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粒突变体论文-韩思迪

圆粒突变体论文-韩思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圆粒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株高,粒型,叶宽

圆粒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韩思迪[1](2016)在《水稻圆粒突变体T135和窄叶突变体T88的鉴定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米粒型既是重要的外观品质之一,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克隆调控水稻粒型的基因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水稻粒型是一个复杂的、受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本课题第一部分的研究材料是一个以粳稻Kita-ake(北秋)为背景的半矮秆圆粒突变体,命名为T135。我们对Kita-ake与T135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另一方面,为了对调控粒型的基因进行定位,将T135与籼稻IR36进行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在分离群体中挑选圆粒单株构建隐性基因池,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174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野生型Kita-ake与突变体T135的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T135株高相比于Kita-ake降低了约17%,属于半矮秆突变。Kita-ake与T135茎秆节间数相同,T135的矮化是由于节间长度的变化引起的:T135每个节间均比照Kita-ake有所缩短,然而就各节间缩短比例来看,T135的矮化类型更偏向d6型。对茎秆的横截面观察发现,T135的维管束与Kita-ake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且基本组织的细胞层数稍多于Kita-ake,我们猜想这种变化可能是T135茎秆更粗壮的原因。对叶鞘内表皮细胞的观察发现,Kita-ake与T135的细胞长度没有显着差异,推测T135茎秆的缩短是由细胞数目而非细胞长度变化引起的。2.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往往受多种植物激素调控,其中影响较多的是赤霉素。分别对Kita-ake和T135进行外源GA3处理,结果显示随着GA3浓度的升高,Kita-ake和T135第二叶鞘长度增加,且在10-5mM和10-3mM浓度下,T135第二叶鞘长度稍低于Kita-ake,当GA3浓度达到O.1mM时,Kita-ake和T135第二叶鞘长度趋于一致。T135对外源施加GA3发生响应,在低浓度的GA3处理下恢复部分表型,说明T135体内的GA通路没有缺陷,但T135是否是GA合成缺陷突变体还需进一步验证。3.相比于Kita-ake,T135籽粒表现为更加短圆。对农艺性状数据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相对于Kita-ake,T135籽粒粒长减少了约15%,粒宽和粒厚分别增加了约14%和13%;同样的,T135的糙米粒长比Kita-ake减少了约22%,粒宽和粒厚分别增加了约13%和10%。除此之外,T135千粒重也相比于Kita-ake减少约7%。为了探究造成T135粒型变化的原因,我们在细胞学水平上对颖壳外表皮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135颖壳外表皮的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球状凸起变成脊状凸起,同时细胞宽度增加,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T135的圆粒表型。4.除了株高、粒型之外,T135在叶夹角、穗型、结实率等方面亦发生了变化。调查T135/IR36的F2分离群体发现株高、粒型和叶夹角这叁个性状不连锁,推测它们可能由叁个不同的基因控制。实验旨在克隆控制其粒型的基因,因此在F2分离群体中挑选圆粒单株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长臂上,位于分子标记Dly-3与T135-10-13之间,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15M。叶片形态是水稻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叶片面积影响光合效率从而影响产量。本课题第二部分的研究材料是一个以粳稻Kita-ake为背景的半矮秆窄叶突变体,命名为T88。对Kita-ake与T88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它们在株高、叶宽、籽粒大小及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同时,为了对调控叶宽的基因进行定位,将T88与籼稻IR36进行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在分离群体中挑选窄叶单株作为隐性基因池,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上的225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野生型Kita-ake与突变体T88的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T88株高显着降低。Kita-ake与T88茎秆节间数相同,因此我们认为T88的矮化是由于节间长度的变化引起的:T88每个节间均比照Kita-ake有所缩短,就各节间缩短比例来看,T88的矮化类型更偏向dm型。2.观察Kita-ake和T88的剑叶横截面,发现T88的小维管束数目比Kita-ake减少,推测T88的窄叶表型可能与小维管束的数目减少相关。3.利用Kita-ake和T88正反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T88的矮秆和窄叶表型由同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在T88/IR36的F2分离群体中挑选极端窄叶的植株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目的基因定位在第1染色体长臂上,位于分子标记T88-1-13与T88-1-21之间,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5M。(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磊,曾晓芳,赵德刚[2](2015)在《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地方稻种来拢突变体库中能稳定遗传的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为材料,对其半矮化和小圆粒性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暗形态建成表明srd-1突变体矮化性状与BR无关。srd-1突变体表现对GA敏感,外源GA3对突变体幼苗第2叶鞘有促进生长作用,能诱导α-淀粉酶活性,可以使倾斜方向排列的细胞微管骨架恢复至野生型横向排列方向,表明srd-1突变体矮化性状与GA信号传导途径无关。GA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Os KS1和Os GA2ox1表达相对于野生型差异不显着,Os CPS、Os KO2、Os KAO、Os GA20ox2和Os GA3ox2基因表达下调,初步说明srd-1突变体的矮化性状可能是由活性GA生物合成降低所致。此外,小圆粒调控基因SRS1、SRS3和SRS5表达下调,表明srd-1突变体突变基因同时参与了籽粒大小和株高的调控,突变基因影响了活性GA的生物合成和小圆粒调控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了矮化和小圆粒表型的产生。该研究为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定位及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磊,曾晓芳,赵德刚[3](2014)在《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MS诱变处理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建立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1份能稳定遗传的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为材料,对其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rd-1突变体茎节数目减少,茎节和颖壳纵向上细胞长度缩短;生长发育后期光合速率减小较为缓慢,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在籽粒成熟期,由于叶绿素b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叶绿素总量高于野生型,叶绿素a/b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4年04期)

陆燕,赵天祥,刘国祥,贾继增,孔秀英[4](2014)在《小麦矮秆圆粒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子粒形态性状和株高与小麦的产量密切相关,是育种的重要选择目标性状。本研究通过对小麦品种偃展1号(YZ1)EMS突变体W98的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W98的株高只有24 cm,而野生型YZ1的株高是73 cm。突变体株高的变异是由每个节间长度变短造成的,而非节间数目减少所致。相关分析表明矮秆与圆粒性状呈显着相关。利用高秆长粒的墨西哥品种10th12与突变体W98配制杂交组合,获得1544个F2∶3单株(株系),通过对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圆粒性状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赤霉素(GA)与油菜素内酯(BR)激素敏感性试验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都对GA处理不敏感;不同浓度BR的展叶试验表明野生型对BR不敏感,而突变体W98对BR敏感。(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伟[5](2009)在《水稻圆粒突变体rk4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有一半的人以稻米作为主食。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的重要目标。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因此,对粒形相关基因进行定位和克隆研究将对深入认识和了解粒形的遗传机制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中的圆粒突变体是从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品种中花11号经60Co-γ辐射诱变后获得的,其显着特征是成熟籽粒变短而圆,且株高变矮,生育期延长。对成熟籽粒性状调查后,发现圆粒突变体较野生型籽粒粒长明显变短,粒宽、粒厚明显增加,千粒重略有减小。对抽穗初期的幼嫩籽粒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籽粒外表皮细胞在宽度上比野生型宽大,在长度上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野生型小,从而横向使粒宽、粒厚增加,而纵向使粒长变短。对野生型和圆粒突变体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发现圆粒突变体的含量明显比野生型低,说明该突变体会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与品质性状相关。用圆粒突变体与籼稻品种籼恢8006杂交后获得F1代及F2代。对后代田间调查发现,F1代籽粒形态正常, F2代粒形发生分离,调查数据显示其中表现正常粒(366株)与圆粒(119株)的植株比例符合3:1(Х2=0.056<Х20.05,1=3.84),说明该粒形突变基因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SSR、STS标记和F2群体对控制该圆粒性状的隐性基因进行定位,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的STS和SSR标记S5-18和RM17962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是5.04cM和0.84cM。已报道的圆粒突变体有3个,因此将本实验中的圆粒突变体暂定名为round kernel 4(rk4)。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该基因,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在标记S5-18和RM17962之间又设计了77个STS标记,共有29个标记在两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利用这些标记和F3群体中的521株圆粒单株,我们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LSTS5-60和LSTS5-77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96cM和0.57cM,并构建了覆盖rk4基因目标区域的BAC重迭群,该基因位于BAC克隆AC087425上约46kb的区间内。这为rk4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01)

圆粒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贵州地方稻种来拢突变体库中能稳定遗传的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为材料,对其半矮化和小圆粒性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暗形态建成表明srd-1突变体矮化性状与BR无关。srd-1突变体表现对GA敏感,外源GA3对突变体幼苗第2叶鞘有促进生长作用,能诱导α-淀粉酶活性,可以使倾斜方向排列的细胞微管骨架恢复至野生型横向排列方向,表明srd-1突变体矮化性状与GA信号传导途径无关。GA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Os KS1和Os GA2ox1表达相对于野生型差异不显着,Os CPS、Os KO2、Os KAO、Os GA20ox2和Os GA3ox2基因表达下调,初步说明srd-1突变体的矮化性状可能是由活性GA生物合成降低所致。此外,小圆粒调控基因SRS1、SRS3和SRS5表达下调,表明srd-1突变体突变基因同时参与了籽粒大小和株高的调控,突变基因影响了活性GA的生物合成和小圆粒调控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了矮化和小圆粒表型的产生。该研究为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定位及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圆粒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韩思迪.水稻圆粒突变体T135和窄叶突变体T88的鉴定与基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李磊,曾晓芳,赵德刚.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筛选及鉴定[J].核农学报.2015

[3].李磊,曾晓芳,赵德刚.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小圆粒半矮秆突变体srd-1光合特性研究[J].种子.2014

[4].陆燕,赵天祥,刘国祥,贾继增,孔秀英.小麦矮秆圆粒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

[5].刘伟.水稻圆粒突变体rk4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D].扬州大学.2009

标签:;  ;  ;  ;  

圆粒突变体论文-韩思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