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级预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淋巴瘤,化疗
初级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施晴,王黎,张慕晨,闫子勋,许彭鹏[1](2018)在《老年淋巴瘤患者应用PEG-rhG-CSF进行初级预防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应用于预防老年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老年(≥60岁)淋巴瘤化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个人意愿,36例患者接受PEG-rhG-CSF作为初级预防(试验组);48例未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出现3~4级粒缺的情况及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1.1%和87.5%的患者在全部化疗周期中出现过3~4级粒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亚组分析显示,60~69岁患者中,试验组3~4级粒缺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62.1%∶86.5%,P=0.022);70岁及以上患者中,试验组3~4级粒缺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90.9%,P=0.137)。在接受PEG-rhG-CSF预防性应用的36例患者中,有8例(22.2%)出现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骨痛。结论:对于接受21dCHOP±R化疗方案的老年淋巴瘤患者,每疗程一剂6mg PEG-rhG-CSF能有效减少3~4级粒缺的发生,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宫本法,林冬,魏辉,王迎,刘兵城[2](2018)在《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初级预防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初级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本中心就诊的102例初治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首次诱导化疗期间接受抗真菌预防治疗药物不同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42例诱导化疗期间接受伏立康唑抗曲霉菌预防治疗,为治疗组; 60例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诱导化疗期间IPA发生率及预防成功率。结果:伏立康唑组中3例发生IPA,发生率为7. 1%,其中临床诊断1例,拟诊2例;泊沙康唑组中4例发生IPA,发生率为6. 7%,均为拟诊病例。伏立康唑组IPA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 925)。除发生IPA外,伏立康唑组另有2例进行了抢先静脉抗曲霉菌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8. 1%,而泊沙康唑组另有4例进行了抢先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6. 7%,2组间无显着差异(P=0. 831)。伏立康唑组主要不良事件为视觉异常,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泊沙康唑组无显着差异。结论:伏立康唑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其疗效与泊沙康唑相当,可以作为初级预防的治疗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张志圣,杜琼,余波,翟青[3](2018)在《真实世界研究:小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对比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粒缺伴发热高风险患者中的初级预防效果及花费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初步比较单次注射小剂量(3mg)PEG-G-CSF与每日注射G-CSF在粒缺伴发热高危患者中的预防效果与医疗开支。方法:研究随机、回顾性地收集了2016年10月到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过含多西他赛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PEG-G-CSF组在化疗后采取单次注射3mg PEG-G-CSF,而G-CSF组则在化疗后采取每日注射。研究主要记录了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恢复时间及单个化疗周期内的所有医疗开支(包括预防性升白药、抗生素、挂号费、注射费及血常规等费用)。结果统计使用SPSS22。结果:PEG-G-CSF组与G-CSF组各收集病例100例,在年龄与肿瘤分期上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粒缺(ANC <0.5×10~9/L)的发生率分别是40%与49%,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分别是12%与8%,两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中位恢复时间均为2天且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单化疗周期内的平均医疗开支是2108.73与2379.19元,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38)。结论:在粒缺伴发热高危患者中单次注射PEG-G-CSF与每日注射G-CSF具有相似的预防效果,但是,前者更为方便同时花费更少。(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药学会医院肿瘤药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4)
汪春晓[4](201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探求经济且有效的初级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符合筛选条件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初级预防早期用药不同,分为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和泊沙康唑预防组。粒缺恢复后,根据是否发生GVHD叁组调整后续预防用药。随访至患者死亡或截止日期(对于失访患者以末次随访为终点)。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缓解状态、移植类型、移植物来源、预处理方案等临床特征,移植后细胞植入情况,IFD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移植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记录用药不良反应及停药情况。对比分析后评价不同用药组IFD突破率、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allo-HSCH患者共105例,氟康唑预防组、米卡芬净预防组及泊沙康唑预防组患者例数分别为23例、60例、22例。叁组间一般特征比较,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状态等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比较:氟康唑组9.7个月,米卡芬净组28.82个月,泊沙康唑组15.23个月,氟康唑随访时间短于其他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移植类型构成叁组间比较,泊沙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年龄较大、单倍体比例高(平均年龄:泊沙康唑组34.77岁,氟康唑组28.13岁,米卡芬净组28.22岁;单倍体比例:泊沙康唑组81.82%,氟康唑组60.87%,米卡芬净组80%),但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细胞植入时间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移植相关并发症比较,发生III/IV度a-GVHD泊沙康唑组高于氟康唑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移植相关并发症叁组间比较均无差异。根据2017年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指南最新修订,IFD诊断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本研究以拟诊及拟诊以上作为IFD突破。氟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3%),拟诊5例(21.74%),米卡芬净组临床诊断2例(3.3%),拟诊6例(10%),泊沙康唑组临床诊断1例(4.5%),拟诊0例,叁组均无IFD确诊。截止到随访时间(2018年4月18日),氟康唑组、米卡芬净组、泊沙康唑叁组10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80天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3%、米卡芬净组5.0%,泊沙康唑组4.5%;1年累计真菌发生率分别:氟康唑组29.8%,米卡芬净组13.8%,泊沙康唑组4.5%。叁组比较,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组累计真菌发生率均低于氟康唑组。其中,泊沙康唑组较氟康唑组降低累计真菌发生率,且P=0.049,有统计学意义,而米卡芬净组较氟康唑组、泊沙康唑较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复发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无复发病例,米卡芬净组复发11例,泊沙康唑组复发4例。死亡情况比较,氟康唑组死亡6例,均为移植相关死亡,其中,IFD相关死亡1例,相关死亡率为16.7%(1/6)。米卡芬净组死亡16例,复发相关死亡10例,移植相关死亡6例,无IFD相关死亡。泊沙康唑组死亡8例,复发相关死亡1例,移植相关死亡7例,无IFD相关死亡。叁组数据比较发现,氟康唑组较其他两组复发率低,考虑可能与该组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有关。叁组总体生存及无事件发生率比较,1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81.7%,泊沙康唑组:62.0%;3年总体生存率:氟康唑组:71.7%,米卡芬净组:74.7%,泊沙康唑组:62.0%。1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73.7%,米卡芬净组:84.4%,泊沙康唑组:84.8%;3年无事件生存率:氟康唑组:61.5%,米卡芬净组:69.2%,泊沙康唑组:59.4%。叁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米卡芬净、泊沙康唑组、氟康唑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均较小,叁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叁组均无因不良反应停药病例,患者耐受均较好。结论:1.氟康唑、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均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FD的有效预防用药。2.泊沙康唑组对比氟康唑组能够有效降低IFD发生率,米卡芬净组对比氟康唑组,泊沙康唑组对比米卡芬净组均有降低IFD发生率趋势。3.单倍体、GVHD移植患者,早期应用覆盖曲霉药物强预防,可能降低IFD发生。4.对高危患者早期给予泊沙康唑或米卡芬净强预防,待粒缺恢复后更换为氟康唑预防,可能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手段。5.米卡芬净及泊沙康唑不良反应均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俞海珍,郭旭昌,李立峰[5](2017)在《血小板平均体积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级预防保健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9月该院诊治的201例T2DM患者(T2DM组)和19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MPV、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叁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2DM组MP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PV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性关系(r=0.328或0.316,P<0.01)。结论 MPV与T2DM独立相关。在初级预防保健工作中,MPV可作为糖尿病病情预测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7年13期)
李艳,于力[6](2017)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现状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很高。初级预防可有效减少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使患者对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耐受性更佳,治疗费用更低,预后更好。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物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风险预估、新型药物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综合预防措施的开展将使初级预防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本文就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本刊编辑部,CROSSAN,C,LORD,J,RYAN,R[7](2017)在《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用于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的病例发现策略的成本效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健康成人中针对心血管疾病(CVD)预防的病例主动发现策略是常见的,但是经济评估尚未针对该策略最有可能受益的人群进行调查。目的评估针对CVD预防的定向病例发现的成本效益。设计与场所英国基层医疗人群的成本效益建模。方法从健康改善网络数据库(一个大型基层医疗数据库)中抽样选取10 000例30~74岁且现无CVD或糖尿病的人群。采用离散事件仿真法模拟邀请人群进行评估的过程、评估心血管风险的过程和开始药物治疗和持续性药物治疗的过程。从基层医疗数据中获得风险因素和停药率。已发表的资料提供了对评估、治疗开始、治疗效果理解的估计。研究者通过机会性病例发现确定寿命成本和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并确定根据年龄优先排序的策略,或根据患者预先估计的心血管风险的策略。如果一个QALY价值20 000英镑,这项研究便报道了最佳策略。结果与没有发现病例相比,在10 000人群中邀请30~74岁的所有成年人产生30.32个QALYs,总成本705 732英镑。最佳策略是根据预先风险估计对患者进行排序,并邀请8%的被评估为处在最高风险(预测患者生存10年间CVD风险≥12.76%)、产生17.53个QALYs、花费162 280英镑的人们。最佳策略邀请<35%的患者进行评估的可能有89.4%。结论在所有年龄范围的健康成人中使用CVD风险预先估计的定向病例发现比通用病例发现更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6期)
靳岩鹏,景丽伟,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8](2015)在《社区老年人的housebound认知状况及初级预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老年人对housebound的认知现状及需求。方法 2013年9~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唐山市363个社区中抽取1个社区,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调查表、housebound认知状况调查表,对社区内所有年龄≥60岁的常住居民(542例)一般情况及对housebound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老年人对housebound相关知识部分认知得分为(23.69±3.626),正答率最高为85.1%(461/542)、最低为13.3%(72/542);(2)相关态度部分认知得分为(8.47±2.099),正答率最高为85.2%(462/542),最低为37.5%(203/542);(3)相关行为部分认知得分(7.18±1.745),正答率最高为74.9%(406/542),最低为25.1%(136/542)。结论我国社区老年人对于housebound的总体认知状况较低,且均低于中等水平,急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housebound初级预防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24期)
Jean,Jacques,N.Noubiap,张欣,刘越[9](2015)在《AME特邀来稿|初始联合降压治疗在卒中初级预防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心血管危险因素高发生率和难以控制的结果,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首要原因[1-4]。由于血压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直接和线性关系[5]以及高血压的高患病率等,高血压被认为是最危险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据估计全球大约有10亿成年人患病[2]。估计全球每年有940万例死亡与高血压有关,因心脏疾病死亡的至少占45%,(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郑陆芳,赵旭峥[10](2015)在《浅谈糖尿病初级预防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及早实施糖尿病初级预防,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治疗,其意义重大,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方法对2015.1至2015.6到我院行眼底血管造影的68例糖尿病确诊与疑似患者进行病史询问。结果 10例已知糖尿病史患者复诊,51例未知糖尿病史患者已有眼底表现,1例已知糖耐量异常患者查眼底。结论糖尿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积极推广糖尿病初期预防,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意义深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47期)
初级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初级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本中心就诊的102例初治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首次诱导化疗期间接受抗真菌预防治疗药物不同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42例诱导化疗期间接受伏立康唑抗曲霉菌预防治疗,为治疗组; 60例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诱导化疗期间IPA发生率及预防成功率。结果:伏立康唑组中3例发生IPA,发生率为7. 1%,其中临床诊断1例,拟诊2例;泊沙康唑组中4例发生IPA,发生率为6. 7%,均为拟诊病例。伏立康唑组IPA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 925)。除发生IPA外,伏立康唑组另有2例进行了抢先静脉抗曲霉菌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8. 1%,而泊沙康唑组另有4例进行了抢先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6. 7%,2组间无显着差异(P=0. 831)。伏立康唑组主要不良事件为视觉异常,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泊沙康唑组无显着差异。结论:伏立康唑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其疗效与泊沙康唑相当,可以作为初级预防的治疗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级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1].施晴,王黎,张慕晨,闫子勋,许彭鹏.老年淋巴瘤患者应用PEG-rhG-CSF进行初级预防的疗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
[2].宫本法,林冬,魏辉,王迎,刘兵城.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初级预防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3].张志圣,杜琼,余波,翟青.真实世界研究:小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对比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粒缺伴发热高风险患者中的初级预防效果及花费比较[C].第七届中国药学会医院肿瘤药学大会论文集.2018
[4].汪春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8
[5].俞海珍,郭旭昌,李立峰.血小板平均体积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级预防保健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
[6].李艳,于力.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
[7].本刊编辑部,CROSSAN,C,LORD,J,RYAN,R.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用于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的病例发现策略的成本效益:模拟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8].靳岩鹏,景丽伟,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社区老年人的housebound认知状况及初级预防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9].Jean,Jacques,N.Noubiap,张欣,刘越.AME特邀来稿|初始联合降压治疗在卒中初级预防中的作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
[10].郑陆芳,赵旭峥.浅谈糖尿病初级预防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标签:老年;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瘤; 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