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8-2010年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2008-2010年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袁春美卢毅(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泰兴225411)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35-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8月自发呈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占57.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60%;抗菌药物品种以喹诺酮类最高,占51.70%;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6.26%。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简称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利器”,临床应用涉及各个科室,使用范围广,用量大。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品种日渐增多,临床大量的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有分析表明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居所有药品的首位[1]。这些不良反应不同程度地损伤了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给药方式、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回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至2010年8月自发呈报的252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147例。

1.2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Excel软件分别对147例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的关系;家族不良反应史与既往过敏史、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药品的种类与分布,ADR的临床表现及构成比,ADR治疗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评价。

2.统计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147例报告中,男性64例,所占比例43.54%;女性83例,所占比例56.46%。19岁以下12例(8.16%),20-59岁84例(57.14%),60岁以上51例(34.70%)。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结果见表1。

2.2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147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流给药142例,占96.60%;口服给药5例,占3.40%。

2.3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品种[2][3]及例数,见表2。

2.4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及例数,见表3。

2.5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按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皮肤及附件损害68例,(46.26%),胃肠系统损害42例(28.57%),全身性损害18例(12.25%),居前三位。详见表4。

3.讨论

3.1年龄、性别与ADR从性别分布看,ADR发生例数女性(83例)略高于男性(64例)。从年龄分布看,19-59年龄段的患者ADR发生率略高,这与该年龄段患者免疫应答能力较强有关[4];19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患者占8.16%,这可能与儿童肝、肾组织功能尚不健全有关;老年患者占34.69%,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得药动学和药效学发生较大变化,再加上老年患者常患多种疾病,常需要合并用药,从而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上要考虑特殊人群的综合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采取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给药途径与ADR从给药途径看,主要是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而静脉滴注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关,而且静脉滴注给药产生的ADR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5]。因此,临床上口服、肌注能治愈的,尽量避免使用静脉注射剂。

3.3ADR与抗菌药物种类从表2可知,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为喹诺酮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这与院内药品结构有关。从表3可知,不良反应发生率位居前十的药品中左氧氟沙星居首位,喹诺酮类4个,头孢菌素类4个,青霉素类2个,说明ADR的发生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密切相关。

3.4ADR临床表现类型从表4可以看出,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多,占46.26%,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主要症状为斑丘疹、皮疹、荨麻疹、水疱疹、药疹、瘙痒等,属药物变态反应,临床上比较常见,易于观察和发现,故上报较多[6]。发生机制为抗菌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引发变态反应。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占28.57%。再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2.25%。ADR的发生程度以轻症为主,经过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患者均恢复正常,未见留有明显后遗症状。

3.5建议随着高效、广谱、安全的抗菌药物不断出现新品种,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及其耐药、药源性疾病等问题给合理用药带来了新的挑战。建议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既要关注其抗菌疗效,也要高度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抗菌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使用抗菌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和过敏史,合理选用抗菌药品种,同时控制好剂量和疗程。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坚持个体化给药,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希望通过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小芳,蔡妍.抗菌药物的应用和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7,7(3):215.

[2]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李端,殷明主编.药理学[M].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8.

[4]汪琳,金芳芳.2007年我院18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11):1102~1103.

[5]段露清,范明霞.我院2005~2007年25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8):150~151.

[6]张敏红,王海宝,裴萌.46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4):171~172.

标签:;  ;  ;  

我院2008-2010年14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