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过敏论文-王晓阳,刘传合,邵明军,沙莉,赵京

小麦过敏论文-王晓阳,刘传合,邵明军,沙莉,赵京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过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小麦过敏,临床分析

小麦过敏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阳,刘传合,邵明军,沙莉,赵京[1](2019)在《10例儿童小麦过敏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门诊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收集临床资料。检测患儿小麦、牛奶、鸡蛋、花生等食物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4周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共纳入10例患儿,男8例,女2例,年龄为10-54个月。3例患儿在食用小麦类食物(面条、面包)后半小时内即出现单纯皮肤症状如红疹、荨麻疹,其中2例在接触面粉后出现憋气、喘息;2例患儿在进食后1-2h内出现原有湿疹症状加重伴瘙痒;4例患儿进食1-2h内出现皮肤症状并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1例患儿在进食后2h左右先出现恶心,呕吐,随后出现咳嗽,喘息。10例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在86-5000Ku/L之间,其中7例患儿小麦sIgE为6级(≥100 kU/L),2例小麦sIgE5级(50-100kU/L),1例小麦sIgE3级(12.9 kU/L)。10例患儿中7例伴鸡蛋白过敏;4例伴牛奶过敏;1例伴花生过敏。10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47-1.00)×10~9/L。患儿均有家族遗传过敏史。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确诊以上患儿为小麦过敏。嘱所有患儿严格避食,4周后随访,无报告发生相关过敏反应。结论 :儿童小麦过敏发病早,临床症状重,且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或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其它食物过敏;血清小麦sIgE检测及其水平对诊断小麦过敏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家族过敏史可能与儿童小麦过敏具有相关性;小麦过敏在儿童中较少见,但病情重,需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成立大会、中西医结合诊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高班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3)

姚亚亚,刘阳星月,李宇凡,苗字叶,刘壮[2](2019)在《小麦食源性过敏原致敏亚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DS-PAGE对小麦亚基成分分析,采用ImmunoCAP 250全自动体外免疫检测系统测定小麦过敏患者不同个体对小麦致敏蛋白的识别结果,并以我国12例小麦过敏患者的血清为探针,3例正常人的血清池为对照,与师栾02-1小麦粉进行还原态一维电泳免疫印迹分析,鉴定引起我国小麦过敏人群过敏的小麦过敏原及其致敏概率。结果表明,小麦过敏原蛋白亚基的致敏概率自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17 ku(6/12)、28ku(6/12)、14ku(5/12)、19ku(5/12)、22ku(5/12)、24ku(5/12)、25 ku(5/12)、26ku(5/12)、11 ku(4/12)、12ku(4/12)、16 ku(4/12)、21 ku(4/12)、27 ku(4/12)、18 ku(3/12)、30 ku(3/12)、31 ku(3/12)、36ku(3/12)、47ku(3/12)、83ku(3/12),其他一些蛋白亚基致敏概率为1/6或1/12。(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姚亚亚,张迪,田博宇,李慧静[3](2019)在《小麦过敏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目前有关小麦过敏原检测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比较各种检测方法优缺点,为小麦过敏原及其检测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以保障小麦过敏患者的安全。(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9年04期)

[4](2018)在《麸质过敏症(麸质蛋白不耐受)与小麦过敏》一文中研究指出麸质过敏症又称乳糜泻(也称粥状泻、非热带口炎性腹泻、麦胶性肠病或麦胶性敏感症)是人体对存在于谷物中特殊蛋白质链,通常是指麸质面筋麸质的慢性反应。这种反应会引起小肠绒毛的破坏,从而导致营养的吸收不良。有证据表明麸质过敏症具有家族倾向,有被诊断为麸质过敏症的直系亲属(父母、孩子和兄弟姐妹)的人(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8年06期)

施璇[5](2018)在《小麦类过敏反应突变体抗病性研究及氮依赖性类过敏反应基因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类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like,HRL)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后的过敏反应症状,这类突变往往能够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并且提高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中国小麦品种宁7840通过自发性类过敏反应的产生介导了成株期的广谱抗病性。EMS诱导获得了宁7840的两个HRL缺失突变体:Dlm1和Dlm2,并且两个突变体都易感白粉病。通过对抽穗期的Dlm1,Dl12突变体和野生型宁7840旗叶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来阐述类过敏反应产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宁7840中,二萜化合物相关的压力应激反应介导了类过敏性反应和广谱抗性的产生。此外,在DLM突变体中,氧化磷酸化、蛋白酶解体和光合途径也与抑制类过敏性反应表型相关。这在小麦中提供了一个新的了解类过敏性反应和广谱抗性的分子机制的途径。本实验对携带HRL性状的宁7840进行EMS诱变和连续选择,筛选到14个比野生型的HRL表型更为明显的突变体。同时,对这14个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四个不同氮素水平处理,结果表明:宁7840野生型在低氮条件下,能够诱导HRL性状的提早表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HRL性状延迟显现并逐渐消失(non-HRL),白粉病也随之加重,表现为氮依赖型;但在高氮(每盆6g和9g尿素)条件下,有2个突变体(NMu-HRL-1和NMu-HRL-2)依旧表现HRL性状,为非氮依赖型。通过比较13个氮依赖型(包括宁7840野生型)和2个非氮依赖型的HRL突变体氮肥吸收利用情况,发现两种类型的突变体的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施氮量都成负相关关系,同一氮肥水平下,非氮依赖型突变体穗部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都显着高于氮依赖型突变体。低氮(每盆Og和3g尿素)条件下,非氮依赖型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氮依赖型突变体,高氮条件下,两种类型突变体植株内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在同一氮肥处理水平下,这两种类型的突变体之间白粉病严重度存在极显着差异,氮依赖型HRL突变体在高氮条件下白粉病严重度极显着高于非氮依赖型HRL突变体,非氮依赖型突变体在高氮条件下仍然高抗白粉病。小麦品系P7001携带的HRL性状在Og氮处理下表达,但当氮供应较多时,该性状消失,因此我们认为该表型受氮素调控,并称之为氮依赖性。我们结合BSA和RNA-seq技术(BSR-Seq),并利用P7001×P216的F5代的重组自交群体将P7001中氮依赖的HRL基因(Ndhrl1)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的短臂上,位于CAPS/dCAPS标记7hrC9和7hr2dc14之间,且HRL性状与dCAPS标记7hrdc2共分离。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小麦2Bs染色体的参考基因组序列的SSR位点筛查,开发并筛选到207个多态性SSR标记,应用其中3个区间内的SSR标记和共分离标记7hrdc2对F7次级分离群体的2437个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和表型鉴定,将Ndhrl1定位于分子标记7hrdc2与C075783之间,物理距离8.5 Mb。从该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和性质方面来看,Ndhrl1很可能是小麦中的一个新基因。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氮代谢、玉米素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这四条信号路径在HRL植株和non-HRL植株间差异显着。该研究对理解小麦HRL性状的多样性及解析广谱抗性机制以及阐明氮肥、类过敏反应和抗病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施璇,李磊,郑彤,骆孟,李韬[6](2018)在《小麦类过敏反应突变体对氮素的响应及对白粉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类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like,HRL)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侵染情况下就能自发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后的过敏反应症状,这类突变往往导致小麦的抗病性增强和防御相关基因的组成性表达。本实验以携带HRL性状的宁7840为材料,对其进行EMS诱变和连续选择,筛选到14个比野生型的HRL表型更为明显的突变体。同时,对这14个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四个不同氮素水平处理(每盆分别施尿素0、3、6和9g),结果表明,宁7840野生型在低氮(施每盆0g和3g尿素)条件下,能够诱导HRL性状的提早表达,随着施氮量的增加,HRL性状延迟显现并逐渐消失(non-HRL),白粉病也随之加重,表现为氮依赖型;但在高氮(每盆施6g和9g尿素)条件下,有2个突变体(NMu-HRL~(-1)和NMu-HRL-2)依旧表现HRL性状,为非氮依赖型。通过比较13个氮依赖型(包括宁7840野生型)和2个非氮依赖型的HRL突变体氮肥吸收利用情况,发现两种类型突变体的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都呈负相关,同一氮肥水平下,非氮依赖型突变体穗部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都显着高于氮依赖型突变体。低氮条件下,非氮依赖型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显着低于氮依赖型突变体;高氮条件下,两种类型突变体植株内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在同一氮肥水平下,这两种类型的突变体之间白粉病严重度存在极显着差异,氮依赖型突变体在高氮条件下白粉病严重度极显着高于非氮依赖型突变体,非氮依赖型突变体在高氮条件下仍然高抗白粉病。(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尚柯,张彪,段庆梓,张玉,王巍[7](2018)在《小麦和榛子过敏原成分检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敏原风险问题已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物中的过敏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有免疫学检测、质谱及SPR等技术,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通过引入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建立小麦、榛子的过敏原基因数据库,并依据数据库寻找特异性序列并设计探针引物,建立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并适当调整了方法的检出限,降低了检测误判的风险。通过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快速筛选样品的过敏原基因,简化了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鉴定,降低了实验成本与技能要求,降低了检测的难度,缩短了实验时间。通过适用性验证与检出限验证实验,该方法用于过敏原成分鉴定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重复性好,准确率高,检出限为1%。(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4期)

饶欢,田阳,李玺,薛文通[8](2018)在《饼干模型对小麦及花生过敏原消化稳定性和免疫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加工或食物基质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过敏原消化稳定性和免疫原性。然而,对食品加工和食物基质对食物模型中过敏原的影响却知之甚少。本实验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的方式,包括模拟口腔咀嚼、胃部消化和十二指肠消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的方法,分析焙烤模型饼干中小麦过敏原和花生过敏原的消化特性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小麦和花生蛋白均可被胃蛋白酶迅速水解,醇溶蛋白、谷蛋白等致敏原被降解成低分子质量多肽;可溶性蛋白中花生过敏原Ara h 1和Ara h 3基本消失,Ara h 2/6耐受胃肠消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消化后饼干中过敏原的致敏性降低。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饼干模型的消化性质基本不受焙烤加工和其他基质的影响,免疫原性因致敏原被消化而降低。(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朱奕锜,王朵勤,胡跃,徐金华,唐慧[9](2017)在《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对10例病例的临床研究及小麦蛋白过敏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WDEIA)病例的临床特点,同时评估小麦蛋白过敏原测试对WDE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5月至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为疑似WDEIA的10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统计总结,同时开展小麦蛋白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10例患者均曾在运动时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且症状出现于进食小麦制品后30分钟至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颜面水肿、全身性皮疹、呼吸困难等,其中6例出现晕厥。小麦蛋白过敏原检测显示,10例患者中有5例为阳性(+),此外有1例为强阳性(++),3例为弱阳性(±)。另有1例为阴性(-)。9例阳性患者均对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过敏,其中8例(88.9%)对ω-5醇溶蛋白过敏,此外也有部分患者对叁聚淀粉酶抑制剂、磷酸丙糖异构酶等蛋白敏感。结论:WDEIA是一种罕见的严重过敏性疾病,除临床病史外,小麦蛋白过敏原抗体检测也有助于对WDEIA进行诊断,其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及ω-5醇溶蛋白是最为常见的变应原。(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4-20)

李玺,田阳,唐杰,薛文通[10](2017)在《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对小麦过敏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探究酸面团中酵母菌、植物乳杆菌发酵过程中,面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小麦过敏原性的相互关系,其中主要包括蛋白含量、p H、可滴定酸度(TTA)、疏水性和二硫键的变化对小麦过敏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差异显着性分析,发酵过程中小麦蛋白含量及水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分布几乎没有变化。二硫键的含量下降,疏水性增加,破坏面筋结构,改变了过敏原性,过敏原性最高时,比未发酵样品高30%左右。(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小麦过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SDS-PAGE对小麦亚基成分分析,采用ImmunoCAP 250全自动体外免疫检测系统测定小麦过敏患者不同个体对小麦致敏蛋白的识别结果,并以我国12例小麦过敏患者的血清为探针,3例正常人的血清池为对照,与师栾02-1小麦粉进行还原态一维电泳免疫印迹分析,鉴定引起我国小麦过敏人群过敏的小麦过敏原及其致敏概率。结果表明,小麦过敏原蛋白亚基的致敏概率自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17 ku(6/12)、28ku(6/12)、14ku(5/12)、19ku(5/12)、22ku(5/12)、24ku(5/12)、25 ku(5/12)、26ku(5/12)、11 ku(4/12)、12ku(4/12)、16 ku(4/12)、21 ku(4/12)、27 ku(4/12)、18 ku(3/12)、30 ku(3/12)、31 ku(3/12)、36ku(3/12)、47ku(3/12)、83ku(3/12),其他一些蛋白亚基致敏概率为1/6或1/1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过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阳,刘传合,邵明军,沙莉,赵京.10例儿童小麦过敏病例分析[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宁夏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成立大会、中西医结合诊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高班资料汇编.2019

[2].姚亚亚,刘阳星月,李宇凡,苗字叶,刘壮.小麦食源性过敏原致敏亚基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19

[3].姚亚亚,张迪,田博宇,李慧静.小麦过敏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9

[4]..麸质过敏症(麸质蛋白不耐受)与小麦过敏[J].粮食加工.2018

[5].施璇.小麦类过敏反应突变体抗病性研究及氮依赖性类过敏反应基因的定位[D].扬州大学.2018

[6].施璇,李磊,郑彤,骆孟,李韬.小麦类过敏反应突变体对氮素的响应及对白粉病的抗性[J].麦类作物学报.2018

[7].尚柯,张彪,段庆梓,张玉,王巍.小麦和榛子过敏原成分检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饶欢,田阳,李玺,薛文通.饼干模型对小麦及花生过敏原消化稳定性和免疫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8

[9].朱奕锜,王朵勤,胡跃,徐金华,唐慧.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对10例病例的临床研究及小麦蛋白过敏原分析[C].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10].李玺,田阳,唐杰,薛文通.酵母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对小麦过敏原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7

标签:;  ;  ;  

小麦过敏论文-王晓阳,刘传合,邵明军,沙莉,赵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