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墒情预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SAREG模型,墒情预报,水量平衡,河套灌区
墒情预报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霍轶珍,李生勇,郭彦芬[1](2017)在《ISAREG模型在灌区土壤墒情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墒情预报是农田土壤水分调控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灌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量大且预报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农田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以水量平衡法为基本原理的ISAREG灌溉模型进行灌区土壤墒情预报,并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区灌溉试验站的大田实测数据对ISAREG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SAREG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模型输出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回归系数约为1.02,决定系数在0.6以上,误差在10%以内,表明该模型参数经过校准和验证后,可以用来进行土壤墒情预报。该模型还具有识别作物是否处于水分胁迫状态,并对作物灌溉制度进行评价和优化的功能,可进行灌区灌溉预报。(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12期)
沈丹丹,包为民,江鹏,张阳,费如君[2](2017)在《基于土壤墒情抗差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设计与实验流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将实时监测得到的土壤墒情转化为流域水文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的土壤含水量,论证将实时土壤墒情资料用于实时预报的可行性;利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改进传统的模型结构,设计基于实测土壤墒情的降雨径流水文预报模型.采用土壤含水量误差抗差估计技术以抵御观测资料粗差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含水量系统响应修正方法,以提高模型计算精度.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验流域——宝盖洞流域进行应用检验,洪水模拟合格率达到92.3%,整体模拟精度达到甲级.(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徐加林,徐宝林[3](2017)在《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02—2016年吉林省墒情监测站15年历史监测资料,应用Excel电子表格平台,采用试错法,建立吉林省土壤墒情预报模型,该模型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抗旱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黄浩[4](2016)在《基于GIS的农田土壤墒情信息系统建立与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墒情即作物耕层中土壤含水量以及作物吸收水分的状况,是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的土壤墒情监测方法耗时、耗力,时效性差,不能及时的反应土壤墒情的变化。因此,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土壤墒情监测中,提高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传递的效率,并加强组织和管理土壤墒情数据,进而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对土壤墒情监测及预报开展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设计研发了用于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的移动式终端ASW-4。该终端能够快速测量土壤水分含量,采集的数据通过GPRS网络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并拥有GPS功能,可以定位采样点的坐标信息。ASW-4成本低,操作简单,使用时不受监测位置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配合固定土壤墒情监测站工作,比较均匀全面的覆盖监测区域。(二)基于GIS技术构建了农田土壤墒情信息系统。该系统既可以接收ASW-4发送的数据,同时预留了接口,也可以接收固定土壤墒情监测站的数据。系统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显示和输出功能与一体,可以实时的监测采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图形、图表的方式直观的显示给用户。系统可以将土壤水分与农作物的生育期结合起来,进行作物墒情分析,得到等值线、等值面图,从整体上了解监测区域的土壤墒情趋势。(叁)以肥东县八斗镇固定墒情监测站采集的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壤墒情短期预报模型。通过分析,将0-20 cm、20-40 cm、40-6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降雨量,日照时间,空气湿度和平均气温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将第二天20-40 cm的土壤含水量作为模型的输出变量,进行了预报模型的研究。并且使用了遗传算法优化了BP神经网络,提高了模型的预报精度。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经在安徽省滁州市、肥东县、南陵县等区域推广使用,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墒情监测的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建平,李德恒,李晓亮,赵宏吉[5](2014)在《松原市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建立本地土壤水分变化模型,通过人工取土烘干法观测的实际土壤湿度数值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进行修正和校订,再由修正过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作为当日的初始湿度,通过天气预报中无降水日数或降水日期及雨量大小做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失墒或增墒的模型,再通过不同的气象条件对增、失墒进行相关订正,做出相应的土壤墒情的预报,最后根据土壤墒情预报结果对照本地的土壤干旱量级指标,从而随时做出快速准确的本地旱情预报,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影作业、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本文通过此模型对2012年松原地区夏季干旱情况进行预报,再通过实际土壤墒情实况进行对比,预报结果基本正确。由于人工测值有一定随机性,所以人工观测值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对比只能做为参考而不可能完全吻合。但从长期数据应用情况来看,基于土壤自动水分观测站的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便稳定,反应水分变化趋势更有连续性。(本文来源于《吉林气象》期刊2014年01期)
王艳丽[6](2014)在《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率定、应用情况,对该模型在2011、2012年抗旱减灾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总结。土壤墒情预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为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收提供保障,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4年02期)
黄令淼,任树梅,杨培岭,税朋勃,曹建武[7](2013)在《基于缺省因子的BP-ANN土壤墒情预报简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影响土壤墒情的主要气象要素,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降差和前一旬土壤墒情进行分析合并,建立BP-ANN土壤墒情预报6因子模型;通过缺省因子检验法,判断土壤墒情对6个因子敏感程度,简化冗余因子,构建BP-ANN的3因子(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前一旬土壤相对湿度)墒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因子模型均方根误差3.55,具有数据收集和处理量小的优点,基本能够达到所需精度和拟合度。在北京市山区和平原区2个典型站点的模拟检验表明,3因子模型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关系均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李雪峰[8](2013)在《河北山前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冉庄水资源实验站1988—2008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墒情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建立了山前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方案。方案经检验,其精度可以满足土壤墒情预报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王艳丽,段现辉[9](2013)在《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抗旱减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的建立、率定与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应用期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认为土壤墒情预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增收提供保障,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3年S2期)
雷四华,陈鸣,魏俊彪,李士鸿[10](2013)在《基于OpenMI技术的墒情预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科学数字模拟研究中,模型开发与集成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作为模型开发与集成的一种新方法,OpenMI技术已受到水环境领域专家极大关注,并在许多国际水环境机构项目研究中开始应用.简述了模型集成技术进展及当前常用的模型集成方法,采用统一建模语言详细分析了OpenMI关键内容,深入剖析其技术内涵,并从软件设计角度以3层蒸发模型为实例,基于OpenMI技术研制了墒情预报模型,给出了模型开发与集成的一套实用方法.该方法模型不仅可用于墒情预报系统,更可用于大系统复杂区域,如降雨、产流和洪水预报模型开发与集成.(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墒情预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将实时监测得到的土壤墒情转化为流域水文模型可以直接使用的土壤含水量,论证将实时土壤墒情资料用于实时预报的可行性;利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改进传统的模型结构,设计基于实测土壤墒情的降雨径流水文预报模型.采用土壤含水量误差抗差估计技术以抵御观测资料粗差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壤含水量系统响应修正方法,以提高模型计算精度.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验流域——宝盖洞流域进行应用检验,洪水模拟合格率达到92.3%,整体模拟精度达到甲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墒情预报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霍轶珍,李生勇,郭彦芬.ISAREG模型在灌区土壤墒情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7
[2].沈丹丹,包为民,江鹏,张阳,费如君.基于土壤墒情抗差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设计与实验流域应用[J].湖泊科学.2017
[3].徐加林,徐宝林.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7
[4].黄浩.基于GIS的农田土壤墒情信息系统建立与预报模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5].李建平,李德恒,李晓亮,赵宏吉.松原市土壤墒情监测及干旱预报模型方法研究[J].吉林气象.2014
[6].王艳丽.河北省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及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
[7].黄令淼,任树梅,杨培岭,税朋勃,曹建武.基于缺省因子的BP-ANN土壤墒情预报简化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
[8].李雪峰.河北山前平原区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3
[9].王艳丽,段现辉.土壤墒情预报模型在抗旱减灾中的应用[J].中国水利.2013
[10].雷四华,陈鸣,魏俊彪,李士鸿.基于OpenMI技术的墒情预报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