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强论文-黄妮

姚乃强论文-黄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姚乃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翻译对比

姚乃强论文文献综述

黄妮[1](2019)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散射型虚构运动的翻译对比——以姚乃强译本和谷歌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位移或虚构运动是一种描述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模式,虚拟位移句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以《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小说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家Talmy的虚拟位移理论,着重分析虚拟位移范畴中的散射型虚构运动,对比姚乃强译本与谷歌翻译处理散射型虚构运动的4种类型,即方向路径、辐射路径、影子路径和感知路径,探讨人工和机器对虚构运动事件的翻译情况。通过对原文路径语义的保留和缺失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谷歌翻译的优势及缺陷,从而增强翻译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杨娟[2](2018)在《姚乃强《红字》中译本的叙事聚焦和引语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撒尼尔·霍桑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小说《红字》于1850年首次出版,因其超越传统小说风格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使该作品在西方文坛的地位愈久弥新,西方众多学者和评论家对其研究源源不竭。但在国内,直到十九世纪叁十年代才出现第一个《红字》中译本。国内对《红字》的翻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学、诗学、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等方面。也有少部分论文、期刊曾探讨过《红字》的叙事特点,但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红字》中译本的文章却屈指可数。叙事学是一门年轻却影响深远的学科。通常,国内将叙事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批评研究中,将之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却不多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员有很强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上。霍桑的《红字》正是以其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丰富的引语转换来呈现其精湛的叙事风格。因此,在翻译《红字》时,译者除了要抓住原作与译作的语言差异,更需着重把握原作叙事特点以充分体现原作者在创作时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及其叙事意图。译者若是忽略这两点,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便难以在译文中保留和再现。本文以姚乃强译的《红字》为研究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采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以探讨译者在翻译《红字》时,是否成功把握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点,成功再现原作叙事风格,从而在译作中建立相应的叙事类型,并重新评价《红字》姚乃强译本的价值。通过分析与探讨,本文发现:在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方面,除了有少部分内容翻译不当外,大多数情况下译者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着的叙述特色。因而,本文作者得出结论:译者在进行小说翻译时,须充分把握原作中的叙事聚焦和引语转换,并在译文中做到传神再现,原作的艺术精华及创作特色才得以更好地呈现于译作读者面前。鉴于我国学者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翻译批评的研究尚为少数,通过对《红字》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的分析研究,本文希望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同时,为其它外来文学作品的译入贡献一份力量。(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颜雪洁[3](2015)在《反抗与服从——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海丝特性格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教殖民统治的社会大背景下,海丝特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抗,但又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海丝特的反抗具有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的反抗有很深的社会原因,并且受到作者本人的情感经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丽[4](2015)在《谈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发展和深化了描写翻译学,把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它从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叁方面翻译规范考察译本产生的整个过程,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的多方面视角。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杰出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从翻译规范理论出发,考察《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姚乃强译本产生的过程,大到背景,小到翻译技巧,对比分析原着和译本。分析表明,译者对预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叁方面规范的遵守程度对译本产生的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翻译规范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黄明芳[5](2014)在《识解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汉译增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堪称美国文学的经典,自引入国内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翻译及研究。研究者们颇为关注的两个重要译本要属姚乃强译本和巫宁坤译本。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者对于这两个中译本中的翻译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视角,哲学,接受美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叙事学视角以及文学文体学视角来研究两个译本中的翻译现象,包括译者主体性研究,翻译策略研究,人物翻译研究,对等翻译研究,人物对话翻译研究,直译和意译的操控原则研究,翻译批评研究,文体转移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解释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中多类翻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译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相关启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汉译中的增译进行研究。识解理论强调人们在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观察事物的详略程度、不同的认知背景与语境背景、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辖域、突显不同的注意焦点五个方面。本文运用这一理论的五个维度,具体分析了姚译本中多种不同的增译内容,其主要分为文化内容的增译(成语及典故,修辞内涵)和文本构建的增译(语义表达增译及事件描述增译),并探讨了选取的增译实例中添加的翻译内容的合理性。识解理论具体分析了译者添加翻译内容时的认知机制,即译者采用何种识解方式添加出翻译内容,并对所添加的翻译内容是否合理进行探讨。识解理论强调语义在本质上具有主观意象性。不同的语言结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主观识解方式,蕴含着不同的语义内容。这一认知理论的应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翻译研究中许多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认知翻译学等交叉学科也相继形成与发展。本文中识解理论视角下的增译研究反映出认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实际意义。语言、认知与现实叁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人类基于现实体验的认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4-25)

刘颖[6](2009)在《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中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小说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25年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高超卓越的叙事技巧,以及优美如诗的叙述语言赢得了许多权威评论家和着名作家的热情赞扬。如今,这部小说巨大的文学及审美价值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褪去,相反却历久弥坚。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评出的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列第二。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哈佛大学的莱德克里弗学院也提出了他们的100部最佳小说排名,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列第一。如果说兰登书屋的排名反映的是大众对这本小说的青睐,那么哈佛大学的排名就应代表着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了。虽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西方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但国内在对此书及其作者的推介上却表现得十分迟缓。直到1982年这本书的中文注释本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此书的中译本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现。其后,国内陆续出现了这本小说的多种译本。这些译本的出现掀起了我国文学界对这本小说的评论高潮,各个角度的文学评论不胜枚举。但遗憾的是,学界似乎都忽视了对文学评论所依照的各种中译本的关注。通过在CNKI的搜索显示,至今为止,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类文章及论文仅有6篇。而对于本文所进行的叙事学视角下的译本研究搜索结果为零。自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首次出版以来,至今国内已有各式中译本超过11种,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姚乃强教授翻译的中译本是目前国内由权威出版社发行的关于此书的最新版本。本文拟借助文学批评中发展已较为成熟,然而却极少参与文学翻译批评的叙事学理论,以姚乃强教授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个方面,对比原着和译本,分析译本是如何成功地再现了以上的叙事特点。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叙事性极强。因此作品中呈现出的各种叙事类型和叙事技巧便成为标志这部作品的风格。叙事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着眼于文本本身,关注叙述者在“话语”层次上描述事件、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如视角的运用,引语的转换等。这一理论指导译者在进行小说翻译实践时,必须首先抓住原作的叙事风格,并通过准确再现原作中的叙事类型和叙事技巧来实现对原作艺术和审美价值的传达。《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匠心独运的经典小说,它多元化的叙述视角、丰富的引语转换都是其叙事风格的鲜明标志,译者如果忽视了对其中任何一种的再现都会对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值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原着及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姚乃强教授的译本在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个方面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着的叙述特色,实现了与原着在文学和审美价值层面的对等。由于目前我国从叙事学角度关照翻译批评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作为一篇以叙事学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的论文,能够帮助中国的读者更好的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希望能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10-01)

李冰[7](2007)在《用“信达切”的翻译标准看姚乃强的《红字》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用“信达切”的标准来评述姚乃强翻译的《红字》中文版本,最后指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即“信”的基础上,姚先生的翻译更好地达到“达”和“切”的要求,是《红字》中文译本中的上乘之作。(本文来源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姚乃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撒尼尔·霍桑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小说《红字》于1850年首次出版,因其超越传统小说风格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独具匠心的叙述技巧使该作品在西方文坛的地位愈久弥新,西方众多学者和评论家对其研究源源不竭。但在国内,直到十九世纪叁十年代才出现第一个《红字》中译本。国内对《红字》的翻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学、诗学、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等方面。也有少部分论文、期刊曾探讨过《红字》的叙事特点,但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红字》中译本的文章却屈指可数。叙事学是一门年轻却影响深远的学科。通常,国内将叙事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批评研究中,将之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却不多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员有很强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上。霍桑的《红字》正是以其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丰富的引语转换来呈现其精湛的叙事风格。因此,在翻译《红字》时,译者除了要抓住原作与译作的语言差异,更需着重把握原作叙事特点以充分体现原作者在创作时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及其叙事意图。译者若是忽略这两点,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便难以在译文中保留和再现。本文以姚乃强译的《红字》为研究文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采用对比研究法,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以探讨译者在翻译《红字》时,是否成功把握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点,成功再现原作叙事风格,从而在译作中建立相应的叙事类型,并重新评价《红字》姚乃强译本的价值。通过分析与探讨,本文发现:在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方面,除了有少部分内容翻译不当外,大多数情况下译者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着的叙述特色。因而,本文作者得出结论:译者在进行小说翻译时,须充分把握原作中的叙事聚焦和引语转换,并在译文中做到传神再现,原作的艺术精华及创作特色才得以更好地呈现于译作读者面前。鉴于我国学者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翻译批评的研究尚为少数,通过对《红字》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的分析研究,本文希望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同时,为其它外来文学作品的译入贡献一份力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姚乃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妮.《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散射型虚构运动的翻译对比——以姚乃强译本和谷歌翻译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杨娟.姚乃强《红字》中译本的叙事聚焦和引语转换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3].颜雪洁.反抗与服从——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海丝特性格及成因[J].菏泽学院学报.2015

[4].黄丽.谈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译本[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黄明芳.识解理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汉译增译研究[D].湖南大学.2014

[6].刘颖.叙事学视角下的小说翻译——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姚乃强中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李冰.用“信达切”的翻译标准看姚乃强的《红字》译本[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姚乃强论文-黄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