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脾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斑水肿,柔肝补脾,中西医结合疗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补脾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珂儿,许家骏,曹旭,张南,王晓聃[1](2019)在《柔肝补脾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斑水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总结了许家骏主任中西医结合治疗黄斑水肿的思路、方法和经验,阐述了其对黄斑水肿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脾虚肝旺在黄斑水肿患者病程中一直存在,在中医辨证治疗黄斑水肿的基础上应佐以柔肝补脾的方法,并结合美国眼科学会2015年临床指南,提出应中西医联合治疗黄斑水肿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倪道磊,蒋春波,宋欢,宋永亮,金伟民[2](2019)在《益肾补脾法改善慢性肾脏病4~5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CKD4~5期非透析患者120例,根据PEW诊断标准最后入组26例PEW患者,将PEW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与对照组12例,2组均给予低磷、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改善贫血,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肾补脾方加减治疗,评估2组体质量指数(BMI)、中臂围(MAC)、肱叁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中臂肌围(MAMC)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 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EW患病率为21.67%。治疗组BMI和MAC均明显升高,Alb、p Alb、Hb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肾补脾法能有效改善CKD4~5期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PEW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黄万友[3](2018)在《益肾补脾法结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肾补脾法结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毒清颗粒、碳酸氢钠片(小苏打片)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给药基础上给予益肾补脾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显效中16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4%;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益肾补脾法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8年12期)
郭晶,张斌,赵娜[4](2017)在《强脊补脾法配合消食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强脊补脾法配合消食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虚湿热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机制。方法将120例脾虚湿热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强脊补脾手法配合消食膏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健胃消食片和复合维生素B治疗,两组均12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血清微量元素血锌、血钙检测、食欲、食量积分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食欲症状积分、食量症状积分、厌食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便秘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儿血锌(Zn~(2+))、血钙(Ca~(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脊补脾法配合消食膏穴位贴敷能够明显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通督强脊、补脾扶阳、调理脏腑",提高患儿免疫力,增加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刘小溪,李小娟,石岩,王莉[5](2017)在《益气补脾法配合二甲双胍干预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气补脾法对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K科收治的95例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选取40例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二甲双胍片250 mg/次,3次/d,观察组加用降糖丸,1袋3次/d冲服,治疗前后提取粪便菌群基因组DNA,通过构建粪便菌群的细菌通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指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明显改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数量升高,肠球菌属、肠杆菌、酵母菌数量降低(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胰岛素指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肠道菌群数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补脾法可有效改善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刘臣,孙志[6](2017)在《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浅析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型糖尿病病机新认识、刺法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的腧穴配伍、针刺手法,体会其治疗特色,并举案例佐证。[结果]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病机与消渴不尽相同,孙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多见肥胖、消谷善饥并伴见倦怠乏力,概括其病机为"胃强脾弱",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用补泻手法针刺,调节脾胃功能,泻法针刺中脘、足叁里、内庭抑胃控制食欲,补法针刺太白、叁阴交、脾俞增强脾的运化,以达泻胃补脾之用,在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为针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刘妍[7](2017)在《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泻胃补脾针刺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2.探讨泻胃补脾针刺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效应的影响。3.探索泻胃补脾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针刺治疗组在科学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予泻胃补脾为指导原则选穴针灸,主取脾俞、中脘、足叁里、叁阴交、太白、内庭,先刺脾俞,后刺余穴,中脘、足叁里、内庭用泻法,先行提插泻法,轻插重提,行针6次,后行捻转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捻转,行针6次。脾俞、太白、叁阴交用补法,先行提插补法,重插轻提,行针6次,后行捻转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行针6次,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周3次,隔日一次,两组皆干预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清C肽(FCP)、瘦素(LEP)、抵抗素(RETN)、胰升糖素样肽-1(GLP-1),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价疗效。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干预前后相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倦怠乏力、便秘或腹泻症状积分比重较大,针刺治疗对以上症状积分下调效果明显。2.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FPG、HbA1c、FINS、F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以上指标下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3.与干预前比较,针刺组干预后ISI、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ISI、HOMA-IR差异显着大于对照组。4.与干预前比较,针刺组干预后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脂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针灸组对TG、HDL-C、LDL-C改善优于对照组。5.与干预相比较,针刺组干预后RETN、GL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ETN、LEP、GLP-1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干预后RETN、GLP-1差异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1.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脂代谢有改善作用,但其疗效低于针刺治疗。2.糖尿病前期患者证候多以胃强脾弱表现为主,泻胃补脾法能缓解临床症状,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状态,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RETN水平,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率,上调GLP-1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减少β细胞凋亡有关。3.泻胃补脾法是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2)
刘臣[8](2017)在《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泻胃补脾针法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泻胃补脾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针刺组与对照组各30名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及坚持运动,并保持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变,本研究期间不更换药物或调整药物用量。针刺组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入针刺:主穴中脘、内庭、足叁里、脾俞、太白、叁阴交。其中足叁里、内庭、中脘使用泻法针刺,操作为针刺得气后运用捻转泻法和提插泻法各6次。太白、叁阴交、脾俞使用补法针刺,操作为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和提插补法各6次。治疗过程中,脾俞穴针刺后不留针,余穴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本研究时间为1月。观察治疗1月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let(C-P)]及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瘦素(LEP)、抵抗素(Resistin)、类胰升糖素肽-1(GLP-1)等指标。结果:1、症状积分及疗效:干预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症状积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针刺干预后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着(P<0.05)。2、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干预前两组患者FBG、HbA1c、FC-P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FBG、HbA1c、FC-P较干预前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3、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let(C-P)]:干预前两组患者Homa-IR(C-P)、Homa-islet(C-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Homa-IR(C-P)较干预前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针刺组干预后Homa-islet(C-P)较干预前升高(P<0.05),较对照组降低无显着差异(P>0.05)。4、血脂:干预前两组患者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TG、TC、LDL-C较干预前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HDL-C较干预前升高(P<0.05)较对照组升高显着(P<0.05)。5、瘦素(LEP)、抵抗素(Resistin):干预前两组患者LEP、Resistin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LEP、Resistin较干预前降低(P<0.05),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5)。6、类胰升糖素肽-1(GLP-1):干预前两组患者GLP-1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干预后GLP-1较干预前升高(P<0.05),较对照组升高显着(P<0.05)。结论: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FBG、HbA1c、FC-P、TG、TC、LDL-C、LEP、Resistin、Homa-IR(C-P),显着升高 HDL-C、GLP-1;具有升高Homa-islet(C-P)的趋势。泻胃补脾法针刺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1)
郭静静[9](2016)在《益肾补脾法对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在广西中医一附院肾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慢性肾脏病3期的脾肾气虚型患者,按1:1比例运用随机法将选取的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调脂、纠正肾性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以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平衡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补脾方。益肾补脾方以“补益脾肾”为基本大法,参考全国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并结合其他相关慢性肾衰的诊疗方案,精选药物随证组方而成。组方主要由党参、黄芪、菟丝子、茯苓、白术、制首乌、淮山等组成。结合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兼证如湿浊证、血瘀证、湿热证等,随证加减。兼湿浊证者加法半夏、薏仁等;兼血瘀证者加叁七、丹参等;兼湿热证者加猫须草、熟大黄等。两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纳入组时及治疗第6周和第12周的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转铁蛋白以及临床表现等指标,并进行评价。结果:(1)SGA评分分级:治疗组SGA评分分级治疗前SGA-A级12例、SGA-B级17例、SGA-C级1例,治疗后SGA-A级16例、SGA-B级14例、sga-c级0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sga治疗前sga-a级11例,sga-b级17例、sga-c级2例,治疗后sga-a级12例,sga-b级16例、sga-c级2例,p﹥0.05,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前白蛋白:治疗组血清前白蛋白(pa)治疗前平均值为119±15.56mg/l,治疗后150±14.62mg/l,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pa)治疗前平均值为121±13.48mg/l,治疗后为125±14.76mg/l,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血清白蛋白:治疗组血清白蛋白(alb)治疗前平均值为30±5.31g/l,治疗后为38±4.27g/l,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治疗前平均值为32±4.61g/l,治疗后为29±3.54g/l,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血清胆固醇:治疗组血清胆固醇(tc)治疗前平均值为2.9±0.86mmol/l,治疗后3.2±0.57mmol/l,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胆固醇治疗前平均值为2.7±0.79mmol/l,治疗后为2.8±1.06mmol/l,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转铁蛋白:治疗组转铁蛋白(tf)治疗前平均值为186±15.12mg/dl,治疗后200±16.86mg/dl,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转铁蛋白治疗前平均值为190±10.79mg/dl,治疗后为185±9.56mg/dl,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其中显效9例,有效16例,稳定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56.7%,其中显效7例,有效10例,稳定9例,无效4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益肾补脾方治疗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可提高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转铁蛋白、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2)益肾补脾方可改善CKD3期脾肾气虚证主要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5)
谢永祥,龙春莉,陶志虎,谢丽萍,蓝芳[10](2016)在《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微炎症、氧化应激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微炎症、氧化应激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81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益肾补脾方加减、厄贝沙坦片,观察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SOD、Hb、PA、Alb的改变。结果:治疗组hs-CRP、IL-6、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IL-6、TNF-α均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SOD、Hb、Alb、PA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OD、Hb、Alb、PA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益肾补脾法可减轻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微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补脾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CKD4~5期非透析患者120例,根据PEW诊断标准最后入组26例PEW患者,将PEW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与对照组12例,2组均给予低磷、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改善贫血,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肾补脾方加减治疗,评估2组体质量指数(BMI)、中臂围(MAC)、肱叁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中臂肌围(MAMC)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 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并对以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EW患病率为21.67%。治疗组BMI和MAC均明显升高,Alb、p Alb、Hb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肾补脾法能有效改善CKD4~5期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改善PEW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脾法论文参考文献
[1].曹珂儿,许家骏,曹旭,张南,王晓聃.柔肝补脾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斑水肿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倪道磊,蒋春波,宋欢,宋永亮,金伟民.益肾补脾法改善慢性肾脏病4~5期非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3].黄万友.益肾补脾法结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4].郭晶,张斌,赵娜.强脊补脾法配合消食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5].刘小溪,李小娟,石岩,王莉.益气补脾法配合二甲双胍干预脾虚证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
[6].刘臣,孙志.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7].刘妍.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8].刘臣.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9].郭静静.益肾补脾法对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影响[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10].谢永祥,龙春莉,陶志虎,谢丽萍,蓝芳.益肾补脾法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微炎症、氧化应激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