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式演化论文-薛进庄,郝守刚

幕式演化论文-薛进庄,郝守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幕式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期维管植物,华南,分支演化,辐射

幕式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薛进庄,郝守刚[1](2014)在《志留纪—早泥盆世维管植物的系统发育、幕式演化和地理分布:植物大化石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近年来对志留纪—早泥盆世陆生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对多囊蕨类、莱尼蕨类、工蕨类的界定和类群划分尚有分歧,工蕨类和石松类的姐妹群关系仍有疑问,真叶植物基部类群有待深入研究。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的维管植物演化可划分为2幕,即前布拉格期序幕阶段和布拉格期爆发阶段。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第1幕均处于萌芽状态,仅出现个别先驱型分子;第2幕为维管植物分支爆发式演化的主幕。在布拉格期,规则叶序、孢子叶、似叶球状结构等石松类的典型性状最早显现,真叶植物发生明显的分支分化,大型叶及其同源器官(枝叶复合体)多次独立起源,孢子囊和叶性结构的发育相关性在多个支系中趋同演化出现。古植物地理方面,在东北冈瓦纳区的华南地区,工蕨类以孢子囊螺旋排列的类型为主,真叶植物在布拉格期显示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分异度;在劳俄区,工蕨类中孢子囊成列排列的类型较为丰富,真叶植物的大量出现要晚于华南地区。羊角蕨纲、拟库克逊蕨类、莱尼蕨目的分支演化可能主要发生在南劳俄和西北冈瓦纳等中、高纬度地区。工蕨类、石松类和真叶植物的分支演化和地理辐射可能遵循"走出热带"模式,它们在低纬度地区最早发生分化并快速辐射;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布拉格期的爆发式演化,主要是热带植物群革新演化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叶琳,张俊霞,卢刚臣,张振宇[2](2013)在《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古近纪构造—地层格架和幕式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新采集的叁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闭合了盆地内重要的层序地层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地内部的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新识别出一条重要的构造不整合界面——枣Ⅲ(Ek1Ⅲ)界面,建立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构造-地层格架,划分了盆地新生代幕式构造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断层地质属性及其组合样式分析、并运用回剥技术和断层活动性定量计算,深入分析了盆地同裂陷阶段不同构造幕的构造演化过程,提出Ek1Ⅲ界面为孔南地区新生代裂陷作用的起始界面,代表了古近纪初期Ek3-Ek1下亚段时期拗陷作用向Ek1上-Ed时期的裂陷作用转变的构造变革界面.之后从Ek1上亚段至Ed沉积时期盆地的裂陷沉降又经历了由正向伸展断陷向右旋走滑伸展断陷两幕不同构造变形方式的演化阶段.在上述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的断裂系统及其所控制的沉降中心发生规律性迁移,进而制约了盆地沉积体系配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雷超,任建业,裴健翔,林海涛,尹新义[3](2011)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精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解释,确立了该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通过构造-地层、沉降史和沉降中心厘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琼东南深水盆地中深入描述和分析了T70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该界面之下发育了一系列分散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该界面之上一直到T60界面发育时期,盆地的沉降中心逐渐迁移到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呈NE-WE-NWW弧形展布的大型断坳式盆地内,该断坳盆地与下伏小型断陷盆地群构成显着的迭加关系;以控盆边界断层的性质和几何学分布,确定下伏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受控于NW-SE向拉伸应力场,而上覆的断坳盆地由近SN向拉伸应力作用所形成;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中,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生物地层和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年龄为32Ma,与南海初始扩张的年龄一致.因此,该界面是一个发育于南海北部的、代表了南海扩张开始的一个区域性构造变革界面.该界面的发育导致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复杂性,以该界面为基础,结合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其他重要界面和盆地的沉降史分析,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加速沉降4个构造演化幕,从而确定了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幕式演化特征;详细讨论了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学重组事件和岩石圈深部活动对琼东南盆地幕式发育过程的控制机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杨懋新,张晓东,费平,张桂娟[4](2009)在《乌尔逊凹陷西部边界断裂的幕式演化模式及其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西部的边界断层—乌西断裂,对该凹陷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该断裂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幕式演化特点:经历了分段连锁、宁静、活化和反转等4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构造和沉积特点。其中,分段连锁和活化阶段是凹陷的主要生长期,分段连锁阶段以发育张性断块构造样式为特征,活化阶段则以发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为主。乌西断裂的幕式演化对乌尔逊凹陷烃源岩演化、储盖系统的分布及含油气系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09年04期)

陈均亮,蔡希源,林春华,王洪艳,雷茂盛[5](1999)在《松辽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幕式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北部断陷断裂分布呈现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深层具有两隆叁凹一斜坡的构造格局。在解释和分析大量的地震剖面的基础上,从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两种形成模式和两种类型四种演化模式。形成模式:箕状断陷、双断式断陷。两种类型四种演化模式:一种类型为发展型,包括加强式、扩展式;另一种类型为改造型,包括掀斜式、隆起式。松辽盆地北部断陷呈现幕式演化特征,整个演化过程可划分:初始张裂阶段、扩张阶段、萎缩阶段。(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幕式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新采集的叁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闭合了盆地内重要的层序地层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地内部的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新识别出一条重要的构造不整合界面——枣Ⅲ(Ek1Ⅲ)界面,建立了盆地同裂陷阶段的构造-地层格架,划分了盆地新生代幕式构造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断层地质属性及其组合样式分析、并运用回剥技术和断层活动性定量计算,深入分析了盆地同裂陷阶段不同构造幕的构造演化过程,提出Ek1Ⅲ界面为孔南地区新生代裂陷作用的起始界面,代表了古近纪初期Ek3-Ek1下亚段时期拗陷作用向Ek1上-Ed时期的裂陷作用转变的构造变革界面.之后从Ek1上亚段至Ed沉积时期盆地的裂陷沉降又经历了由正向伸展断陷向右旋走滑伸展断陷两幕不同构造变形方式的演化阶段.在上述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的断裂系统及其所控制的沉降中心发生规律性迁移,进而制约了盆地沉积体系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幕式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薛进庄,郝守刚.志留纪—早泥盆世维管植物的系统发育、幕式演化和地理分布:植物大化石证据[J].古地理学报.2014

[2].叶琳,张俊霞,卢刚臣,张振宇.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古近纪构造—地层格架和幕式演化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

[3].雷超,任建业,裴健翔,林海涛,尹新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

[4].杨懋新,张晓东,费平,张桂娟.乌尔逊凹陷西部边界断裂的幕式演化模式及其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J].世界地质.2009

[5].陈均亮,蔡希源,林春华,王洪艳,雷茂盛.松辽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幕式演化[J].石油学报.1999

标签:;  ;  ;  ;  

幕式演化论文-薛进庄,郝守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