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抱茎蓼论文-高蓉

中华抱茎蓼论文-高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抱茎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抱茎蓼,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华抱茎蓼论文文献综述

高蓉[1](2019)在《中华抱茎蓼的药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抱茎蓼又名鸡血七、血叁七等,为蓼科蓼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经、行气止痛及止血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中华抱茎蓼主要含黄酮、酚酸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抗炎镇痛、抗菌及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华抱茎蓼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该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9年04期)

赵凡,王哲明,赵碧清,钱群刚,李漓[2](2018)在《中华抱茎蓼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var.s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中华抱茎蓼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采用薄层色谱、正向硅胶柱、大孔树脂柱、葡聚糖凝胶柱、制备薄层、HPLC半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氨甲基)-4-甲氧基-苯酚(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对羟基苯乙酸甲酯(3)、2-[2-(甲氨基)苯基]-4-噻唑甲酸甲酯(4)、对甲基苯乙醇(5)、岩白菜素(6)、熊果苷(7)、杜鹃醇-2-O-β-D-吡喃葡萄糖苷(8)、没食子酸正丁酯(9)、β-谷甾醇(10)。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8年03期)

向梅先,苏汉文[3](2011)在《中华抱茎蓼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植物药中华抱茎蓼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反向硅胶柱、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中华抱茎蓼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1.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2.对羟基苯乙醇(P-Hydroxybenzoic ethanol);3.邻苯二甲酸二异二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4.香兰素(Vanillin);5.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6.没食子酸正丁基酯(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butyl ester);7.阿魏酸(4-hydroxy-3-methoxycin(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10)

向梅先[4](2011)在《中华抱茎蓼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中华抱茎蓼(俗称血叁七)为蓼科蓼属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var.sinense Forbes et Hemsl.)的干燥根茎,是湖北省恩施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常用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各种骨折等,在当地被称为跌打损伤的“要药”。现临床证实其还能抗真菌、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及妇女痛经等疾病。除药效确切外,血叁七资源分布也很广泛:既有大量野生的,也有大量家种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其研究仍然比较零星,尚缺乏系统性,阻碍了血叁七的广泛应用。为此,本研究对血叁七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筛选,并对不同产地的血叁七进行定性和定量指纹图谱分析研究,为制定该药材完善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药理学手段对血叁七抗真菌活性、促骨折愈合作用机理及镇痛等不同药效进行了验证研究,为将来开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正相硅胶柱、反向硅胶柱、葡聚糖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血叁七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研究,获得40余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如UV、IR、1H-NMR、13C-NMR、DEPT、EI-MS)分析其结构,最终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20个化合物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更有5个是首次从蓼属中分离获得,且多数为黄酮类和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较强药理活性。(2)鉴于目前尚无血叁七质量标准,在化学研究的基础上,首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9个不同产地的血叁七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证实不同来源血叁七的特征指纹图谱具有较高相似性,其相似度均在90%以上,尚存一些细小差异。这种结果符合中药指纹图谱质量要求。因此,该方法的建立不仅为鉴别不同产地血叁七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该药材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3)采用体外实验对血叁七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利用药敏纸片法检测了血叁七粗提物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抗真菌活性;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血叁七抗真菌活性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平板法,考察了光照、温度、pH值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叁七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且药效稳定,受外界因素干扰小,特别是极性较大的正丁醇部位,只需0.013 mg/mL就可显示出较强抑菌效果。(4)采用体外细胞模型,对血叁七总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提取物及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Emodin-8-O-β-D-glucoside (EG)进行了促骨折愈合机理研究。以MC3T3-E1细胞系及从小鼠头盖骨分离得到的成骨细胞为模型,以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ELISA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前列腺素E2 (PGE2)的含量。结果显示,低剂量的总提物(0.1-100μg/mL)及各提取部位(0.1-100μg/mL)和化合物(0.1-100 ng/mL)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DNA合成:总提物和各部位作用下的S期比例从9.78%增加到27.29%,而化合物则是从16.34%增加到32.16%。这说明血叁七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是通过促进细胞S期比例来实现的。同时,各提取物及化合物EG对成骨细胞分化均有一定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需特别指出的是,化合物EG不仅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效果,而且能显着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成骨细胞ALP的活性和降低PGE2的含量上。上述结果表明血叁七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是:血叁七直接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化合物EG是实现这种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5)采用体内实验对血叁七的镇痛活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法,对血叁七总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的高、中、低叁个剂量组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叁种浓度的上述血叁七各提取物均可使热板所致小鼠舔足的痛阈值显着提高(p<0.05),使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显着减少(p<0.01),且水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镇痛效果要好于总提物、石油醚部位及乙酸乙酯部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2-01)

杨战军,李宝林,田先华,梁波[5](2007)在《翼蓼和中华抱茎蓼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翼蓼和中华抱茎蓼中提取其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翼蓼中总共鉴定出31种成分,中华抱茎蓼中鉴定出21种成分,分别占到挥发油总含量的84.0%和93.8%,翼蓼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表蓝桉醇(15.9%)、甲苯(8.6%)、反式橙花叔醇(6.9%);中华抱茎蓼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9.9%)、2,4-戊二酮(17.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7%)、3-甲基-2,3-二氢苯并呋喃(10.7%).(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中华抱茎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var.sinense的化学成分。方法中华抱茎蓼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采用薄层色谱、正向硅胶柱、大孔树脂柱、葡聚糖凝胶柱、制备薄层、HPLC半制备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氨甲基)-4-甲氧基-苯酚(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对羟基苯乙酸甲酯(3)、2-[2-(甲氨基)苯基]-4-噻唑甲酸甲酯(4)、对甲基苯乙醇(5)、岩白菜素(6)、熊果苷(7)、杜鹃醇-2-O-β-D-吡喃葡萄糖苷(8)、没食子酸正丁酯(9)、β-谷甾醇(10)。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抱茎蓼论文参考文献

[1].高蓉.中华抱茎蓼的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

[2].赵凡,王哲明,赵碧清,钱群刚,李漓.中华抱茎蓼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成药.2018

[3].向梅先,苏汉文.中华抱茎蓼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C].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4].向梅先.中华抱茎蓼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杨战军,李宝林,田先华,梁波.翼蓼和中华抱茎蓼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07

标签:;  ;  ;  

中华抱茎蓼论文-高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