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法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乳液法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液法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苯硼酸,糖蛋白,皮克林乳液聚合,分子印迹

乳液法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都炳强,赵涛,何金兴[1](2018)在《皮克林乳液法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印迹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蒸馏沉淀的方法制备了聚(二乙烯基苯-co-对乙烯基苯硼酸)微球(poly(DVB-co-PBA))。合成的poly(DVB-co-PBA)微球不仅对糖蛋白具备较好的亲和性,同时还可作为皮克林乳液稳定剂,制备油包水(W/O)的皮克林乳液体系。将模板分子辣根过氧化物酶、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以及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解到水中作为水相,合成的poly(DVB-co-PBA)微球溶解到甲苯中作为油相,混合两相后加入引发剂,利用皮克林乳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印迹材料。合成的材料其表面具备糖类亲和性的颗粒poly(DVB-co-PBA)组成,而内部由亲水性的水凝胶组成,通过选择吸附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吸附竞争性试验和重复性能试验评价合成的印迹材料的选择性以及吸附性能。在糖蛋白和非糖蛋白的对照组中,合成的材料表现出对糖蛋白的高亲和性,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糖蛋白)的吸附量(27.37 mg/g)是对于牛血清蛋白(非糖蛋白)的吸附量(0.64 mg/g)的42.77倍。在糖蛋白的对照组中,印迹材料对模板蛋白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其印迹因子为5.0。(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朱升干[2](2011)在《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分别对淀粉、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并将接枝共聚物应用于模拟高岭土废水的处理,主要实验内容与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Span80+Tween6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在4.3-6.2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在4%-8%之间,油水体积比在1-1.6之间,可形成较为稳定的反相乳液体系。2)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反相乳液体系中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并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FTIR、SEM与XRD对淀粉接枝物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3.451mmol/L、反应温度为50℃、单体淀粉质量比为1.54:1的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与接枝率分别为93.06%、54.4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07万。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已成功与淀粉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丙烯酰胺接枝到淀粉分子表面,降低了玉米淀粉的结晶程度。3)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活化玉米淀粉,对活化玉米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使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反相乳液中引发活化淀粉制备了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采用FTIR、SEM对淀粉接枝物性能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球磨时间、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球磨时间1.57h,[(NH4)2S2O4]=2.39mmol.L"1, [NaHSO3]=1.695mmol.L"1,单体淀粉质量比为2.14:1,反应温度为51.20℃,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分别为97.01%±0.96%,65.92%±1.06%与85.2%±0.2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94.9万。淀粉经球磨活化处理后,淀粉颗粒的内部和表面破损,玉米淀粉结晶度下降,结晶区逐渐转化为无定型区,淀粉的反应活性提高,接枝共聚反应同时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与内部。4)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角度对接枝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接枝动力学方程:Rp∝[(NH4)2S2O4)] 0.571 [NaHSO3] 0.571 [St]0.592 [M]1.18[Span80]0.592 [Tween60]0.523 [Op10]0.523该动力学方程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相符。5)编写二维扩散限制凝聚DLA模型与具有一定凝聚概率的集团扩散限制凝聚DLCA模型的matlab程序,以模拟絮体的形成与生长过程。DLA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半径法计算模拟絮体获得的分形维数在1.30-1.77之间。随着模拟粒子的增加,分形维数呈现上下随机波动,整体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DLCA模拟结果表明:盒子法计算模拟的较大絮体平均分形维数在1.341-1.551之间。随着循环步数的增加,单个粒子的数目不断减少,簇团数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于已凝聚的簇团与其他粒子或簇团之间存在屏蔽效应,致使絮体呈现内部致密、外部疏松结构。6)采用制备的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聚合氯化铝互配,处理模拟高岭土废水,考察聚合氯化铝用量、St-g-PAM用量、混凝温度与pH值对浊度去除率、絮体分形维数、絮体粒径大小的的影响,结合显微拍摄与图片处理技术,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真实絮体的结构体现出自相似性与随机性,具有分形特征。絮凝过程的随机性使絮体分形维数与絮体粒径不呈现正相关性。实验确定最佳的絮凝条件为:混凝温度为25℃、pH值为6.5、PAC用量为21.5mg/L与St-g-PAM用量5mg/L,在此条件下,浊度去除率、絮体粒径、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98.05%、0.109mm与1.624。(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06-30)

张红梅,孙文盛,温晓明,周丽娜,刘爽[3](2010)在《乳液法高胶ABS接枝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液聚合法进行乳液ABS接枝共聚合的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对接枝率、冲击强度的影响;链转移剂用量对接枝率、冲击强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炼油与化工》期刊2010年04期)

李彤霞,高卫光,范永将[4](2009)在《乳液法微凝胶丁腈橡胶共聚合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丁二烯、丙烯腈为单体,通过间歇自由基乳液聚合工艺,采用复合乳化体系,在过硫酸盐和叁乙醇胺的引发作用下合成微凝胶丁腈橡胶。研究了聚合反应温度、复合乳化体系以及体系中游离碱等对微凝胶丁腈橡胶的聚合过程及微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温度是影响微凝胶的关键因素,当聚合反应温度达到30℃时,微凝胶的量为2.39%。(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09-08-18)

何平[5](2001)在《乳液法氯乙烯聚合微机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机对氯乙烯聚合进行自动控制。本文介绍了根据工艺具体要求选择的控制方案及软件构成和硬件组成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01年02期)

李秉人[6](1986)在《种子微悬浮聚合PVC糊树脂质量研究——法国MSP-3法质量剖析及和微悬浮法、种子乳液法树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 分散型聚氯乙烯(俗称糊树脂,EPVC)因易和增塑剂、助剂混合成糊,以浸渍、涂刮、搪塑技术制造壁纸、地板、人造革、金属涂饰和发泡等制品。加工工艺简单、制品性能优越,应用日益广泛……。我国虽然50年代就进行了糊树脂研制和生产,但至今产量低、牌号少、质量差、工艺单一,远不能满足加工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更有较大差距。(本文来源于《聚氯乙烯》期刊1986年05期)

乳液法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分别对淀粉、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并将接枝共聚物应用于模拟高岭土废水的处理,主要实验内容与结论如下:1)实验采用Span80+Tween60+Op-10作为复合乳化剂,复合乳化剂的HLB值在4.3-6.2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在4%-8%之间,油水体积比在1-1.6之间,可形成较为稳定的反相乳液体系。2)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反相乳液体系中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共聚反应,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并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利用FTIR、SEM与XRD对淀粉接枝物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引发剂浓度为3.451mmol/L、反应温度为50℃、单体淀粉质量比为1.54:1的条件下,单体转化率与接枝率分别为93.06%、54.4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07万。丙烯酰胺单体分子已成功与淀粉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丙烯酰胺接枝到淀粉分子表面,降低了玉米淀粉的结晶程度。3)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活化玉米淀粉,对活化玉米淀粉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使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反相乳液中引发活化淀粉制备了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采用FTIR、SEM对淀粉接枝物性能进行检测。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球磨时间、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体积比、单体淀粉质量比等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获得了初步优化的工艺参数。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球磨时间1.57h,[(NH4)2S2O4]=2.39mmol.L"1, [NaHSO3]=1.695mmol.L"1,单体淀粉质量比为2.14:1,反应温度为51.20℃,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与接枝效率分别为97.01%±0.96%,65.92%±1.06%与85.2%±0.22%,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为194.9万。淀粉经球磨活化处理后,淀粉颗粒的内部和表面破损,玉米淀粉结晶度下降,结晶区逐渐转化为无定型区,淀粉的反应活性提高,接枝共聚反应同时发生在淀粉颗粒的表面与内部。4)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了活化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动力学过程,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淀粉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对接枝速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角度对接枝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获得了接枝动力学方程:Rp∝[(NH4)2S2O4)] 0.571 [NaHSO3] 0.571 [St]0.592 [M]1.18[Span80]0.592 [Tween60]0.523 [Op10]0.523该动力学方程与理论推导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相符。5)编写二维扩散限制凝聚DLA模型与具有一定凝聚概率的集团扩散限制凝聚DLCA模型的matlab程序,以模拟絮体的形成与生长过程。DLA模拟结果表明:回旋半径法计算模拟絮体获得的分形维数在1.30-1.77之间。随着模拟粒子的增加,分形维数呈现上下随机波动,整体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DLCA模拟结果表明:盒子法计算模拟的较大絮体平均分形维数在1.341-1.551之间。随着循环步数的增加,单个粒子的数目不断减少,簇团数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于已凝聚的簇团与其他粒子或簇团之间存在屏蔽效应,致使絮体呈现内部致密、外部疏松结构。6)采用制备的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与聚合氯化铝互配,处理模拟高岭土废水,考察聚合氯化铝用量、St-g-PAM用量、混凝温度与pH值对浊度去除率、絮体分形维数、絮体粒径大小的的影响,结合显微拍摄与图片处理技术,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真实絮体的结构体现出自相似性与随机性,具有分形特征。絮凝过程的随机性使絮体分形维数与絮体粒径不呈现正相关性。实验确定最佳的絮凝条件为:混凝温度为25℃、pH值为6.5、PAC用量为21.5mg/L与St-g-PAM用量5mg/L,在此条件下,浊度去除率、絮体粒径、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98.05%、0.109mm与1.62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液法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都炳强,赵涛,何金兴.皮克林乳液法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印迹材料[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朱升干.反相乳液法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D].南昌大学.2011

[3].张红梅,孙文盛,温晓明,周丽娜,刘爽.乳液法高胶ABS接枝聚合研究[J].炼油与化工.2010

[4].李彤霞,高卫光,范永将.乳液法微凝胶丁腈橡胶共聚合反应研究[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9

[5].何平.乳液法氯乙烯聚合微机控制[J].安徽化工.2001

[6].李秉人.种子微悬浮聚合PVC糊树脂质量研究——法国MSP-3法质量剖析及和微悬浮法、种子乳液法树脂比较[J].聚氯乙烯.1986

标签:;  ;  ;  ;  

乳液法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