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性木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龙虾肠道,内生细菌,木聚糖酶,高通量测序
细菌性木聚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冯光志,邹颜霓,王月琳,吴玉婷,石玉[1](2019)在《小龙虾肠道产木聚糖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小龙虾肠道微生物是小龙虾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主要驱动力。【目的】研究肠道内细菌的相对丰度,为揭示肠道微生物在小龙虾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纯培养法从小龙虾肠道筛选产木聚糖酶细菌,并且对小龙虾肠道细菌进行16S高通量测序。【结果】形态学和16SrRNA基因分子鉴定表明,筛选到的4株产木聚糖酶细菌均属于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结合进一步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为:菌株Z-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Z-4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Z-29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Z-30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上,小龙虾肠道细菌主要是Candidatus Bacilloplasma、拟杆菌属、弧菌属、不动杆菌属、Dysgonomonas、Tyzzerella3、气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细菌。【结论】小龙虾肠道内细菌资源丰富,且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发挥一定功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汤回花,滕超,刘丹蕾,鹿发展[2](2018)在《盐析和双水相萃取法纯化细菌木聚糖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硫酸铵盐析和双水相萃取两种木聚糖酶初级纯化方法的纯化效率,确定更加适于Paenibacillus sp.B1709木聚糖酶初级纯化的方法。结果显示,双水相萃取较盐析具有更好的木聚糖酶纯化回收效果,并对其主要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得出双水相萃取最佳条件为:聚乙二醇(PEG)4000Da,浓度22%,最佳成相盐(NH_4)_2SO_4,最适浓度18%,最适pH6.0,NaCl2%。在此条件下,可实现分配系数9.90,酶活力回收率为90.84%,纯化倍数6.13。实验结果显示双水相萃取相较于盐析在大规模纯化尤其针对复杂纯化目标时具备一定技术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孟晓林,黄建蓉,明红,郭倩倩,聂国兴[3](2016)在《黄河故道湿地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产木聚糖酶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黄河故道湿地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产木聚糖酶的应用潜力.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湿地样品中获得119株菌株,形态去重复后对93株进行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利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木聚糖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分属于4个门的18个科、21个属,其中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1株,44%).该地区可培养细菌的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3.66,Simpson指数D=0.9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a=10.59;Shannon物种均匀度指数E=0.94,且样点青龙湖多样性指数高于样点刘寨.93株代表性菌株的木聚糖酶筛选结果显示,11.82%具有木聚糖酶活性,链霉菌和芽孢杆菌在木聚糖酶活性菌株中比例最高.以上结果表明豫北黄河故道湿地蕴含丰富的细菌资源,可为木聚糖酶的研发提供良好的菌种来源.(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陈凤鸣,陈清华,王雄,丁增辉[4](2016)在《真菌产与细菌产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小肠绒毛形态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讨2种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消化器官发育、小肠绒毛形态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540羽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0羽。对照组饲喂玉米-小麦-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A组、B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200 g/t真菌产木聚糖酶、基础饲粮+200 g/t细菌产木聚糖酶。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着提高(P<0.05),料重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试验A组显着降低(P<0.05);2)试验组血清葡萄糖含量及碱性磷酸酶和肌酸激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血清中甘油叁脂、尿素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3)试验组腺胃和胰腺相对重量显着降低(P<0.05);4)试验A组、B组空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14.81%和11.04%(P<0.05),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分别提高了16.61%和12.70%(P<0.05)。由此可知,在黄羽肉鸡饲粮中添加200 g/t真菌或细菌产木聚糖酶,均能改善小肠绒毛发育和机体的免疫力,提高生长性能,且2种酶之间效果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晶晶,张佩佩,Ronny,Mombaerts,Anne,Goderis,Kurt,Van,de,Mierop[5](2016)在《在蛋鸡饲料中使用细菌性内切木聚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NSP酶不仅可以降低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而且还可以产生有益生元作用的副产物,进而可以转化为丁酸。这既带来畜牧生产效益又有益于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当在单胃动物日粮中使用NSP水解酶时,产生的较高的生产性能通常解释为肠道内容物黏度降低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然而,这种机制相较于不溶性NSP未(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6年03期)
石小玉[6](2015)在《黄翅大白蚁后肠细菌来源木聚糖酶的纯化与基因克隆以及培菌白蚁菌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生物质转化的重要群体,在未对木材进行物理和化学的特殊处理情况下,白蚁可以将木质纤维素转化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是相对温和且高效的一个转化系统。白蚁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与其共生微生物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白蚁后肠共生原生动物的有无,可以分为低等白蚁(有共生原生动物)和高等白蚁(无共生原生动物)两大类群。目前认为低等白蚁是通过内源纤维素酶(白蚁自身分泌)和外源纤维素酶(共生微生物分泌)的双重纤维素降解机制完成降解过程,而占白蚁总种类的75%的高等白蚁的降解机制则复杂的多。培菌白蚁(Fungus-growing termites)属于高等白蚁科(Termitidae)、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因与鸡枞菌属(Termitomyces)真菌共生而得名。这类白蚁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因为能够特异性在白蚁巢内培养担子菌科的蚁巢伞菌属的真菌并以其为食,因此就构成了白蚁自身、体外真菌和肠道微生物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的共生体系。而这种降解模式也是现在对于高等培菌白蚁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所在。为了了解高等培菌白蚁肠道微生物和白蚁共生菌圃在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的作用,本文以培菌白蚁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对于黄翅大白蚁后肠来源类芽孢杆菌-Mb1产生的木聚糖酶进行了蛋白质纯化,通过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柱,疏水作用柱,分子筛纯化,最终得到了条带单一的蛋白,命名为XylMb1, XylMb1是一种木聚糖内切酶,分子量为20 kDa,是目前报道的分子量较小的木聚糖酶,证明了高等培菌白蚁后肠微生物对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潜力,同时我们成功的得到了木聚糖酶基因XylMbl.其次利用16 S rRNA的高通量测序对黑翅土白蚁不同形成时间的菌圃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首先,菌圃微生物种类比较少,其中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细菌所占比例远大于黑翅土白蚁肠道中该菌所占比例,拟杆菌门的细菌可能会起到为宿主提供丰富氮源的作用,还发现了黑翅土白蚁肠道未检测到的螺旋菌门的细菌;其次,理研菌科和紫单胞菌科这两类菌在黄翅大白蚁后肠中为优势菌群,其中所占细菌比例比较接近于形成时间短的Fungus Comb 2中二者的比例;最后,形成时间较长的菌圃具有相对较多的拟杆菌科、毛螺旋菌科、红螺菌科和α-变形杆菌科的细菌,而形成时间较短的的菌圃细菌种类较多,除了含量为36.32%的理研菌科的细菌,还具有了一些无胆甾原体科、暖绳菌科、硝化螺菌属、红螺菌科的细菌;同时这两种菌圃中共生真菌-鸡枞菌的大量存在证明了该真菌是培菌白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作为食材还是在木质素、糖类的降解方面。对于黑翅土白蚁菌圃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充实了我们对于白蚁生活环境的认识。总之,本论文以培菌白蚁为研究对象,纯化和分析了黄翅大白蚁后肠来源-类芽孢杆菌Mbl产生的木聚糖酶的性质,并得到了木聚糖酶基因XylMb1;同时通过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对黑翅土白蚁不同形成时间的菌圃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丰富了我们对于白蚁生活环境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3)
谢凤珍,华承伟,牛宏阳[7](2014)在《耐热木聚糖酶源细菌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木聚糖作为唯一碳源的基础盐培养,在50℃培养条件下,从新乡周围土样及腐殖质中筛选到1株产耐热β-木聚糖酶细菌,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FLH-2).该菌株在40~55℃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50℃.木聚糖酶粗酶性质研究表明:该酶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6.0和65℃;在pH 5.0~9.0及温度30~75℃之间酶活相对稳定,分别处理30 min,相对酶活仍保持在80%以上.(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雷钊,郭爱红,马岩,夏旻灏,王敬锐[8](2014)在《木聚糖酶水解底物作用及其产物对细菌增殖和细胞黏附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模拟动物消化生理状态下,探究不同来源木聚糖酶A、B、C、D、E、F及其组合对小麦黏性和水解产物组成的影响;然后用水解木聚糖后的产物培养细菌,研究其对有益菌和有害菌增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水解产物的成分分析,分析细菌的优势糖源;最后通过自行分离的鸡肠上皮细胞,研究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及损伤情况,探讨有益菌和木聚糖水解产物对有害菌在鸡肠上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在酶活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各试验组对小麦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切酶A、B、C、D、E组降低小麦食糜上清液的黏性作用极显着高于外切酶F组(P<0.01),单酶B、D与其3个组合酶组(酶B和酶D的比例分别为3∶7、1∶1、7∶3)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单酶B、D及其3个组合酶分别水解木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解产物发现,单酶B分解木聚糖后产生较多的木二糖、其含量为50.08%,单酶D分解木聚糖后产生较多的木叁糖、其含量为44.15%,组合酶(B+D)1∶1组产生的木叁糖最多、含量为50.34%,5个处理组中木二糖和木叁糖的总含量分别为95.70%、86.79%、93.11%、87.55%、94.55%。将木聚糖酶水解木聚糖的产物添加到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乳酸杆菌的试验发现,5个试验组的大肠杆菌吸光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对于枯草芽孢杆菌,试验组的吸光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组合酶1∶1组增殖效果好于其余试验组(P<0.01);对于乳酸杆菌,试验组的吸光值同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单酶B组的增殖效果最好(P<0.05)。测定5个处理组的水解产物和木糖对大肠杆菌黏附率影响的结果表明,5个处理组的木聚糖水解产物均可以降低大肠杆菌的黏附率(P<0.05);经作用后,大肠杆菌的黏附率分别降至5.12%、5.07%、4.97%、4.75%、4.57%,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木糖则无此作用。结果说明,通过定向设计木聚糖酶及其组合,可以起到调控细菌增殖、对肠黏膜细胞的损伤等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木聚糖酶定向水解底物产生的功能性木寡糖发挥了抑制有害菌增殖、促进有益菌增殖的作用,其中以木二糖和木叁糖为优势糖源。(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张贝贝,赵晓兵,何丽丽,徐新慧,刘新育[9](2014)在《牛瘤胃细菌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能够产生稳定性较高木聚糖酶的菌株,采用以桦木木聚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牛瘤胃液中分离到1株产木聚糖酶的细菌,命名为BF。将BF菌株进行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鉴定,并研究其产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值、温度稳定性、pH值稳定性及金属离子对其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BF菌株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BF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反应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6.0,在pH值3.0~9.0稳定,在60℃保温180min后仍有65%的酶活力,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终浓度为5mmol/L的Ca2+、Fe2+对酶活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相对酶活力分别达130%和140%。表明,筛选到的菌株所产木聚糖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赵超,张宁宁,梅凡,艾超,阮灵伟[10](2013)在《产耐热木聚糖酶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酶易错PCR致突变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福建省永泰县温泉采集样品中筛选到1株产耐热木聚糖酶嗜热菌株TC-W7,并获得该木聚糖酶基因。在此基础上,采用易错PCR技术在木聚糖酶基因中引入突变,研究Mg2+浓度、Mn2+浓度、dTTP/dCTP浓度等条件对突变率的影响。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相似性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菌株TC-W7为土壤芽胞杆菌(Geobacillus),菌株TC-W7在最适温度75℃和pH 8.2条件下,其木聚糖酶活力为215.83 U/mL,Triton X-100和DDT能显着增强该酶的活性。在Mg2+浓度为20μmol/L,Mn2+浓度为0.80μmol/L,dTTP/dCTP浓度为0.30 mmol/L的致突变条件下,碱基突变率为0.98%。Geobacillus sp.TC-W7产木聚糖酶具有较好的耐热和耐碱等工业应用特性,对该酶易错PCR致突变条件优化结果,可用于后续木聚糖酶的耐热定向进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细菌性木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比硫酸铵盐析和双水相萃取两种木聚糖酶初级纯化方法的纯化效率,确定更加适于Paenibacillus sp.B1709木聚糖酶初级纯化的方法。结果显示,双水相萃取较盐析具有更好的木聚糖酶纯化回收效果,并对其主要实验参数进行优化,得出双水相萃取最佳条件为:聚乙二醇(PEG)4000Da,浓度22%,最佳成相盐(NH_4)_2SO_4,最适浓度18%,最适pH6.0,NaCl2%。在此条件下,可实现分配系数9.90,酶活力回收率为90.84%,纯化倍数6.13。实验结果显示双水相萃取相较于盐析在大规模纯化尤其针对复杂纯化目标时具备一定技术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性木聚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冯光志,邹颜霓,王月琳,吴玉婷,石玉.小龙虾肠道产木聚糖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19
[2].汤回花,滕超,刘丹蕾,鹿发展.盐析和双水相萃取法纯化细菌木聚糖酶的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8
[3].孟晓林,黄建蓉,明红,郭倩倩,聂国兴.黄河故道湿地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产木聚糖酶菌株筛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陈凤鸣,陈清华,王雄,丁增辉.真菌产与细菌产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小肠绒毛形态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比较[J].动物营养学报.2016
[5].王晶晶,张佩佩,Ronny,Mombaerts,Anne,Goderis,Kurt,Van,de,Mierop.在蛋鸡饲料中使用细菌性内切木聚糖酶[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
[6].石小玉.黄翅大白蚁后肠细菌来源木聚糖酶的纯化与基因克隆以及培菌白蚁菌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7].谢凤珍,华承伟,牛宏阳.耐热木聚糖酶源细菌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雷钊,郭爱红,马岩,夏旻灏,王敬锐.木聚糖酶水解底物作用及其产物对细菌增殖和细胞黏附率的影响[C].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张贝贝,赵晓兵,何丽丽,徐新慧,刘新育.牛瘤胃细菌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
[10].赵超,张宁宁,梅凡,艾超,阮灵伟.产耐热木聚糖酶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酶易错PCR致突变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杂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