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走时反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纵横波解耦,反射波走时反演,全波形反演,时移互相关
走时反演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勇,王官超,王大兴,李劲松,石玉梅[1](2019)在《解耦纵横波反射波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常规弹性波动方程的反射波走时反演结合走时和反射波信息可以有效的摄取模型参数中的低波数成分,然而纵横波之间的耦合效应以及纵横波速度对波场的敏感性差异,导致反演的非线性问题增强.为此本文研究了基于解耦波动方程的反射波走时反演,并提出改进的时移互相关目标函数,分别隐式计入射波场快照与反传波场快照的时移量,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纵波、横波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提高纵横波速度低波数信息的反演质量.最后模型测试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冯波,王华忠,冯伟[2](2019)在《数据域特征波反射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波的运动学信息(走时、斜率等)通常用于宏观速度建模.针对走时反演方法,一个基本问题是走时拾取或反射时差的估计.对于成像域反演方法,可以通过成像道集的剩余深度差近似计算反射波时差.在数据域中,反射地震观测数据是有限频带信号,如果不能准确地确定子波的起跳时间,难以精确地确定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关于模型的先验信息,则很难精确测量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的观测数据同相轴和模拟数据同相轴之间的时差.针对走时定义及时差测量问题,首先从迭前地震数据的稀疏表达出发,利用特征波场分解方法,提取反射子波并估计局部平面波的入射和出射射线参数.进一步,为了实现自动和稳定的走时拾取,用震相的包络极值对应的时间定义反射波的到达时,实现了立体数据中间的自动生成.理论上讲,利用包络极值定义的走时大于真实的反射波走时,除非观测信号具有无限带宽(即delta脉冲).然而,走时反演的目的是估计中-大尺度的背景速度结构,因此走时误差导致的速度误差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利用局部化传播算子及特征波聚焦成像条件将特征波数据直接投影到地下虚拟反射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射时差估计方法.既避免了周期跳跃现象以及串层等可能性,又消除了振幅因素对时差测量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波场分解的新型全自动反射走时反演方法(CWRTI).通过对泛函梯度的线性化近似,并用全变差正则化方法提取梯度的低波数部分,实现了背景速度迭代反演.在理论上,无需长偏移距观测数据或低频信息、对初始模型依赖性低且计算效率高,可以为后续的全波形反演提供可靠的初始速度模型.理论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飞,张雪梅,姬运达,何少林[3](2018)在《叁维地质模型中地震波共轭梯度非线性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探测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叁维块状建模以及叁角形拼接的界面描述方式,结合快速高效的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获得叁维复杂地质模型中的地震射线路径与走时信息,采用共轭梯度非线性反演算法,进行地震波走时反演。实验结果表明共轭梯度反演算法在叁维层状模型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罗松[4](2017)在《联合面波频散、接收函数和PmP走时反演地壳结构及其在鄂西及周边地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解的非唯一性是地球物理反演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减少反演的多解性是地球物理反演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联合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减少反演地球结构的多解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参加联合反演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有面波频散、接收函数、体波走时、重力、大地电磁等,其中被研究的最早、也是应用最广的一对组合是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这得益于速度和界面是地球结构的两个重要参数,面波频散主要对平均横波速度敏感,而接收函数主要对界面敏感,并且当界面上的多次波清晰时,对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Vp/Vs波速比有约束,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刚好形成了互补。但是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地壳介质的衰减和散射作用,包含在接收函数中的界面信息,尤其是在地壳中具有较长射线路径的多次波能量通常较弱,使得接收函数对地球内部界面结构的约束,尤其是对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Vp/Vs波速比的约束减弱,导致反演出现多解性。本文以减少反演问题多解性为出发点,研究了联合P波速度的观测数据反演地球结构,进一步拓宽参与联合反演的数据类型。首先提出了一种反褶积技术测量远震S波波形中超全反射SsPp震相与直达S波的走时差T_(PmP),通过联合T_(PmP)与远震P波接收函数对传统H-κ方法进行了拓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算法的T_(PmP)、P波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数据的联合反演方法,探讨了T_(PmP)对反演参数的约束,最后结合鄂西及周边地区63个国家地震台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时间和29个可移动地震台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约半年多时间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所提出的联合反演方法对鄂西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进行了成像。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数值实验验证了反褶积技术测量超全反射SsPp震相与直达S波走时差T_(PmP)的正确性。通过对研究区域63个国台两年连续波形数据的应用,挑选到23个高质量S波远震事件,良好的波形拟合进一步验证了反褶积技术测量T_(PmP)的可行性,并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T_(PmP)的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域T_(PmP)的整体分布与地形起伏具有较高相关性,研究区域东部的江汉盆地、南阳-襄樊盆地附近T_(PmP)较低(5-7 s),并且在江汉盆地附近出现最低值(5 s),研究区域西部的大巴山、黄陵-神农架块体和武陵隆起附近T_(PmP)较高(7-11 s),尤其是在武陵隆起区域,T_(PmP)呈现出研究区域中的最高值(9-11 s)。(2)T_(PmP)与P波接收函数中的Ps及其后多次波在H-κ、H-Vp和κ-Vp域中的关系表明:在Vp变化较为剧烈的研究区域,传统H-κ方法固定Vp值可能会给H带来较大偏差,以数值实验为例,当Vp从5.5 km/s变化至7.0 km/s,H从35 km左右变化至约45 km;T_(PmP)中包含了异于P波接收函数中Ps及其后多次波的独立P波信息,尤其是在H-Vp域中,此时Ps和其后多次波表现出较强的互易性,T_(PmP)的加入可以很好的解析H和Vp;当P波接收函数中多次波信息较弱或不存在时,由Ps震相和T_(PmP)即可独立确定H、κ和Vp。对研究区域叁个典型形态P波接收函数的台站应用表明:当接收函数存在足够能量的多次波时,采用传统H-κ方法与拓展H-κ方法结果一致;当接收函数多次波能量较弱时,T_(PmP)的加入可以更好的解析H、κ和Vp;当接收函数存在较强地壳内部界面转换波震相时,T_(PmP)的加入可能有助于识别莫霍面转换波Ps震相。应用拓展H-κ方法至研究区域63个国家地震台,得到了研究区域地壳厚度H、κ以及Vp的变化,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东部地壳较薄,平均30 km左右,最薄区域在江汉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27 km左右,研究区域西部地壳较厚,平均地壳厚度约为45 km,最厚区域在大巴山附近,为55 km左右,研究区域κ分布整体表现是,东部盆地以及西南部的武陵隆起较低,平均约为1.73,西部四川盆地东缘和大巴山等区域较高,平均约为1.85,研究区域Vp分布是,武陵隆起南部区域、和江汉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附近Vp呈现较低值,大巴山区域Vp表现出较高值。(3)联合反演T_(PmP)、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方法中,一维模型数值例子结果表明,当接收函数中多次波震相缺失时,联合反演接收函数和面波频散无法有效约束地壳结构,尤其是地壳厚度和Vp/Vs,当在联合反演中加入T_(PmP)约束后,地壳厚度和Vp/Vs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恢复,二维模型数值例子结果表明,当接收函数多次波缺失并且存在沉积层界面震相干扰时,联合T_(PmP)在地壳厚度较厚区域可以准确恢复地壳结构,而在地壳厚度较薄区域约束性较差,这是由于在地壳厚度较厚区域沉积层转换波和其多次波落在莫霍面Ps转换波震相时窗之外,不对Ps震相形成实质性干扰,而在地壳厚度较薄区域,沉积层转换波及其多次波与Ps震相耦合,故联合反演对模型进行搜索时无法准确判断莫霍面转换Ps震相位置导致所恢复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较大偏差,当同时联合T_(PmP)和T_(Ps)后,反演结果可比较准确的恢复地壳模型,尤其是地壳厚度和Vp/Vs,T_(Ps)在反演中所提供的约束实质是对Ps震相位置处的加权。对研究区域的一个地震台站HB_ZUX的联合反演实验进一步验证了T_(PmP)在联合反演中对地壳结构的约束作用,尤其是对地壳厚度和Vp/Vs。(4)研究区域地壳上地幔叁维横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域的地质单元整体异常形态与前人结果一致,其中江汉盆地、南阳-襄樊盆地、四川盆地和大巴山区域在上地壳呈现低速异常,黄陵-神农架块体、汉南块体和武陵隆起区域在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大巴山低速异常体(Vs<3.4 km/s)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倒梯形形态,沿西南-东北方向整体向西南凸出,最西南方向与四川盆地低速异常耦合,低速异常体深度从西南方向的约12-15 km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加,最大深度为18 km,到达安康断裂附近后深度迅速递减至5 km。大巴山地区倒梯形的低速异常体形态的形成可能与其西北方向的汉南块体和东南方向的黄陵-神农架块体的夹持以及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有关。联合反演所得地壳厚度和Vp/V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地壳厚度整体东部浅西部厚,Vp/Vs整体呈现东部盆地区域较小、西部大巴山区域较大,这些特征与拓展H-κ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大巴山地区的中偏高Vp/Vs值和较大的地壳厚度可能与其存在一个铁镁质下地壳或者是下地壳物质部分榴辉岩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1-01)
胡勇,韩立国,常傲,陈瑞鼎[5](2017)在《不依赖震源子波的时间域单频波形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当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成分,震源函数不准确或者伴随震源主频过高时,FWI结果都很容易出现周波跳跃现象。当前FWI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如何缓解反演过程中的周波跳跃现象。导致FWI产生周波跳跃的主要因素有:一、地震数据为振荡的复频信号,且具有较高的主频,波形变化剧烈;二、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成分;叁、震源函数估计不准确,四、用于FWI的初始速度模型不准确。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了克服FWI的周波跳跃现象,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例如基于低通(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一)——专题44: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期刊2017-10-15)
韦婉婉,袁叁一,王官超,王尚旭[6](2017)在《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振幅反演和迭后反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计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实现较精确的储层参数反演,本文结合迭前AVO反演和走时反演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射线追踪的全局优化全波形反演方法。接着通过一个水平层状模型,对比分析了基于全局优化算法的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振幅反演和迭后反演的效果。结果表明地震波走时在稳定反演和降低初始模型依赖性方面起到了显着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1: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62:油藏地球物理》期刊2017-10-15)
董兴朋,杨顶辉,刘少林[7](2017)在《球坐标系下谱元法波形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求解地震波方程是实施全波形反演的先决条件,在区域乃至全球地震学中,精确计算实际叁维地球模型的理论地震图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目前,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和谱元法等。有限差分法难以处理起伏地表和自由表面,并存在明显数值频散;伪(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7-10-15)
许飞龙,胡恒山[8](2017)在《利用弯曲波走时反演套后介质横波速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水力压裂是一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油气井增产措施。在压裂设计中,预测水泥环的完整性,避免窜槽发生,需要考虑水泥的杨氏模量与泊松比,这两个参数可以从水泥的纵横波速度。E=(3(v_p/v_s)~2-4/(v_p/v_s)~2-1)v_s~2ρ(1)υ=(1/2)(v_p/v_s)~2-2/2(v_p/v_s)~2-1.(2)利用超声反射法能获得水泥的声阻抗,从而得到水泥纵波速度,但井下水泥横波速度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获得。弯曲波收发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用于评(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9-22)
李飞,张雪梅,陈宏峰,何少林[9](2017)在《模拟退火方法在叁维速度模型地震波走时反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块状建模以及叁角形拼接的界面描述方式,并通过立方体速度网格线性插值获得块体内部的速度分布。正演过程中采用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计算叁维复杂地质模型中的射线走时,并采用模拟退火方法进行了叁维模型中的地震波走时反演研究。模型测试结果表明,使用的射线追踪和走时反演算法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7年03期)
俞贵平,徐涛,张明辉,白志明,刘有山[10](2017)在《叁维复杂地壳结构非线性走时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中西部乃至全球造山带普遍具有复杂地壳结构.随着矿产资源勘探和深部探测研究的深入,探测造山带及盆山耦合区下方地壳精细结构正逐渐成为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人工源深地震测深方法正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不同构造域地壳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然而传统的层状结构模型参数化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复杂地质模型,通常情况下多忽略速度结构的精细间断面且采用层边界平滑处理,难以满足地壳精细结构成像的发展要求.针对上述困难,本文采用最近发展的块状结构建模方案构建叁维复杂地壳模型,基于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正演走时计算方法,推导了走时对叁角形界面深度以及网格速度的偏导数,开展了非线性共轭梯度走时反演方法研究.发展了利用直达波和反射波等多震相走时数据对界面深度和网格速度的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并引人不同种类震相数据的权系数和不同类型参数偏导数归一化的方法.数值算例表明,基于块状结构的非线性共轭梯度走时反演方法适用于复杂地壳结构模型,在利用人工源走时数据反演复杂地壳精细结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走时反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波的运动学信息(走时、斜率等)通常用于宏观速度建模.针对走时反演方法,一个基本问题是走时拾取或反射时差的估计.对于成像域反演方法,可以通过成像道集的剩余深度差近似计算反射波时差.在数据域中,反射地震观测数据是有限频带信号,如果不能准确地确定子波的起跳时间,难以精确地确定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关于模型的先验信息,则很难精确测量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的观测数据同相轴和模拟数据同相轴之间的时差.针对走时定义及时差测量问题,首先从迭前地震数据的稀疏表达出发,利用特征波场分解方法,提取反射子波并估计局部平面波的入射和出射射线参数.进一步,为了实现自动和稳定的走时拾取,用震相的包络极值对应的时间定义反射波的到达时,实现了立体数据中间的自动生成.理论上讲,利用包络极值定义的走时大于真实的反射波走时,除非观测信号具有无限带宽(即delta脉冲).然而,走时反演的目的是估计中-大尺度的背景速度结构,因此走时误差导致的速度误差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利用局部化传播算子及特征波聚焦成像条件将特征波数据直接投影到地下虚拟反射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射时差估计方法.既避免了周期跳跃现象以及串层等可能性,又消除了振幅因素对时差测量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波场分解的新型全自动反射走时反演方法(CWRTI).通过对泛函梯度的线性化近似,并用全变差正则化方法提取梯度的低波数部分,实现了背景速度迭代反演.在理论上,无需长偏移距观测数据或低频信息、对初始模型依赖性低且计算效率高,可以为后续的全波形反演提供可靠的初始速度模型.理论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走时反演论文参考文献
[1].宋建勇,王官超,王大兴,李劲松,石玉梅.解耦纵横波反射波走时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冯波,王华忠,冯伟.数据域特征波反射走时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李飞,张雪梅,姬运达,何少林.叁维地质模型中地震波共轭梯度非线性走时反演[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4].罗松.联合面波频散、接收函数和PmP走时反演地壳结构及其在鄂西及周边地区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7
[5].胡勇,韩立国,常傲,陈瑞鼎.不依赖震源子波的时间域单频波形走时反演[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一)——专题44: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2017
[6].韦婉婉,袁叁一,王官超,王尚旭.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振幅反演和迭后反演的比较[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61: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62:油藏地球物理.2017
[7].董兴朋,杨顶辉,刘少林.球坐标系下谱元法波形走时反演[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017
[8].许飞龙,胡恒山.利用弯曲波走时反演套后介质横波速度的方法[C].中国声学学会2017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9].李飞,张雪梅,陈宏峰,何少林.模拟退火方法在叁维速度模型地震波走时反演中的应用[J].中国地震.2017
[10].俞贵平,徐涛,张明辉,白志明,刘有山.叁维复杂地壳结构非线性走时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7