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网络,知识网络,专家识别,超边排序
知识超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许鹏程[1](2019)在《基于知识超网络的领域专家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驱动下,数据以指数级的速度爆炸式增长,呈现出趋大、趋杂、趋难的态势,学术资源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面对海量学术资源,人们难免陷入信息过载、知识迷航的窘境,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网络的研究,希望通过挖掘知识元之间的链接关系以及科研实体间的关系,发现知识网络中的知识关联,更好地描述知识网络,揭示知识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度挖掘、集成分析、知识发现、可视化展示等。针对知识网络的层级性、复杂性,多重性的特征,简单网络和一般的复杂网络已不能全面刻画复杂的知识网络,超网络作为一种由异质节点和异质关系构成的异构网络,具有多层级、多维度、多重关系、嵌套性的属性,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描述知识网络特征,揭示知识网络的多重复杂关系,挖掘知识网络中的隐含关联,更加符合真实的知识网络。作为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主体,掌握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是知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更是宝贵的学术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社会进入了人才竞争的时代,拥有强大的人才团队,是迅速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创新进步的关键要素。面对当前专家资源稀缺,国家政府、大中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评价发现专家难、无法选拔专家、专家评价不够科学客观的现状,如何客观科学地识别出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满足需求的领域专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社会,如何有效地识别出领域内的专家,是精准化知识需求的迫切体现,同时也是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文献整理法,对超网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从概念、构成要素、模型、特征以及应用等方面着重介绍知识超网络理论基础,同时阐述了领域专家识别这一主题研究现状;在先前知识超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将知识超网络层级进行扩充,从作者、文献、领域、主题四个维度构建子网络,并对各子网络进行描述,然后阐述各层网络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构建了四层的知识超网络模型;运用超网络的度量指标,并在文献子网络中测量文献的影响度,在领域子网络运用LDA主题模型,提取领域标签,计算领域间的相似度,在主题子网络中采用TF-IDF算法计算主题标签的权重,并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超边的主题相似度,在此基础上借鉴PageRank排序的思路,提出超边排序算法,进行领域专家识别,提出了基于知识超网络的领域专家识别机制;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选取图情领域的核心期刊的论文,构建知识超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验实施上文提出的领域专家识别算法,识别实验数据中的领域专家,并通过h指数、p指数、社会网络分析法等与本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超网络的领域专家识别算法的合理性,为专家识别以及学者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梁力琛[2](2019)在《基于知识超网络的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技术的更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由此带动了新兴本科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新兴专业的知识体系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和问题求解性等特征,然而传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会导致“专业热,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无法满足新兴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需要一种新的构建方法来补充固有方法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本文从知识超网络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科建设、知识融合等理论,提出了运用知识超网络来构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的模型,并分析了新兴专业知识和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利用知识超网络和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研究解决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从国内和国外研究出发,分别基于教育学和情报学的视角总结并概括了当前专业知识体系的研究现状,从中发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构建方法,这种方法无法真正把握新兴专业的特点和其专业知识体系应该具备的特性,为后文的研究展开铺垫。2)知识超网络特征及其分析。阐述了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主体,各个主体之间具有多种联系,因此可以用超网络模型来对新兴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知识超网络具有复杂性、多层级、动态性、融合性和无序性等特征。3)新兴专业知识的特征及其分析。包括多主体性、动态性、碎片化和无序性等特征,需要进行合理的知识组织与管理。4)通过对新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资料建设和师资力量叁个层面出发,进而得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应该达到的效果。5)基于知识超网络的专业知识融合体系模型的构建。结合新兴专业知识的特点,分析了当前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存在的主体之间缺乏协同、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缺乏问题导向的关键问题。由此构建了知识超网络视角下的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多主体协同的子网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子网络和知识传播媒介融合的子网络,并分析了各个子网络内部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6)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融合体系模型构建,阐述了知识超网络视角下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从知识超网络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更好的揭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各个要素和网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扩展和融合、组织与管理,对于未来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高国伟,段佳琪,李永先[3](2018)在《知识超网络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大数据意味着大知识,对于大知识的结构和特征研究越发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大知识具有复杂的超网络结构,是知识的超网络。通过对知识超网络当前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综合述评,以进一步明晰当前研究现状、确定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过程】以Emerald和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利用Bibexcel、Ucinet软件对国内文献进行分析。并对知识超网络的概念、模型及特征进行描述。【结果/结论】通过分析探明知识超网络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且研究仍不够深入。并提出大知识超网络及大智慧超网络有望能够成为知识超网络未来研究热点。(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肖璐[4](2018)在《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网络社区学术资源多粒度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在词语与文本两种资源聚合粒度基础上引入句子粒度,通过构建全联通的多粒度知识关联体系,探索网络社区学术资源的多粒度聚合模式,设计聚合流程。[方法/过程]利用超网络进行知识关联体系描述,构建面向网络社区学术资源的知识超网络,网络节点为词语、句子与文本粒度的知识关联网络,边用于表征知识关联网络的多元关系;以单个或多个知识子网络为基础设计网络社区学术资源多粒度聚合模式。[结果/结论]知识超网络能较好描述多粒度知识单元的多元关联,在此基础上可实现学术资源的深度聚合,支持网络社区的高级知识服务应用。(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康阳春,王海南[5](2018)在《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知识服务相关理论以及知识超网络等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知识服务体系。提出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服务体系,并分析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服务的组成要素,包括知识网络、人员网络和机构网络以及网络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网络、专家网络以及知识——专家超网络,验证基于知识超网络模型的知识服务体系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8年S1期)
刘先红[6](2017)在《知识超网络框架下科研团队的构建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与科研团队在实践中的快速发展相比,科研团队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与科研团队在验收方面的研究相比,科研团队在组建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科研团队的生命周期来看,大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关注的焦点是科研团队组建之后的问题,对如何组建科研团队等科研团队组建之前的问题没有展开充分的研究。一些成果虽然对科研团队的构建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明作者的个人想法或进行经验总结,从模型、算法角度研究该问题的成果还较为缺乏。在科研团队的评价方面,大部分现有成果关注的是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对于如何识别和鉴定科研团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科研团队在构建和评价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而需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全文共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引言。本章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现状方面,从知识超网络、科研团队的发现、科研团队的成员选择、科研团队组建的困难与对策、基于社会网络的团队生成、科研团队的评价等方面阐述了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方面,阐述了论文的逻辑结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叁个:提出一种计算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建立团队成员选择的两种模型、设计科研团队评价的指标体系。第2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从内涵、类别、成员构成等方面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科研团队。以超网络的定义方式、知识网络的类型为基础,界定知识超网络的概念。本章从团队生成模型、知识计量理论、集成理论、关系强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其中,知识计量理论是知识匹配度计算的理论依据,团队生成模型、关系强度理论和集成理论用于建立团队成员的选择模型。第3章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本章利用知识超网络建立了一个团队带头人遴选的框架模型。该框架模型包含知识匹配度和网络中心度两个参数。知识匹配度描述候选带头人与团队目标之间的知识匹配关系,网络中心度描述候选带头人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提出了一种计算两个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知识匹配度的量化之中。本章还对利用网络中心度遴选团队带头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在对这两个参数进行量化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方法。第4章团队成员的选择。本章利用知识超网络建立了一个团队成员选择的框架模型。该框架模型包含两个参数——知识匹配度和关系强度。知识匹配度描述候选成员与团队目标之间的关系,关系强度描述候选成员与候选成员之间的关系。在量化关系强度这个参数之后,将该框架模型转化为生成模型、嵌入模型、集成模型这叁个模型,用于团队成员的选择。第5章科研团队的评价。本章建立了评价科研团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状态和合作状态两个方面。知识状态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被拥有深度、知识被拥有广度、知识缺口度、知识匹配度、知识相容度。合作状态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团队带头人的合作人数、团队带头人的合作率、团队带头人的贡献率、科研团队的合作紧密度、科研团队的合作规模、科研团队的参与度、科研团队的合作率。第6章总结与展望。从团队带头人的遴选、团队成员的选择、科研团队的评价叁个方面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有:计算知识匹配度时没有利用语义背景,没有对团队成员的选择模型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未给出关系强度计算公式中权重的设置依据。与本文相关的几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团队目标的确立,结合背景信息计算团队人员与团队目标的知识匹配度,带有更多约束条件的团队成员选择等。本文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计算知识单元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扩展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团队生成模型,建立了团队成员选择的嵌入模型和集成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支持,为科研团队的识别、鉴定、选拔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杜元伟,刘新[7](2015)在《目标导向下知识超网络的关键主体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由传统方法识别的关键知识主体在领域知识与决策问题需求知识匹配性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从质上匹配、量上合理两个方面对目标导向原理进行说明,并利用知识点权重和需求程度对其予以描述,然后结合知识超网络中要素关系以及知识点数量和载体权重之间的可替代程度,给出主体与知识点的关系矩阵。在此基础上,基于0-1整数规划构建了目标导向下关键知识主体的识别模型和方法步骤,应用案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特色之处在于,以目标为导向权变对关键知识主体进行识别,既能满足决策问题对知识点的需求结构,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成本。(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23期)
杨继成,陈艳春[8](2014)在《基于校企知识超网络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相继被提出,校企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结合。运用校企间知识超网络理论,从人员关系和知识关系两方面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首先通过知识元建模,预测企业的知识需求。以企业知识需求为依据,以加强知识关系和人员关系协同为手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提出培养桥接科学家、疏通教师与学生的知识链路等保障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孙薇,马钦海,于洋[9](2013)在《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科技创新团队组建过程中度量知识相似度主观性大的缺点,提出利用超网络从微观知识角度定量计算,合理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方法。首先,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的知识超网络,将团队需要的知识和候选人员的知识用知识元向量表示;然后利用知识主体的相似度算法计算团队需要的知识和候选人员,以及候选人员间的知识相似度;以计算的相似度值作为输入条件,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组建中的人员选择多目标模型。模型不但考虑满足团队需要知识的需求,还考虑满足被选人员间知识交流效果要好的需求,并分析了模型的Pareto前沿特征、适应性及复杂度等理论问题。最后结合一个实例,讨论了如何依据该组建方法挑选科技创新团队的合适人员。(本文来源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期刊2013年08期)
乐承毅,徐福缘,顾新建,陈芨熙,王有远[10](2013)在《复杂产品系统中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产品系统中涉及多个组织、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组织间进行跨组织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形成跨组织知识合作网络,帮助复杂产品研制和创新。本文分析了复杂产品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而提出并构建了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首先采用Web2.0相关模式和技术,建立跨组织知识网络共享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超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构建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最后探讨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在复杂产品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3年02期)
知识超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技术的更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由此带动了新兴本科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新兴专业的知识体系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和问题求解性等特征,然而传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会导致“专业热,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无法满足新兴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需要一种新的构建方法来补充固有方法的不足。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本文从知识超网络的视角出发,结合学科建设、知识融合等理论,提出了运用知识超网络来构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的模型,并分析了新兴专业知识和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利用知识超网络和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研究解决了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从国内和国外研究出发,分别基于教育学和情报学的视角总结并概括了当前专业知识体系的研究现状,从中发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构建方法,这种方法无法真正把握新兴专业的特点和其专业知识体系应该具备的特性,为后文的研究展开铺垫。2)知识超网络特征及其分析。阐述了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在此系统中存在着多种主体,各个主体之间具有多种联系,因此可以用超网络模型来对新兴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知识超网络具有复杂性、多层级、动态性、融合性和无序性等特征。3)新兴专业知识的特征及其分析。包括多主体性、动态性、碎片化和无序性等特征,需要进行合理的知识组织与管理。4)通过对新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资料建设和师资力量叁个层面出发,进而得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应该达到的效果。5)基于知识超网络的专业知识融合体系模型的构建。结合新兴专业知识的特点,分析了当前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存在的主体之间缺乏协同、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缺乏问题导向的关键问题。由此构建了知识超网络视角下的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多主体协同的子网络、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子网络和知识传播媒介融合的子网络,并分析了各个子网络内部的联系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6)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融合体系模型构建,阐述了知识超网络视角下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从知识超网络的视角出发,有利于更好的揭示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各个要素和网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扩展和融合、组织与管理,对于未来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超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许鹏程.基于知识超网络的领域专家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梁力琛.基于知识超网络的新兴本科专业知识融合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高国伟,段佳琪,李永先.知识超网络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8
[4].肖璐.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网络社区学术资源多粒度聚合研究[J].情报杂志.2018
[5].康阳春,王海南.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
[6].刘先红.知识超网络框架下科研团队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大学.2017
[7].杜元伟,刘新.目标导向下知识超网络的关键主体识别方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8].杨继成,陈艳春.基于校企知识超网络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9].孙薇,马钦海,于洋.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
[10].乐承毅,徐福缘,顾新建,陈芨熙,王有远.复杂产品系统中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