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臌治理论文-黄剑斌

底臌治理论文-黄剑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臌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岩蠕变试验,底臌机理,支护技术,FLAC模拟

底臌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剑斌[1](2018)在《顺槽底板泥岩蠕变特性及其底臌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彬县小庄煤矿204工作面运输顺槽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手段对底板变形破坏规律和底臌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室内试验方法对泥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膨胀性及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泥岩中亲水矿物蒙脱石含量为16%,伊利石含量为7%,膨胀性较强,遇水后会产生较大膨胀应力,根据膨胀性试验结果,将底板泥岩划分为中膨胀性软岩。随后进行了泥岩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和叁轴蠕变试验,得到了该岩样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力学特性。(2)理论分析了小庄煤矿204工作面运输顺槽底板变形破坏特征,确定小庄煤矿204工作面顺槽底臌破坏形式为剪切滑移、遇水膨胀复合型。底板临界剪切滑移面岩体抗剪强度不足是导致底臌发生的主要原因,将底板受力形式简化为受顶板和两帮荷载的地基,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顺槽底臌力学模型。(3)考虑蠕变效应,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进行了可行性评价,对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数值结果表明,采用底臌治理方案后,运输顺槽底臌量为112mm,围岩变形较小,塑性区扩展得到有效抑制,底臌治理效果显着,表明提出的底臌治理方案可行。(4)进行了现场试验。现场实测表明,采用底臌控制方案后,顺槽底臌量减小到92mm,施工对围岩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能够满足204工作面运输顺槽安全生产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富强[2](2017)在《深井软岩巷道底臌治理锚注联合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朱集西矿副井南等候硐室出现严重底臌问题,综合采用工程地质调研、数值模拟方案分析、工程类比设计施工方案的方法,制定实施了底臌治理锚注联合支护加固技术。结果表明:两帮的最终位移量为35mm,顶底板的位移量为30mm,满足生产的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金亮[3](2017)在《经钻孔卸压和预应力注浆锚索底臌治理巷道在动静载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巷道底臌问题一直是导致巷道无法正常生产的典型问题,对此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静态下的巷道底臌问题已经研究出很多种治理方法,但是关于动载的却非常少,井下巷道常会遇到诸如钻眼爆破、冲击地压等动力扰动。本文主要是针对在静载条件下分别经过钻孔卸压和预应力注浆锚索治理过的巷道,采用数值软件FLAC~(3D),研究其在动静载作用下关于应力波传播、底板位移、塑性区、应力、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等方面的动态响应,同时也探讨预应力注浆锚索治理方式中底锚索的动态响应。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在静载作用下,分别经预应力注浆锚索与钻孔卸压治理后,巷道的最大底板位移分别减少了41.9%与35.4%;注浆锚索治理后拉剪塑性区消失,卸压孔的拉剪塑性区范围减小;预应力注浆锚索最小主应力整体呈增大趋势,卸压孔整体呈减小趋势。在静载作用下,预应力注浆锚索的治理效果比卸压孔的好。(2)在底部动载作用下,锚索加固区范围内预应力注浆锚索底臌治理巷道相对于其它两种情况下的应力峰值均有所减小;原巷道和卸压孔底臌治理巷道在动载作用下引起的位移增量比较接近,而预应力注浆锚索底臌治理巷道位移增量明显要小其它两种情况;每种支护形式的底板是振动最剧烈的地方,注浆锚索底臌治理巷道拱底振动速度和振动加速度峰值最大,其次是卸压孔底臌治理巷道,最小是原巷道;逐渐在模型底角向巷道底角方向和离模型底面大约2m处产生新的拉剪和剪切屈服;在底部动载作用下,预应力注浆锚索的应力呈增大趋势,卸压孔呈减小趋势。(3)在底部平面应力波作用下锚索单元轴向拉应力和锚索水泥浆剪应力会发生波动,中间锚索轴向拉应力波动幅值普遍比两侧锚索轴向拉应力波动幅值大,离锚头较近的叁个单元波动更明显;中间锚索的水泥浆剪应力峰值普遍比侧锚索的要小,从锚头到锚端,锚索单元第一个波峰的高度是先增加后减小,并且最大第一个波峰的高度位置也不相同。(4)在右侧动载作用下,原巷道和卸压孔底臌治理巷道在动载作用下引起的位移增量比较接近,且叁种支护形式的底板右侧增量比左侧大;叁种支护形式的右侧振动速度明显大于其它部位;叁种支护形式的顶板振动加速度峰值最大,其中负方向加速度峰值卸压孔最大,其次是预应力注浆锚索,原巷道最小;卸压孔的应力整体趋势减小,预应力注浆锚索增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周开[4](2016)在《连续“双壳”治理底臌壳体参数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井巷道围岩孔隙率低、颗粒连接紧密、强度高,但是这些坚硬岩石在高地应力作用下表现出强流变变形特性,即软岩变形特征,因此把这类岩石称为工程软岩。为解决深井工程软岩巷道底臌流变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这一难题,课题组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理论分析、模拟分析研究创造性的提出连续“双壳”治理底臌技术措施。通过研究分析现有支护对深井巷道底臌控制存在的缺陷,结合深井巷道底板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提出连续双壳治理底臌技术措施。壳体结构相比较于梁、板等力学结构能够承载更大的外载荷,具有抗变形能力大、受力均匀、变形量小等优越性。因此在底臌治理过程中通过控制支护体结构、形成范围、形成时机等措施在底板围岩中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强度较高的浅深两层壳体结构,共同维护巷道围岩稳定。向底板浅部围岩实施注浆+锚杆支护,形成浅部支护壳体,即支护壳;待浅部壳体稳定,承载能力达到一定极限后,向深围岩打锚索,形成深部壳体,即加固壳。为更加合理准确的确定壳体参数,通过模拟实验研究连续双壳治理底臌巷道围岩应力-应变发展规律以及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利用相似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埋深壳体支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表明浅部壳体厚度应近似于围岩破裂半径,深部壳体厚度近似于塑性区半径。巷道开掘后,待围岩变形释放部分高岩体应力后,及时注浆提高岩体壳体,封堵围岩裂隙,恢复岩体结构,加上锚杆径向约束作用,使浅部围岩形成一定厚度的壳体承载结构;浅部壳体形成后,根据围岩移动变形监测结果,判别浅部壳体承载稳定定,及时进行深部锚索支护,增加径向约束力,改变围岩受力状态,深部围岩形成稳定的环形承载体,承担岩体高应力,保护浅部壳体稳定。给出了浅部壳--深部壳耦合支护理论,分析了浅部壳--深部壳耦合支护机理,归纳总结出深井高应力软岩底臌治理原理:合理断面设计,重现巷道围岩整体结构,浅部壳卸压、让压,深部壳抗压、阻压,浅深壳体迭加顺次作用,达到卸让适度、让抗协调原则。(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6-12-26)

刘昂[5](2016)在《深部特厚泥岩底板巷道底臌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支护手段往往集中于顶板和两帮,底板成为整个巷道支护中的薄弱点,特别是对于特厚泥岩底板巷道,易发生严重的底臌,接着两帮和顶板失去了稳定的基础,最终形成巷道全断面的变形破坏,往往陷入破坏—修复—再破坏—再修复的恶性循环。本论文综合利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FLAC~(3D)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的研究方法,以蒋家河煤矿二采区东回风大巷为工程背景,详细分析了巷道的围岩成份和特性,筛选出底臌产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介绍了回风大巷地质概况和破坏现状。巷道顶板以上4.7 m范围内岩体主要为砂质泥岩、煤、泥岩的混层;底板10m以内为深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强度极低。回风大巷总长1500m,其中底臌量超过1m的巷段总长达900m,局部最大底臌量超2.2m,顶板的破坏形式表现为拱顶喷层大片开裂脱落、拱顶受挤压错动破坏出现网兜,拱顶出现V字破坏叁种。2)分析了巷道岩性及影响底臌的主要因素。由X射线衍射结果和透射电镜实验分析可知:回风大巷顶底板围岩主要成分是高岭石和伊蒙混合物,并含少量蒙脱石,含量分别为59%、38%和3%,在遇水条件下会发生快速膨胀与泥化。巷道底臌主要受巷道围岩特性、地应力、水理作用、现有支护形式以及ZF1402工作面采动等因素的影响,属于复合型底臌。3)根据巷道极限自稳平衡拱理论制定了巷道治理方案。基于巷道极限平衡拱整环支护、治顶先治帮、治帮先治底、结合部是关键的软岩巷道支护原则,结合回风大巷的底臌特点,确定采用重点对巷道底板进行强力锚索支护配合注浆加固的加固方案,同时也对两帮和顶板进行锚注加固,形成底板—两帮—顶板的整环控制结构,充分利用围岩的自稳性,减小不稳定区并使其转化为稳定区,即采用高性能锚带网索和注浆加固联合支护技术。4)利用FLAC~(3D)对不同支护方式的效果进行验证。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原支护设计、仅锚杆锚索加固、仅注浆加固、锚注联合支护四种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确定采用锚注联合加固方案,可以对巷道进行有效加固,有效减小围岩变形量,降低初期变形速率,切实维护巷道围岩的稳定性。5)在蒋家河煤矿回风大巷的现场应用表明巷道变形破坏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维护了巷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贺小平,梁明[6](2016)在《凉水井矿回采巷道底臌原因及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凉水井煤矿42111辅运巷道发生底臌的现象,通过观测和理论分析,对底臌破坏原理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底臌的主要原因是受上一工作面采动影响和底板软岩强度较差产生的挤压流动性底臌。提出了增加支护强度、对底板开卸压槽和端头强制放顶等治理措施,解决了巷道底臌片帮严重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了底臌,为该类巷道底臌治理提供了成功的施工经验。(本文来源于《陕西煤炭》期刊2016年02期)

于雪倩,李勇强[7](2016)在《高应力软岩巷道及底臌治理技术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北徐楼煤矿为例,针对具有明显的深部软岩特征的煤矿,在保证深部巷道围岩稳定下,通过改变巷道支护结构、对深部巷道进行系统研究等方面对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治理及防治底臌技术提出研究方案。工程实践表明: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由于巷道埋深大、岩层松软等产生的巷道大变形、破坏、冒顶等问题,保证了巷道长期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6年04期)

刘顿[8](2016)在《软岩巷道底臌治理控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软岩巷道掘进或回采的影响,引起其围岩性质和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使巷道顶底板向巷道内发生变形产生底臌。底臌导致巷道断面缩小,阻碍运输和人员行走,妨碍通风,许多矿井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一些临时处理工作。底臌严重的矿井,往往造成整个巷道报废,严重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和安全。为了更好预防底臌的产生,必须要对底臌治理控制机理进分析,本文主要从应力削弱原理和承载拱原理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6年01期)

唐红星[9](2016)在《祁东煤矿南翼运输石门软岩段巷道底臌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祁东煤矿南翼运输石门的巷道底板维护实践,论证了组合锚注加固技术在软岩段巷道底臌治理的可能性,为软岩段巷道的底板维护提供了成功案例。(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侯运炳,孙俊东,邓鹏海,侯亚星,李鑫[10](2015)在《软岩巷道底臌机理分析与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六家煤矿东一辅助运输大巷底臌严重的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UDEC数值模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底臌发生机理及其相应的控制技术措施。研究认为:巷道围岩性质、地应力、水理作用和加固方式是影响六家矿东一辅助运输大巷底臌的主要因素;底板注浆+锚索束+反拱联合加固技术能有效控制巷道底臌。工程实践表明实施该联合加固技术后,巷道顶底板最终移近量为71~91mm,表面位移量在12~15d后趋于稳定,底臌控制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5年04期)

底臌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朱集西矿副井南等候硐室出现严重底臌问题,综合采用工程地质调研、数值模拟方案分析、工程类比设计施工方案的方法,制定实施了底臌治理锚注联合支护加固技术。结果表明:两帮的最终位移量为35mm,顶底板的位移量为30mm,满足生产的要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臌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黄剑斌.顺槽底板泥岩蠕变特性及其底臌治理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

[2].杨富强.深井软岩巷道底臌治理锚注联合加固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7

[3].金亮.经钻孔卸压和预应力注浆锚索底臌治理巷道在动静载下的响应[D].河南理工大学.2017

[4].周开.连续“双壳”治理底臌壳体参数分析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

[5].刘昂.深部特厚泥岩底板巷道底臌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6].贺小平,梁明.凉水井矿回采巷道底臌原因及治理技术研究[J].陕西煤炭.2016

[7].于雪倩,李勇强.高应力软岩巷道及底臌治理技术方案研究[J].江西建材.2016

[8].刘顿.软岩巷道底臌治理控制机理[J].四川建材.2016

[9].唐红星.祁东煤矿南翼运输石门软岩段巷道底臌治理[J].安徽科技.2016

[10].侯运炳,孙俊东,邓鹏海,侯亚星,李鑫.软岩巷道底臌机理分析与治理技术研究[J].中国煤炭.2015

标签:;  ;  ;  ;  

底臌治理论文-黄剑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