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论文-牛杰

民国后期论文-牛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国后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国,选举纠纷,调解

民国后期论文文献综述

牛杰[1](2019)在《民国后期选举纠纷的非正式解决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后期,有些选举纠纷并非通过选举诉讼等法定程序来解决,在选举争议各方矛盾尖锐化时,地方政府经常积极主动介入,平息选举中的宗族、派系纠纷。而在地方政府卷入选举纠纷之后,则会有参议会等其他机关和团体参与调解。政治压力和武力胁迫也是解决选举纠纷的手段,有时则是在舆论影响下双方妥协达成和解。这些非正式解决方式主要作用是维护选举秩序和社会秩序,并不能真正公正合理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政治权益。(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1期)

谢冬慧[2](2019)在《特色、价值与局限:民国后期行政审判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后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应运而生了专事行政审判的行政法院及完备的行政审判制度,达到民国时期至高水平,也代表了近代中国行政审判制度的最高水准。不仅在更高远的社会政治层面建立起了行政权力制约机制,而且在承继民国前期的司法理念和行政审判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历史意义与法律价值较为深远。然而,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存在着影响审判效果的些许因素。对此,我们应对照反省当下的社会现实,开展一些拓展性反思。当今的行政审判制度设计与运作,或许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到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本刊讯[3](2019)在《7月学术研讨会再探民国后期邮政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市邮协学术委7月份学术研讨会于28日下午在市邮协新址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市邮协副会长、学术委主任胡不为主持,市邮协邮展委副主任羌陆明及市邮协各委员会委员、各专业性集邮团体会员,以及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的集邮界人士,共74人参加。本次研讨会由胡不为主讲《民国后期币值改革与邮政——法币兑金圆和金圆兑银圆时期(二)》、(本文来源于《上海集邮》期刊2019年09期)

赵宏琪[4](2019)在《从《书学》看民国后期书学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局势极不稳定,但是文艺期刊的出版数量却并未减少。创刊于1943年7月的《书学》杂志,本着“阐扬中国书学,推动书学教育”的办刊宗旨,为中国的书学教育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书学》作为整个民国时期稀有而专业的关于书学教育研究的刊物,不仅参与人员庞大,而且汇集了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刊物中30余篇有关书学教育的研究和论述,为我们呈现了民国后期书学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质和内容:一是以普及书法为首任,兼顾提高。研究者非常重视中小学书学教育,对范本选择、教材编撰、学书次第、基础技法教学等各内容,都有全面、细致的探讨;同时强调书学研究的全面拓展,为高等书学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普及教育,不仅注重实用层面,同时渗透着艺术审美层面的诉求。二是广泛汲取,兼容并包。研究者倡导在碑帖兼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取法范围和书学视野;同时汲取西方科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对书学教育作出新的思考;叁是格外注重书学之外的其他学问功底,强调学书者应该具备深厚的学识涵养。通过梳理《书学》相关论文的内容、观点,有助于理解民国后期的书学教育思想,进而认识此期书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现在的书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郑清曌[5](2019)在《民国后期大学统考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近代中国进入民国后期的显明标志。在其短短的22年时间里,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制度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快速的变迁,这一时期大学招生经历了自主招生、计划招生、统一招生、联合招生和联合考试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期,大学招生为何要实行统考?怎样实施统考?实行统考有何成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对当前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无疑具有借鉴价值。本分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梳理大学招生实施统考的动因。第二部分主要钩提大学招生实施统考的具体过程。第叁部分扼要对其进行点评。第四部分综述统考实施的影响。民国后期大学招生实施统考的动因一方面是国民政府掌握国家主权,把握财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政府需要加强对国家高等教育的管控,究其根本目的实在于加强对大学的干预与控制。统考结束的原因有叁:民国后期大学招生实施统考的动因一方面是国民政府掌握国家主权,把握财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政府需要加强对国家高等教育的管控,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自身的需求。统考结束的原因有叁:一是由于国家政局动荡,内外战焦灼,无一个稳定的大环境;二是,政府不仅要支出正常的教育经费,更要支出一大笔因战争破坏而需重建或填补用品学校的费用,财政支出难以为继;叁是对于统考的认识部分人认为是社会的倒退,是革命的失败。综合分析后发现民国时期统考制度有其产生的必要根源,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当时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挽了救中国高等教育、拯救国内青年,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也不可否认这种制度的变革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国民政府主导的。国民政府时期统考只实行了短短的3年,但它在制度上确实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开创性与可持续性之上。它加强了政府对大学招生的管控,统一了国立大学招生考试、规范了大学招生市场,打破了自由招考以来的混乱局面,解决了战时所需、在战乱中稳定了国内高等教育体系,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给予了借鉴性与参考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另外,大学招生实施统考有利有弊。其利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统一高考之沿袭与继承,其弊方有新世纪高校自主招生与技能高考之改革与创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熊贤君[6](2019)在《民国后期私塾改良与归宿》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后期国民政府为解决义务教育场所、师资和经费等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对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穷乡僻壤的私塾进行改良。各地成立私塾改良领导机构,对私塾塾舍场地设备条件、课程与教学模式提出改良要求,并派出私塾辅导人员对私塾教育教学提供辅导和督察,专为塾师开办培训、进修和辅导班。私塾改良的归宿是改为代用小学、短期小学、普通小学、简易小学、保国民学校及改良私塾、私立小学。但由于文化和战争的影响,私塾改良的目标并未如愿达成。(本文来源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睦楚[7](2019)在《民国后期关于青年学子国文水平之讨论——以西南联大《国文月刊》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文月刊》由民国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及文学院教师所创办。刊物刊发了一系列联大教师关于青年学子国文学业水平以及关于国文教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针对青年学子国文水平日益低落的现象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相关讨论,从中体现出国文教师对学生学业水平最真切的忧思。在刊物中,国文教师们详细分析了青年学子国文学业水平下降的几类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进方案,如主张从学子更正观念、教师运用良法、选定合适教材、国家培养良师等途径入手,逐渐提升学生国文学业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亚群[8](2019)在《民国后期中等学校毕业会考的实施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后期实行的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制度,是对近代以来学校毕业考试模式的重大改革。它由各省市统一举办,是在中小学毕业复试制度的基础上改进和创立起来的,其实施范围、考试科目、考试办法、地位与影响前后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项考试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演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学校学业考试制度、保证和提高中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考试》期刊2019年01期)

谢冬慧[9](2018)在《民国后期反贪制度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拒腐反贪,乃古今中外的统治者们不可回避的治国之策,只是不同时期反贪的特色有所不同而已。民国后期以制度反贪着称。为了政权的稳定,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为理论基础,力主权力制约、制度治贪,有效遏制腐败。为此,国民政府开展了反贪的机构立法与刑事立法,下达了诸多行政命令,实行了一系列具体反贪举措。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反贪制度没有执行到位,但是其反贪制度的建构历史,对当下中国的反腐工作,也不乏启示意义。民国后期重视反贪制度建设、预防腐败收效明显、纠弹违法力度较大、反贪机构体制更新变化等诸多方面,值得今天的反腐工作者思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曾娟[10](2018)在《接受、尝试与焦虑:民国后期旧式文人心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年,传统旧式文人一度以"郁郁寡欢"的面目示人,自放其意、自适其所适,结社抱团,以集体共鸣,寻求心灵的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接纳新事物,缓和对新文学的敌对情绪,并尝试碰触新文化。然而,民国后期时局的多变、民族的危亡惊扰了他们独立而高蹈的清梦,给怀揣文化理想和憧憬潇洒人生的传统旧式文人以沉重打击,使其承受空前的精神焦虑。他们打破安闲的书斋生活、消极的隐逸生涯,融入时代的激流,展现出"入世"的姿态。其心态的变化不仅显露出传统旧式文人自身的"开化"过程,也从深层上暗示出新旧文化最终由对抗走向兼容。(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民国后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国后期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应运而生了专事行政审判的行政法院及完备的行政审判制度,达到民国时期至高水平,也代表了近代中国行政审判制度的最高水准。不仅在更高远的社会政治层面建立起了行政权力制约机制,而且在承继民国前期的司法理念和行政审判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历史意义与法律价值较为深远。然而,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存在着影响审判效果的些许因素。对此,我们应对照反省当下的社会现实,开展一些拓展性反思。当今的行政审判制度设计与运作,或许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到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国后期论文参考文献

[1].牛杰.民国后期选举纠纷的非正式解决方式研究[J].社科纵横.2019

[2].谢冬慧.特色、价值与局限:民国后期行政审判述论[J].法学评论.2019

[3].本刊讯.7月学术研讨会再探民国后期邮政史[J].上海集邮.2019

[4].赵宏琪.从《书学》看民国后期书学教育思想[D].杭州师范大学.2019

[5].郑清曌.民国后期大学统考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熊贤君.民国后期私塾改良与归宿[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张睦楚.民国后期关于青年学子国文水平之讨论——以西南联大《国文月刊》为视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

[8].张亚群.民国后期中等学校毕业会考的实施与影响[J].教育与考试.2019

[9].谢冬慧.民国后期反贪制度论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曾娟.接受、尝试与焦虑:民国后期旧式文人心态探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8

标签:;  ;  ;  

民国后期论文-牛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