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计量器论文-杨娟

社会计量器论文-杨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计量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眶额皮层,内侧前额叶

社会计量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6)在《对大脑神经活动的测量如何推进对自尊本质的认知?——内省理论vs.社会计量器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含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自尊的来源基于两个视角:一种是内省视角,认为自尊是对自我价值感的评价以及对自我在某重要领域表现如何的评估;另一种是社会反馈视角,认为自尊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即人际评价是个体产生自尊的另一重要来源。其中社会计量器理论是自尊社会反馈视角的重要理论基础。不同视角下自尊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自我评价即内省视角下的神经活动与自尊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反馈视角下的神经活动与自尊的关系。我们采用功能磁共振手段扫描了25个被试,被试的任务是用给定的特质形容词进行自我评价,判断这些词语符合对自己描述的程度;同时用相同的词语告诉被试这是同学对"你"的评价,表明你对同学如此评价"你"的同意程度。在扫描结束后让被试填写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全脑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时双侧眶额皮层活动与自尊相关,双侧眶额皮与情感加工有关。而社会反馈条件下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以及枕叶这些脑区的活动与自尊相关,内侧前额叶和后扣带回与认知加工有关。本研究证明了在内省视角下主要是自尊的情感成分,而在社会反馈视角下主要体现的是自尊的认知成分。本研究通过磁共振的手段厘清了自尊的内省和社会反馈两种视角以及自尊的情感和认知两种成分的关系,并且深入探讨了自尊与不同视角下神经活动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自尊的组成结构,提示我们通过不同评价视角个体所获得的自尊感成分不同。(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张林,刘燊,李玥,阮鲁君[2](2016)在《异性拒绝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着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着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阮鲁君[3](2013)在《异性拒绝对择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择偶行为一直是社会学与心理学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就对择偶心理与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择偶的需求互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择偶不仅是一种静态现象,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以往研究较多集中于择偶的静态现象,如择偶偏好等。近年来,由Leary所提出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择偶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为研究动态的择偶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欲从社会计量器理论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两性择偶过程中互动反馈对其择偶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择偶行为的内部机制和运作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室情境模拟法探讨异性拒绝对个体择偶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由社会计量器延伸而来的特定领域计量器在择偶领域的有效性。研究一从长期效应入手,考察日常情况下的异性拒绝经历对个体择偶行为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择偶价值感的中介作用。研究二从短期效应入手,分为叁个实验来探讨即时异性拒绝对择偶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择偶价值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一的结果发现:(1)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异性拒绝的经历越多,个体的择偶标准越低,择偶行为倾向也更趋于消极地回避。而择偶价值感与个体择偶行为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择偶价值感越高,个体的择偶标准越高,对异性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地趋近。(2)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标准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对择偶行为倾向仅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的结果表明:(1)来自异性的拒绝降低了个体的择偶价值感,而一般社交拒绝对择偶价值感的影响不显着,与此相比,不同来源的拒绝均影响着个体的自尊。(2)异性反馈影响着个体的择偶行为,主要表现在异性拒绝降低个体的择偶期望和择偶行为倾向,但是异性接纳对择偶期望和择偶行为倾向并没有显着影响。(3)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与择偶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主要表现在异性拒绝与个体的择偶期望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在异性拒绝与个体择偶行为倾向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这个中介作用只呈现在个体对将来潜在对象的择偶行为倾向上,而不是对目前所互动异性的择偶行为倾向上。(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3-05-15)

张林,曹华英[4](2011)在《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交接纳/拒绝与自尊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计量器理论提出自尊是个体对社交接纳或拒绝的主观计量器,它监控和调节着人们的人际关系质量。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社交反馈的角度探讨了社交接纳与人际评价对状态自尊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社交行为的角度探讨了特质自尊对社交意愿和社交决策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影响自尊的社交情境进行具体区分,并就社交反馈、心理变化与社交行为的关系,任务特性的认知过程对自尊的影响进行综合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李元元[5](2009)在《社交反馈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社交决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从人类进化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功能给出了新的解释,并对许多自尊特性和有关的自尊现象给予解释和澄清,同时还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治疗实践意义。但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社会计量器理论框架下自尊的探讨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存在研究背景西化、社交反馈类型单一化等不足。本研究针对以上不足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社交反馈的类型,探讨社交反馈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社交决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叁个实验,实验一比较内在品质和外在品质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差异;实验二通过外显自我报告法和内隐测量法分别从两个层面考察社交品质与自尊的关系;实验叁通过完善社交反馈类型,研究社交反馈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情绪面孔注意偏向、自我评价以及社交行为意向叁个认知过程的影响,从而探讨个体社交决策的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内在品质的社交重要性显着比外在品质的社交重要性高。(2)在外显层面上,高外在、内在品质组的自尊均显着高于低外在、内在品质组的自尊;但在内隐层面上,高外在、内在品质组的自尊与低外在、内在品质组的自尊无显着差异。(3)自尊作为调节变量,调节着社交反馈对个体社交决策叁个认知过程的影响:从接纳到拒绝,高自尊者对高兴情绪面孔辨别反应时变短了,而对生气情绪面孔识别反应时变化不明显。低自尊者从对高兴情绪和生气情绪面孔的辨别反应时都变长了;高自尊者的自我评价随着由接纳到拒绝而由高变低,随着由内在品质反馈到外在品质反馈其变化不明显。低自尊者的自我评价得分随着由接纳到拒绝、由外在品质的反馈到内在品质的反馈而由高变低;高自尊者的社交行为意向随着由接纳到拒绝而由高变低,由外在品质的反馈到内在品质的反馈而由低变高。低自尊者的社交行为意向随着接纳到拒绝的变化而由高变低,随着由外在品质的反馈到内在品质的反馈其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9-11-13)

张林,李元元[6](2009)在《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sociometer theory),从进化心理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本质与功能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对自尊社会计量器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大量研究验证。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以及新近研究的进展。目前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片面强调了他人评价对自尊的影响,而忽视其他因素对自尊的影响。未来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研究应与自尊领域的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形成更完善的整合性自尊理论。(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4期)

社会计量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着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着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计量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娟.对大脑神经活动的测量如何推进对自尊本质的认知?——内省理论vs.社会计量器理论[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2].张林,刘燊,李玥,阮鲁君.异性拒绝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探讨[J].心理科学.2016

[3].阮鲁君.异性拒绝对择偶行为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3

[4].张林,曹华英.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交接纳/拒绝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

[5].李元元.社交反馈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社交决策过程的影响[D].宁波大学.2009

[6].张林,李元元.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

标签:;  ;  ;  ;  

社会计量器论文-杨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