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假说论文-黄怡婷,薛晔

约束假说论文-黄怡婷,薛晔

导读:本文包含了约束假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协整理论,结构突变,马尔科夫模型

约束假说论文文献综述

黄怡婷,薛晔[1](2016)在《亚太地区煤价与我国GDP、煤炭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约束阶段性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煤炭行业所呈现的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煤炭进口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逐步接轨,国际煤炭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鲜有学者系统地研究煤炭价格、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叁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结构突变和动静态视角,运用协整理论和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对亚太地区煤价、我国GDP和煤炭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叁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2005年前后发生结构突变,将我国经济分为"资源软约束"和"资源硬约束"两个阶段;2在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软约束"阶段,主要表现出亚太地区煤价、我国GDP和煤炭消费相对独立的状态;3在"资源硬约束"阶段,叁者之间的依赖性和约束性增强,煤炭能源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6年03期)

张横峰,刘骏[2](2015)在《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损害公司价值吗——融资约束假说抑或自由现金流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剖析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背后的动机及其价值效应,以验证符合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约束假说还是代理冲突的自由现金流假说。本文以2010—2012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即高现金积累倾向;(2)民营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市场价值和边际价值均显着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是基于外部融资约束而作出的一种战略反应,具有价值增强效应。(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赵树宽,赵智丽,张婷[3](2014)在《中国企业逆向跨境交叉上市符合约束假说吗》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跨境交叉上市视为有益于促进公司治理改善、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重要外部机制的观点是约束假说的核心内容,然而这一假说是否成立还有赖于跨境交叉上市所带来的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本文基于资本投资效率的视角,利用H股回归国内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约束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横向上对交叉上市和非交叉上市进行考察,还是从时间纵向上对交叉上市前后进行检验,均没有发现交叉上市行为对资本投资效率有显着提升的证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企业由境外市场回归国内A股市场的交叉上市行为并没有使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约束假说不符。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证券市场交叉上市存在类似国内上市公司同样的融资饥渴症,将追求廉价资本作为首要目的,并没有将改善公司治理作为主要目标。此外,本文的结论也为规避假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喻坤,李治国,张晓蓉,徐剑刚[4](2014)在《企业投资效率之谜:融资约束假说与货币政策冲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投资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被认为是中国长期过度投资现象之下的典型事实,基于相对早期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均显示如此。然而,本文采取一致性方法测度企业投资效率却显着发现,近年来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相对更低。本文提出融资约束假说解释企业投资效率之谜,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相对国有企业的差距越大。货币政策冲击会显着影响这一差距,货币紧缩时差距会增大,而货币宽松时差距则缩小。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频繁的货币政策冲击强化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融资约束差异,国有企业不断获得扶持性信贷补贴,而非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源则被相应挤出,日益严重的信贷融资约束使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持续下降,进而产生企业投资效率之谜。(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方毅,张筱婉[5](2013)在《国际煤价与中国GDP、能源消费的关联关系——兼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阶段性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0-2010年我国地区面板数据,从结构转变、长期均衡和短期影响,研究了国际煤价、中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关联关系。我们提出以2005年为界线,将中国经济分为"资源软约束"和"资源硬约束"两个发展阶段。在"资源软约束"阶段,国际煤价、中国GDP和能源消费具有长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时,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相对经济增长和国际煤价的被动调整,经济增长和国际煤价具有一定独立性。在"资源硬约束"阶段,国际煤价、中国GDP和能源消费仍具有长期均衡,虽然在此阶段能源消费对GDP弹性显着减小,但经济增长长期受能源消费和国际煤价双重约束,能源消费、国际煤价也都会基于长期均衡调整。在"资源硬约束"阶段,能源与中国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议制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缓解过快能源需求增长,大力提升能源供给,重视国际煤炭定价权。(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3年12期)

梁俊[6](2013)在《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绩效:一个Porter假说下的DEA分析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粗放型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明显。环境污染每年都会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即: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国家日益强调节能环保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行业的增长绩效问题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Porter关于经济与环境双赢假说的内涵,对一个非径向DEA模型进行了拓展,使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少投入,少排放”的自然可处置性技术和“多投入,少排放”的管理可处置性技术。并用该模型和其他多种径向和非径向模型一起,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进行了评价。此外,本文将基于增长核算方程的参数增长核算模型与基于DEA的非参数增长核算模型进行优势互补,提出了一种两步增长核算的新思路,并对中国工业行业进行了增长核算。我们发现径向DEA模型和非径向DEA模型在分析中存在方法性偏差;自然可处置性技术和管理可处置性技术模型都高估了行业的效率值,自然可处置性技术模型在增长核算时还会高估能源消耗、隐性要素和技术效率的贡献,低估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贡献;文体用品、仪器制造和电子设备是中国工业行业中综合效率最高的行业;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综合效率下降了,轻工业的综合效率要高于重工业;中国工业增长主要靠要素的数量扩张来维持,其中,包括政策、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在内的隐性要素是最重要的增长引擎;技术效率、劳动力和物质资本阻碍了工业经济增长;轻工业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多引擎驱动特征,重工业增长则呈现明显的能源驱动型特征。基于结论所反映的中国工业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3-05-28)

安虎森,周亚雄,薄文广[7](2012)在《技术创新与特定要素约束视域的“资源诅咒”假说探析——基于我国的经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构建了一个两地区叁要素模型,通过理论推理证明了技术创新有利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的差距收敛,而只有当技术创新率大于资源衰减率时资源型地区才可能最终破解资源诅咒。接着利用我国235座城市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层面不存在显着的资源诅咒现象,资源类城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资源依赖特征,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重要的驱动力;但存在资源诅咒的潜在威胁,对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是其主要传导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非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型城市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本文来源于《南开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陈奇斌[8](2011)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资源和生产能力并不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约束条件。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资源与人的需要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范畴,在任何时期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的规定性,都处于有限状态,并对经济活动产生双重约束;在长期中,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和需要的范畴同时得以扩展而在理论上处于无限状态。正是人类的创新活动不断突破资源与需要的双重约束,才使得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黄少安,钟卫东[9](2010)在《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少安等(2001)从融资成本角度论证了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首先在辨析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向对该文提出质疑的其他学者的观点作了回应,然后对股权融资中的成本因素及其形成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并论证了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认为:由于构成股权融资成本的各因素的约束力的差异,造成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一层动因;此外由于我国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所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对于企业内部人的融资决策缺乏约束力,使融资人以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为目标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股权融资偏好。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纠正成本软约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0-01)

张凌云,齐晔[10](2010)在《地方环境监管困境解释——政治激励与财政约束假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地方政府视作理性人,对其在政治晋升和财政制度环境下的环境监管困境进行了分析。假设地方政府兼具政治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多重理性特征,既追求政治权力也追求经济利益,同时还关注个人声望,行为上表现为追求政治晋升和充裕地方财政。中国现行的政治激励体系暗含着"GDP至上"的潜规则,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必然专注于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体制下,事权和财权不相匹配的矛盾在基层政府表现突出,财政压力也促使其选择优先发展经济以充裕地方财政。现存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环境短期内难以更改,因此,地方政府面临着环境监管的困境。(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0年03期)

约束假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剖析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背后的动机及其价值效应,以验证符合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约束假说还是代理冲突的自由现金流假说。本文以2010—2012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即高现金积累倾向;(2)民营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市场价值和边际价值均显着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是基于外部融资约束而作出的一种战略反应,具有价值增强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约束假说论文参考文献

[1].黄怡婷,薛晔.亚太地区煤价与我国GDP、煤炭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约束阶段性假说[J].中国矿业.2016

[2].张横峰,刘骏.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损害公司价值吗——融资约束假说抑或自由现金流假说[J].宏观经济研究.2015

[3].赵树宽,赵智丽,张婷.中国企业逆向跨境交叉上市符合约束假说吗[J].宏观经济研究.2014

[4].喻坤,李治国,张晓蓉,徐剑刚.企业投资效率之谜:融资约束假说与货币政策冲击[J].经济研究.2014

[5].方毅,张筱婉.国际煤价与中国GDP、能源消费的关联关系——兼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阶段性假说[J].上海经济研究.2013

[6].梁俊.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绩效:一个Porter假说下的DEA分析框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7].安虎森,周亚雄,薄文广.技术创新与特定要素约束视域的“资源诅咒”假说探析——基于我国的经验观察[J].南开经济研究.2012

[8].陈奇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源与需要双约束”假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C].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10

[10].张凌云,齐晔.地方环境监管困境解释——政治激励与财政约束假说[J].中国行政管理.2010

标签:;  ;  ;  

约束假说论文-黄怡婷,薛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