语篇委婉语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当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都难以满足表达需求,此时可采用传达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篇章进行委婉表达。与词汇委婉语和句式委婉语所不同的是,语篇委婉语的使用目的除了避免对方感到痛苦和不快,更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在准确判断双方利害关系基础上,实现保护自我和照顾对方的一箭双雕目的。第二,在构成方式方面,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从广义上看,可将其分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从狭义上看,主要指语言手段。韩国语委婉语的语言构成手段主要包括:语音方式、字形方式、词汇方式、句式方式、修辞方式等。语音方式主要有变音、倒置、省音、替音、添音;字形方式包括改字、空字、拆字、标记替代;词汇方式分为同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抽象词替代、汉字词替代、外来词替代、构词法、熟语替代;句式方式包括规约性句式和非规约性句式;修辞方式主要涵盖概念隐喻、转喻、拟人等。第三,在语义变化方面,本文根据委婉语的语义演变特点,从语义层级关系变化和语义清晰度变化两方面着手,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演变归纳为语义聚合和语义模糊两部分,其中语义聚合又可分为语义相同、语义反向、语义扩大、语义转换几方面,语义模糊又包括指称模糊、语义多样化、语义缺乏确指、语义隐含,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委婉语与直陈语相比较的语义变化情况。第四,在语用功能方面,以使用委婉语的首要照顾对象是“他人”还是“自己”为标准,即以“利人”还是“利己”为标准,将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划分为礼貌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两类。委婉语使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展示说话人良好的礼貌教养,让听话人感受到说话人的友善和诚意,不让对方受胁迫和感到难堪,赢得对方的好感。尤其在表达负面信息时,礼貌是卓有成效的言语交际手段,也是委婉语的重要功能。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礼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礼貌表达不洁不雅事物、礼貌表达对弱者的尊重同情、礼貌表达面子威胁行为。人们往往不是单纯为了交际而交际,通常都伴随着多种多样的目的。保护自己,为自己说好话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礼貌功能只是委婉语的部分功能,一旦交际行为涉及自身利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利益、地位、面子,竭尽全力保护好自己。委婉语在交际中发挥的自我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保护自我安全、保护自我利益、保护自我面子。总之,委婉语可以在行使礼貌功能的同时,伴随生产自我保护功能这一副产品。另一方面,所有的委婉语使用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自我保护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功能,当二者发生冲突,最终是礼貌功能服从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我们认为,委婉语的终极目的和社会功能是自我保护,即趋利避害。正确使用委婉语,可以达到含而不漏、曲而不晦的功效,避免针锋相对引起对方不悦和不快,令听者更容易接受谈话内容,提高谈话效率,促进交际顺畅进行。

许宗华[4](2019)在《2018年度中国的日语语言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2018年我国日语语言研究界发表的291篇学术论文、出版的25部专着以及14项研究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析了该年度我国日语语言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是:传统研究经久不衰;以最新理论和方法分析日语语言事实的研究成果崭露头角;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的同时也越来越精细化;新技术的出现为日语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期盼今后涌现出更多突破性的高水平着述。

吴媛媛[5](2019)在《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众多文化交际活动中,外国文化讲座是一种常见的交流形式。但听者首先要跨越语言交流障碍,因此口译员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文化沟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耳语同传作为口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打扰演讲者说话进度和其他人正常收听的情况下,又能即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少数有语言障碍的听者。为了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这对译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联翻译法”是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他认为不应当严格区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的范围。一切翻译方法要根据语言的重要性而定,原语或译语文本语言越重要,翻译时就越要紧贴原文。想要做到紧贴翻译,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译者可使用的方法包含:转化(借词或音译)、直译、成分分析法、换置、减译、同义(近义)和释义。成分分析法紧贴程度最高,释义法则最低。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更加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消除了二者明显区分的界限。本文以彼得·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为指导,以英国作家柯瑞思在剑桥联合会做的“英国绅士崇拜”讲座耳语同传口译实践为例,着重分析口译过程中的失误现象和成功案例,运用翻译理论加以解释,并给出完善策略。从而为今后翻译任务提供借鉴,提升口译质量。

刘兴[6](2019)在《环保标语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环保于大众而言,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其中环保标语在引导人们保护环境,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汉语中的环保标语,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对标语进行阐述,分析如何使环保标语能更好地完成其说服性,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论文分为如下几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研究现状部分主要梳理标语、环保标语相关的研究。同时在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对环保标语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概述内容包括环保标语的界定,标语的分类,标语在语言上的特点和风格上的特征。环保标语的分类,从标语的内容和发布的地点进行划分;环保标语具有严肃庄重、情感呼告和幽默轻松的风格,以情感呼告型和幽默轻松型为主。第三部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对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主体进行分析。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分为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两类。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以指令类和阐述类为主。间接言语行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有规约式/非规约式间接言语行为,有“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辞格式间接言语行为包括比喻式、拟人式、双关式、对比式、仿拟式和对偶式等,其中以对偶式为主。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语力,间接言语行为的指令度弱于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内部指令度又有强弱之分。环保标语的言语主体是标语发布者和受众。发布者有“显、隐”之分,分为显性发布者和隐性发布者。受众则包含单一受众和双重受众。发布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第四部分论述环保标语遵守的规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它们是标语这种言语行为应遵守的调节性规则。环保标语中既有遵守又有违反这两种规则的现象。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更倾向于遵守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的环保标语倾向于背离合作原则。大部分环保标语都表现为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第五部分从礼貌角度分析环保标语所使用的语用策略,语用策略表现为使用礼貌策略和不使用礼貌策略两种情况。不使用礼貌策略也是发布者的一种“策略”。而使用的礼貌策略表现为人称指示语、礼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第六部分则针对所收集语料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如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辞格式标语”的失范和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标语。对这些不规范现象,制拟者应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创作时应结合不同的语境,还应注重标语的创新。文章的最后为结语,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章的不足之处。

孙小春[7](2018)在《和谐关系管理模式下的汉语公示语礼貌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示语的基本特征是短小精悍,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语言环境的要求,有些公示语却偏离这一共性特点,呈现出更多礼貌特征。本文运Spencer-Oatey和谐关系管理模式,尝试从面子、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交互目标三个维度探讨汉语公示语中的礼貌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公示语管理者往往会根据不同语境需求,使用不同的公示语语言形式,在发布指令和维护和谐关系之间寻求平衡,目的在于最大效度地促使公众实施相关指令行为。

王晨阳,曹钦琦[8](2018)在《礼貌原则视角下外贸英语函件翻译实践中的错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和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原则五条准则为理论依据,以宁波某外贸公司的部分外贸英语函件的汉语翻译为研究对象,从用称呼语、谦辞与敬语、句式与语气等三个角度分析这些译文中的失当之处,并根据礼貌原则的各准则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孙小春,陈新仁[9](2017)在《试探礼貌翻译的对等观——基于国家标准程式语语料的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示语的翻译研究自成为语言学、翻译学交叉学科的话题以来,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相关研究多聚焦公示语翻译普遍存在误译的原因,缺乏从程式语角度切入。本文依托国家标准《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程式语的翻译实例,从语用翻译角度出发,提出公示语翻译中的礼貌对等观,旨在深化对礼貌内涵和功能的认识,拓展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范围,指导公示语中程式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翻译。

郝苗[10](2016)在《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 ——以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研究先后经历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两大重要的研究阶段,逐步确立了翻译学的科学地位,形成了翻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然而,这两种研究范式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阻碍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抽象的语言转换机制上,忽略了一切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解构主义翻译研究清楚地意识到了结构主义翻译研究的缺陷,并将影响翻译的诸多外部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但它却因为过于强调外部因素而偏离了语言本身。我们认为,指导翻译研究的语言理论不仅要揭示抽象的语言使用规律,同时也要研究影响语言的实际使用和理解的外在因素,而语用学恰恰是符合上述特征的语言学理论,借鉴语用学作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既可以克服结构主义翻译研究只重视静态的语言本身而不关心语言的使用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的缺陷,同时也能够克服解构主义翻译研究只重视影响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而忽略语言本体的不足。语用学与翻译学的结合能够克服以往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推动翻译研究的继续发展,而在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相比较笔译研究,语用学与口译研究有着更多的共性,这是因为语用学和口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它们都是研究动态的语言,研究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研究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语用学与口译研究理应有更多的碰撞和交集,一方面,语用学理论能够为口译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口译活动反过来也能检验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然而,根据我们对西方口译研究范式进行的总结,我们发现西方口译研究范式除了从翻译学自身的释意理论和描写翻译理论角度对口译进行研究之外,主要借鉴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话语分析理论,对于语用学理论的借鉴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认知语用学理论。根据我们对中西方语用学视角下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西方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数量极其有限,在EBSCO数据库中对2004-2014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的文献进行检索,仅检索到13篇相关文献。中国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在数量上相比西方略多一些,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对2004-2014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共得到303篇相关文献,但相比同时期语用学视角下的笔译研究(5169篇)则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本文希望借鉴语用学理论对口译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弥补中西方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在数量上的不足,进一步发展口译与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虽然口译研究强调跨学科研究,但是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翻译学已有的理论,而是要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翻译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基础,同时引入语用学目的原则和顺应论,利用三者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尝试构建了口译的目的顺应框架并提出了目的顺应框架的主要观点。翻译研究总是围绕着一些基本研究问题进行的,任何一个翻译理论框架都应该首先对翻译中的这些基本研究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从目的顺应的角度对口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包括口译原则、口译标准和译者角色问题。本文重点对口译过程进行了重新探讨,从目的顺应的视角描述了口译的过程。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过程围绕着目的进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目的分析、目的理解和目的顺应。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从客观实践中抽象出来而又指导着客观实践。口译理论不能是纸上谈兵,它的意义必须在口译实践中得到检验。鉴于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译员都是经过了严格训练,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资深口译员,代表了中国口译界的最高水平,在交替传译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同时,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尝试将目的顺应框架应用于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利用目的顺应框架指导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对较大规模现场口译语料的观察,对口译员在某些特殊翻译现象中的常用翻译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目的顺应框架对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进行解释,以验证目的顺应框架对口译实践的解释力。最后,本文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八章,各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局限性、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语用学和口译研究之间的共性、以及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其次,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语料来源和篇章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04-2014十年间中西方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以及国内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目的顺应框架的理论构建。本章首先对构成目的顺应框架的基础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语用学目的原则和顺应论,从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三种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基于这三种理论的相似性以及互补性,本章对目的顺应框架进行了理论构建,提出了目的顺应框架的主要观点:1.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其目的性,而口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际活动,因此,目的性是口译活动的根本属性;2.口译目的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交际各方的目的交织而成,其中包括翻译发起者、原语发出者、目的语接受者和口译员;3.口译目的具有多元性和层级性,其多元性表现在口译目的由参与口译活动的交际各方的目的交织而成,其层级性表现在口译目的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层级性,各层级目的构成了口译的目的系统网络;4.口译过程是围绕着目的进行的过程,包括目的分析、目的理解和目的顺应三个阶段;5.目的决定策略,译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所作出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对多层级、多维度的口译目的的顺应。第四章,目的顺应框架下口译基本问题探讨。本章从目的顺应的角度对口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章对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原则进行了探讨。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活动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口译员的任务就是要使译语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而这一目的不仅仅是由翻译发起者、目的语接受者和译者三方决定的,而是由参与翻译活动的交际各方共同协商决定的。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还应该遵循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时效原则。连贯原则不仅包含语义的连贯还包含逻辑的连贯和语音语流的连贯;忠实原则包含对原语语义、功能和风格上的忠实;时效原则是指口译员要注意口译的时间和效率。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原则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对其它原则起制约作用。其次,本章对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标准进行了探讨。在目的顺应框架关照下,口译的基本标准是忠实、通顺和迅速。忠实首先是对翻译目的的忠实,其次是对原语语义、内容和功能上的忠实。通顺指的是译语的通达顺畅,包含译语表达上的通顺、逻辑上的通顺和语流上的通顺。迅速是指理解和转换的迅速。最后,本章对口译员的角色进行了讨论。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交际各方的目的互动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各方的目的都需要通过口译员才能得以实现,口译员扮演着各方目的的传达者和协调者的角色。第五章,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过程。本章主要对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过程围绕着目的进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目的分析、目的理解和目的顺应。目的分析包括对参与口译活动的各方进行目的分析、目的关系分析和目的结构分析;目的理解是口译员对原语发出者交际目的的理解,目的理解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情境语境、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等;目的顺应则是口译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进行的不断的选择,包括语篇层面、句子层面、词汇层面和语音层面,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多层次多维度的口译目的。第六章,目的顺应框架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宏观层面的应用。本章将目的顺应框架和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相结合,应用目的顺应框架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了宏观层面的目的分析,包括各方具体目的分析、交际双方目的关系分析以及宏观层面的目的结构分析,并探讨了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原则以及口译标准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第七章,目的顺应框架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微观层面的应用。本章利用较大规模的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现场语料,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口译员在微观语言各个层面上做出的选择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利用目的顺应框架对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作出了解释。首先,我们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语篇进行了目的连贯分析;其次,在具体的语言层面上,我们选取了一些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难点问题,对口译员在实际翻译中的选择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口译员采取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以验证目的顺应框架的解释力。我们的观察结果证明,口译员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而对于不同翻译方法进行取舍最重要的依据是口译目的,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最终都是为了顺应口译目的。第八章,结语。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概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反思了本文的局限与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首先,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理论框架——“目的顺应”理论框架,对口译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口译原则、口译标准、译员角色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对围绕着目的进行的口译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口译与语用学的跨学科研究。其次,本文将语用学目的原则以及顺应理论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相结合,弥补了翻译目的论的缺陷,加强了翻译目的论对于口译的解释力,使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本文也丰富并拓展了语用学目的原则的解释范围,将其研究领域拓展到口译研究领域。第三,本文将目的顺应理论应用于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对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口译员对口译原则的把握、对口译步骤的了解、对翻译方法的选择、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以及译员的培训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提高我国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质量有着比较直接的作用。

二、从礼貌看翻译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礼貌看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会话隐涵理论对莎剧汉译研究的必要性
    1.2 会话隐涵理论与莎剧汉译研究
    1.3 用会话隐涵隐涵理论研究莎剧汉译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理解、识别与翻译
    2.1 会话隐涵的理解
    2.2 会话隐涵的识别
        2.2.1 言语行为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2.2 会话隐涵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2.3 其它语用学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3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
        2.3.1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原则
        2.3.2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策略
    2.4 莎剧中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汉译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会话隐涵理论
    3.2 《驯悍记》中可直译的带会话隐涵表达式
    3.3 《驯悍记》中不可直译的带会话隐涵表达式
    3.4 剧本、版本及译本的选择
第4章 《驯悍记》中不可直译表达式的汉译策略
    4.1 《驯悍记》中文化特定隐喻的汉译
    4.2 《驯悍记》中谚语的汉译
    4.3 《驯悍记》中反讽的汉译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意蕴
参引文献

(3)韩国语委婉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委婉语的定义与体系
        一、既有定义的不足之处
        二、委婉语定义与范畴的重新界定
        三、委婉语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言语行为理论
第三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第一节 语音方式
        一、变音
        二、倒置
        三、省音
        四、替音
        五、添音
    第二节 字形方式
        一、改字
        二、空字
        三、拆字
        四、标记替代
    第三节 词汇方式
        一、同义词替代
        二、反义词替代
        三、抽象词替代
        四、汉字词替代
        五、外来词替代
        六、构词法
        七、熟语替代
    第四节 句式方式
        一、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二、非规约性句式委婉语
    第五节 修辞方式
        一、概念隐喻
        二、转喻
        三、拟人
第四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义变化
    第一节 语义聚合
        一、语义相同
        二、语义反向
        三、语义扩大
        四、语义转换
    第二节 语义模糊
        一、指称模糊
        二、语义多样化
        三、语义缺乏确指
        四、语义隐含
第五章 韩国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第一节 礼貌功能
        一、礼貌表示不洁不雅事物
        二、礼貌表示对弱者尊重同情
        三、礼貌表示面子威胁行为
    第二节 自我保护功能
        一、保护自我安全
        二、保护自我利益
        三、保护自我面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2018年度中国的日语语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印象
2 具体情况
    2.1 论文
        2.1.1 语音
        2.1.2 文字
        2.1.3 词语
        2.1.4 语法语义[4]
        2.1.5 语篇
        2.1.6 语用
        2.1.7 语言与文化
        2.1.8 习得和教学
        2.1.9 翻译
        2.1.1 0 语料库
    2.2 专着
    2.3 项目
    2.4 其他
3 主要不足

(5)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原文
译文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口译资料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术语表的制定
        2.1.2 口译翻译理论准备
        2.1.3 翻译策略的选定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5 突发应急预案
    2.2 口译过程
    2.3 译后评价
        2.3.1 译文内容评价
        2.3.2 语言是否规范
3 译例分析
    3.1 语义翻译影响下的关联翻译法
        3.1.1 音译转化
        3.1.2 成分分析
    3.2 交际翻译影响下的关联翻译法
        3.2.1 语法换置
        3.2.2 表达简化
        3.2.3 文化释义
4 总结
    4.1 翻译实践回顾及相关思考
    4.2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绅士崇拜演示课件
    口译实践委托证明

(6)环保标语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文献中与“标语”相近的几个概念
        1.2.2 汉语标语的研究现状
        1.2.3 环保标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统计法
    1.4 语料来源
2 环保标语概述
    2.1 环保标语的界定
    2.2 环保标语的类型
    2.3 环保标语的语言特点
    2.4 环保标语的风格类型
        2.4.1 严肃庄重型
        2.4.2 情感呼告型
        2.4.3 幽默轻松型
3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
    3.1 环保标语的言语行为类型
        3.1.1 直接言语行为
        3.1.2 间接言语行为
        3.1.3 环保标语言语行为语力
    3.2 环保标语中的言语行为主体
        3.2.1 标语的发布者
        3.2.2 标语的受众
        3.2.3 “发布者-受众”关系的隐蔽性和模糊性
4 环保标语中的合作与礼貌原则
    4.1 环保标语与合作原则
        4.1.1 对合作原则的遵守
        4.1.2 对合作原则的背离
    4.2 环保标语与礼貌原则
    4.3 小结
5 环保标语的语用策略
    5.1 环保标语礼貌策略的体现
        5.1.1 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5.1.2 礼貌语的运用
        5.1.3 网络流行语的运用
    5.2 未体现礼貌的“策略”
    5.3 环保标语的语效
        5.3.1 语效类型
        5.3.2 语效的实现
    5.4 小结
6 环保标语的规范问题
    6.1 环保标语的失范现象
        6.1.1 语言文字运用的失范
        6.1.2 “辞格式”标语的失范
        6.1.3 违反合作原则的失范
    6.2 环保标语的制拟建议
        6.2.1 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6.2.2 结合不同的言语行为主体
        6.2.3 结合不同的语境
        6.2.4 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6.3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环保标语语料
致谢

(8)礼貌原则视角下外贸英语函件翻译实践中的错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翻译实践中的错误分析
    1. 称呼语翻译不当
    2. 敬语与谦辞翻译不当
    3. 句式语气翻译不当
三、修改建议
    1. 采用合适头衔翻译称呼语
    2. 采用典雅套语翻译敬语和谦辞
    3. 采用积极和威武的句式语气
四、总结

(9)试探礼貌翻译的对等观——基于国家标准程式语语料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3 汉语公示语中的程式语
4 国标中程式语的翻译
    4.1“谢绝……”的翻译
    4.2“当心……”和“小心……”的翻译
    4.3“免入”类程式的翻译
5 公示语英译中的礼貌对等翻译观
6 结语

(10)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 ——以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局限性
        1.1.2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的结合
        1.1.3 语用学与口译研究的共性
        1.1.4 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意义
        1.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语料来源
    1.7 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西方语用视角下的口译研究概述
        2.1.1 西方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概述
        2.1.2 中国语用学视角下的口译研究概述
    2.2 中西方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概述
        2.2.1 西方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概述
        2.2.2 中国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的顺应框架的理论构建
    3.1 目的顺应框架的理论基础
        3.1.1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3.1.2 语用学目的原则
        3.1.3 顺应论
    3.2 目的顺应框架的构建
        3.2.1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语用学目的原则的结合
        3.2.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顺应论的结合
        3.2.3 目的顺应框架的主要观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框架下口译基本问题探讨
    4.1 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原则探讨
        4.1.1 目的原则
        4.1.2 连贯原则
        4.1.3 忠实原则
        4.1.4 时效原则
        4.1.5 口译原则的层级性
    4.2 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标准探讨
        4.2.1 忠实标准
        4.2.2 通顺标准
        4.2.3 迅速标准
    4.3 目的顺应框架下的译员角色探讨
        4.3.1 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交际互动关系
        4.3.2 口译员的目的协调者角色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的顺应框架下的口译过程
    5.1 不同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5.1.1 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5.1.2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5.1.3 阐释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5.2 目的顺应视角下的翻译过程模式
    5.3 目的分析
        5.3.1 各方具体目的分析
        5.3.2 目的关系分析
        5.3.3 目的结构分析
    5.4 目的理解
        5.4.1 身势语与目的理解
        5.4.2 情景语境与目的理解
        5.4.3 社会语境与目的理解
        5.4.4 文化语境与目的理解
    5.5 目的顺应
        5.5.1 语篇层面的目的顺应
        5.5.2 句子层面的目的顺应
        5.5.3 词汇层面的目的顺应
        5.5.4 语音层面的目的顺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目的顺应框架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宏观层面的应用
    6.1 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目的分析
        6.1.1 各方具体目的分析
        6.1.2 目的关系分析
        6.1.3 目的结构分析
    6.2 口译原则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
        6.2.1 目的原则
        6.2.2 连贯原则
        6.2.3 忠实原则
        6.2.4 时效原则
    6.3 口译标准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
        6.3.1 忠实标准
        6.3.2 通顺标准
        6.3.3 迅速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目的顺应框架在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微观层面的应用
    7.1 语篇层面的目的顺应
        7.1.1 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语篇
        7.1.2 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语篇的目的顺应
    7.2 句子层面的目的顺应
        7.2.1 汉语古文翻译的目的顺应
        7.2.2 汉语古诗词翻译的目的顺应
        7.2.3 隐喻翻译的目的顺应
    7.3 词汇层面的目的顺应
        7.3.1 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目的顺应
        7.3.2 汉语四字格词语翻译的目的顺应
        7.3.3 模糊语翻译的目的顺应
    7.4 语音层面的目的顺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相关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礼貌看翻译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2]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D]. 贾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韩国语委婉语研究[D]. 马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2018年度中国的日语语言研究综述[J]. 许宗华.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9(05)
  • [5]关联翻译法指导下《英国绅士崇拜》演讲耳语同传报告[D]. 吴媛媛. 河南大学, 2019(01)
  • [6]环保标语语用研究[D]. 刘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和谐关系管理模式下的汉语公示语礼貌探究[J]. 孙小春. 中国外语, 2018(02)
  • [8]礼貌原则视角下外贸英语函件翻译实践中的错误分析[J]. 王晨阳,曹钦琦. 大众文艺, 2018(02)
  • [9]试探礼貌翻译的对等观——基于国家标准程式语语料的翻译研究[J]. 孙小春,陈新仁. 外语电化教学, 2017(06)
  • [10]目的顺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 ——以政府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D]. 郝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礼貌的翻译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