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虹聊城大学文学院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131篇课文中,文言文有40篇,占了30%,加之高二阶段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修,可以说,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办法,借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语言表达的言简意赅、谴词造句的严格、思想内容的犀利、论辩艺术的突出、结构技巧的严谨等特点,从而热爱古汉语,学习、继承、发展古汉语的表现力。值得指出的是,继承和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我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如果高中生对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言佳句都一无所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怎么进行?
教材文言文是我们精选的古代经典,但是,时间的变迁使得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广泛地应用,学生很难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本人从教十余年,深深的体会到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更发现文言文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老师强调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句句翻译,艰难拗口,学生要记住大量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索然寡味而又压力重重。文言文成了非啃不行的硬骨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压力很大,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不感兴趣。
应怎样才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本人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做起,比较行之有效。
一走入文本,大胆取舍,加强诵读
文言文,因其距今比较遥远,所以弄清其义是基础和根本,走入一篇文言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学习文言文时要读懂文章
怎样让学生将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个词语、每一个句式、每一个古代文化常识都弄得清清楚楚呢?我觉得,这只属于老师的责任,对于学生却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目的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这里的“浅易”一般地说,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可以理解的;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不太生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是古代的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属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凭借已有的古文言知识,前后勾联,读懂文章即可,而没必要将每个字,尤其是生僻字或特殊字义全部掌握,所以,我觉得语文老师不能把文言文课等同于古汉语教学,否则,只会让学生在沉重的压力和枯燥的内容中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事倍功半,忙了老师也苦了学生。因此,老师在讲授文言知识时应大胆取舍,选取一些常见字的常用意义以及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教授。那些繁难的、生僻的、模棱两可的用法大可不必纠缠讲析,这样肯定会比不加取舍、繁易并收的做法要强。
2.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加强诵读
宋代朱熹曾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更是对诵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由于远离了我们的时代而古奥难懂,如果在诵读中培养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那么,我们在接触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其语言系统,然后,弄清文义也就很简单了。在诵读时,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要注意分清句读,把握句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机械地硬读,在诵读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双渠道的有效结合,使文言文的字、词、句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走出文本,对比关联,古为今用
在过去漫长而激烈的“文白之争”中,支持学习文言文的专家们曾经全面而深入地阐述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概括起来大致有: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1.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古代思想中的“亮点”
苏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精心挑选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财富。比如孔子的“仁而爱人”,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韩愈的“尊师重教”,这些超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代代相传,至今仍升腾激荡着我们后人。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应将这些思想渗透到教学生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汲取古代的优秀思想。
2.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古文和今天的“相似点”
虽然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差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面临着处世的困惑、为人的矛盾,将文言文中成功的为人之道拿过来作为自己成长的间接经验,不是很好吗?比如,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习向上级进言的策略,从《陈情表》中学习处理家事、国事矛盾的办法,从《烛之武退秦师》中学习外交辞令的机智,等等。
3.教师要积极和学生共同探讨文言文内容上的“可辩点”
用全新的眼光引导学生解读文言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不必拘泥于旧有成见,在见仁见智的探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史记》中“楚汉相争”中的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评价,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辩证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有着惊人的见解和巨大的热情。
走出文言文的文本,站在高处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核,会让学生在扩大了视野、领略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之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从而推动文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样一来,文言知识的学习和文章内容的把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中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学习不是纯粹的为学而学,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文言文教学课堂上,除了带领学生翻译课文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探讨,或者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要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他们完美的个性品质,以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朝向健康、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另外,学生只有多思考,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写起文章来观点才可能新颖深刻。
三合上文本,及时总结,定期回顾
语文的学习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是丝丝缕缕的沉淀,厚积方能薄发,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效。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广泛地学习,然后每天要进行反思,才能成为神智聪明无过失的君子。做人如此,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呢?学习文言文不仅在于课堂上的听讲识记,辩驳思证,更要在课后及时总结,巩固夯实。文言文积累要积累词汇、积累语法、积累思想、积累文化,这些都需要养成习惯,最好从高一就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个好习惯,没有积累就没有文言文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文言文学习,一课一总结极为重要。每当结束一篇文章之后,从常用实词、虚词、句式、名句等几个角度将文章总结一遍,每次关注一个方面,几个要点下来,文章就烂熟于心了,这有点接近于宋代苏轼的“八面受敌法”了,这种方法虽然较为困难,但效果很好。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文言文时,短时间内定期回顾,也不失为一种巩固文言文的好方法,比如读一读文章,可能会唤起许多快要遗忘的知识,并能够保留住学生形成的文言语感,非常有利于学生。当然,文言文虽需记大量的笔记,但理解也很重要。文言文学习有方法,学习有规律可循,只有活学活用才能最终提高自己解答问题的水平。在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前提下,尝试着主动去读一些课外文言文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样就将文言文学习的范围扩大了。
学好文言文,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文言文言简意赅,准确凝练,学好文言文,对我们今天说话为文大有裨益。所以文言文的教与学不应是我们老师和学生的一项任务,学习已成为一种需要,成为我们领略民族精髓的渠道,成为我们指导今天的凭藉,文言文教学将有助于培养我们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激发我们特有的民族情愫。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