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蚕种催青质量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正红[1](2021)在《提高原蚕种催青孵化率关键技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原蚕种催青提高孵化率,直接影响一代杂交种的质量和产量。本文阐述了原蚕种催青过程中催青适期确定、温湿标准掌握以及补催青工作等关键技术的做法与体会。
顾理流[2](2018)在《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蚕种催青工作是养蚕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催青工作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蚕种一日孵化率的高低,进而影响着养蚕者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了蚕种催青的关键技术,通过各项关键技术的实施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并就此阐述相关体会。
邱剑超[3](2017)在《蚕种催青系统远程测控软件与移动客户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蚕种养殖是蚕农的主要收益之一。随着近年来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蚕农也越来越关心蚕种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只有不断提高蚕种催青技术和完善催青管理系统,才可以培育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蚕种。蚕种催青系统主要是为了帮助将蚕种催青室的温湿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给蚕种提供一个最合适的生长环境。本蚕种催青系统采用的是自适应模糊PID算法,能有效的控制催青室的温湿度,提高控制效果。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需要一套远程催青系统测控软件来给蚕种催青提供更好的帮助。因此,本课题就针对蚕种催青测控系统设计出一个蚕种催青系统远程测控软件,该测控软件是在蚕种催青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用来观察、记录催青室的情况,对催青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且能够远程监控催青室的情况。本课题是基于C/S模式下在Visual Studio和Eclipse平台上进行开发,设计出一套图形界面化显示的测控软件。在PC机上设计的客户端和服务器软件,是基于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设计的。手机客户端软件是基于Eclipse的Android开发环境,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设计。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各个部分之间都是基于TCP/IP协议通过套接字Socket进行数据传输,该协议是面向对象,提供可靠传输,可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该催青测控软件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接口通信,主要是催青测控软件与催青测控机之间的数据通信、温湿度设定值的传输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催青测控服务器软件图形界面设计,主要包括温湿度的实时显示、信息配置等;第三部分主要是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采用C/S架构模式进行通信;第四部分主要是客户端的图像界面设计。第五部分主要是数据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都是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存储,并且采用双机备份,以防止数据的丢失问题。
何洪飞[4](2017)在《新型蚕种催青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丝绸产品的流行,丝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养蚕为众多企业和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现在,国内的养蚕业已经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实行催青企业集中统一催青,待蚕种转青后发给蚕农,蚕农负责饲养桑蚕,待蚕化蛹后将茧卖给企业,最后由企业负责再加工的商业模式。催青是桑蚕养殖的第一阶段,其决定了蚕卵的活化率、齐整度,幼蚕的免疫力,以及蚕的发病率、成活率,因此,蚕种催青在整个养蚕周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蚕种催青时,需要根据蚕种活化的程度、孵化齐整度、以及预期孵化结束时间,调控催青室内的温湿度状态,保证蚕卵能够正常活化,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人为地加速或者抑制蚕卵的活化进度。针对蚕种催青工作,顺应企业用户的应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款新型的蚕种催青测控系统,其采用较新的硬件资源,以液晶屏为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远程监控功能,使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其能够达到用户对温湿度控制的精度要求,能够有效地满足蚕种催青工作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蚕种催青测控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研究内容包括:(1)确定系统方案:研究蚕种催青的工作流程,分析用户的需求,分析原有测控系统的优缺点,确定系统的设计需求以及注意事项。按照对系统的分析,选取合适的资源,并构造硬件系统。(2)选择并设计控制算法:比较常用控制算法的优缺点,根据控制精度的要求,确定测控系统使用的控制算法。研究控制器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设计并调试其性能。(3)系统的软件设计:在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完成硬件资源底层驱动和应用功能的开发,使各硬件资源协同工作。软件设计的工作可分为: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历史数据的存储与提取、与计算机的协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控制算法的代码实现。
叶茂霖[5](2017)在《蚕种催青管理技术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蚕种催青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催青的好坏直接对于蚁蚕孵化的整齐性和蚁体的强健以及茧质优劣等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结合笔者多年蚕桑基层工作经验,对蚕种催青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旨在为蚕种饲养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健,范涛,代君君,孟庆杰,舒蕊,章玉萍[6](2016)在《基于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蚕种催青技术对蚕种孵化整齐度和家蚕体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蚕桑生产。但催青技术仍主要停留在人工或人工加自动化保护家蚕胚胎发育阶段的环境调节,无法从实际意义上实现蚕种催青的智能化、现代化控制。基于蚕种发育特点和对蚕种催青技术参数的充分分析,研究了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以下简称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技术,优化了催青室控制设备,将智能化监测软件与工控机结合,实现系统对催青胚胎的发育值的测定,并根据测定值在线调节催青室中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子,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程度与自适应能力。
徐青,刘小芬[7](2015)在《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体会》文中提出蚕种催青是养蚕生产中首要环节,催青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养蚕效率。催青工作是一项细致与专业技术性的工作,影响蚕种一日孵化率因素很多,该文从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把握3期重点胚子、催青中技术处理和加强蚕种后期保护等4个方面介绍,以期对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和保证蚕种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晓松,黄桂辉,黎明[8](2014)在《蚕种催青技术》文中指出从做好催青前的准备工作、掌握合理的环境条件、加强催青技术管理、防止催青死卵的发生、及时收蚁与增强蚁蚕体质等方面阐述了蚕种催青技术,以期提高蚕种孵化率。
李红[9](2012)在《关于蚕种智能催青方法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蚕种催青是养蚕生产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蚕种的孵化率、孵化整齐度、蚁体的强健、抗病能力的强弱,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基础。因而改善蚕种催青条件,运用科学的催青方法,确保胚子发育整齐,提高一日孵化率,是蚕种催青工作追求的目标。
王亚琴,吴海荣,杨燕[10](2012)在《抓住蚕种催青关键技术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文中指出回顾总结了多年来启东市的蚕种催青实践经验,阐述了蚕种催青中温度、湿度、调种、发种等技术关键的做法与体会,强调了补催青工作的重要性与相关注意点,确保一日孵化率达到96%以上。
二、提高蚕种催青质量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蚕种催青质量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原蚕种催青孵化率关键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蚕种催青设施设备建设 |
2 科学确定蚕种催青适期 |
2.1 根据气候决定催青适期。 |
2.2 根据桑叶确定催青适期: |
3 催青前的准备工作 |
3.1 选配责任心强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
3.2 加强原种催青前防病消毒。 |
3.3 做好催青的准备就绪工作。 |
4 抓住原蚕种催青技术要点 |
4.1 制定催青出库计划。 |
4.2 重视催青前的胚子发育。 |
4.3 确定开始加温胚子是关键。 |
4.4 高温感光胚子掌握好。 |
4.5 严格控制胚子点青时间。 |
4.6 注意品种积温差异。 |
4.7 黑暗保护要注意。 |
4.8 落实领种技术。 |
(2)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期准备阶段 |
1.1 建设高质量蚕室 |
1.2 提高催青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
2 蚕种催青的重点胚子 |
2.1 丙2起点胚子 |
2.2 戊3胚子 |
2.3 见点胚子 |
3 蚕种催青时的技术处理 |
3.1 补湿 |
3.2 解剖技术 |
4 蚕种后期保护技术 |
5 结论 |
(3)蚕种催青系统远程测控软件与移动客户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蚕种催青系统远程测控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测控软件的结构和功能 |
2.1.1 测控软件在整个蚕种催青系统中的结构 |
2.1.2 测控软件在蚕种催青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2.1 软件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
2.2.2 测控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 |
2.2.3 测控软件之间的通信方式 |
2.2.4 测控软件中的数据存储方式 |
2.2.5 测控软件的开发运行环境 |
2.3 测控软件整体的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测控服务器软件设计 |
3.1 服务器软件设计概述 |
3.1.1 软件设计方法 |
3.1.2 软件设计过程 |
3.1.3 服务器软件设计 |
3.2 服务器软件各模块设计 |
3.2.1 用户登录模块 |
3.2.2 主界面显示模块 |
3.2.3 主界面功能模块 |
3.3 测控软件之间的通信方式 |
3.3.1 通信方案的制定 |
3.3.2 通信程序的实现 |
3.3.3 多线程处理任务 |
3.4 SQLServer数据库管理与操作 |
3.4.1 数据库系统整体设计 |
3.4.2 数据库双机热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客户端软件设计 |
4.1 :测控软件PC客户端的设计与介绍 |
4.2 客户端设计 |
4.3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方式与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客户端软件设计 |
5.1 移动客户端介绍 |
5.2 移动客户端设计 |
5.2.1 移动客户端方案设计 |
5.2.2 移动客户端界面设计 |
5.2.3 移动客户端程序设计 |
5.3 移动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信方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标 |
6.2 测试方案 |
6.3 测试项目与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新型蚕种催青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丝绸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已有催青设备的现状 |
1.3 蚕种催青测控系统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测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
2.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
2.2.2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型 |
2.2.3 液晶屏的选型 |
2.2.4 网络通信芯片的选型 |
2.2.5 其他硬件资源的选型 |
2.2.6 温湿度控制设备 |
2.2.7 测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
2.3 控制算法的选择 |
2.3.1 PID控制算法 |
2.3.2 模糊控制算法 |
2.3.3 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 |
2.3.4 被控对象的控制难点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3.2 主控制板的电路设计 |
3.2.1 电源模块 |
3.2.2 STM32最小系统 |
3.2.3 STM32接口电路设计 |
3.2.4 数据存储模块 |
3.2.5 通信模块 |
3.2.6 人机交互模块 |
3.2.7 主控制板与模拟板的接口 |
3.3 模拟板的电路设计 |
3.3.1 电源模块 |
3.3.2 传感器相关电路 |
3.3.3 控制信号输出模块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4.1 模糊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
4.1.1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4.1.1.1 PID控制器 |
4.1.1.2 各参数的控制效果 |
4.1.1.3 参数整定方法与原则 |
4.1.1.4 标准PID算法的改进方法 |
4.1.2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4.1.3 模糊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PID参数模糊自适应的基本原则 |
4.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4.3.1 PID控制器相关参数 |
4.3.2 确定基本论域与模糊子集 |
4.3.3 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4.3.4 控制决策的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测控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5.2 底层驱动的设计 |
5.2.1 STM32相关配置 |
5.2.2 液晶屏的时钟配置 |
5.2.3 W5500的初始化与TCP Server的建立 |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
5.3.1 温湿度采集模块的设计 |
5.3.1.1 数据采集 |
5.3.1.2 数字滤波 |
5.3.1.3 工程单位转换 |
5.3.2 时间相关功能的设计 |
5.3.3 存储芯片通信故障检测功能的设计 |
5.3.4 配置信息相关功能的设计 |
5.3.5 历史数据存放与提取功能的设计 |
5.3.5.1 存储区域的划分 |
5.3.5.2 历史数据的存放 |
5.3.5.3 历史数据的提取 |
5.3.5.4 短时断电后历史数据的记录 |
5.3.6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5.3.7 通信功能的设计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界面设计与系统调试 |
6.1 人机交互界面 |
6.1.1 自控模式显示界面 |
6.1.2 手动模式显示界面 |
6.1.3 设置界面 |
6.1.4 历史数据显示界面 |
6.1.5 传感器校准界面 |
6.1.6 更新界面 |
6.2 实验室测试 |
6.3 现场调试 |
6.3.1 调试环境与调试设备 |
6.3.2 自控模式的控制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主控制板和模拟板的PCB布线图 |
(5)蚕种催青管理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员管理和时间把握 |
2 起点胚子调节 |
3 准确掌握关键胚子 |
4 确定发种时间 |
5 重视后续工作 |
(6)基于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技术方案 |
1.1 蚕种催青技术简介 |
1.2 系统需求分析 |
2 智能化蚕种催青控制相关因素 |
2.1 催青控制因素探究 |
2.2 催青室循环结构 |
2.3 胚胎发育进程鉴定 |
3 系统设计 |
3.1 催青室系统设计思路 |
3.2 催青控制系统 |
4 结束语 |
(7)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前期准备工作 |
1.1 建设高标准蚕种催青室 |
1.2 配备催青技术人员和进行业务培训 |
1.3 催青室消毒工作要彻底 |
1.4 严格规范技术操作 |
2 把握3期重点胚子 |
2.1 调节好丙2起点胚子 |
2.2 把握好戊3胚子 |
2.3 严格观察见点胚子 |
3 催青中技术处理 |
3.1 补湿 |
3.2 及时准确解剖 |
4 加强蚕种后期保护 |
4.1 确定收蚁时间及发放工作 |
4.2 小蚕共育室温湿度预调 |
(8)蚕种催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做好催青前的准备工作 |
1.1 严格消毒, 确保安全 |
1.2 检修设备 |
1.3 专人负责, 建立制度规范操作 |
2 掌握合理的环境条件 |
2.1 温度 |
2.2 湿度 |
2.3 光线 |
2.4 空气 |
3 加强催青技术管理 |
3.1 合理确定出库日期 |
3.2 做好胚子解剖, 注意及时调节 |
3.3 调节好起点胚子, 适时加温催青 |
3.4 掌握戊3胚子及时高温感光 |
3.5 认真观察见点胚胎, 适时进入黑暗保护 |
4 防止催青死卵的发生 |
5 及时收蚁, 增强蚁蚕体质 |
(9)关于蚕种智能催青方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蚕种催青智能控制系统的特点 |
2 抓好蚕种智能化催青管理 |
2.1 建立完备的蚕种领运保护办法和催青责任制 |
2.2 严格催青室消毒工作 |
2.3 搞好预备催青测试 |
2.4 把好蚕种入室关 |
3 严格催青技术操作 |
3.1 认真取样、解剖胚子, 适时做好温湿度调节 |
3.2 摇种换气相结合, 使蚕种感温均匀发育整齐 |
3.3 搞好入室前起点胚子的调节 |
3.4 搞好戊3胚子的调节 |
3.5 搞好点青卵、转青卵的保护, 促进蚕种发育整齐 |
3.6 适时发种, 做好补催青工作 |
4 不同品种特性要采取灵活措施 |
5 几点体会 |
四、提高蚕种催青质量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原蚕种催青孵化率关键技术探讨[J]. 刘正红. 江苏丝绸, 2021(01)
- [2]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J]. 顾理流. 农业与技术, 2018(22)
- [3]蚕种催青系统远程测控软件与移动客户端设计[D]. 邱剑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4]新型蚕种催青测控系统设计[D]. 何洪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蚕种催青管理技术浅析[J]. 叶茂霖. 广东蚕业, 2017(03)
- [6]基于工控机的智能化蚕种催青系统研究[J]. 刘健,范涛,代君君,孟庆杰,舒蕊,章玉萍. 中国蚕业, 2016(04)
- [7]提高蚕种催青一日孵化率的关键技术体会[J]. 徐青,刘小芬.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4)
- [8]蚕种催青技术[J]. 李晓松,黄桂辉,黎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1)
- [9]关于蚕种智能催青方法的几个问题[J]. 李红. 四川蚕业, 2012(02)
- [10]抓住蚕种催青关键技术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J]. 王亚琴,吴海荣,杨燕. 中国蚕业, 2012(01)
标签:软件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