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滞知识论文-杨坤,胡斌

粘滞知识论文-杨坤,胡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滞知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粘滞,知识流动

粘滞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坤,胡斌[1](2015)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研究——基于“理性经济节点”的研究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流动及其粘滞效应的过程依赖性、层次复杂性等动态特征,在确定研究假设、研究范围、理论视角并进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视角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以及反映节点间知识粘滞效应的指标模型;然后,通过计算实验分析,提出了揭示该动态机制模型中微观作用机理的相关命题;最后,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削弱管理系统的框架建议,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20期)

蒋一平[2](2015)在《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关于粘滞知识的研究主要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粘滞知识的测度鲜有提及。图书馆情境下,本文根据DIKW层级模型,梳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借鉴Shannon信息熵理论,提出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基本模型;并根据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对图书馆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情报》期刊2015年02期)

赵红丹[3](2014)在《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时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高效的知识流动,探索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对于拓展相关理论和指导管理实践都十分有益。基于扎根理论,本文构建了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ODP模型,包括知识运作能力、转移驱动设计、共享保障机制3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2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ODP模型中主范畴的作用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临时组织理论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张峰[4](2013)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成因与管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中国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正成为创新体系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创新主体之间不再是单一的主体活动,而是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知识的协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管理特别是知识能否成功转移是协同创新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介绍知识转移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粘滞为出发点,分析了协同创新下知识粘滞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影响因素,提炼出知识特性、知识发送方、知识接受方、距离和产学研互动关系这五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分析,提出了针对产学研知识粘滞的管控措施,并分别从营造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情景,以及建立产学研之间的知识管理(共享、转移)机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削弱知识粘的管控方法提供借鉴和指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下所遇到的知识粘滞现状,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影响因素,阐明了在协同创新下如何实现对知识粘滞的管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3-10-01)

李柏洲,徐广玉[5](2013)在《内部控制机制对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低知识粘滞程度,提升知识转移绩效,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构建知识粘滞、内部控制机制与知识转移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在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使用因子分析法结合多层次回归分析法就已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行为控制正向调节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绩效间的关系,而结果控制负向调节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将对降低知识粘滞,促进知识转移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3年07期)

陈伟,付振通,徐睿姝[6](2013)在《知识粘滞前因对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粘滞的中介作用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SR理论分析框架挖掘影响知识粘滞的前因变量,引入知识粘滞与外部社会资本研究知识粘滞前因对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粘滞在知识粘滞前因变量知识复杂性、过程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知识发送方粘滞、知识接收方粘滞、主体距离粘滞、情境因素、主体关系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粘滞前因变量与知识粘滞之间的具有正向或负向调节作用,但外部社会资本对知识发送方粘滞、主体关系粘滞与知识粘滞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05期)

刘占礼[7](2013)在《基于时间分析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粘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竞争环境迫使组织积极地获取知识,知识已经成为组织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之一。单个组织无法完全掌握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就需要通过与其它组织进行合作,通过知识转移不断提升组织竞争力,以谋求长足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知识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组织合作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困难即存在知识转移粘滞的问题。因此,降粘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当前知识转移研究的重点。目前,许多学者置力于知识转移的降粘问题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描述上,而知识本身难以衡量的特点也影响了其定量研究的深入。本文在回顾前人对知识转移及其粘滞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时间维度对知识转移粘滞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使得其更加完善。然后基于欧姆定律对知识转移的过程进行研究,进一步阐释知识转移粘滞的形成原因,同时重点从时间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粘滞在组织合作中的变化趋势。最后,本文运用知识可视化对降低知识转移粘滞进行了探讨。知识转移粘滞是组织间合作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时间维度的确立,为企业从时间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分析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知识转移粘滞进行模拟,一方面使得知识转移理论研究更加完善,同时也使得组织间合作过程中定量化的计算成为可能。而可视化技术及虚拟社区的引入则为提高组织间知识转移效率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国新,曾款[8](2013)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团队内部知识粘滞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团队是成员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减小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性对发挥知识价值、提高团队整体效率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团队内部的基本运行模式,总结了团队内部的主要粘滞性因素和使团队运行与发展的动力源,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模型,实现了模拟与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团队内部知识粘滞因素的有效手段,知识粘滞在团队内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建立团队内部共享激励机制有利于减小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3年07期)

曾款,刘国新[9](2013)在《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曾款[10](2012)在《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及传播速度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快慢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知识的价值不容小觑,加快知识传播有利于整个科学水平的提高。当今时代,科学迅猛发展对科研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的成为主流,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成功的科研团队模式需要以其高效内部的知识传播为基础,缺少有效的知识传播,科研团队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本文主要针对科研团队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内部主要的知识粘滞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的形成情况,之后提出关于科研团队内部知识粘滞的假设,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AMOS对假设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假设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利用MATLAB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大致主要分为四大块,第一块为基本概念的梳理;第二块为团队内部系统动力模型的建立;第叁块为假设的提出及验证;第四块为基于假设的推理。在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科研团队和知识粘滞的概念,对科研团队内部的粘滞知识的形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二部分则主要依据第一部分的分析,对团队内部的知识粘滞情况进行了系统性模拟,对后面的分析提供了借鉴及参考的依据。第叁部分是验证阶段,基于前面的的分析提出的假设,设计调查问卷对关键问题的假设进行检验。第四部分是在假设得到的前提下,利用已经得到的假设建立模型进行推广,得到新的结论。最后则对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给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12-21)

粘滞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关于粘滞知识的研究主要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粘滞知识的测度鲜有提及。图书馆情境下,本文根据DIKW层级模型,梳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借鉴Shannon信息熵理论,提出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基本模型;并根据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对图书馆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滞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杨坤,胡斌.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研究——基于“理性经济节点”的研究假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2].蒋一平.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5

[3].赵红丹.临时团队内粘滞知识转移的动力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

[4].张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成因与管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5].李柏洲,徐广玉.内部控制机制对知识粘滞与知识转移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

[6].陈伟,付振通,徐睿姝.知识粘滞前因对知识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粘滞的中介作用与外部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

[7].刘占礼.基于时间分析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粘滞研究[D].郑州大学.2013

[8].刘国新,曾款.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团队内部知识粘滞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9].曾款,刘国新.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J].软科学.2013

[10].曾款.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产生与转移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标签:;  ;  ;  ;  

粘滞知识论文-杨坤,胡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