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力学特征论文-王琦,王雷,刘博宏,江贝,张皓杰

围岩力学特征论文-王琦,王雷,刘博宏,江贝,张皓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岩力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破碎围岩,注浆体,空隙特征,力学性能

围岩力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王雷,刘博宏,江贝,张皓杰[1](2019)在《破碎围岩注浆体空隙特征和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破碎围岩注浆体的空隙特征和力学性能,采用自主研发的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效果评价测试仪,研究不同粒径和不同水灰比对破碎围岩注浆体空隙特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破碎围岩空隙分布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破碎围岩注浆体单轴抗压强度随着粒径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水灰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破碎围岩注浆体破坏形式以沿纵向裂纹的劈裂破坏为主.基于实验结果,提出工程建议,并进行现场破碎围岩支护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监测结果表明巷道破碎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袁安营,李杨[2](2019)在《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围岩力学特征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的综合方法对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极易引发动力灾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群重复采动过程中下伏工作面推进至85m时顶板与上伏工作面采空区出现贯通,导致下工作面周期来压呈不规律现象;下伏工作面前垮落角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后垮落角呈上升的趋势,且都在工作面推进至85m左右时角度发生明显变化;与初次采动相比,重复采动过程中应力集中程度相对缓和,卸压区域影响范围较大,当工作面推进至初次采动工作面煤柱影响区附近时,容易引发应力急剧增长及强动压现象。提出了"时间-空间-强度"相统一的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强动压现象防范措施,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李伟利[3](2019)在《煤层群开采围岩力学特征及采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谢桥煤矿工程技术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叁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煤层群开采采场围岩力学特征及上部煤层所受采动效应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后采场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特征及下部煤层开采后上部煤层的采动效应规律,研究表明随着采动影响应力壳是不断演化的发展的,采场上部煤岩体的应力是受控于应力壳的发展与演化,因此下部煤层开采上部煤层的应力分布特征与应力壳息息相关,应力壳笼罩下的煤层属于低应力区,壳基影响的区域是应力集中区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3期)

唐锐,王俊,安俊吉[4](2018)在《围岩空洞对公路隧道渗流力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土山岗2号隧道工程为依托,基于流-固耦合作用机理,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二次衬砌背后不同位置出现空洞情况对二次衬砌应力场、二次衬砌背后孔隙水压力以及围岩渗流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衬砌背后存在空洞时,渗流场不均匀分布,围岩孔隙水压力较无空洞状态明显减小,折减幅度与空洞位置无关。空洞处的二次衬砌主应力增大,当空洞位于隧道拱顶、拱脚位置,增加幅度最大。其衬砌结构的最大主应力位置从仰拱内侧转移到了空洞位置处。衬砌结构的最小主应力均出现在隧道拱脚内侧,未受空洞位置影响。(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陈俊栋,葛修润,宋丹青,蔡建华[5](2018)在《层状岩质边坡成洞过程中围岩变形及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隧道进出口处含顺向软弱结构面岩质边坡为例,基于施加虚拟支撑力逐步释放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开挖边坡进行分析,研究层状岩质边坡在成洞过程中围岩变形及力学特征。以实际地应力释放率条件为前提进行计算,对比隧道成洞支护前后边坡围岩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层状岩质边坡成洞后,围岩应力进行了重新分布,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出现在拱脚附近及第二条软弱结构面附,控制性结构面附近集中了主要的剪应变;接近真实地应力释放率时支护前后的位移、应力、应变分布基本相同,但是,剪应力和剪应变有一定程度的减小;顺向结构面对开挖后边坡变形具有控制作用,最外层结构面成为了潜在滑带。(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金煜皓,韩立军,孟庆彬,王帅,刘振军[6](2018)在《北固山隧道施工力学特征及围岩变形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NSYS软件,采用有限元法和BP神经网络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并确定围岩的力学参数.首先,考虑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并分析围岩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然后,阐述围岩和边坡的破坏机理,从而进一步表明围岩的牵引作用对边坡和隧道稳定性的重要性.最后,应用所得破坏机理对北固山隧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边坡稳定性和围岩变形的技术方案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黄文,张辉,李国盛[7](2018)在《不同围岩条件下松软煤岩体锚固孔底扩孔力学特征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扩孔过程中围岩的受力情况,并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单翼扩孔装置在煤、砂质泥岩中在不同围压下的扩孔效果。通过对扩孔段的成孔效果和最大扩孔直径进行分析,得出了在相同围压作用下,扩孔段直径与围岩的强度呈负相关;同种围岩条件下,扩孔段最大直径与围压呈负相关的特性,并验证了在煤及软弱围岩内能达到较好的扩孔效果。(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申建忠[8](2018)在《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司马煤矿1208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对巷道的塑性区域进行了力学分析,研究了塑性区域的影响因素,分别对不同的巷道埋深、岩层类型、巷道围岩角度以及不同内摩擦角进行了曲线分析,得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塑性区域的影响规律,为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和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刘聪,李术才,周宗青,李利平,王康[9](2018)在《复杂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围岩力学特征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沪高速济南连接线港沟隧道穿越断裂破碎带区域为依托工程,研究了复杂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情况下围岩力学响应特征。研发了大型可拼装式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搭建了以静态数据采集为基础的应力–应变场监测系统和以光栅测距为基础的位移场监测系统,开展了复杂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力学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开挖过程中位移变形和围岩应力变化的实时监测,揭示了超大断面隧道穿越断裂破碎带施工过程的力学演化规律。监测数据表明:位移变形大致可分为"缓慢增加—急剧增大—稳定状态"3个过程,水平收敛位移要早于拱顶沉降进入急剧增大阶段;应力变化也可分为"应力积聚-应力释放-稳定状态"3个阶段。形成的试验方法技术以及结论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9期)

叶金胜[10](2018)在《硐室围岩峰后变形破环特征及力学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埋的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峰后变形破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所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质相当复杂,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改变,由叁向受力转变成二向受力,围岩变形特征明显,且围岩变形会从脆性状态转化成塑性状态,围岩的软化、剪胀扩容现象突出,而且在深埋的地下硐室中,高应力场、高地应力场使得围岩开挖后就处于峰值强度状态,其破坏程度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围岩的变形其实就是围岩经过峰值强度后的一个复杂的变形过程,尽管现阶段有许多关于围岩峰后变形的成果借鉴,但是针对硐室开挖后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尚还存在诸多疑点,诸如围岩变形后围岩本身力学性质的变化,围岩力学性质的变化对围岩应力、变形和稳定的影响等。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他人的试验成果并总结归纳,针对地下硐室峰后的变形破坏特征,考虑到岩土体受开挖影响的变形情况,围岩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岩体塑性的复杂特性,对地下硐室(隧道和巷道)进行合理分区,并结合实验室的常规叁轴试验的数据所得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引入软化模量的概念及确定方法,通过硐室围岩峰后软化阶段的“5点”模型进一步探讨软化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变化,并利用Matlab最小误差拟合得到这叁者之间的关系。再者,围绕硐室围岩变形的特征,考虑岩体的扩容剪胀特性,针对不同的塑性条件,采用非关联的流动准则对地下硐室围岩的弹塑性进行讨论,并结合实际的工程算例进行分析,得出围岩切向应力会随着软化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径向应力会随着软化模量的增大而增大。软化模量的增大会导致残余强度区和塑性软化区的半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通过分析岩体的剪胀对围岩位移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塑性准则条件进行对比,得出Hoek-Brown准则解优于Mohr-Coulomb准则解。这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地下硐室变形破坏特征及实际的支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0)

围岩力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的综合方法对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极易引发动力灾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群重复采动过程中下伏工作面推进至85m时顶板与上伏工作面采空区出现贯通,导致下工作面周期来压呈不规律现象;下伏工作面前垮落角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后垮落角呈上升的趋势,且都在工作面推进至85m左右时角度发生明显变化;与初次采动相比,重复采动过程中应力集中程度相对缓和,卸压区域影响范围较大,当工作面推进至初次采动工作面煤柱影响区附近时,容易引发应力急剧增长及强动压现象。提出了"时间-空间-强度"相统一的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条件下工作面强动压现象防范措施,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岩力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王雷,刘博宏,江贝,张皓杰.破碎围岩注浆体空隙特征和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2].袁安营,李杨.极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围岩力学特征研究与应用[J].煤炭工程.2019

[3].李伟利.煤层群开采围岩力学特征及采动效应[J].科学技术创新.2019

[4].唐锐,王俊,安俊吉.围岩空洞对公路隧道渗流力学特征的影响分析[J].路基工程.2018

[5].陈俊栋,葛修润,宋丹青,蔡建华.层状岩质边坡成洞过程中围岩变形及力学特征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6].金煜皓,韩立军,孟庆彬,王帅,刘振军.北固山隧道施工力学特征及围岩变形控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黄文,张辉,李国盛.不同围岩条件下松软煤岩体锚固孔底扩孔力学特征模拟分析[J].煤炭技术.2018

[8].申建忠.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机制与形态特征[J].山东煤炭科技.2018

[9].刘聪,李术才,周宗青,李利平,王康.复杂地层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围岩力学特征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18

[10].叶金胜.硐室围岩峰后变形破环特征及力学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围岩力学特征论文-王琦,王雷,刘博宏,江贝,张皓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