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王恺,吕琪,张婷,侯世科,孙明林

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王恺,吕琪,张婷,侯世科,孙明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挤压综合征,蛋白质组学,血清,大鼠,Wistar

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恺,吕琪,张婷,侯世科,孙明林[1](2019)在《基于iTRAQ技术的大鼠挤压伤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比筛选挤压伤大鼠模型的血清差异蛋白。方法选取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挤压伤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以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2组的血清进行差异蛋白分析。使用Thermo Xcalibur 4.0软件采集数据,选用UniProt-Rattus norvegicus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以及差异蛋白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2组血清中共有差异表达的蛋白206个,其中133个表达上调主要有14-3-3蛋白家族、M型肌酸激酶等,73个表达下调主要有小鼠球蛋白-1、血清白蛋白等。差异蛋白上调的通路共144种,下调的通路有89种。结论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挤压伤的发展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大江,秦江月,刘坤,申永春,陈雪融[2](2018)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临床运用:基于Meta分析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估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Scopus、Pub Med、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8年3月以前利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论文,利用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2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与诊断优势比,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2 4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88,阳性似然比为6.72,阴性似然比为0.17,诊断优势比为46.84,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结核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肺结核的新技术。(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8年08期)

汤冀强[3](2018)在《基于TMT标记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作为自身免疫性的炎性疾病之一,具有慢性、进行性特点,其以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性病理改变。并且,AS可引起脊柱骨突、骶髂关节、肌腱端软组织、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受侵,且同时合并关节外表现。临床及时诊断与治疗能够有效提高AS患者的预后效果,亦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最终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有关AS的发病原因尚未定论,既往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的理念,通过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的方法,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筛查并鉴定AS患者血清中具有的且较健康成人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hyperostosis,DISH)患者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探索AS病理中存在的特异性差异蛋白,寻找早期诊断该病的血清蛋白标记物,同时为深入探讨AS的发病原因、探索临床早期诊断的方法与药物治疗靶点、并且为AS预后评估和易感人群的筛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1)参照ESSG(1991年)有关AS和ASAS(2009年)有关中轴型SPA(Spondyloarthritis,SPA)的诊断标准,采集6例AS患者、6例DISH患者(根据Resnick诊断标准)与6例年龄相近、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的空腹静脉血,于4℃下经低温离心处理,收集上层血清,并进行分装标识,将其置于-80℃环境下进行留存待测。将全部上层血清弃去高丰度蛋白,采取SDS-PAGE;接着采用蛋白胶内酶解,用胰蛋白酶(Trypsin)消化蛋白,获取肽段,通过TMT对其进行标记。其中,分为对照组(用TMT~6-127标记),AS组(用TMT~6-129标记),DISH组(用TMT~6-131标记)。肽段标记完毕后,进行充分混合,并进行除杂质除盐处理,最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检测分析则在纳升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上进行。根据SEQUEST HT检索算法,并在Swissprot Human数据库上进行谱图检索。搜库软件为Proteome Discoverer,通过Xcalibur 2.2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肽段的相对定量则按照TMT不同试剂报告离子的相对丰度,同时依据结果计算蛋白的相对定量。若同一蛋白在某一组较其他组的比值(Ratio)变化超过1.5倍,即以Ratio>1.5表示上调,Ratio<0.75表示下调,此时具有显着差异。2)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初步分析所筛选和鉴定的全部差异蛋白,分析差异蛋白的作用机制,从而推断其在生物网络中的作用和关系,最终对认为具有意义的蛋白进行判定。结果:本实验共鉴定出蛋白质424个,其中达到相对定量标准的蛋白数为144个,采用两个及以上特有肽段进行定量的蛋白数61个,采用一个特有肽段进行定量的蛋白数为15个,相对健康对照组共有22个上调蛋白,42个下调蛋白;相对DISH组共有21个上调蛋白,24个下调蛋白。结论:1、本实验根据TMT标记蛋白定量技术,并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对AS患者血清相对于健康对照组与DISH组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探究且建立AS患者血清TMT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实验研究的技术框架。2、初步分析AS的特异血清标记物及其发病原因,由此设计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组的数据库,探索其血清中较健康群体和DISH患者出现明显改变的可定量蛋白。3、基于本实验,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同时,初步进行所筛出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试图找到一些潜在的AS的生物标记物,为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娟,徐莉,谢冠群,周佳,谢志军[4](2017)在《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实热“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实热"上火"血清差异表达蛋白,为实热"上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对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GO、STRING)筛选实热"上火"与正常非"上火"人群差异显着的蛋白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热上火组血清筛选出49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的22个,下调的27个。载脂蛋白C3(Apo C3)、乳酸脱氢酶(LDH)和维生素K依赖蛋白S(PROS1)等显着上调,而载脂蛋白A4(Apo A4)、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显着下调。结论:观察组脂质代谢、糖酵解异常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凝血功能下降,易造成出血,筛选的差异蛋白可为实热"上火"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7年12期)

林琳,陈文东,田瑞军[5](2017)在《基于数据非依赖性串联质谱技术的高通量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血清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血清样品本身的复杂性和极宽的蛋白丰度跨度,基于质谱技术的血清蛋白组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为了提高蛋白鉴定量,常规的组学分析策略常常包含高丰度蛋白的去除和大规模的色谱分馏步骤,这些繁琐的步骤大大限制了分析通量和实际应用时的重现性[2]。发展高通量的能用于大规模临床样品分析的血清蛋白组学分析方法已迫在眉睫。数据非依赖性采集技术(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质谱数据采集方式,可以无遗漏、无差异地获得样本中所有组分的全部碎片信息并具有扫描点数均匀、定量准确、数据可回溯性等优点[3,4]。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DIA的高通量血清蛋白组学分析平台(图1)。该平台结合了高效的样品制备技术和高通量的DIA质谱采集技术,以1μL血清样品为起始量,能够在50min梯度内高重现性地定量300多个血清蛋白质(包含>50个FDA批准的标志物),其定量的蛋白质数目是相同分析时间下传统数据依赖型采集技术(DDA)的两倍。由于整个流程不需要高丰度蛋白的去除和预分馏步骤,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和提高了分析通量。为了考察平台在临床样品中的应用,将其用于肾癌血清样品的分析,该平台能实现每天20个样品的分析通量(平均:358个蛋白/样),并发现了10个肾癌潜在的标志物,表现出大规模临床样品分析和疾病标志物筛查的巨大潜能。(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期刊2017-12-09)

陈娟[6](2017)在《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阴虚”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上火”是民间对身体出现口疮、鼻衄、牙宣、目赤、咽痛、口干便秘等症状的俗称,发生率较高。中医学认为上火属于“火热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衡,火热上炎于头面所致,同时根据阴阳消长关系的不同,可将上火分为“虚热上火”和“实热上火”,其中虚热上火主要由阴虚火旺所致,而实热上火则因阳盛实热所致。现代医学对“上火”还没有统一认识,认为“上火”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情况下出现的局部感染、应激状态下机体内环境失衡及能量代谢等相关,医学上也称之为应激性疾病。本研究旨在通过与正常非上火人群相比,筛选阴虚上火人群血清差异表达蛋白,从现代生物学基础出发,研究阴虚上火的发病机理,为上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对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结合GO、STRIN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阴虚上火与正常非上火人群血清差异蛋白,进一步挑选相关差异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进行样本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虚上火组血清筛选出39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的14个(> 2.0倍,P <0.05),下调的25个(<0.5倍,P <0.05)。其中,载脂蛋白C3(Apo C3)、锌α2糖蛋白(ZA2G)、补体C1s和C-反应蛋白(CRP)等显着上调,而载脂蛋白A4(Apo A4)、凝溶胶蛋白(GELS)、凝血酶原(THRB)、抗凝血酶-III(ANT3)及血小板糖蛋白V(GPV)等显着下调。ELISA验证结果显示,Apo C3、ZA2G在阴虚上火人群中显着升高(n=30例,P <0.05),Apo A4和GELS蛋白在阴虚上火组显着降低(n=30例,P <0.05),与iTRAQ结果相符。结论:阴虚上火人群与正常组人群相比,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炎症、脂质代谢、补体和凝血系统。解偶联蛋白ZA2G的升高可以增加机体产热,说明阴虚上火人群体内的能量代谢处于比较旺盛的状态。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主要集中在叁个路径:(1) GELS和APOA4显着下调,APOC3及LPA显着上调,说明该人群的炎症反应与脂质代谢相关载脂蛋白的表达变化密切相关。(2)补体C1S和CRP的上调说明了补体系统激活引起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3)凝血系统蛋白因子ANT3及THRB在此类人群中表达显着下调,提示阴虚上火人群凝血功能较正常人群显着增强。综上所述,阴虚上火证发病机制可能通过凝血与补体级联反应信号通路实现,该信号通路上的差异蛋白点可作为上火研究的潜在靶点。另外载脂蛋白的变化可能是引起阴虚上火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17-12-06)

曹文达,蒋世一,鲁晓杰[7](2017)在《基于iTRAQ技术的无功能性垂体瘤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无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进行高通量测序,了解两组间血清蛋白的表达差异,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讨垂体瘤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技术的质谱分析方法鉴定两组样本蛋白质的表达状况,对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无功能性垂体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蛋白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功能性垂体瘤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的蛋白50种,下调的蛋白101种。GO分析显示,大多数差异蛋白处于细胞外区域;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参与的差异蛋白数量最多的通路为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结论无功能性垂体瘤患者的补体系统蛋白质表达显着上调,其可能通过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加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而TGFβ表达下调,TGFβ通路的抑制可能与无功能垂体瘤的发生及侵袭作用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了一些可作为预测及诊断无功能垂体瘤潜在的血清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王新贤[8](2017)在《基于iTRAQ和磁珠分离技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祖国医学中RA属于“痹病”、“白虎历节”、“尪痹”的范畴,中医药对于RA的治疗有着疗效好、副作用低、个性化强、花费少的特点。湿热瘀阻证是RA尤其是活动期RA的重要证型,清热活血法是治疗RA湿热瘀阻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的准确辨证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目前,在中医的临床诊治中,辨证的多样化、主观化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医学的“证”是人体病理状态的反应,“证”的整体性、模糊性、动态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特点,使得中医的“证”通过现代实验室检查所得到的单一微观理化指标不能整体反应“证”的表达特点,并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如何将中医理论客观量化一直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一个巨大障碍,也是中医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瓶颈。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医学由还原论思维走向了整体思维,也使得中医的理念有了数理化的可能。蛋白质组学的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信息化的特点和中医学的理念不谋而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指导了中医的临床诊治。然而在RA的研究中,尚无课题组以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手段对RA湿热瘀阻证进行深入探讨。本课题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将从探讨湿热瘀阻证的微观物质基础的角度出发,分别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iTRAQ)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以及磁珠分离多肽技术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寻找RA湿热瘀阻证血清差异蛋白,研究差异蛋白应用于RA证候诊断的价值,为进一步的证候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iTRAQ技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目的:筛选RA湿热瘀阻证差异蛋白,揭示其微观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辨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0例,分为RA湿热瘀阻证、RA非湿热瘀阻证、健康志愿者叁组,每组各3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6例;通过SPSS v 19.0软件分析,采用H检验的方法统计得出各组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各组病例样本血清分别进行混合后,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iTRAQ)进行定量标记,再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进行分析检测。所得质谱数据选用Thermo Proteome Discoverer 2.1软件进行蛋白的检索和鉴定,当筛选蛋白组间比较差异倍数≥1.5(上调)或者≤0.7(下调),且经统计检验q-value<0.05时,定义为组间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DAVID数据库(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对所鉴定的差异蛋白进行GO(Gene ontology)注释、功能注释聚类分析及KEGG Pathway通路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研究结果: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共得出RA湿热瘀阻证差异蛋白72个,其中上调蛋白25个,下调蛋白47个,RA非湿热瘀阻证中得出上调差异蛋白1个,下调蛋白11个,湿热瘀阻证蛋白表达与非湿热瘀阻证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湿热瘀阻证上调蛋白GO注释分析,其相关生物功能主要涉及急性期反应、Fc-gamma片段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补体激活、血小板脱粒、补体激活经典途径、血小板聚集、蛋白质水解、凝血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9个方面,差异蛋白位置分布涉及10个方面,其中胞外区、细胞外间隙、胞外外泌体占到了 78%,主要参与了抗原结合、丝氨酸肽链内切酶激活两个生物学过程。湿热瘀阻证下调蛋白相关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26个方面包括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补体激活、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免疫反应的调节、蛋白质水解、免疫反应等方面;差异蛋白所处细胞位置主要分布于胞外区、胞外外泌体、细胞外间隙、血液微粒、细胞膜等12个方面;所参与生物过程包括抗原结合、丝氨酸肽链内切酶激活、胆固醇结合、脂类结合等10个方面。在RA湿热瘀阻证上调差异蛋白中有6个蛋白表达与急性期炎症相关,分别为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αl-酸性糖蛋白(AGP1)、触珠蛋白(HP)、α2-酸性糖蛋白(AGP2)、血清淀粉样蛋白A4(SAA4)及C反应蛋白(CRP);有IGHG3、IGHV1-69、IGHV4-34、IGHL7-43 4个免疫球蛋白片断表达与补体激活相关;有3个蛋白表达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相关,分别为肌动蛋白β(ACTB)、纤维蛋白原α链(FGA)、纤维蛋白原γ链(FGG);另外FGA、FGG、AGP1、AGP2还与血小板脱粒相关。这提示RA湿热瘀阻证与急性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在对湿热瘀阻证上调蛋白相关Pathway通路的分析中存在Coagulation and complement cascades、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Shigellosis、Platelet activation通路的激活。在湿热瘀阻证差异蛋白表达中17个蛋白有文献支持与RA存在直接相关性参与了 RA的发病。研究结论:通过湿热瘀阻证、非湿热瘀阻证与健康对照组的对照,从整体上得出了一系列差异蛋白的表达,在湿热瘀阻证差异蛋白表达中急性期炎性蛋白、凝血相关蛋白占重要地位,体现出RA湿热瘀阻证与疾病的活动性存在重要联系,与现代医家对于湿热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清热活血法治疗RA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以iTRAQ技术筛选差异蛋白的表达,对于研究RA湿热瘀阻证的客观物质基础有一定的价值,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湿热证等同于炎性蛋白的表达,但通过这一系列的差异蛋白,使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RA及湿热瘀阻证的发病机制,在治疗方面,进一步研究中医方药干预对于疾病中蛋白表达的影响,无论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是对于辨证用药的精确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基于磁珠分离技术的类风湿关节炎及湿热瘀阻证血清多肽质谱分类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研究目的:建立RA血清多肽分类模型及RA湿热瘀阻证血清多肽分类模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RA患者40例,其中湿热瘀阻证20例、非湿热瘀阻证20例,每组男性2例、女性18例,纳入健康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8例。通过SPSS v 19.0软件分析,采用H检验的方法统计得出各组间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分别以RA患者40例与健康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建立RA血清多肽分类模型,以RA湿热瘀阻证患者20例与非湿热瘀阻证患者20例比较建立RA湿热瘀阻证分类模型。研究采用磁珠分离法提取样本血清多肽,所得样本多肽经点靶干燥后,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进行检测,质谱数据以 Clinprotools 3.0 软件(CPT3.0)进行分析建立疾病分类模型。再次纳入RA患者20例,包括湿热瘀阻证10例、非湿热瘀阻证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其中以RA患者20例与健康对照组10例进行RA血清多肽分类模型;以湿热瘀阻证10例与非湿热瘀阻证10例进行RA湿热瘀阻证血清多肽分类模型验证。样本血清处理方法同上,将数据调入CPT软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RA血清多肽分类模型通过GA-5算法所建立分类模型为最优分类模型,由五个多肽组成,其m/z分别为2601.05、4967.6、6639.43、1866.29、8144.63该模型中m/z4967.6、6639.43、8144.63多肽峰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P<0.000001,其中m/z4967.6、6639.43的多肽峰表达强度与RA呈正相关,m/z8144.63的多肽峰表达强度则与RA呈负相关。该模型识别率为94.74%,交叉验证率为81.96%,盲法验证准确率为97.5%。m/z4967.6、6639.43的多肽峰具有作为RA诊断血清敏感蛋白的潜在可能。RA湿热瘀阻证血清多肽分类模型由GA-7算法所建立分类模型为最优分类模型,由五个多肽组成,其m/z分别为5740.43、4251.35、2863.03、1607.22、4531.5,其中 m/z5740.43 的多肽峰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P<0.000001,且表达强度与RA湿热瘀阻证呈正相关,该模型识别率为97.50%,交叉验证率为80.05%,盲法验证准确率为90%,m/z 5740.43的多肽峰具有作为RA湿热瘀阻证血清敏感蛋白的潜在可能。研究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诊断指纹图谱模型准确率较高,对RA及RA湿热瘀阻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进一步筛选其生物学标志物并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7-05-31)

杨敏[9](2017)在《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研究刮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模型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2)运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刮痧对LDH模型大鼠血清差异蛋白表达的影响,从整体角度研究刮痧干预LDH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刮痧组,每组24只。模型组与刮痧组大鼠建立自体髓核移植非压迫性LDH模型,假手术组同样暴露右侧L5DRG,切断尾椎,但不做放置髓核处理。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不予治疗,刮痧组于造模后第5天开始干预,隔日刮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分别于造模后刮痧前、第1疗程结束、第2疗程结束、第3疗程结束,共4个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并收集大鼠外周血。每组每次随机取6只大鼠。ELISA检测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收集LDH模型组与刮痧组大鼠部分血清样本,分别为模型组1个疗程、模型组2个疗程、模型组3个疗程、刮痧组1个疗程、刮痧组2个疗程、刮痧组3个疗程,共6组,每组各6个样本。运用iTRAQ技术,探究分别在3个疗程中与刮痧干预相关的蛋白,进行包括分子功能、细胞组分与生物过程的GO(Gene Ontology)分析,运用IPA(Ingenuity(?)Pathway Analysis)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的重要信号通路和相互作用的信号网络。结果:(1)干预3个疗程后,与模型组比较,刮痧能升高LDH大鼠热痛阈值(P<0.05),显着降低血清IL-1β、IL-6、TNF-α与IFN-γ水平(P<0.05),而对IL-4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IFN-γ/IL-4水平与大鼠热痛阈值呈负相关,刮痧可明显降低其水平。(2)①干预1个疗程后,刮痧组与模型组相比共鉴定出198个差异蛋白。GO分析共鉴定出10个分子功能,13个细胞组分和19个生物过程。在分子功能中排前叁位的分别是结合(48%)、催化活性(22%)、分子功能调节(5%);在细胞组分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成分(28%)、细胞器(18%)、细胞器成分(14%);在生物过程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进程(19%)、生物调节(15%)、单生物过程(15%)。IPA分析共鉴定出306条信号通路,富集度较高的前10条信号通路分别为:FAK Signaling、Regulation of eIF4 and p70S6K Signaling、Actin Cytoskeleton Signaling、PI3K/AKT Signaling、Erythropoietin Signaling、IL-3 Signaling、LPS-stimulated MAPK Signaling、ERK/MAPK Signaling、Cancer Drug Resistance By Drug Efflux 和 Semaphorin Signaling in Neurons。差异蛋白主要涉及18个信号网络。②干预2个疗程后,刮痧组与模型组相比共鉴定出182个差异蛋白。GO分析共鉴定出11个分子功能,13个细胞组分和20个生物过程。在分子功能中排前叁位的分别是结合(44%)、催化活性(21%)、分子功能调节(9%);在细胞组分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成分(27%)、细胞器(18%)、细胞器成分(13%);在生物过程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进程(16%)、生物调节(15%)、单生物过程(14%)。IPA分析共鉴定出245条信号通路,富集度较高的前10条信号通路分别为: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LXR/RXR Activation、Intrinsic Prothrombin Activation Pathway、Actin Cytoskeleton Signaling、FXR/RXR Activation、Lanosterol Biosynthesis、Ubiquinol-10 Biosynthesis(Eukaryotic)、Rac Signaling、Regulation of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Pathway 和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Signaling。差异蛋白主要涉及 13 个信号网络。③干预3个疗程后,刮痧组与模型组相比共鉴定出170个差异蛋白。GO分析共鉴定出10个分子功能,15个细胞组分和18个生物过程。在分子功能中排前叁位的分别是结合(45%)、催化活性(25%)、分子功能调节(6%);在细胞组分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成分(27%)、细胞器(18%)、细胞器成分(13%);在生物过程中排名前叁位的分别是细胞进程(20%)、生物调节(16%)、单生物过程(15%)。IPA分析共鉴定出245条信号通路,富集度较高的前10条信号通路分别为:LXR/RXRActivation、FXR/RXR Activation、5-aminoimidazole Ribonucleotide Biosynthesis I、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TSP1、Melatonin Degradation II、tRNA Charging、Tetrahydrofolate Salvage from 5,10-methenyltetrahydrofolate、Tyrosine Degradation I、Serotonin Receptor Signaling 和Ceramide Biosynthesis。差异蛋白主要涉及13个信号网络。结论:(1)刮痧能抑制自体髓核引起的LDH大鼠血清促炎因子,并抑制机体Thl免疫,使机体Thl/Th2免疫失衡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减轻其疼痛。(2)刮痧干预后,LDH大鼠血清中众多蛋白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这些蛋白涉及众多功能,说明机体发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变化。刮痧不仅可以调控与LDH相关的病理变化过程,亦可通过刺激生理变化过程达到治疗效果。不同的蛋白可能先后激活不同的通路来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反应,起到治疗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叁条通路为:FAK Signaling、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 和 LXR/RXR Activation。此外,刮痧可能通过调节 ERK1/2、NFκB 等信号通路,从而参与了细胞形态与器官形态、机体损伤与异常、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等信号网络。信号通路与网络分析提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炎症免疫、神经保护、维持细胞骨架动态平衡过程,Racl、Orml、Hpx、Gapdh、Hsp70、Htt等蛋白在这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作为潜在的靶点蛋白,为解释刮痧治疗LDH效应机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2)

周杰,向丽萍,陈文慧[10](2017)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寻常型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从蛋白质组学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及微观辨证物质基础。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瘀证、血虚证、血热证各10例,健康人10例的血清。应用蛋白提取、定量、双向电泳技术、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找出寻常型银屑病组与正常组、寻常型银屑病组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蛋白。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组与正常组间差异蛋白有20种,寻常型银屑病组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β链、血液结合素、纤维蛋白γ链、HPX蛋白、α-胰蛋白酶、载脂蛋白A-Ⅳ、补体C3、凝聚素(载脂蛋白,片段)、血清转铁蛋白、间-α-胰蛋白酶抑制剂H4重链(片段)、载脂蛋白E、补体C4-B、甘露糖结合蛋白-C、富亮氨酸-α-2-糖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而血清白蛋白(片段)、甲状腺素转运蛋白、IgαC链、载脂蛋白L1、结合珠蛋白的表达则显着降低。其中,寻常型银屑病组不同证型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补体C3、凝聚素、血清转铁蛋白等在血虚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中表达高于其他两种证型的银屑病;纤维蛋白原β链、血液结合素等的表达在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血瘀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组和正常组以及寻常型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间出现的血清蛋白差异表达,可能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银屑病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04期)

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估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在Scopus、Pub Med、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18年3月以前利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论文,利用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2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与诊断优势比,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合计2 4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88,阳性似然比为6.72,阴性似然比为0.17,诊断优势比为46.84,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结核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肺结核的新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恺,吕琪,张婷,侯世科,孙明林.基于iTRAQ技术的大鼠挤压伤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

[2].李大江,秦江月,刘坤,申永春,陈雪融.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诊断肺结核的临床运用:基于Meta分析的证据[J].华西医学.2018

[3].汤冀强.基于TMT标记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4].陈娟,徐莉,谢冠群,周佳,谢志军.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实热“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7

[5].林琳,陈文东,田瑞军.基于数据非依赖性串联质谱技术的高通量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2017

[6].陈娟.基于iTRAQ技术的中医“阴虚”上火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17

[7].曹文达,蒋世一,鲁晓杰.基于iTRAQ技术的无功能性垂体瘤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

[8].王新贤.基于iTRAQ和磁珠分离技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9].杨敏.基于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刮痧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应机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0].周杰,向丽萍,陈文慧.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寻常型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蛋白[J].中医药导报.2017

标签:;  ;  ;  ;  ;  

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论文-王恺,吕琪,张婷,侯世科,孙明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