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新生代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昆仑山,祁连山,锆石年龄
晚新生代沉积物论文文献综述
叶家灿,卢海建[1](2018)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物源:争议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盆地地层中碎屑物质的来源是建立盆地系统动力学和讨论周缘山脉造山过程的关键。柴达木盆地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河湖相碎屑沉积,这些长序列的碎屑物质过去通常认为是附近的柴北缘和南祁连山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剥露的产物(Ji et al., 2017; Jian et al., 2013; Song et al.,2013; Yin et al., 2008; Zhuang et al., 2011;图1)。然而,最近有些物源研究主要基于古水流(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8-10-21)
闫淑玉,张进江,王晓先,陈竹新,雷永良[2](2018)在《塔西南叶城地区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西昆仑造山带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盆地强烈挤压冲断,形成塔西南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本文以塔西南叶城地区柯克亚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探讨其主要物源方向,以期对西昆仑隆升历史进行约束。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年龄存在<70 Ma,200~500 Ma,800~1000 Ma,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五个年龄段,反映了该区物源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潜在的物源区岩石属性、年龄构成及古流向等研究资料,认为物源区主要包括铁克里克、奥依塔克及喀喇昆仑地区,来自西南天山的可能性比较低。其中<70 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部的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地区;而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来自南部的铁克里克和西南部奥依塔克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800~10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库地缝合带;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研究区与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同一弧形带,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区。上新世阿图什组地层沉积前后锆石形态具有明显突变,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增杰[3](2016)在《长江水系晚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注入世界最深的大洋-太平洋。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是中华民族栖息繁衍和开拓发展的精华地区。然而,关于长江形成和演化的具体时限和过程,历经百余年研究,在学术界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长江携带的大量物质深刻地影响着中下游及边缘海的沉积过程,其沉积物源-汇过程也是地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大陆规模的大河汇水面积巨大,流域内构造历史及岩石类型复杂,物质多旋回沉积现象常见。因此,在巨型水系开展沉积物“源-汇”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物源示踪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地壳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长石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两次以上旋回的可能性不大。同位素填图研究显示中国大陆不同构造板块在Pb同位素组成上有较大的差异,暗示着Pb-in-K-feldspar或许是示踪长江沉积物的有效物源工具。基于从源到汇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物源示踪方法,对长江水系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物进行物源示踪。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叁个方面:一、系统地测定了长江主要支流及典型干流段现代沉积物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确定了各个源区的Pb同位素组成背景值,并重建现代长江的源-汇过程;测定了长江流域内典型晚新生代沉积物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通过与现代支流的对比来追溯其物源;叁、将二者结合反演晚新生代以来长江水系的演化过程,尤其是金沙江的东流及叁峡贯通等长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初步结论:一、长江现代沉积物长石Pb同位素组成①金沙江、汉江和湘江与羌塘块体、南秦岭和华南板块有很好的对应性;而雅砻江与岷江则与它们的主要源区松潘-甘孜地体有很大的区别,可能与青藏东缘沉积物供给率较大有关;嘉陵江含有很多未圈定源区的颗粒,暗示着四川盆地内部也是其重要的物源供给区。②长江不同干流河段具有相似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该物源信号在长江这样一个大陆规模水系的搬运过程中是稳定的。长江上游流域主要由深切峡谷组成,沉积作用较少,主要支流汇入对干流的Pb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影响,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的汇入均使干流的物质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下游以地势低缓的冲积平原为主,砂质物质发生沉积,因此使得近源河流沉积物的贡献率放大。如长江叁峡出口和武汉段的Pb同位素组成对比后明显表明其组成发生了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汉江的影响。二、长江中上游流域内主要晚新生代沉积汇的物源信息:①昔格达组及其下伏砾石层,测定了砾石层及湖相沉积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并将它们与金沙江干流及雅砻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攀枝花以西的昔格达组中未见雅砻江的物质,而攀枝花以南的金江镇剖面则同时具有金沙江与雅砻江的物质成分,这表明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金沙江流域内的源-汇过程已经与现代基本一致。②叁峡出口处巨型冲积扇:系统地分析了叁峡地区东缘宜昌砾石层及其下伏始新统牌楼口组砂岩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始新世时叁峡东缘主要由黄陵背斜及南秦岭供给物源,未见青藏东缘松潘-甘孜地体的碎屑物质;第四纪(新近纪?)时长江上游地区已经成为该区重要的源区,表明至少在此时叁峡已被长江上游切穿。③江汉盆地沉积中心钻孔沉积物:通过对江汉盆地沉积中心钻孔沉积物沉积相及物源的分析,发现自上新世末期以来,青藏东缘就一直是江汉盆地的物源区;在1.8 Ma时,汉江自北缘进入江汉盆地,并于1.4-1.2 Ma之间流经新沟孔和周老孔所在的位置;中更新世以来,盆地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基本与现代长江一致。④武汉地区阳逻砾石层:将阳逻砾石层的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长江(宜昌段)、汉江现代沉积物及大别山基岩区的进行比较,显示与前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颗粒落入大别山基岩圈定的Pb同位素组成范围内。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新生代砾石层,在成因及物源上是否一致值得商榷。叁、对长江及东亚水系演化的指示意义①昔格达组长石Pb同位素物源研究表明,晚上新世以来古金沙江就具有与现代金沙江类似的沉积物搬运模式,据此我们推断金沙江流域的水系格局自晚上新世以来就已定型。叁峡出口处的宜昌巨型冲积扇及江汉盆地钻孔沉积物Pb同位素物源,指示着在渐新世时未见青藏东缘物质;晚上新世末期,已见松潘-甘孜地体的碎屑颗粒;这指示着长江叁峡的贯通时限在始新世-晚上新世之间。结合近期长江叁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长江东流水系至少在晚上新世以前就已经形成。②河内盆地,始新世时中扬子江曾南流汇入古红河,并在渐新世时脱离了古红河水系;在钻孔沉积物中并未发现松潘-甘孜的物质,因此始新世以来就没有流经该地体的水系加入古红河,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否存在包括现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的统一的古红河水系依然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6-05-01)
马严,张会平,王伟涛,武颖,庞建章[4](2015)在《宇宙成因核素10Be 21Ne埋藏测年方法在中新世沉积物定年中的尝试:晚新生代沉积地层时间序列的同位素年代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意义晚新生代沉积物定年在地球科学与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适宜的定年对象,可依赖的测年技术相当有限。宇宙成因核素埋藏测年方法是宇宙成因核素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上的又一重要应用,为沉积物定年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它通过同一矿物中一对半衰期不同的核素含量比值随埋藏时间的变化对沉积物进行定年(Lal and Amold,1985;Granger et al.,1997)。该方法的测年上限主要受到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以及仪器最低检测限的制约。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放射性10Be–26Al核(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专题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期刊2015-10-10)
常宏,李乐意,强小科,Carmala,Garzione,Alexander,Pullen[5](2015)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连续向外生长和碰撞开始的整体变形生长提出了不同的青藏高原生长模式(England and Houseman,1986;Tapponnier et al.,2001;Yin et al.,2008;Clark et al.,2010;Duvall et al.,2011),但是后期高原北部变形的增强连续扩张了高原的范围(Yuan et al.,2013;Staisch et al.,2014)。关于高原后期变形的时代,大量的研究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期刊2015-10-09)
闫晓丽[6](2014)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环境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亚州季风形成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是晚新生代以来我国主要的地质环境事件,也是晚新生代全球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研究这叁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亚州季风和干旱化的形成、演化和驱动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己然成为验证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热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旱区叁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同时又是季风叁角区的顶点部位,受到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系统的影响。盆地内连续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沉积物并富含动物化石,完整记录了晚新生代的环境与古气候信息,为研究该区域的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材料。本论文通过对该盆地黑林顶剖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研究(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热磁曲线和磁滞回线),并结合其他代用指标(漫反射光谱分析、粒度、色度和碳酸钙)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在8.5 Ma以前波动幅度不大,整体变化稳定(平均约为22.8×10-8 m2kg-1); 8.5 Ma开始突然快速增大,且增幅明显,波动较大(平均约为34.0×10-8 m3kg-1)。环境磁学分析表明,沉积物中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含有少量针铁矿,磁化率的增大由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所导致。(2)通过综合研究环境磁学参数,并结合详细地层岩性描述和沉积相分析,得出成土作用不是导致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磁化率的增大和气候改变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的支持,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物源的改变导致的。(3)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黑林顶剖面的源区碎屑物质剥蚀和搬运速率加快,风化作用减弱,碎屑物中的磁铁矿来不及氧化便沉积下来,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氧化成赤铁矿,导致磁化率在8.5 Ma之后增大。通过与毛沟剖面环境磁学综合分析,认为该时期临夏盆地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对环境磁学参数的改变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控因素。(4)通过总结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抬升阶段和气候变化记录特征,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8 Ma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是该区域在该时期大范围气候变干的主要驱动力,个别地方的变湿很可能与附近山体抬升导致的截水效应有关。未来,应该加强年代学、构造和气候代用指标分析,为深入探讨该地区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提供可靠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伏捷,李永化,张华,刘剑刚[7](2014)在《辽东半岛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初步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辽东半岛坡积物、红色风化壳两类沉积物磁化率的测试,揭示了研究区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磁化率的垂向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异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信息。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坡积物S1~S4剖面、红色风化壳S5~S6剖面的质量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71.75×10-8、65.81×10-8、68.17×10-8、151.70×10-8和305.06×10-8、473.26×10-8m3/kg,频率磁化率平均值分别为10.77%、9.67%、9.46%、10.79%和14.44%、14.95%;辽东半岛坡积物的质量磁化率值的变化特征、辽东半岛坡积物和红色风化壳剖面的频率磁化率值的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形成时的古气候信息。(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03期)
迟云平[8](2013)在《西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古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沉积物碳和氧同位素记录已揭示出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呈阶段性降低,即伴随着叁次显着的台阶式降温和两极冰盖的起源与发展使全球气候从温室转变为冰室状态。在这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如何响应就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植物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变化是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球生物过程最直接的记录。但是在陆地领域,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第四纪,而缺乏连续、有精确年代控制的新生代长时间尺度陆地记录与生态环境演化的研究。因此,获取新生代以来长时间尺度、连续的陆地有机碳同位素记录迫在眉睫,这对进行海陆对比、探讨陆地植被、古生态环境演化及其机制等研究都具十分重要科学价值。在广大的陆地区域中,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格局,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变化除了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外,还受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和内陆干旱环境形成与发展、特提斯海退却等事件的影响。在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演化格局下,新生代以来陆地生态系统是如何响应这些因素和如何演化就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盆地,处于我国叁大自然地理区的交汇处(东部湿润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受东亚季风边缘和副高控制下西风的共同作用,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同时,盆地内连续沉积了厚层的新生代河湖相地层,完整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气候变化和隆升历史等信息。本文重点通过对西宁盆地晚始新世-早中新世(38-17 Ma)沉积物较高分辨率的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孢粉、生物标志化合物、无机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指标,揭示高原东北部在中中新世之前的古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西宁盆地38-17 Ma沉积物有机质δ13C变化序列。(2)西宁盆地谢家剖面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在-20%‰—23.5‰之间,绝大部分围绕-22‰左右波动,有机质δ13C值整体分布在C3植物的分布范围内,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陆源C3植物。(3)西宁盆地谢家剖面晚始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总体呈长期减小趋势并有显着波动,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相对丰度的总体变化基本一致,即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高比值对应重的δ13C值,低比值对应轻的δ13C值,反映了在C4植物出现之前,裸子植物含量的变化对陆地区域碳同位素组成的控制性作用。(4)西宁盆地谢家剖面38-17 Ma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与海洋氧同位素曲线有很好的相关性,显着的δ13Corg低值发生在约32.5、23、21.5和18Ma,分别与全球性的Oi-1、Mi-1.1、Mi-1a、Mi-1b冷事件相对应,说明此时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环境主要受全球性冷暖交替气候变化的影响,揭示了陆地植被及其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全球温度的变化。(5)西宁盆地在38-17 Ma期间古气候演化经历了 38-32.5 Ma高温并逐步降温、32.5 Ma左右快速降温和32.5-25 Ma稳定低温、25-22 Ma增温(含23 Ma左右快速降温)、22-17 Ma相对低温(包括21.5和18 Ma左右快速降温、18-17 Ma温度回升)四个阶段;该区新生代气候环境变化在22 Ma以前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22 Ma以来不仅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而且也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10-01)
孟庆泉,吴小斌,刘善品,闫宝华,吴松[9](2013)在《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贵德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较完整的记录了盆地周围物源区构造变形过程。重矿物是碎屑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有效揭示源区母岩、构造—沉积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矿物的系统分析,结合沉积—构造变形,揭示出始新世—上新世末西宁—贵得盆地及其源区经历了几个构造活动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隆升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晚期的构造稳定阶段、渐新世末—中新世初的构造隆升阶段、中中新世构造稳定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阶段。并结合特征矿物(绿泥石)及古水流分析,推断古近纪西宁—贵德盆地是东昆仑山前一个统一盆地。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的扩张导致了拉脊山开始隆起,使原型盆地解体;约8.5 Ma以来拉脊山强烈隆升,两侧盆地逐渐转变为山间盆地。这为正确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迟云平,张洒,吴松,宋春晖,颜茂都[10](2012)在《不同实验条件对早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相对丰度变化重建古环境、古植被已成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然而由于实验方法、所用仪器及测试环境不同,使有机碳同位素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年代较老地层的样品来说,影响其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因素更为复杂,而实验条件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限制了有机碳同位素在老地层中的应用。为此,我们以早新生代沉积物为对象,针对实验材料、不同仪器和实验温度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PC离心管在低温环境下对样品δ13C值无影响,与利用玻璃烧杯的结果没有差别。(2)EA-IRMS在线技术整体比MAT-252离线技术δ13C值高2‰~4‰,氧化温度和仪器测试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偏差的关键。(3)对于老地层样品来说,850℃的氧化温度不能使其完全氧化,平行样品结果的重现性较差,说明样品氧化没有达到稳定状态,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δ13C值有偏正的趋势;1020℃能使其完全氧化,平行样品测试结果重现性较好,达到稳定状态。(4)含石膏样品进行测试时,应注意及时去除石膏加热时产生的水汽,以减少水汽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晚新生代沉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西昆仑造山带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盆地强烈挤压冲断,形成塔西南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本文以塔西南叶城地区柯克亚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探讨其主要物源方向,以期对西昆仑隆升历史进行约束。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年龄存在<70 Ma,200~500 Ma,800~1000 Ma,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五个年龄段,反映了该区物源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潜在的物源区岩石属性、年龄构成及古流向等研究资料,认为物源区主要包括铁克里克、奥依塔克及喀喇昆仑地区,来自西南天山的可能性比较低。其中<70 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部的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地区;而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来自南部的铁克里克和西南部奥依塔克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800~10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库地缝合带;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研究区与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同一弧形带,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区。上新世阿图什组地层沉积前后锆石形态具有明显突变,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新生代沉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叶家灿,卢海建.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物源:争议与讨论[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8
[2].闫淑玉,张进江,王晓先,陈竹新,雷永良.塔西南叶城地区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3].张增杰.长江水系晚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D].中国地质大学.2016
[4].马严,张会平,王伟涛,武颖,庞建章.宇宙成因核素10Be21Ne埋藏测年方法在中新世沉积物定年中的尝试:晚新生代沉积地层时间序列的同位素年代学探索[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专题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2015
[5].常宏,李乐意,强小科,Carmala,Garzione,Alexander,Pullen.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的指示意义[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2015
[6].闫晓丽.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7].伏捷,李永化,张华,刘剑刚.辽东半岛晚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初步解释[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
[8].迟云平.西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古环境演化[D].兰州大学.2013
[9].孟庆泉,吴小斌,刘善品,闫宝华,吴松.西宁和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变化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沉积学报.2013
[10].迟云平,张洒,吴松,宋春晖,颜茂都.不同实验条件对早新生代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