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依经立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依经立义,集中体现,《文心雕龙》
依经立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供罗[1](2016)在《“宗经六义”:《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集中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体大思精"之作,受到了"依经立义"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其中,《宗经》篇"宗经六义"之说有集中体现。学界对此尚未充分关注,故不避浅陋稍作探讨。"依经立义"的话语方式与儒家经典及儒家思想的崇高地位密切相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罢传记博士,在汉文帝、汉景帝已设《书》《诗》《春秋》博士的基础上增设《易》《礼》博士,五经博士正式形成,这被认为是"经学正式确立的标志"~②。(本文来源于《西南学林》期刊2016年00期)
朱供罗[2](2016)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是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戚良德《文心雕龙分类索引》统计,在1907年至2005年间,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论文即有70篇之多,其中大陆有65篇,台湾、香港3篇,韩国2篇。此外,还有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探>——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渊源》(1987)、李炳勋《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新编》(1993)、韩湖初《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体系初探》(本文来源于《西南学林》期刊2016年00期)
朱供罗[3](2015)在《“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经立义”作为一种依据经典来建立意义的话语模式,既是一种理论建构方式,也是一种深植于汉文化的思维方式。它与圣人崇拜、经典崇拜、语言崇拜、尊师敬老等思想基础密切相关,在汉代确立“五经”以后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其发展经历了由汉代直至清代的纵向延续以及由经学向史学、子部、集部等学术以及实践层面的横向弥散。在魏晋南北朝,曹丕、陆机、沈约、萧统、钟嵘、颜之推等人都曾依经而立论,可以看出在刘勰的稍前或同一时代,“依经立义”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体大思精”之作,其理论建构与刘勰的主体条件有关,客观上受到了儒道佛玄多种思想的影响。其中,“依经立义”对《文心》的理论建构有重要影响。《文心》引用儒家经典超过1000处,刘勰对“依经立义”有着清醒的体认。刘勰之所以要“依经立义”,有叁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方面,叁代的雅正文风已越来越淡薄,刘勰主张恢复雅正文风;现实方面,形式主义文风越来越严重,刘勰意欲纠正;主观志愿方面,深受儒学影响的刘勰也想“立言不朽”。“依经立义”影响《文心》的理论建构,其深层影响表现在思维模式层面。1.《易》充分体现了儒经的整体性思维,它对《文心》整体性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全书的整体性、创作上的整体性、批评论的整体性。2.《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毛诗》、《论语》等经典中的“折衷思想”,影响了“通变”、“风骨”、“才学”等理论范畴,也影响到了“换韵”等细节问题。3.《周易》中的溯源性思维影响了《文心》的“文原于道”的文本论、以经典为最高标准与起源的文体论以及风格论上的宗经倾向。“依经立义”对《文心》理论建构的影响遍见于全书,其具体情形可从叁个方面进行说明:“宗经六义”的集中体现、核心文论对儒经的依立、一般文论对儒经的依立。一、“宗经六义”集中体现了《文心》的依经立义。其中,“情深风清”依《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而立义;“事信义贞”与《周易》所揭示的“中孚”及“修辞立诚”、《春秋》标举的“信史”传统以及儒家痛恨“谗言巧言”有所依立;“体约文丽”则与《尚书》“辞尚体要”、《周易》的“尚简”“尚文”思想、《左传》“言之无文,行而未远”的思想以及《礼记》“情欲信,辞欲巧”有依立关系。二、《文心》核心文论体现了依经立义,如原道论、奇正论、文体论、风骨论、通变论、文质观、和谐观等。《原道》篇依据《周易》而立“文原于道”之主张。刘勰奇正观的基本内涵:“奇正兼通”、“执正驭奇”、“依义弃奇”,叁种内涵都与“依经立义”思维方式相关联。《宗经》主张五经为文体之源与最高典范,这是文体论总纲,而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四大结构原则来看,刘勰的文体论也遵循依经立义原则。“风骨论”的主要内涵是“风清骨峻”,其渊源与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的刚健精神有关,尤其是对《大畜》和《同人》两则彖辞的引用,直接反映了两者的依立关系。“通变观”则完全依据《周易》“通变”思想而立义。文质观明显承继儒家“文质彬彬”的思想,而和谐观也与儒家的“中”、“和”、“中庸”、“时中”思想密切相关。叁、《文心》一般文论观点也体现了“依经立义”原则。《序志》、《原道》、《征圣》、《宗经》等篇章里提出的功利教化观念,文体论中对文体功能的强调等,与儒家的功利教化思想是一致的。刘勰关于“比兴”的概念、关于《诗经》的评论及有关诗歌美刺功能的论述与《礼记·经解》、《毛诗序》、《毛诗》中“比兴美刺”的思想有着明显的依立关系。《文心雕龙》屡次提到的“修辞立诚”与“诗言志”、“情动于中故形于言”、“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等重要理论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辞尚体要”则在《文心》中基本保留它在《尚书》中的原义。刘勰对《春秋》五例的直接称引或间接引用也都是符合原意的。儒家“立言不朽”的思想涉及到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也被《文心》吸收。“依经立义”在《文心》中如此丰富,它对《文心》的理论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刘勰在“依经立义”的同时也注意兼采百家,从而促成了《文心》理论体系的“体大思精”。(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11-01)
朱供罗[4](2015)在《论《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思想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经立义"即依托经典而建构意义,它广泛而深入地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之中,是《文心雕龙》理论建构的主要方式。汉代之前,圣人之言行与思想凝结在经典中,并以语言为载体发挥教化作用,圣人崇拜、经典崇拜和语言崇拜以及尊师敬老的思想共同组成"依经立义"的思想基础。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经学正式确立后,"依经立义"也就成为人们阐释经典的基本方法,并衍生出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姜哲[5](2015)在《“依经立义”还是“诠释循环”——意义生成的生存论形式构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诠释学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某些理论表达似乎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中国诠释学"的命题。在这种大而化之的逻辑之下,"依经立义"也被定义为意义建构与生成的重要模式。然而,对于"依经立义"的理论化与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在"义意之辨"中"还原"其自身的意义场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并借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依经立义"的"生存论形式构架"及"诠释循环"的诠释学内涵才能够真正地向我们显现。(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文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金梅[6](2014)在《王逸“依经立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逸"依经立义"思想与汉代经学昌明的文化场域密切相关,是在汉代关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论论争中建构而成的。王逸既对"经典文义"进行了"准确解释",也对"作者深意"进行了"发掘探求",甚至掺进了"自己的深意"。如果说《离骚》的"依经立义"特色主要表现为"依",那么《楚辞章句》的"依经立义"思想则主要体现为"立";其既"依"且"立"的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宗经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曹顺庆,王庆[7](2012)在《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经立义"是古代惯例,几千年来却隐而不彰。从个人来讲,"依经立义"是借引经典以证明自己正确的话语言说方式;从学术来讲,它是借助社会公认经典进行学术创新和阐发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从横向上看,经史子集的学术构建是在"依经立义"话语方式下展开的,从纵向上看,汉学到清学的学术流变是在"依经立义"话语方式中演进的。所以,"依经立义"话语方式是中国学术生成的奥秘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赵继承[8](2012)在《从“依经立义”到“以经证义”——试论古典诗学“《诗经》话语模式”的蜕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诗学一直处于《诗经》及《诗经》学的强大影响之下,从诗学话语到思维方式都受到《诗经》的引领和强大束缚,我们将之称为"《诗经》话语模式"。"《诗经》话语模式"首先是通过"依经立义"的方式建立起古典诗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的,其后在诗学的发展中又逐渐发展出另外一种理论建构方式:"以经证义"。"以经证义"使得诗学领域涌现的新命题、新观念得以堂而皇之地进入传统的"《诗经》话语模式"中,很大程度上冲淡了经学的影响,其对文学本质及特征的关注也使得传统诗学开始向文学本位倾斜。(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李建中,张金梅[9](2009)在《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依经立义"是随着汉代经学的产生与兴盛而出现的,并与两千余年的经学发展相始终。要让"依经立义"这一意义生成方式发挥现代方法论作用,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并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求发展动力。所谓纵向寻求,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既关注"说什么",也重视"怎么说",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而横向寻求,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09年06期)
余卫国[10](2009)在《儒家“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哲学史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既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它作为一种以"经"或"经典"为依托,以"义"为核心,"借事明义",发挥其中"微言大义"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学术范式,既是一种经典诠释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一种学术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实现形式。尽管其中既包含着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又包含着圣人崇拜、经典崇拜和语言崇拜等非理性因素,然而,它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话语言说方式,历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其合理的内核,如果剥去它政治伦理的外衣,祛除圣人崇拜、经典崇拜和语言崇拜等非理性因素的芜杂,经过现代转化应当成为我们构建属于自己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民族气派、民族语言、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言说方式的重要资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9年04期)
依经立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是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戚良德《文心雕龙分类索引》统计,在1907年至2005年间,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论文即有70篇之多,其中大陆有65篇,台湾、香港3篇,韩国2篇。此外,还有张少康的《<文心雕龙新探>——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及其渊源》(1987)、李炳勋《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新编》(1993)、韩湖初《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体系初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依经立义论文参考文献
[1].朱供罗.“宗经六义”:《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集中体现[J].西南学林.2016
[2].朱供罗.《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J].西南学林.2016
[3].朱供罗.“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D].云南大学.2015
[4].朱供罗.论《文心雕龙》“依经立义”的思想基础[J].昆明学院学报.2015
[5].姜哲.“依经立义”还是“诠释循环”——意义生成的生存论形式构架[J].中国比较文学.2015
[6].张金梅.王逸“依经立义”思想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曹顺庆,王庆.中国传统学术生成的奥秘:“依经立义”[J].中州学刊.2012
[8].赵继承.从“依经立义”到“以经证义”——试论古典诗学“《诗经》话语模式”的蜕变[J].中国韵文学刊.2012
[9].李建中,张金梅.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J].思想战线.2009
[10].余卫国.儒家“依经立义”的话语言说方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